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蜀汉灭亡后,为什么东吴还能苦苦硬撑17年?当时的名将都是谁?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4 02:24:04 5次浏览

关于问题蜀汉灭亡后,为什么东吴还能苦苦硬撑 17 年?当时的名将都是谁?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执笔话史】的最佳回答:

正所谓唇亡齿寒,在蜀汉没有覆灭的时候,东吴尚可联合蜀汉共抗曹魏。可蜀汉覆灭后,江东的压力可就拉满了。面对曹魏和今后建立的晋王朝,东吴是如何夹缝求生的呢?

机缘巧合,暂避危乱

景耀六年(公元 263 年),邓艾率军打败诸葛瞻,攻破绵竹,直逼成都。蜀后主刘禅见状投降,在西南存续了 42 年的蜀国宣告灭亡。家国已破,刘禅倒不在意,递上降表,乐呵呵地顶着“安乐县公”的名头过小日子去了,把凄苦全部丢给了孙吴。

蜀后主刘禅剧照本来面对国力强大的魏国,吴蜀自觉搞了个松散联盟,勉强维持着“三国鼎立”的局面。魏大举进攻蜀国时,吴国还出兵救援 ,又是攻魏,又是走水路入蜀支援。结果倒好,援军还未赶到,就等来个“蜀主刘禅降魏问至”,也只能作罢。吴国此时当政的,是孙权之子孙休。孙休是吴国第三任君主,也是历史上口碑较好的一位。孙休一看,引颈受戮倒不如主动出击,派遣盛曼将军向西进军,说是救援,实际上是想偷袭永安(今四川省奉节县)。也怪吴国运气不好,此时镇守永安城的是蜀汉旧将罗宪。罗宪见状,火冒三丈:“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意思是,你这盟友,不来救我们,还想趁机捞一把,反正蜀国已亡,我宁愿投降魏国,也要和你们刚到底。后来,魏将又在蜀国故地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孙休瞅准时机派兵增援,意图拿下蜀国,罗宪面对来犯的步协、陆抗依然面不改色,坚决拼死抵抗,没让吴军进城。没过多久,司马昭派胡烈前来,协助罗宪一起击退了陆抗。对此时的吴国来说,时机已去,出兵成不成功还是后话,如何保住自家基业才是大问题。毕竟,三国对阵变成两方对垒,更别说孙吴的国力差了魏国老远一截儿。正是这时,孙休也走完了自己二十余年的人生,驾鹤西去。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是国君西去,交阯还发生叛乱,可谓内忧外患!一堆烂摊子交给谁呢?历史选定了孙皓。孙皓,孙和的儿子,孙权的孙子。本来孙休有儿子,孙皓早早被送去封地,怎么也不可能有此命运,偏偏这孙皓与乌程令万彧交好,后者很看好孙皓,没事就和当时的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说,这两人一合计,太子和诸皇子年龄还小,内忧外患,不如就让孙皓坐上皇位。

吴后主孙皓就这样,永安七年(公元 264 年)孙皓即位。这位被选中的统治者做得如何呢?根据记载,当政早期,孙皓干得像模像样的——“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廪,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qin 兽挠于苑者皆放之。当时翕然称为明主。”孙皓认真干了几件大事。首先是清理权臣,寻了个理由,把扶自己上位的濮阳兴、张布杀了,虽是残酷冷漠,但也实现了政由己出,改变了孙权去世后皇权旁落的格局。手握大权,顺利亲政后,孙皓开始整顿朝局,找人为国卖命。一方面,军务大事得由能人负责,孙皓立马加封陆抗,先是任命为镇军大将军,后又拜为大司马、荆州牧,尤其是将吴国的命门“荆州”全权托付给陆抗。事实证明,陆抗在随后与西晋的对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击退了羊祜,还攻杀了叛将步阐。陆抗的兄弟陆凯也被孙皓重用,被封为镇西大将军,后迁左丞相。陆凯在历史上以劝谏孙皓而闻名,说白了就是经常和孙皓对着干,司马昭死后,丁忠建议趁机会偷袭弋阳,孙皓也是听了陆凯的劝,才没有贸然跑去招惹西晋。

陆凯搞完军务,孙皓也没忘记整顿文官队伍,挑选有识之士充任常侍,专门让他们发表批评言论。据考证,孙皓当政早期逐渐形成一股“清议之风”,甚至能够比肩东汉末年的清议风尚。正是这段短暂而宝贵的时间里,东吴的朝堂没有经历过多动荡,人心暂稳,为其存续打了一剂微小的强心针。

西晋初立,获得喘息

真要说起来,东吴也算是被上天足够眷顾了。本来,司马昭灭蜀的时候,就已经提前给东吴热好了“盒饭”。只是考虑到灭吴得造战船、开水道,再加上忌惮吴国强大的水师,便把灭吴的计划延后: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照这么看,消灭蜀国后,魏国的刀就已经架在了吴国的脖颈上,灭吴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谁也没料到的是,蜀国刚灭,魏国还来不及磨刀,公元 264 年 9 月,司马昭暴毙,时年 55 岁。拿刀之人一命呜呼,灭吴计划自然暂时搁浅。后不到半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改魏为晋,一段新的历史即将书写。

司马昭剧照对刚坐上皇位的司马炎来说,“灭吴”并不是先要干的事,反而要花点心思巩固皇权。司马炎反思了一下,觉得前朝亡在宗室受控过严、皇权孤立无援,自己得好好重视一下血缘宗亲。所以,头一件事就是大封群臣。叔祖父、叔父、弟弟…… 反正但凡和自己有这么点血缘联系,都得封王,之后便是封赏对自己上位有功的臣子。这么一连串动作搞完,费了不少时间。此外,国朝初立,司马炎还遇上了一些麻烦事,暂时腾不出手去收拾吴国。其一是不断的天灾。据历史记录,司马炎登位后,晋朝遭遇的自然灾害不在少数,水灾、旱灾、螟害,几乎样样都来。甚至公元 271 至 273 年,西晋连续遭受三年旱灾。其二是少数民族的侵扰。其中比较让晋国头疼的一次,是由鲜卑发动的叛乱,史称秦凉之变。要说也是事出有因,早年间,邓艾招降了鲜卑族人,并把他们安置在雍州、凉州等地,和其他人混居。本身鲜卑族平时也没多被待见,又遇到了连年天灾,雍、凉、秦三州爆发饥荒,肚子吃不饱,民众不满是情理之中。此时,任秦州刺史的是胡烈,不恤民苦就算了,胡烈偏要采取高压手段,强行压制。公元 270 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发动叛乱。这场叛乱整整持续九年之久,硬生生地阻碍了司马炎伐吴的步伐。事实上,在此过程中,司马炎不是没想过攻打吴国,还认真地和众人商议此事,但一到这种时候,贾充、荀勖便会阻止,认为吴国实力尚存,时机不够成熟,不能去自讨苦吃,有时还会劝司马炎先把少数民族的问题处理妥当,再论伐吴。

司马炎剧照总之,反对声一阵又一阵,司马炎便是多想给吴国致命一击,也只能想想而已,没法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正是诸如此类的麻烦事儿,束住了司马炎的手脚,为孙吴争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只是,上天的仁慈往往只有一次,面对这样珍贵的生机,吴国明显没能把握住。

自作自受,大厦倾颓

上天待吴国不可谓不好,可惜的是,吴国并没有珍惜这样的幸运。前期勤勉当政的孙皓,皇位刚刚坐稳,便暴露了自己的暴虐本性。除了诛杀濮阳兴、张布外,对其他的臣子,孙皓也没多客气。据记载,孙皓每次设宴款待群臣,必会让臣子们喝醉。君臣同醉同乐也就算了,孙皓还专门找了十个人做“黄门郎”,滴酒都不许他们碰,让他们专门检查群臣的醉酒过失。宴会一结束,这些人就来给孙皓汇报,说大臣们都有哪些不敬之处,不管是眼神不敬,还是言语不尊,都会被记录。官员们要是有大的过失,会被立即施加严刑,即便是小的过失,也会被记罪过。这样的暴虐,即便是备受宠信的臣子也无法幸免。司市中郎将陈声就一直受到孙皓信任,看到孙皓的爱妾派人到集市上抢夺财物,气不打一处来,便把犯事之人绳之以法。小妾不乐意,去向孙皓告状,孙皓一听,大怒,寻了其他事由,拿被烧红的锯子生生割掉了陈声的头,还把尸体扔到了四望山下。这么一搞,原本忠心耿耿的官员们如履薄冰,只求保住项上人头,还有些将领干脆率众归顺魏国,早早给自己寻条生路。暴虐之外,孙皓还穷兵黩武,幻想收拾西晋。早期,孙皓还忌惮魏国实力,处事谨慎,甚至还让纪陟跑去献土特产。后来,孙皓在与晋军的几次作战中获得一些小胜利,自此逐渐放松,越发不把西晋放在眼里。再后来,步阐叛乱,陆抗奉命征讨,但考虑再三,没有主动出击,孙皓知道后大怒,派人责问陆抗,陆抗趁势上书,劝谏孙皓保存实力,不要因为战事劳民伤财。孙皓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公元 274 年,陆抗去世。与此同时,对手却开始认真搞起事业。公元 272 年,司马炎开始有意识地发展水师,几年后,马隆击败鲜卑,拔除了西晋伐吴路途中突出的荆棘。叛乱平息,军备充足,于西晋而言,伐吴良机来了!公元 279 年,司马炎任命太尉贾充为大都督,任将军杨济为副都督,派遣王伷、王浑、王戎、胡奋、杜预等分路而出,率二十余万大军攻吴,水陆并进,来势汹汹。

西晋水路大军并进戏剧性的是,晋军所到之处,吴军鲜有抵抗,几乎是不战而降,甚至东吴百姓还欢迎晋军进城。晋军势如破竹,孙皓见状,奉上印玺,主动投降。公元 280 年,东吴灭亡,弥漫着狼烟战火、群雄角逐的三国时代宣告结束。不久后,孙皓在洛阳病死。虽说三国争锋,归为一统是大势所趋。但在蜀亡后,东吴又坚挺了十多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可惜的是,上天纵有好生之德,却不会无限度地庇佑,苛政当道,穷兵黩武,东吴的悲剧落幕,在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之时,便已注定。

【2】、来自网友【阿珍说史】的最佳回答:

蜀汉政权灭亡时间是公元 263 年,东吴灭亡时间 280 年,相差整整十七年。公元 263 年 8 月,曹魏政权的实际当家人司马昭认为灭蜀时间已经成熟,兵分三路,共十几位人马。伐蜀统帅是智商极高,跟司马昭关系非常好,又是世家大族的钟会,实际上灭蜀的是平民将军、曹魏名将邓艾。起初邓艾领兵三位出狄道攻打沓中的姜维,中路诸葛绪统兵三万出阴平,目的就是阻挡姜维撤退,钟会统帅十万打击全力攻打汉中。从司马昭的军事战略部署来看,这绝对是谋划已久,而且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此次倾国之力兴兵目的就是直取成都,灭亡蜀国。司马昭集团已经彻底打探清楚蜀汉虚实了,蜀汉内部不稳,大臣们不齐心,加上人才凋零,后主刘禅又宠幸宦官黄皓等人。其实最重要的是姜维,因为姜维就是第二个诸葛亮,他是职业军人,而且还是狂热好战分子,永远打不死的小强。当初魏国那么强大,蜀汉在“夷陵之战”后元气大伤的情况下,诸葛亮休养生息几年就开始谋划北伐。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曹魏的情况下伐魏依然没有吃亏,还没少抢曹魏人口和物资。

而姜维继武侯遗志,比诸葛亮伐魏还要勤快,九伐中原。做大将军之前被蒋琬、费祎他们节制只给几千万把人,依旧主动伐魏。自己做了大将军后更是不留余力的北伐,搞得魏国头疼不已,曹魏那么强大已经没有进攻蜀汉,只是防御,就是诸葛亮和姜维输了也能安然撤退,因为汉中是铜墙铁壁,是最安全的大本营。此次钟会亲率十万人马打汉中,就是做足了功夫,没想到那么容易就打下来了,这是曹魏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汉中会如此顺利。还有就是用名将邓艾和诸葛绪联合打姜维,邓艾是曹魏政权的后起之秀,军事天才,也是姜维的死对手,让他去打姜维正是旗鼓相当。再用诸葛绪用三万人拦住姜维后路,司马昭可谓是用心良苦,在司马昭眼里姜维是蜀汉的灵魂人物,必须拿下他,他是职业军人,军事敏觉特别强,而且非常难缠。司马昭让邓艾和诸葛绪前后夹击缠住姜维,让钟会放心攻打大后方汉中,让姜维无力回天。

姜维哪是那么容易糊弄的,当他知道汉中失守后不是惊慌失措,而且马上调整部属,知道司马昭要干什么。他直接绕过邓艾千里奔袭剑门关,依据剑门关的天险,成功将钟会的八万大军阻挡于关外,寸步难行。这就是姜维的军事反应能力,此时蜀汉虽然丢了汉中,还不至于就没其他办法。钟会主力被姜维拖住,姜维这边没有什么压力,曹魏就不容易了,十万人马一天吃喝拉撒就是个大问题,而且被姜维拖了一个月,马上弹尽粮绝了,准备撤退。邓艾在这种时刻想到一个极大冒险的方法,“偷渡阴平”然后直取绵竹,绵竹失守成都就是个活靶子。《三国志·邓艾传》中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无人之地行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志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淤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没想到邓艾竟然成功了,而且还是大胜,但是代价也是不小,等拿下阴平之后只剩两千人了。此战是古代军事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大逆袭。邓艾自阴平,再下江油,直奔绵竹而去。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传到成都之后,满朝震惊,惶恐不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主动请缨抗魏,黄权的儿子黄崇,张飞的孙子张遵,李恢侄子李球和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几位没上过战场的功臣子孙勇气可嘉,奔赴绵竹,他们没有辱没祖宗,但是根本不是曹魏宿将邓艾的对手,全部战死绵竹。

绵竹失守,成都无险可守,姜维又被挡在沓中,回天乏术,霍戈在南中,阎宇守永安防东吴,根本来不及回援。等到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在谯周等主降派的建议下献城投降,蜀汉宣布灭亡,其中只用了三个月时间。从公元 221 年刘备建立蜀汉称帝到公元 263 年刘禅投降,历经二帝,享国四十三年。蜀汉政权灭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首先、蜀汉内部不稳,以谯周为代表的氏族主降派不赞同北伐,在诸葛亮时期就反对北伐,只是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影响力。因为不管是谁当家世家大族都能当官,无所谓,还有就是连诸葛瞻都反对北伐。以蜀汉跟曹魏国力对比差距,如果不骚扰曹魏的话,曹魏只要几年时间就发展起来了。刘禅宠幸宦官黄皓,搞得鸡犬不宁,可能刘禅的初衷是利用黄皓来制约朝臣,可惜他没玩明白,把国家给玩完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姜维,以前都是诸葛亮和姜维追着曹魏打,很少曹魏主动发起战争。这次司马昭突然之间就发动南下灭蜀,而且来势汹汹,不灭蜀汉不罢休的态度,我认为跟姜维有关系。就是因为姜维想劝刘禅杀掉祸国殃民的黄皓,结果刘禅偏袒他,姜维知道自己在朝廷呆不住了,只能外出避祸。就算避祸他依旧没有忘记国家边防,他统兵几万镇守要道剑阁,这是门户,有天险可守。就是因为司马昭看清楚了姜维被赶出去了,蜀汉自己人帮司马昭解决了麻烦,姜维要是手握重兵在汉中的话,司马昭是绝对不敢随便拿国家兵力来跟他硬干的。综合蜀汉内部矛盾加上姜维外出避祸和汉中撤防等综合因素,司马昭才敢倾国之力一举拿下蜀汉。

蜀汉灭亡之后按理说应该趁着士气正旺的时候马上再接再厉拿下东吴,进而统一天下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还要等到十几年后呢?因为条件不允许,当时钟会和邓艾都被司马昭给除掉了,钟会是曹丕的支持者钟繇的儿子,还是世家大族,跟司马昭关系还是特别好的那种。连他都反对自己,朝中还有多少这样的人,司马昭也不清楚。邓艾这种穷人出身靠本事一步一步爬起来的军事天才一样死于非命,朝中肯定有人不服。最重要的是上面还有小皇帝曹奂,曹魏再怎么样也是正统,还有会有支持者,司马懿篡位以来多少人起兵反对他们父子三人。司马昭灭蜀的目的就是增加威望,他急需要一场大胜仗来提高威望。蜀汉灭亡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灭吴现在还没那个条件。他现在要做的是平衡朝中局势,为自己家篡位铺好康庄大道,到时候司马炎灭吴就简单多了。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政权,灭吴大计已经提上日程表。司马炎也是同样面对世家大族和新贵的平衡,还有一个麻烦就是他弟弟齐王司马攸的问题,这个麻烦缠了他二三十年。其实司马炎想灭吴那是肯定的,心腹贾充一直反对,世家大族反倒一直支持。司马炎要用新贵去制衡世家大族,最后伐吴的功劳也是贾充这个反对者最大,这是搞平衡,还是防着世家大族倒向司马攸。蜀汉灭亡了,东吴那边也不好过,他们也明白司马氏迟早会打过来。东吴那边的情况也不乐观,自从孙权老年时期一顿骚操作,东吴已经走下坡路了。为了制约江东士族连两个儿子都杀了,名将陆逊被骂死,付出的代价可是太大了。到了亮继位的时候才十岁,权臣一波又一波,国家已经经不起折腾了。末帝孙皓继位开始还是很贤德,没多久发现东吴已经积重难返,他觉得自己治理不了了,越来越放纵。

但是孙晧还没有昏头,他重用陆抗,陆抗是陆逊的儿子,典型的虎父无犬子,将门虎子,被称为东吴最后的万里长城,实力雄厚的晋朝硬是没有跨过陆抗的防线。尤其是陆抗和羊祜两位敌对阵营的主帅之间的莫逆之交值得称赞。羊祜是晋朝名将,“西陵之战”后,羊祜和陆抗两位敌对军事主帅都镇守荆州,羊祜是儒将,水军是打不过东吴的,他就玩心理战。一步一步蚕食东吴将士的心理防线。东吴国家矛盾重重,晋朝刚刚建立又灭了蜀国,国家士气正盛,又是新生政权,有的是资本,打不过东吴就耗他。羊祜把心理战玩出了水准,开始跟陆抗还打过几次,也赢了一些,后来反倒干不过陆抗。羊祜就换方法,玩心理战。晋朝大腿胳膊都粗,有的是时间跟东吴耗,东吴那边的士兵跑过去,羊祜好酒好肉招待然后放回去,陆逊过生日他送礼物,陆逊生病他送药。陆逊知道羊祜这是不安好心,知道自己这边耗不过晋朝,陆抗经常上书孙晧劝谏他,可惜不听。陆逊和羊祜两人既是死敌又是知己,相爱相杀,都是有风度的君子、儒将。两人打了不少仗,都是约定好时间、地点、人数,不玩阴的,属于君子之战。公元 272 年羊祜与陆抗爆发“西陵之战”,羊祜大败。从此之后羊祜不敢硬拼,只能换成怀柔政策,收买人心。一步一步瓦解东吴的失去,这也是羊祜的高明之处。

西晋泰始五年(269 年),就开始谋划灭吴,但是东吴最大的屏障就是长江天堑。晋朝拥有五十万的陆军,虽“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水军是他的弱点。公元 272 年,羊祜建议用王濬为益州刺史,建造战舰,陆逊知道东吴已经非常危险了,等到晋朝水军建成东吴没多少优势了。公元 276 年,羊祜上书司马炎伐吴时机成熟,提出“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但还是因为各种原因又耽搁了。可惜羊祜苦心经营荆州要塞,没有等到灭吴的一天就去世了,278 年,死前推荐名将杜预接替自己继任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陆抗早在 274 年就去世了。公元 279 年十一月,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兵分六路,决心伐吴,终于在 280 年三月,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分归晋,天下大一统。东吴之所以能在蜀汉灭亡十七年之后才亡国,主要是因为东吴水军厉害,防守能力强,有长江天堑做屏障。蜀汉也有各关隘天险,还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势优势为什么只三个月就亡国呢?主要是当时蜀汉和曹魏都是陆军打,汉中撤防之后轻易被拿下,牵一发而动全身。蜀汉的万里长城姜维又避祸沓中,还被曹魏给牵制死了,等到姜维脱身之后刘禅就投降了,他还写信给刘禅说:“臣正当死战,陛下奈何先降”。姜维已经脱身,正日夜兼程去救成都,还在半路就听到投降的消息。蜀汉最关键的还是“绵竹之战”全军覆灭,蜀汉已经没了失去。南中和永安那边的军队来不及救驾了,成都主降派巴不得快点投降,成都还有几万军队都不战而降,勤王军队又来不及了。所以才会三个月亡国,连司马昭都没想到这么容易,最主要还是邓艾这个军事天才偷渡阴平成功,瓦解了蜀汉意志力,姜维、霍戈想战又鞭长莫及。

而东吴跟蜀汉不同,长江就是个大问题,司马炎用好几年建造战舰,集结物资,配备兵力,最后用杜预、王睿、王浑等名将统兵五十万,兵分六路,水陆并进才灭掉吴国。当初曹操和刘备何等英雄都败给江东,所以打东吴是相当困难,他们的水军和长江就是依仗,没有绝对的兵力和水军配合陆军那是非常困难的。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蜀汉灭亡后,为什么东吴还能苦苦硬撑 17 年?当时的名将都是谁?】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