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还是杜甫自己的凄凉?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4 03:40:34 5次浏览

关于问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还是杜甫自己的凄凉?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栖山君】的最佳回答:

杜甫写下这句诗时,他的儿子刚被活活饿死!

他是‬大唐‬最倒霉的‬诗人‬,求职‬十年‬没找到工作‬;因为‬太穷‬,无以为继‬,只得向‬好‬兄弟‬高适‬借钱‬!

公元 760 年八月的深秋,狂风席卷着浣花溪畔,杜甫屋舍上的几层茅草都被卷走了。茅草飞到了对岸,飞得高的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儿童欺负杜甫年老无力,当着面就做起了盗贼,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任凭杜甫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只能拄着拐杖叹息。可谁能想到,如此穷困潦倒的杜甫曾是个

官三代

,是洛阳城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

。但是,真正了解他之后,你会明白,什么才叫

大写的穷!

01

我爷爷是杜审言

杜甫,出生于公元 712 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他与李白合称“李杜”,俩人也是非常好的朋友。杜甫自小聪敏好学,十四五岁,就开始写诗,并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展示了鲜有的老成。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杜甫的天赋也得益于他诗书世家的背景,杜甫的祖父

杜审言

“近体诗”

的奠基人之一,曾受武则天的赏识,被召入京师,授著作佐郎。杜甫的父亲

杜闲

,在唐玄宗时期,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官至五品。而杜甫一家,是晋代大文学家,亦是名将杜预的后代,可谓是官宦世家。

杜甫自小长在洛阳,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的熏陶。五岁的时候,在河南郾城看过

公孙大娘

舞剑,在洛阳听过

李龟年

唱歌,在北邙山看过

吴道子

的画,这些都在杜甫的诗中一一体现过。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年少时期的杜甫,过着肆意潇洒的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彼时的他完全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忧愁过。十五岁时,还是少儿心性,日日奔跑玩耍,上树摘果,日子惬意快活。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十九岁时,杜甫不愿再困守于洛阳,于是,他背上行囊,带着盘缠,辞别了姑姑,出了洛阳。

公元 731 年,杜甫从洛阳出发,一路游到了郇瑕(今山西临猗),后又漫游吴越。为了进入仕途,23 岁的杜甫回到了洛阳,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却

不幸落榜

。但是,杜甫没有沉浸在高考落榜的失落中,依旧打包好行囊,准备进行第二次远游。当时,杜甫的父亲已经被擢升为兖州司马,杜甫借着探亲的名义,来到兖州,过了几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期间,杜甫漫游齐赵大地,在登上泰山后,杜甫望着绵延辽阔,气势磅礴的泰山,不禁胸起狂澜,直抒心中抱负,吟诵下

《望岳》

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流传千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怕困难,奋勇向前,终有一天,会站在胜利的顶点。

年少时的杜甫,与“诗圣”杜甫的形象,无法完全重合,少年不知愁滋味,意气风发,鲜衣怒马。从 19 岁的少年出游,到 29 岁的看遍山河。十年的远游生活,让杜甫平添了一份成熟,他回到了洛阳,在首阳山下建造了陆浑山庄。期间,杜甫与

司农少卿杨怡

的女儿

杨氏

一见钟情,很快两人就结为夫妻。婚后,两人恩爱异常,过了几年简单而幸福的日子,还生育了

二子一女

。公元 744 年,已经 33 岁的杜甫遇到了被“赐金放还”的

李白

,两人虽然未曾见过,但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一同结伴游览了洛阳名胜。两人同行半年,一起呼鹰捉兔,打猎唤狗,好不快活,临别之际,两人相约,下一次在商丘会面。同年秋天,两人如约而至,来到商丘。在这里,他们遇到了 41 岁的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一起游览了名胜古迹。三人相约在古吹台赋诗,留下了千金买壁的千古佳话。

两人分手后,杜甫去了齐州。当时的北海太守

李邕

,听闻杜甫在山东,于是星夜兼程,赶去齐州,拜会杜甫。李邕设宴与历下亭上,许多文人墨客皆来作陪。当年的李邕,已经 68 岁高龄,早已名满天下,而 33 岁的杜甫,初出茅庐。得李邕的赏识,对杜甫来说也算是知遇之恩。李邕不仅赏识杜甫的才华,更是对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赞赏有加,流露出崇拜之情,这让杜甫志得意满,引以为豪。席间,杜甫吐露出他有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但是,李邕有感于当时的官场黑暗,奸相

李林甫

当道,劝说杜甫不如寄情山水,快意生活。但是,当时的杜甫只想,入仕为官,一展抱负,即便是龙潭虎穴,他也要去闯一闯。然而,他不知道,李邕口中的李林甫会成为他一生的梦魇。

半年后,杜甫与李白又不期而遇,结伴游览了齐鲁大地,还去东蒙山访仙求道。期间,杜甫写下了《赠李白》,而李白则写下《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的诗中,尽显了对于李白的赞扬,每日与李白痛饮狂歌,空度余日,潇洒肆意,这大概是杜甫最快乐的日子了。这是杜甫的第一阶段,少年意气风发,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

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

,人生三大幸事,他得遇其二,可以说,这是杜甫最为轻松惬意的时期。他的家族,他的父亲,不仅在财力上给予支持,在情感上也给予支持,这是杜甫最大的资本,也是杜甫的后路。相比于李白,十几年,仕途上的求而不得,对于还年少的杜甫来说,机会唾手可得,他完全有科举的资格,顺利进入仕途,为官作宰。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是背道而驰。

02

困守长安

公元 745 年,在李白的一句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后,杜甫与李白潇洒分别,至此再未见面。与李白在山东分别后,35 岁的杜甫终于意识到,该是建功立业的时候了,于是去了长安,想要再次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公元 747 年,恰逢唐玄宗颁布诏令,

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

不同于科举考试,这次的“制举”,是皇帝亲自命题,选拔非常人才。这次的考试,唐玄宗首次将诗赋加入了考试中。自视甚高的杜甫觉得,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应诏,参加了考试。就在杜甫摩拳擦掌,积极应考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忧心忡忡,此人就是李林甫。李林甫位居宰相之职,却无大才,完全靠着谄媚逢迎的手段,坐上了高位。

他深知,此次考试,由皇上亲自过问,如果有考生大加抨击他的恶行,那他的官位与性命就有可能不保。于是,他向唐玄宗建议,先由郡县太守甄选,然后送入京师复审,再由唐玄宗选拔。唐玄宗听完后,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主考官,全权负责,结果也不出所料。当年,

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学子,全部名落孙山。

这样的结果让唐玄宗十分气愤,于是问责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道:

“没有一个考生入选,并非坏事,反而要向陛下道喜。这说明了陛下圣明,举国上下,无一入选,只能说明贤才已被朝廷尽揽,野无遗贤。这正是,太平盛世,国君圣明的象征。”

唐玄宗听罢,仰天长笑,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第二次科考落榜,有感于科举入仕的无望,杜甫心灰意冷。但是,他没有放弃,准备走第二条路——举荐。杜甫初到长安,因着祖父与父亲的盛名,加之杜甫自身的才华,结交了许多权贵,如

驸马郑潜曜、汝阳王李琎

等,杜甫写诗相赠,希望能得到举荐,顺利入仕。刚开始,权贵们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常常设宴款待他,所谓

“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任”

,便是如此。而权贵们的盛情款待,也让杜甫见识到了上层贵族奢靡的生活。于是,在郑驸马的宴会中,杜甫写下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当时,刚擢升为

尚书左丞的韦济

十分欣赏杜甫的才华,杜甫听闻后,向韦济连续进献了两首诗,将自己的困境与抱负一一道来。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但是,欣赏不等于要提携,杜甫的诗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丝回应。一年又一年地沉寂,让权贵们逐渐失去了耐心,于是放弃了杜甫。无法成为权贵们的座上宾,杜甫的生活一下子拮据起来,但是为了入仕,杜甫不愿离开长安。为了继续生活下去,杜甫不得不

沿街卖药,寄宿于朋友家中

。生活于长安的底层,百姓们的艰辛窘迫与达官显贵们的骄奢淫逸形成鲜明对比,不断叩击着杜甫敏感的内心。杜甫意识到,曾经政治清明的盛唐,已渐渐被贪图享乐的腐化之风所取代,政治风气逐渐黑暗。此时的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越加变本加厉地打压人才,而此次的矛头更是指向了,时年 70 岁的北海太守李邕。因政治理念不同,

李林甫诬陷李邕贿赂,并派遣亲信前往北海,将李邕杀害

。李林甫此举震惊朝野,杜甫听闻李邕被杀的消息备受打击。李邕生前的劝谏犹在耳边,而自己立下的誓言也时刻铭记于心,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公元 751 年,是杜甫来到长安的第五个年头。这年,宫里传出了唐玄宗要封禅泰山的消息,昭告天下,希望自己的丰功伟绩能与天地共鉴。杜甫终于看到了机会!他挥毫泼墨,写就了三

《大礼赋》

,进献给了唐玄宗。唐玄宗读罢杜甫的诗歌,只觉字字珠玑,赞赏有加,问道:

“如此贤能,为何没有入朝为官。”

于是,命杜甫待命集贤院。杜甫因献上三《大礼赋》名动京师,得知他在集贤院参加笔试,学士们为一饱其文采,将集贤院围得水泄不通。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在杜甫的《莫相疑行》中,将这一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当时的杜甫以为自己终于能得皇帝赏识,入仕指日可待。但是,他低估了李林甫想要打压异己的决心。集贤院笔试后,李林甫向唐玄宗谏言,

如果此时重用杜甫,就会有人质疑野无遗贤的结果,有损玄宗的圣明。

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英明,听信了李林甫的谗言,给了杜甫一个

“参列选序”

的资格,等到有合适的职位,再提拔重用不迟。

这一等,又是五年。44 岁的杜甫终于被唐玄宗再次想起来,给了他一个河西尉的官职。河西尉这个官职,是个九品小官,主要的职务是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杂事。按理说,这个职位非常符合杜甫,贴近百姓生活,能为民请命,从基层干起。但是,由于当时大唐的政治已经逐渐黑暗化,这个职位,已经演变成,服从上级命令,催逼黎民百姓的角色。于是,杜甫写下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拒绝上任。之后,杜甫被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说到底,只是个看管兵器和钥匙的。长安的十年,曾经“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满腔自信,在杜甫看尽了朝堂的黑暗和人性的冷漠后,被现实击溃,四散分离。但是,

为了生计,杜甫还是接受了这个学而无用的卑微官职。

在上任前夕,他准备回乡看望自己的妻儿。一路行至家门前,长安十年的孤独与凄凉不禁涌上心头,还未感伤,家中传来了妇人的惊呼。原来,是

杜甫的小儿子因为没有钱,被活活饿死了

。悲愤之余,杜甫怒从胸起,挥笔写下了千古名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声声含泪,字字泣血,道出了杜甫对人间苦难的同情与愤懑。他尚且身有官职,儿子还被饿死,那底层的黎民百姓又当如何?这是杜甫的第二阶段,困守长安的数十年,让他

对现实的理解越加深刻

。如果说,生逢盛世,年少时期的杜甫还如李白一般,有着壮志未酬的豪情。那么,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杜甫的诗已经有了质的转变。

他不再关心自己命运的起落,也不再在乎上位者的垂青。他将目光转向了跟他一样,苦苦挣扎的黎民百姓,他看到的是虚华盛世下的艰难困苦。

然而,这警示钟声般的疾呼,又有几人能听到呢?更令杜甫始料未及的是,一个月后,一场叛乱将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唐,将大唐从盛唐美梦中惊醒,杜甫从此也进入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03

安史之乱

公元 755 年 11 月,

安禄山

以讨伐

杨国忠

为借口,起兵攻打大唐,直逼洛阳,史称

“安史之乱”

。为了躲避战乱,杜甫带着妻儿一路逃到了鄜州(今陕西富县)。公元 756 年 6 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出长安,直奔西蜀。在马嵬坡上,唐玄宗的随行将士

陈玄礼

兵变,斩杀了杨国忠,并逼迫

杨玉环

自尽,史称

“马嵬驿兵变”

。不久之后,太子

李亨

在灵武自行登基称帝,史称

唐肃宗

,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流亡在外的杜甫,得知新皇登基,大唐中兴有望,于是收拾行囊,准备去投靠唐肃宗。但是,杜甫没有见到唐肃宗,而是一出城,就被叛军俘虏到了长安,同时期被俘虏到长安的还有诗人王维,被严加看管。但是,杜甫因为官职小,没有被限制自由。陷落长安的这一年中,杜甫看着长安的断壁残垣,百姓流离失所,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眼见山河破碎,百姓们贫困交加,可即便如此,赋税依旧日益加重,民不聊生。可谓是

“民坠涂炭,无所控诉”

公元 757 年 2 月,

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以及手下合谋杀死。

眼见叛军内乱,杜甫趁机悄悄逃出了长安,想要去凤翔,投奔唐肃宗。这次的出逃,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一路上,杜甫不敢走大路,只敢在小路密林中穿行,这是一次冒着生命的赌博。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这是杜甫在行路时写下的,可见这次的出逃,杜甫是赌上了性命。长途跋涉,经历磨难,杜甫来到了凤翔,见到了唐肃宗。唐肃宗感念于杜甫的铁骨铮铮,给了杜甫

左拾遗

的职位。根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门下省有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虽然是个小官,但是只要能够一展心中理想,杜甫还是欣然接受了。本以为入朝为官,自己只要保持原则,便能深得重用。但是,人在局中,往往身不由己,杜甫很快就卷入了一场政治漩涡中。

当时的宰相

房琯

,因被人诬告,撤去职位。房琯是杜甫的同僚兼好友,为了营救房琯,杜甫上奏唐肃宗,认为诬陷房琯的人,品行太过恶劣。激烈的措辞引得唐肃宗大怒,

将杜甫贬到了华州

。同年 9 月,郭子仪收复长安,在宰相

张镐

的劝说下,唐肃宗撤销了对杜甫的惩罚,重新任命为左拾遗。但是此后,唐肃宗对杜甫不再信任,更不会重用他。杜甫的日子已经过得越发艰难了,此时的他已经身无分文,想要吃酒,只能典当衣服,于是有了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公元 758 年 6 月,因着房琯一案,杜甫还是受到牵连,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这次被贬,让杜甫萌发了对朝廷的失望。杜甫一步三回头的出了长安,在回华州的路上,杜甫眼见因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百姓流离,饿殍遍野,忧国忧民的杜甫写下了《三吏》《三别》,杜甫也因此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巅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残酷的现实,让杜甫意识到,他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而连年的战乱,让底层的百姓苦苦挣扎求生。在亲眼见到官吏残酷镇压和逼迫百姓后,杜甫对朝堂完全失望了。

公元 759 年,47 岁的杜甫辞去了华州司功参军一职,带着妻儿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成都。他希望,能够在成都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

这是杜甫的第三个阶段

他渴望建功立业,但是一再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在见过了安史之乱和灾荒带来的连年灾祸时,看着朝廷无所作为,欺压百姓时,杜甫对政治,对大唐彻底的失望了。他辞去梦寐以求的官位,带着妻儿,企图寻找一处宁静之所,归隐山林,肆意生活,只求得一份心灵上的慰藉。来到成都的杜甫,在好友

严武

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虽然生活贫困,但是对于杜甫来说,这是难得的宁静日子,吾心安处是故乡。

第二年春天,当春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沿,发出叮叮咚咚的乐声,与战乱中的北方相比,这一刻显得尤为舒畅,于是,杜甫提笔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然而到了八月,秋风怒号,草堂的茅草几乎被北风卷走,大雨滂沱,草堂里几乎没有一处地方是干的。在漆黑的夜幕中,杜甫哀叹着自己永远无法安定的人生,以及像他一样身似浮萍的天下寒士。他疾呼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公元 761 年,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不得不舍弃草堂,再次带着妻儿奔走逃难。两年后,杜甫的好友严武被任命为尹剑南节度使,他去信杜甫,希望他能回到草堂居住。杜甫带着妻儿回到成都,仍居于草堂。眼见杜甫的日子越发艰难,严武将杜甫推荐为

检校工部员外郎

。有了严武的庇护,杜甫的生活总算是有了保障。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杜甫也渐渐不满于幕僚之间的勾心斗角,于是向严武再次辞职了。失去工作的杜甫,生活一落千丈,无以为继。不得已之下,年过半百的杜甫,只得向好友高适求助,他写信于高适道: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即便是借钱,杜甫也不曾失了文人的气节,或许是与高适的友谊深厚,杜甫这次借钱,借的是理直气壮,只问高适,

“我都年过半百了,你什么时候来救的急?”

公元 765 年,严武病逝,没有了朋友的庇护,杜甫离开了成都,于次年到达了夔州。在都督柏茂林的帮助下,杜甫得以在这里住下,为公家代管屯田,自己也租下了一些田地,成为了一个农民。在夔州的两年时间里,杜甫的创作热情到达了顶峰,创作出四百多首诗歌。这一年,重阳佳节,杜甫已经患上了非常严重的肺病,登高远望,秋风瑟瑟,无边落木,一派萧条之景。感念于生活的困顿,人生的苦况,杜甫挥笔写就了《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公元 770 年,59 岁‬的杜甫思念故乡,一路沿着湘江漂泊,想要回到洛阳。

此时,杜甫已经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北望着长安洛阳,感叹着天高地阔,何以为家。他回望湘江,滔滔江水,浩浩汤汤,何处可以容身。在夕阳的映照下,他饱经风霜的面颊显得格外沧桑沉郁,微微颤抖的双手,理了一下早已霜白的鬓边,吟诵起他的千古绝唱。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连年的颠沛流离,贫困疾病,早已将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诗人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始终挂念着祖国,以及那些受苦受难的天下黎民。这年冬天,

诗圣杜甫,带着他未曾实现的理想,病逝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这样的结局,只能道一句:可怜,可悲,可叹!

04

最后

杜甫的一生,正如他诗中所写的那样: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少年游历,遍览天下名胜,踏过山川河流,一身才华,半生颠沛。后人将杜甫称为“诗圣”,何为圣?孟子有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一言以蔽之,

德才兼备

,谓之圣。杜甫的圣,在于他嫉恶如仇,对于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都敢于冷静地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也在于他甘愿为受苦受难的人民,敢于牺牲自己。如果说,谪仙李白,绣口一吐,半个盛唐,那么诗圣杜甫,便是那个

敢于吐尽人间疾苦词,忧国忧民的实践者

。他拥有仁者之心,在中国诗坛羽化成圣,留下无双风华。如果说,战乱的大唐,曾需要一束光,照亮那些苦难的人民,那么

杜甫就是那个想做光的人!

【2】、来自网友【老农耕闲】的最佳回答:

杜甫号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却平生仕途不暢,生活艰难,安史之乱更使他穷困潦倒。他在成都居住的草堂,都是靠友人捐助修建的。天宝五年(公元 746 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将家小安置在奉先县(即今陕西省蒲城县),托亲戚照看,自己只身去长安求官。

杜甫杜甫在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正值奸相李林甫当权。李林甫唯恐考出个什么真人才出来,对他的权势不利。竟勾结考官,蒙骗皇上。说是这一期考生都很水货,没有什么值得录用的人才。说由于皇上圣明,有才的都得到了录用,民间再无贤才可用。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非常的懊恼。他在长安过着艰难穷困的生活。亲眼看到了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穷人忍饥挨饿,冰火两重天的社会现实。当他历尽艰辛,总算当上了管理门禁锁钥的正八品小京官,回到奉先县探望妻儿的时候,小儿子却已经饿死。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黎民百姓的苦难,悲愤万分。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长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其中的一句。

朱门酒肉臭杜甫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与苦痛,把个人的不幸、人民的苦难和统治者的腐朽、唐王朝的危机联系起来,写了许多反映人民苦难的诗。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不能说仅是他一个人的遭遇,而是在所谓盛世表象下,所有老百姓的颠沛流离与衰亡之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尖锐的社会矛盾。严重的贫富不均,阶级分化,必然带来社会危机。杜甫写了这首诗不久,就发生了让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沉重地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也给大唐子民带来了血与火的灾难。

路有冻死骨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还是杜甫自己的凄凉?】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