•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长沙会战三战三捷,可为什么第四次长沙会战,却三天失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1 11:49:32 4次浏览

关于问题长沙会战三战三捷,可为什么第四次长沙会战,却三天失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不沉的经远】的最佳回答: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局势就不是很乐观了,而且第四次日军出动的兵力远比前三次多,三天失守不奇怪。

武汉会战以后,抗战的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此时东部地区大多沦陷,国民政府已经迁都重庆,湖南成为拱卫西南大后方重要屏障。所以国民政府设立了第 9 战区,以名将薛岳率重兵驻守湖南,防止日军进攻西南大后方。

而日军此时虽然因为占领区太大,已经无力继续侵占中国领土,不过湖南有这么多国民党军队,自然也不能置之不理,因此也是多次出动军队对第 9 战区进行攻击。就这样从 1939 年 9 月到 1944 年 8 月,中日双方围绕长沙先后进行了四次战斗。下面我们就分别看一下这四次战斗的经过。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 年 9 月,日军第 11 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为了消灭第 9 战区主力,摧毁中国的抗战决心,于是集中了十万余人,由赣北、鄂南、湘北向长沙发起攻击。

而薛岳出任第 9 战区司令以后,针对日军重火力具有优势的特点在湖南采取了“毁路造田,运粮上山”的方针,也就是把大路都改造成水田,只留下田埂可以通行,同时把粮食都运到山区进行隐匿。

大家都知道,田埂很窄小,别说汽车,就是骡马也没法走,这样一来日军的重炮根本无法机动,就是步兵炮也只能拆解以后靠人力背着走,火力大为削弱。而且日军也无法从民间获得粮食,战斗持续时间大大降低。

所以这一次会战开始以后,日军虽然出动的兵力不少,可是面对薛岳四十万大军的层层阻击,因为兵力分散,在各条战线上都难以取得突破,最后只能草草收场,第一次长沙会战以中国胜利告终。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 年 4 月,阿南惟畿中将出任第 11 军司令官以后,就开始筹划再次对长沙发动进攻,以削弱第 9 战区的实力。为此日军自 1941 年 8 月中旬开始就秘密集结部队,而且根据上一次长沙会战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一次日军决定集中主力,“并列于狭窄的正面上,以期进行纵深突破”。

相比之下,薛岳在第一次长沙会战获胜以后,有些过于自信,还是采取了同样的方针应对日军攻势。结果不言而喻,1941 年 9 月 7 日战斗爆发以后,面对十几万日军的猛攻,第 9 战区几个主力部队包括第 74 军都遭到重创,无力继续阻击日军。不仅日军早渊支队、第 4 师团攻入长沙,而另一个方向上,第 3、第 6 师团一部也突入了株洲,一时间局势有些岌岌可危。

好在为了配合第 9 战区抗击日军攻击,国民政府在 9 月 20 日就命第 3、第 5、第 6 战区主动出击,以牵制日军。而第 6 战区所属部队更是猛攻守备空虚的宜昌,守卫宜昌的日军难以招架,只能向阿南惟畿求援。

由于已经实现削弱第 9 战区战力的预定目标,加上战斗至此弹药、粮食消耗得也差不多了,所以阿南惟畿下令放弃长沙撤退,薛岳才避免了彻底失败。

这一次战斗虽然因为最后收复了长沙,加上宣传需要,最后国民政府对外宣称取得了胜利,可是战后总结时,还是认为这次会战事实上失败了,薛岳主动承担了战败的责任。

第三次长沙会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决定夺取香港。为了避免国民政府出兵干扰,于是第 11 军决定再次攻击第 9 战区,进一步削弱第 9 战区的兵力。所以 1941 年 12 月中旬,阿南惟畿集结部队再次发起了攻击。

这次战斗初期,日军进展还算顺利,连续击破第 9 战区多个部队,基本实现了战前目标。可是到了 12 月 29 日,由于前期进展过于顺利,阿南惟畿临时改变计划,决定“以主力向长沙方向追击”。

阿南惟畿突然修改作战计划,不仅让日军上下一片茫然,而且由于原定计划只是削弱第九战区,因此日军携带弹药、补给数量都很有限。所以当日军攻到长沙城下,守军在岳麓山上炮兵支援下击退了日军多次攻击以后,日军悲催地发现弹药不够了,只能紧急撤退。第 9 战区各部趁势反击,一举收复失地。不过因为双方战斗力上的差距较大,并未能歼灭太多日军。

第四次长沙保卫战

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其实是豫湘桂战役中长衡会战的一部分。和前几次只是为了削弱第 9 战区不同,日军发起豫湘桂战役的目的是为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因此必须攻占长沙。为此,日军这一次进攻长沙时,调动的兵力远远多于前三次,后勤准备也极为充分,甚至还调动了大批部队沿途修路,以保证前后交通畅通。

相比之下,国民政府没有意识到日军将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攻击,薛岳依然还是用老战术应对,加上国民党军队派系太多,以至于各部配合差、彼此缺乏信任,甚至不服从命令,这样面对日军的攻击自然是一溃千里,岳麓山上的大炮来不及撤退,就全被日军缴获,长沙城也是在短时间内易手。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除了第一次长沙会战是真正的胜利之外,第二次长沙会战其实是以失败告终,第三次长沙会战则是靠着阿南惟畿头脑发热侥幸取胜,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出动的兵力远多于前三次,薛岳没有做好应对准备,及时改变战术,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2】、来自网友【萨沙】的最佳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10262 条回答。

世界上的某个战争或者某个战役进行统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实力占优的一方获胜。

再说通俗点,在绝对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无用的。

大家看看法国电影《暴力 13 区》,两个小个子高手非常厉害,依靠拳脚功夫和机动灵活的身手,打败了黑帮分子。但是,他们遇到一个身高 2 米,体重 200 公斤的大汉时,就完全不同。

两个小个子高手拳脚打在大汉的身上,对方根本不在意,就像挠痒痒。而大汉可以一拳打的小个子高手吐血,轻松将他们举起砸在墙上。武功很厉害的警察达绵差点被打残,就像打人打小孩一样。好在依靠诡计多端的雷托用了计策,两人配合这才侥幸获胜。

同样的道理,第四次长沙会战之所以失败,在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

一般来说,抗战由于武器和训练的差距的巨大差异,防御中即便是中央军部队,也需要 2 倍数量的兵力才能确保守住。

我们看看前面三次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寇是 12 万人,国军是 24 万人。

按照上面的公式来说,国军实力还是具有防御能力的,加上地形和老百姓拥护的加成,所以这次打了个平手,国军略占上风,但没有丢掉长沙城。

第二次长沙会战双方兵力基本保持上次会战情况,但日寇改变了战法,集中优势兵力击破国军各部。所以此战日军占了上风,一度占领长沙,造成国军较大损失。

但因为薛岳的天炉战法是正确的,会战的持续消耗也让日寇不敢持续占领长沙城,只能草草撤退。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寇兵力有所减少,为 10 万人,国军薛岳手下却有 30 万,其中大部分为战斗力不错的中央军部队。

防御中 20 万国军可以顶住 10 万日寇,那么现在 30 万国军就有余力进行反攻了。

所以,这次会战是国军大胜,日军伤亡惨重,也没有攻下长沙城,丢盔弃甲溃败逃走。

前面三次长沙会战的胜负,基本都同双方实力对比有着根本性的联系。

在双方实力相对平均的时候,第一次长沙会战略胜,第二次就略败。在我方实力明显占优势的时候,第三次长沙会战就以我军大胜结束。

然而,第四次长沙会战就完全不同了,双方实力有着巨大的差距。

当时是 1944 年,日寇眼见就要灭亡,所谓狗急跳墙,垂死挣扎,集中在华所有机动兵力,并且从八路军控制的华北地区、东北的关东军甚至国内抽调大量军队参战,这就是一号会战,大陆叫做豫湘桂会战。

在这之前,日寇出动兵力最大的是武汉会战,出动了 25 万人。

此次豫湘桂会战,日寇破釜沉舟出动了 60 万大军,这是侵华日军历史上惊人的纪录。

反应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上,此次日寇出兵高达 36 万之众,薛岳的国军仍然只有 30 万。

更重要的是,薛岳的国军 30 万是有问题的,当时由于英美强迫我们打通缅北,我们调动一些主力部队去了缅甸和云南,薛岳麾下主力部队走了不少,由二三流部队补充,也根本没有任何援军可用。

面对这 36 万日军,30 万国军根本不可能守住长沙。对于这一点,日本方面也是心知肚明,认为占领长沙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合围第 9 战区将主力歼灭。

在当时看来,长沙肯定是守不住的,因为进攻日军从 10 万变成 30 多万。不要说守住长沙,甚至哪支国军防御长沙都是凶多吉少,甚至可能会被合围吃掉。

所以日寇攻打长沙城时,第 4 军军长张德能试图撤退,当时薛岳留在坐镇的参谋长赵子立也同意趁着包围圈没形成及时撤走。没想到事后赵子立这家伙竟然不认账(当时是电话沟通没有书面证据),导致张德能被枪毙(涉嫌临阵脱逃)。

客观来说,在日寇重兵下,岳麓山又被占领,张德能撤退也没有问题,不然肯定会被歼灭。

说来说去,之所以第四次长沙会失败的原因就是这样。

还有,不要站住说话不腰疼,诸位知道 36 万日寇是什么概念吗?

八路军冀中根据地有过一次齐会战斗,八路军第 120 师主力和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部队调动 10 倍兵力,在河北省河间县齐会地区围攻来扫荡的 800 多日寇。

结果是,深入八路军根据地腹地且没有援军的 800 多日寇,经过 3 天激战竟然杀出重围,回到县城,并没有被全歼。

据王宝玉(时任第 120 师司令部参谋处见习参谋)回忆,此战日军最后逃脱二三百人。贺龙师长对此非常生气。

大家看看,连 800 多日寇都这么难打,10 倍兵力都吃不掉,何谈 36 万呢。。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