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土木堡事变后,为何于谦要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而不是儿子朱见深?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8 03:24:52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土木堡事变后,为何于谦要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而不是儿子朱见深?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豹眼看历史】的最佳回答:

于谦是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国君,这是他力主立朱祁钰为帝的根本原因,也是其最终被杀的原因所在。

01

土木事变后,立朱祁钰为帝,是从国家需要出发的。

正统十四年(1449 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的发对,御驾亲征,征讨瓦剌也先。朱祁镇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以异母弟朱祁钰为留守摄政。

但由于指挥失当,明军全军覆灭,朱祁镇被瓦剌俘获。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

侍讲徐珵(即徐有贞)说星象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道:

“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力主抗战,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爱国官员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确定下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此情况下,需要另立新君,一是让年仅两岁的皇太子继位;二是让摄政的朱祁钰为新君。

这事就得需要孙太后点头决定了,朱祁镇是孙太后亲生的儿子,朱见深是她的亲孙子。朱祁钰是庶出,但朱祁镇就这一个兄弟。

此时,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大军,逼近北京,准备把明英宗送回京城,并以此向明朝讨价还价,索要大批财物。

于谦等人拒绝明英宗回到京城,京城大乱,群臣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新君。

孙太后无奈之下,同意了众臣的建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百官再三请求,郕王才无奈应允,登基为帝,是为景帝,奉明英宗为太上皇。

02

迎接明英宗回朝或者让朱见深继位,都是可以的,但不符合国家利益。

瓦剌也先同意放朱祁镇回来,而且已经把人带到了北京城下。如果大明朝满足了瓦剌的要求,明英宗完全可以安全回来。只不过,大明朝肯定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将受制于瓦剌。

当时,皇太子朱见深也可以继位,但父皇在瓦剌手中。小皇帝虽然没有主意,但大臣们毕竟要考虑投鼠忌器,也会受到瓦剌的要挟。

但郕王朱祁钰为新君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就不再会有任何顾虑。于谦等人的建议,就是彻底抛弃明英宗,断绝瓦剌的幻想,也坚定朝野抗战到底的决心。然后集中精力,组织军事力量对抗瓦剌。

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在”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实力远在瓦剌之上。

当时,京师精锐全部覆没,只剩下老弱士卒不足十万。于谦请郕王迅速调集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很快人心渐稳,局势得到了控制。

从于谦等人一系列措施来看,是完全正确的,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为了整个大明朝的利益。但不可否认,于谦等人的作为是置明英宗的生死安危于不顾。这是忠于国家,但绝对不是忠于国君。

瓦剌看到大明朝已经另立新君,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就把他放回来了。

等到朱祁镇复辟成功,自然会秋后算账,于谦也就必然会被处死。

这个结果,恐怕已经在于谦的意料之中,他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有其诗为证:

石 灰 吟

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无论是气节还是智慧,于谦都应该受到后人永远的尊重和纪念。

【2】、来自网友【历史课课代表】的最佳回答:

大明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 年,22 岁的明英宗朱祁镇欲效仿曾祖和祖父讨伐蒙古,建立不世之功,亲率大明 60 万精锐军队北伐, 由于由于宦官王振的瞎指挥和瓦剌大军的埋伏,明朝大军行至土木堡时惨遭全军覆没,不仅随军出征的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战死,就连当朝皇帝明英宗也被瓦剌大军俘虏,这一事件就是让明朝险些灭亡的“土木堡之变”。明朝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最先炸开锅的则是紫禁城内的文武百官和皇帝太后,孙太后默默垂泪,钱皇后哭天抢地,文武百官有的破口大骂王振误国,有的则面如死灰一言不发。比皇帝被俘,明军覆灭的消息更为紧急的是,

北方的瓦剌大军还扬言要进攻北京成,而明朝内部由于皇帝被俘,朝中群龙无首,对于如何应对瓦剌大军南下攻城,这些留守北京的敏超大臣们你一言我一嘴,陷入到了无休止的争论之中。在这群唾沫横飞的大臣中,有一个人镇定自若,他奏请监国的郕王继承大位,以安民心。这个人就是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也就是这个人,在不久之后的北京保卫战中,挽救了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

明英宗被俘后,于谦之所以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当时于谦环顾朝中几位有可能掌权的人,只有郕王朱祁钰最为合适,那么,当时在英宗被俘后,都有谁可以代替被俘的明英宗暂代朝政呢?实际上有三个人:孙太后,朱见深、朱祁钰

无心行垂帘称制之举的皇太后孙氏:

孙太后即历史上的孝恭孙皇后,原本是明宣宗贵妃的孙氏,因为深得宣宗皇帝的宠爱,所以在皇后胡善祥被废后被宣宗皇帝册立为了皇后,明宣宗一朝的十年间,孙氏深受皇帝的宠爱,孙氏所生之子朱祁镇,也被宣宗皇帝立为了皇太子,宣德十年,三十八岁的明宣宗驾崩,孙氏年仅 7 岁岁的儿子朱祁镇继位,次年改年号正统,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幼帝–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即位后,孙皇后晋位皇太后,成为了宫中地位仅次于太皇太后张氏的人。

孙氏虽然在宣德年间以争宠、善妒出名,但是其在朝政方面却从无染指,一方面,明朝自开国以来从无后宫临朝称制之举,另一方面,孙皇后本人对于权力并没有太多奢望,她似乎更愿意做一个深宫妇人。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于谦等人最初曾奏请孙太后临朝听政,但是被孙太后婉言谢绝了,这其实并妃孙太后的客套,而是真心不想接手这样的烂摊子,确实,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验,也没有经受过任何历练的深宫妇人确实无法应对当时波谲云诡的复杂局面。

过于年幼无法理政的皇太子朱见深:

在孙太后谢绝垂帘听政后,朝中们的大臣便盯上了明英宗的继承人,也就是皇太子朱见深,但是这位庶出的皇太子当时的情况却让人们忧心忡忡,

因为这位皇太子不要说是上朝理政,就连说句利索话都还做不到,此时的皇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虽然拥立皇太子为皇帝可以继承明英宗留下来的大统,但是这样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如何能够主持当时的混乱局势

?如果是大明王朝海晏河清,盛世太平的承平时期,或许以为年幼君主的册立不成问题,但是在

当时皇帝被俘,主力军队覆灭,瓦剌大军压境的危及形势下,扶持这样一位幼主登基是无法安定军心和民心的,而小皇帝的册立反而会让一些别有用性的人蠢蠢欲动。考虑再三,于谦等人放弃了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位皇帝的想法。

皇太后不干,皇太子不能干,那么这皇帝,谁来干呢?人们的目光投向了当时的监国郕王朱祁钰。

年富力强的的宣宗次子郕王朱祁钰:

郕王朱祁钰,明宣宗次子,其母为宣宗贤妃吴氏,这位吴氏本是汉王朱高煦的宫女,朱高煦兵败后,吴氏等人被俘,明宣宗赦免了吴氏的罪过,将其安置在宦官陈符家中,宣德三年,吴氏生下了皇次子朱祁钰,但是因为罪臣的身份,吴氏母子长期居住在宫外,没有获得任何身份,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宣宗临终前。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重自感时日不多,于是派人将吴氏母子召进宫,当着皇太后张氏的面正式承认了她们,并托付自己的母亲张太后善待吴氏母子。托孤之后宣宗驾崩。

张太后没有食言,封朱祁钰为郕王,并修建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这便是郕王朱祁钰的幼年。

因为是明英宗朱祁钰唯一的弟弟,所以郕王在成年后并没有向明朝其他藩王那样到外地就藩,而是被英宗恩赏住在了北京城内,正统一朝,英宗皇帝与郕王朱祁钰两兄弟的感情非常好,英宗经常召郕王入宫。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前,还亲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可以说,明英宗对于这个弟弟还是充分信任的。明英宗被俘后,于谦拥立郕王朱祁钰继承位,朱祁钰对此连连推辞,这并非虚伪的客套之举,而是朱祁钰真不想做这个皇帝。

于谦拥立朱祁钰位皇帝,一方面,他是明宣宗除英宗外的唯一儿子,血统方面名正言顺,另一方面,朱祁钰年富力强,在朝中口碑较好,其母吴贤妃母家出身低微,外戚方面也没有任何势力,这样一个人是可以主持当时的危急局面的。

当时明朝面临的局势犹如北宋末年的局面,朱祁钰一个不小心,恐怕就会走上“徽、钦二帝”亡国被俘的老路,因此朱祁钰是真心实意不想做这个皇帝。但是最终朱祁钰还是在于谦的劝说下同意登基为帝,

朱祁钰就是明朝历史上的明代宗景泰皇帝,景泰帝登基后,对内整顿军备,同时重用主战派的于谦,景泰帝还驳斥了扬言南迁的大臣,面对瓦剌大军的进攻,代宗朱祁钰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最终,明朝在君臣上下一心的情况下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朝国势转危为安。正是明代宗朱祁钰和于谦的坚持,才是明朝没有走上宋朝南迁的老路,朱祁钰和于谦对大明王朝居功至伟。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