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人老后,怎么做才不讨人嫌?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23:18:33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人老后,怎么做才不讨人嫌?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书写人间情】的最佳回答:

57 岁女子,有一个年收入百万的儿子,她说儿子不给她生活费,自己为了省钱,一天只吃一顿饭,连个五块钱的水桶都舍不得买,女儿说:“我去年转了 99050 元给母亲养老,她不到半年就花光了,我哥哥是个大孝子。”

这天,57 岁的吴莉打电话到电视台寻求帮助,她说自己儿子做电器生意年收入百万以上,女儿也是一名大学老师,但是兄妹两人连着 6 个月都不给她生活费,因为没有钱,她一天只吃一顿饭,家里的水桶烂了,都没有钱买新的。

看着老泪纵横的吴莉,记者鼻子酸酸的,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狠心的子女呢? 自己有能力,为什么都不愿意赡养自己的母亲。 记者带着满腹的疑问,跟着吴莉来到了女儿王晴的家里。

王晴见到母亲显得很冷漠,她对着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要听我母亲瞎说,她很会演戏,我们对她尽到了赡养的义务,我问心无愧。”

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没有错,王晴还拿出手机,将自己的转账记录打开给工作人员看, 上面显示去年她一次性转了 99050 元给母亲,吴莉最开始不承认收到这笔钱,后来在证据面前,她又说反正自己现在就是没钱了,至于是怎么花掉的,她也记不清楚了。

王晴说自己每月工资也才 8000 元左右,还要养孩子,她平时买衣服一般都不会超过 500 元一件,但是母亲一把年纪了,她出门逛街,买衣服都是名牌,一天就买了 4000 元的衣服。

面对女儿的指责,吴莉理直气壮地说:“你钱给我了,怎么花是我的自由。” 我养你们这么大,现在我老了,你们就该赡养我。

王晴说我从没有说过不管你,事实上吴莉的儿子也很孝顺,每年给母亲 2 万元生活费,房租水电费都是他出,按道理母亲的生活费绰绰有余,可是她总是三番五次地吵着要钱。 后来,兄妹两人心灰意冷,后来无论母亲怎么哭穷,他们都置之不理,这也就有了开头的这一幕。

看着歇斯底里的母亲,王晴不想跟她多说,随后,带着记者来到了哥哥王建国的店里,吴莉见到儿子后,不停地说他不孝顺,这么有钱,对自己的母亲却这么吝啬,在没有打电话到电视台之前,吴莉为了拿到生活费,已经做出了很多过激的行为。

她在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来到儿子的公司,上面写道:“不孝子,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管,天理难容。”还用一些恶 毒的话诅咒,王建国很是无奈,好在大家都了解他的为人,没有人去责怪他,反而更多的是同情,摊上这样的母亲,真的很不幸。

而这一次,吴莉直接提出要和子女们划清界线,养他们到 18 岁,又供他们念了大学,两人一次性拿 100 万养老费给她,以后就不再跟他们来往,自己拿着这些钱去养老院生活。

王建国苦笑着说:“在她的眼里就只有钱,根本就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 ” 记者在一旁劝说:“你这么说就不怕伤了子女们的心吗?亲情哪能用钱买断呢?”

吴莉却还是愤愤不平,说她自己身体不好,子女们又指望不上,只能让他们拿钱出来,自己心里才踏实。

吴莉跟子女们吵得不可开交,她的丈夫王离却好像是个局外人一样,王离一直在儿子店里帮忙,平时也接送一下孙子,他能体恤子女们的难处,从不会提什么要求,跟子女相处融洽 ,从没有红过脸。

儿媳妇对这位公公也是尊敬有加。 其实最开始,吴莉也是跟儿媳妇一起住,性格强势的她总是想让所有人都服从她的安排,听她的指挥,每天都会在家里发脾气,让所有人都过得很压抑,王建国称看到母亲就感到紧张,跟她在一起生活很累。

吴莉得知儿媳妇想让他搬走,性格好强的她很痛快地答应了,王建国花 600 元给母亲单独租了一间房子,本以为大家可以消停了,可谁吴莉反面变本加厉了,住到外面以后,她变得极度没有安全感,总担心子女们都不管她了,所以她总是在不断地索取。

彼此之间的矛盾升级,如今吴莉开口就要 100 万,着实把大家吓倒了,吴莉说:“这笔钱如果我花不完,我就捐给国家,我也不想留给这些不孝子。”

听了母亲说出这样的话,王建国并没有生气,或许他早已习以为常,他提出让吴莉把那 10 万元的开销用在什么地方,列个明细出来,然后再给她赡养费。

吴莉回家找了一些单据,称自己去医院检查花了 17000 元,给自己买了社保花掉了 32000 元,又还了 30000 元的债,这些钱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没了。 王晴提出让母亲把还债的转账记录拿出来看一下,但是却遭到了母亲的拒绝。

因此,兄妹俩认为母亲在说谎,她身上应该还有钱, 吴莉说自己没钱吃饭,一天只吃一顿,儿子提出让她到自己的店里吃,吴莉又说太远了,懒得走。

丈夫在一旁说:“我可以每天去接你。” 吴莉还是拒绝,嫌太麻烦。总之她就要钱,其他的都行不通。

吴莉在丈夫面前又是什么样的呢?

王离说结婚以后,这些年吴莉在他面前一直是高高在上,无论说什么都是命令式的语气,就因为她娘家条件不错,母亲是地主家的女儿,家里挺有钱的,她排行老三,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苦,也没干过什么家务活,养成了任性又自私的性格。

王离不仅长得难看,而且家里还很穷,也不知道她当年为什么要嫁给这个自己看不上的男人,她在家里就像是“女皇”一样,无论是丈夫还是子女,都是非打即骂,恶语相向,从来都不会顾及他们的感受。

这个家因为有她在,让其他人感到窒息,想要逃离。 王晴高考落榜,吴莉没有一句安慰的话,不停地打击女儿的自信心,把她说得一文不值,说她笨,以后没出息,读了这么多年书一点用都没用,总之每一句话都像刀子一样扎在女儿的心上。

尽管母亲是这么样一个人,兄妹俩表示他们只能去适应,对于母亲的赡养问题,他们也从没有想过要去逃避。

王建国提出为了缓解和母亲的矛盾,让她以后不要再闹了,希望她能跟父亲回到乡下去,好好过自己的生活,而他会把老宅装修好,帮父母买好家具,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养老,每月会固定地给生活费。

王离为了减轻儿子和女儿的压力,他同意儿子的这个方案。 但是吴莉却不同意,她说:“你们想把我哄回到乡下去,以后就不管我了,再说,我住在城里看病方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跟丈夫吵了一辈子,晚年不想跟他继续生活在一起,如果非要她回乡下去,那就在老家的县城给她买一套商品房,她一个人住。”

王离在一旁劝说:“儿子并像表面上那么风光,去年都亏了几十万,每年光是房租各种开销就要 100 多万,都没有存到什么钱,他哪来的钱给你买房子?”

吴莉最后提出让儿子每月给她 2000 元生活费,她以后保证不来闹了,王建国担心母亲不可能做到,还是会找他的麻烦,调解陷入僵局。

摊上这样的母亲,真的很同情这对兄妹,好在他们都是善良的孩子,要是换作别人,估计对这样的母亲可能早就没有了耐心。

结语:

人老后,怎么做才不讨人嫌?

文中这位母亲的所作所为让人很是无语,无论是身为妻子,还是母亲,她都不合格。 她的眼里只有自己,从不会在意家人的感受,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最终被家人孤立,而她并没有反思,反而变得更加不可理喻,让子女疲惫不堪。

人老了,要怎么做不讨人嫌?

1:能够体谅子女的难处

人和人都是相互的,多为子女着想,比如文中的儿子表面上看起来是老板,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可是实际上只是在苦撑压力很大,但这位母亲却丝毫不能体谅儿子的难处,还不断地给他增加压力和负担。

他的父亲懂得心疼儿子,理解儿子的不易,为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身边有这样的父母,是子女的福气。

2:不要把钱看得太重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伟大,无私的,而有些家长总是不停地在子女面前要求回报,我曾经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该好好报答我,他们以钱来衡量子女是不是孝顺,金钱固然重要,但是亲情无价。

3:有自己的生活重心

人老了要有自己的生活乐趣,不要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子女身上,拿着放大镜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人难免有考虑不周全的时候,别凡事计较,对彼此多一些信任和理解。

人老了,若想晚年幸福不讨人嫌,就要懂得换位思考,并以身作则,别总是让子女为难。

【2】、来自网友【我是文君啊】的最佳回答:

96 岁的阿婆很讨人喜欢,我每次回家都会坐在她家门口的青石板上和她唠一会,如果刚好午饭时间,就会看到一大杯青杏酒,一碗菜饭这盘红烧肉摆在木凳上,旁边坐着二大爷家的傻三,傻三一口她一口吃着肉打着趣。

傻三要喝酒,阿婆说:

喝酒就不给肉吃,吃肉就不能喝酒。

傻三说:

你为啥吃肉又喝酒。

阿婆说:

等你像我这么老了,没人管了活的没意思了,再喝酒吃肉或者干点坏事。

傻三说:

干啥坏事。

阿婆说:

你昨晚是不是尿床了,尿床就是干坏事,你老子岁数那么大了还要给你晒被窝,你说是不是坏事。

其实她跟傻三也扯不清,但是阿婆喜欢和傻三瞎唠,不喜欢扎堆晒太阳。

阿婆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大儿子日子好,儿媳妇强势,阿婆说:

儿媳妇厉害了好,老大的哈毛病就少。

老二儿子人老实没啥出息,老二媳妇更老实别的工作干不了,只能做些粗活笨活,老二有时候嫌媳妇笨:

赚钱少不说,说话还得罪人,让我难做人。

老太太就骂儿子:

要不是人家女娃老实,她爸妈能把女儿嫁给你,你老实遇到一个实在的,就是你的福气。

大女儿说婆婆:

我婆婆又懒又馋,成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我不好意思说她,就让娃喊她奶奶上床去睡。你猜她怎么说:沙发不就是躺的吗,娃吃啥她都要尝一口,我看着都来气。

阿婆说:

沙发又不是摆设,是用来坐的用来享受的,你不让她躺沙发,你就给她卧室买一个大电视。娃的东西是谁买的?

大女儿说:

他奶奶(婆婆)买的,想吃就买两份吗,为啥要尝娃的东西?

阿婆说:

那你为啥不买两份,一份给你娃一份给你婆婆,你舍不得吧?

阿婆就是这样一个人,两个儿子家都在村上,她谁家也不去,就住在老屋,自己门口种点青菜,吃不完会送给邻居,她送菜的方法很直接也很强势,对门小卖部的瘸子隔两天门口会放着一把青菜几个小土豆。瘸子知道是阿婆放的:

阿婆,你又给我放菜了?

阿婆说:

吃不完咋办,原来还能喂猪,现在不让养了,只能分着吃了。

瘸子听说阿婆拿他和猪比,笑着掐阿婆:

你把我养肥了没用啊……。

隔壁住着一个小媳妇,男人出门打工去了,小媳妇找了个中午做饭的活,阿婆就帮她看两小时的三岁娃。三岁娃比狗都烦,阿婆就用布带拴在身上,自己背上背一块海绵,膝盖上裹上毛巾:

我不怕把她家的娃摔了,我怕把我摔了,让人家娃(小媳妇)难做人。

阿婆饭量好,烧一盆红烧肉塞外冷藏室里,每天挖一大勺,土豆红烧肉就菜饭,二两自己泡的高粱酒,别人泡酒用人参鹿茸她是有啥泡啥,或青杏或桑椹,或者白萝卜都能入酒,一斤十块钱的高粱酒里红的绿的夹杂着紫甘蓝的妖气。

阿婆说:

我是酒肉穿肠过,青菜肚子丫鬟身子,吃啥都长精神,老天爷给我的好身子,我不能亏了老天爷啊。

大儿媳妇有时候会端来红烧鱼,阿婆说:

我享我媳妇的福了,你做鱼做的比我好吃,我也爱吃鱼,只是老了嫌麻烦,你半年给我烧一次就行,不用经常这样。

老二有时间会过来陪阿婆坐一会,老二话少,一般都是阿婆说话,老二听。阿婆说:

工资发了吗?工资发了就交给你媳妇,你媳妇比你会过日子,但是太会过也不好,你给她买两件衣服,回娘家也好看点,你少抽点烟,别学我哈毛病离不开酒。你三舅家孙子结婚,你就别搭礼了,我把钱给你你去吃喜酒,把衣服穿利索,去了你只管吃,没人笑话你,人么不说闲话不耍滑,好好吃饭谁笑话呢么。

阿婆每月有四百多的低保金,她花不完的钱基本都是搭礼走人情看病人。阿婆自己除了吃饭喝酒几乎没地花钱,儿女给的时候她也不客气,儿媳妇娘家有事她都搭重礼,女婿家里有事也一样,邻居谁家生娃了,她二百块钱塞在小娃儿的袖子里:

我最爱娃娃和大学生,这都是希望,我老了,年轻一代起来了,真好、真好。

邻居家老头老太病了,阿婆统一十斤鸡蛋去探病:

我不会买东西,商店里东西太多了,看的我眼花缭乱的,就认得鸡蛋、呵呵呵。

病人很心灰的说着自己的病情:

嫂子啊,我要走你前头了。

阿婆会大声呵斥:

不能说丧气的话,人都是提着一口气,你松了气的塌了,管它好不好,首先要说好。

阿婆几乎送走了村上所有和她同龄或者小她很多的老头老太,也有出意外走的中青年人,阿婆不忌讳,她只要听到都会去看一看,帮亡人穿衣服,嘴里念着阿弥陀佛。

年前听说阿婆饭量减了很多,刚好疫情没办法出门,原打算清明上坟时回家看看阿婆,清明期间我们小区封闭,那里也去不了。

刚好五月初我舅家儿子结婚,我回到镇上去看了看阿婆,阿婆家里很多人,老大两口子都在,老二媳妇忙着泡茶,村上也有几个人在坐,男的抽烟女的拉家常。阿婆的精气神不错,只是上厕所要有人扶着,说话依旧声音洪亮:

文来啦,阿婆还想再见不着你了,我知道疫情不能乱跑,这不我娃来看我了。

阿婆说话总是不客气又让人不见外,她说想我又说疫情不能乱跑。

听到阿婆去世的消息后,我给大伯(阿婆老大)打电话:

大伯,阿婆怎么就突然走了,你也不给我说说,什么时候下葬,我回来送送阿婆。

大伯说:

半个月前不吃东西只喝水了,她自己也知道,老衣都是她自己缝好的,现在不让土葬,她交代不要让亲戚朋友来回折腾了,毕竟疫情不稳定,少乱跑别给国家惹麻烦。

我说:阿婆的

最后一程是要送的,我今天安排安排,明天早上我回来。

大伯说:

不用回来了,啥都安排的好好的,老太太说了:要听国家话,丧事简办,外地的亲戚一律不请,听话就是孝心,听话别来了。

阿婆永远是独断专行的,说话很直接,但是不管亲戚朋友都不讨厌她,几乎没人说她坏话。

但是人总能完美一辈子呢,九十多岁高龄阿婆依然不愿意和老大在一起生活,老二去接她也不愿意:

我不去你大哥家,我也不能去你家,你懂的,你们有孝心了等我动不了给我送几口饭就行。

阿婆最后的一个月,是老大老二媳妇做清淡合口的送过来,大女儿前年走了,小女儿在外工作,退休后又被返聘。阿婆常对小女儿说:

你学了那么多就要拿出来,年纪轻轻就养老,白学了,我不用你操心,有钱了你给我一点就行。

最后一个月是小女儿彻夜陪伴,喂水喂饭,阿婆说:

我的娃个个好,老二老实日子过的踏实,大丫头走的早也是她的寿数到了,我尕(小)女子有文化,是我的骄傲,我老大媳妇像我,我还有啥不满意的,人该走还得走,我已经偷了好多寿数了。

大学教授的小女婿说:

别看我读书多,从我老丈母娘身上学到的东西书上是学不到的,我们也老了,怎么做老人,还真得像我丈母娘学习。

阿婆是该拿的不客气,比如孩子们或多或少的给钱,她都接过来。该给的她都不心疼,路上遇见山里人啃干馍,她会喊饭馆的张老板:

老大,一碗烩面肉放多些。

老大也瞅见了山里老汉啃干馍,阿婆嘴一张他心里就明白,肉多面大端给老汉,阿婆的钱一分不少照旧收。

村上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谁家生了娃儿,不管远近亲疏阿婆都是统一的两百块钱,搭完礼就走人,主家留她吃酒席:

你不知道七十不留宿,九十不留饭吗,傻不傻啊。

阿婆的丧礼外地的亲戚邻居都没参加,村上的人几乎全部都跟到坟上,填完土后鸣放礼花,据说第三个是个哑炮,哑了差不多一分钟,突然间横天动地的旋转燃放,经久不衰。

大家都说

:这老太太一辈子都这样喜欢瞎胡闹。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