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怎么理解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20:02:13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怎么理解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刘梦辉 1445414400581】的最佳回答: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致良知”,而“四句教”又是王阳明心学的中心内容。

格物,诚意,正心是人的最高境界,把人的主观精神提高到了一个空前高度。所以“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完美体现。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本

良知是心的本体,无善无恶是没有任何私欲。心即理纯天理,人还没有发觉之时是无善无恶的,是人的追求境界。在末发觉中,不可能有善恶之分,所以是无善无恶的心。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当一个人产生意念并有了行为之时,这种意念就在事物上体现出来。这种意念就会有善恶之分,事物就会出现偏差,就有符合天理或不符合天理,中间为善,偏中为恶。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虽然是无善无恶,却是应该自觉地知善知恶。这个良知本体就是做人的修养,为善去恶就是良知,人就会按自己的良知去为人为事。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有时候对事物也会出现判断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把善为恶,把恶为善,这时就是良知出现错误,为此格物也会误入岐途。那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呢?这就是人的心有了私欲而蒙蔽了,已不是天理了,这时就应该反思自已,问自己良心何在。使自己回心转意到无善无恶的境界,这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正确的格物。

综上所述,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理解。

【2】、来自网友【诗蓦诗书画】的最佳回答:

这句话出自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王阳明认为人性良知是以生具来的,人从呱呱坠地之时,就属“无善无恶之体”,这时本能求生欲~吃、睡,并无他求,这是天理属性,未发之中,不可以分善与恶。而当人随着年龄增长,欲望不断增加,人性的意念也开始活动起来,也就是已发状态,倾向于符合天理即善,倾向于不符合天理即恶,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从人性良知出发,善良是一种选择。既然是选择就有其可塑的伸缩性,决大多数人,在没有利益纠葛时,心是向善的,只有当利益的倾斜度明显偏离自己,心理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怨气及相对应报复性措施,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客观来说,人性第一心理追求的是公平正义,付出与回报,舍与得互换,这是常理,因为是人都会有追求,追求的目的就是收获。所以,当我们知道人性良知本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就要以良知为标准,去恶存善,按这个标准去行动,去感知生活。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 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