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9 14:55:17 4次浏览

关于问题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蓝风破晓】的最佳回答:

距离很近,但不是一个地方。

潼关是函谷关的替代关,函谷关因为一些原因,慢慢失去了“险关”的作用,代替的潼关才出现了。

函谷关为何会失去“险关”的作用?

潼关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1、函谷关的前世今生:有三座函谷关

古代所说的“关”,大多有着“关卡”的作用,能起到御敌于“关”之外,也能起到管理民众的作用,一般设在交通要道和险要之处修建。

形象地说,这理想的“关”,应该就像一道水闸,水闸放不放全在守城官兵身上。

陕西有个“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在通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有着四道雄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

但是,潼关出现之前,东边的雄关是函谷关。而这函谷关的历史,真的是丰富多彩。

(1)第一座函谷关:秦关

第一座函谷关,说是秦关,其实,整个西周、东周,都是这个函谷关,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东北 15 公里处的王垛村。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秦关设置,它设置在“稠桑原”中间一道天然裂缝的东端,这条裂缝就是传说中的函谷道,长约 7.5 公里,最窄处只能通行一辆马车。

而这个“稠桑原”,四周大多数地方都很陡峭,顶上倒很平坦,海拔很高,原上树林密布,这些特点,对于秦朝以前的注重“车军”的军队来说,翻越和穿行难度极大。

秦函谷关的前面是弘农河,当时的水流量不小。稠桑原北边靠近黄河的地方,也直接形成了绝岭峭壁。

秦国当时的风险相对较低,想进攻了,打开函谷关东出就可以,想要养精蓄锐了,只要关闭函谷关,就可以防止东来之敌进攻关中平原。

一句话,如果要从洛阳方向过来,要到关中的长安,函谷关几乎是必经之路,如果守住函谷关,真可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当然,如果不怕路途远,大范围转移绕行,从南边的武关,也可以进入关中地区,可是,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物力就不是一点两点。

不过,刘邦攻打秦朝时,知道函谷关难以通过,因此,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线,往南进入南阳郡,然后再往北通过武关进入了关中地区。

攻破武关要比函谷关容易太多,关键是,刘邦的军队行动迅速,而且出其不意,才进入了关中地区。

这么一个重要的函谷关,到汉武帝时候,竟然给废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2)第二座函谷关:汉关

汉武帝时期,秦函谷关废了,建立了新的函谷关,这就是汉函谷关。

这个汉函谷关,在河南洛阳新安县,距离洛阳只有四十多公里,但这个汉函谷关距离秦函谷关却有 150 公里左右。

这个汉关,防御性能大大降低,因为可以轻松绕过去。

那为什么要建立汉关呢?

流传最广的原因,就是灵宝市志记载的,当时汉朝都城在关中地区的长安,人人都以属于关中人为荣。将军杨仆家乡是新安,为此,常被人说成是关外人。这种体验感太差了,因此,杨将军先申请,经过汉武帝同意后,自己出资建立了汉关。

因为有了汉关,公元前 114 年后,杨将军就成了关中人了。这在当时很牛了。

但这应该是表面原因,破晓君认为,从汉武帝的角度看过来,都是统一的国家了,再设置秦关这样的关卡,完全没有了意义,何况,老函谷关地形复杂,离城市较远,各种不方便。就像,你会在自己院子里再设置一个大铁门吗?一般不会。

当时,主要的敌人在北方,而不是在东方。因此,汉函谷关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反倒是北面的萧关,更加重要。

(3)第三座函谷关:魏关

凡是大乱,函关谷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三国时候,曹操在据秦关以北 5 公里的地方建立了新的函谷关,这就是魏关。

为什么要在这建立?

因为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稠桑原北边靠近黄河的地方,黄河不断内切,河道裸露出更多的河滩,如此一来,风险较大的函谷道,没人走了,人们过了弘农河,从黄河河滩可以往南走,而且,稠桑原,因为林木的砍伐,也容易行走了。

此时,魏关的建立,防御意义远大于汉关。

有人会说,曹操不是建都许昌吗,魏关的防御意义在哪里?防的就是有敌从东边来。

以上就是三座函谷关的来历。

既然有了函谷关,为何还要有潼关?

2、潼关为何要设置?潼关前后有几个?

潼关,也有三个,分别是汉朝潼关,隋朝潼关,唐朝潼关。

(1)第一座潼关:曹操所建

前文说了,第三个函谷关“魏关”是曹操所建,那时,曹操羽翼丰满,打败了马超等关中联军。

而这第一座潼关“汉潼关”,比第三座函谷关建立更早,是在公元 196 年所建,发起人还是曹操。

建这座潼关的时候,秦函谷关已经废弃多年了,河南新安县的汉函谷关,也基本没用了,因为能被轻松绕过。

因此,根据形势,曹操建立了第一座潼关,这是曹操预防关西动乱所建。

这个汉潼关前面,有三处险要之地。

一是“黄巷坂”,紧靠山体,右侧就是绝壁黄河。

二是“五里暗门”,是上右边的“原”,必须要经过的一段窄沟。必须要经过这窄沟吗?这是最近的道,因为,前方是黄河绝壁,道路没有了。

三是“三十米斜坡”,这是汉潼关之后的一段重要通道,也是易守难攻。下去之后,就是“禁沟”了。

总而言之,汉潼关的建立,很有意义,不像汉函谷关那样,没啥深层次的意义。

曹操派人建立了第一座潼关后,过了十七八年,才建立了魏函谷关。

如此,峡谷内就有了两座关,一座是汉潼关,一座是魏函谷关,两关距离 60 多公里,这就有点像双保险。

不得不说,曹操这两次操作没问题,要比汉武帝时期建立的汉函谷关有意义多了。

曹操心中,就是树立了假想敌,营造了一种情况,一旦受到西边来的敌人的侵扰,那就守紧关口。

相对来说,汉潼关的重要性,要高于魏函谷关,因为,魏函谷关可过可不过,如果努力一下,也能绕过。

但是,汉潼关,成了关中和关东之间重要的关口了。

即使这样,后人还是另外建立了两座潼关。

(2)第二座潼关:隋潼关

我们再顺着峡谷走一走。

过了黄巷坂后,如果不上“原”,那就可以不经过汉潼关,而是左拐顺着峡谷前行,找新的可以上原的路。

经过很多年的雨水冲刷,到隋朝时,汉潼关以南 4 公里处的原上,冲刷出了一个新的道路,通过这个新的道路,可以上到原上。于是,隋朝在这里建立了新的潼关,这就是“隋潼关”。

可以这样说,隋潼关就是汉潼关的有利补充,甚至,隋潼关成了最主要的关了。

准确一点说,隋朝时期,其实是有两座潼关的,一南一北,形成夹击,这让隋朝的安全性提高了不少。

既然已经如此,为何还要建立第三座潼关呢?

因为,前两座潼关不能用了。

(3)第三座潼关:唐朝潼关

唐朝建立潼关也挺无奈,因为前两座潼关不能用了,为什么呢?

因为黄河不断内切,靠近汉潼关这一侧的河滩显露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就算不过汉潼关、隋潼关,也能走河滩进入关中大地。

于是乎,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的 691 年,建立了新的潼关,地址就在渭河、黄河南岸。后来,又建立了十二连城,就此,潼关、十二连城、禁沟,形成了绝佳的防御,虽百万之众,也难以轻易过了潼关。

不过,后来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潼关“关中东大门”的作用也慢慢降低了,大炮、飞机,甚至导弹,哪里能轻松挡住呢?

现在的潼关、十二连城的烽火台、禁沟都成了旅游的一部分。

回到开头,肯定地说,潼关和函谷关,真不是一个地方,只有陕西以外的朋友们才会有错觉,感觉函谷关和潼关都是一样的,都是关中的东大门,实际上,函谷关过去有三座,潼关过去也有三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潼关是函谷关的替代者。

【2】、来自网友【历史挖坑机】的最佳回答:

  • 潼关和函谷关一直是非常令人迷惑不解的两个关口。很多人不解的是,为什么秦国要用函谷关作为关口,而汉代之后都用潼关作为关口?
  • 还有一个特别不解的是,汉代以后函谷关竟然弃而不用了,只守潼关去了。难道他们不担心敌人从函谷关进去吗?
  •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是因为没有看清函谷关和潼关在地图上的位置。

1)函谷关和潼关是在一个峡谷中,分东西两头。

我们这样说,从洛阳到西安这一段路程。先从洛阳往西走,然后到达函谷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县。

到灵宝以后,从灵宝到西安这段路程就非常难走了。因为河南是平原,而从灵宝往西,有一条黄河。河北便是中条山,山势险峻。河南边是秦岭,也是崇山峻岭。非常难走。

但天无绝人之路,从灵宝到西安在两山之间有一个峡谷,峡谷的入口就是函谷关。然后一直沿着峡谷往西走,就是去西安方向。大概走六十公里,就到了峡谷的尽头,尽头这个地方,就是潼关。潼关再向西就是关中平原,西安就在关中平原内!

现在搞明白了吧!原来从洛阳到西安都是崇山峻岭,但老天爷留了一条峡谷。可以顺利的从洛阳到西安。峡谷的两头,东边是函谷关,西边是潼关。

原来两个关守的是一条路。只是需求不同才选择不同的地方防守。

2)秦国为什么选择在函谷关驻守?

函谷关刚开始是魏国的,是秦孝公从魏国手里把函谷关夺了过来。

这就是为什么当初的秦穆公为什么一定要和晋国交好的原因。只要两国关系不好,晋国只要掐断函谷关,秦国就只能躲在关中平原不能出来一步。

后来三家分晋后,秦孝公就趁乱把函谷关夺了回来。函谷关一到手,秦国算是打开了进攻山东诸国的通路,而山东诸国进攻只能到函谷关,根本攻不下函谷关。这也是秦国为什么一个国家能对抗六个国家的原因。

山东六国也憋屈啊,只要到函谷关,无论如何是打不进去了,只好收兵!对秦国来说,倚杖函谷关天险,进可以打山东诸国,退可以固若金汤。简直是太舒服了!

3)汉代以后为什么选择潼关?

当中国完成大一统,函谷关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变成了国家中的一部分。西安作为帝京的话,肯定是潼关的位置更重要一些。

如果函谷关和潼关都守的话,肯定是浪费人力和物力。只守一个潼关更划得来些。因此慢慢的函谷关就放弃了。

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 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所以曹操直接守西头,目的是对付西安方向的敌人。因此作用也不一样了。

在随后的朝代中,潼关的位置也因防御的敌人不同而有所改变。在隋朝中,隋大业七年(611 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 形势更加险要。唐天授二年(691 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潼关。 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

唐代之后,潼关的大致位置没有变,而是各自加固而已,但潼关作为进入西安的门户,在历次战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潼关和函谷关在中国战争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据统计,单单重要的能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在潼关打了 45 次,在函谷关打了 13 次。特别是明清以前,守住潼关就可以得天下。而北宋的灭亡,也正是金兵统帅完颜宗翰守着潼关,大宋的精锐西路军无法过函谷关解救开封之围。所以造成北宋的灭亡。而抗战时,这两座雄关对阻挡日军有非常大的帮助!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