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农村土葬时,棺材埋在地下,为什么还要“堆小土堆”?有什么说法?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7 02:53:28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农村土葬时,棺材埋在地下,为什么还要“堆小土堆”?有什么说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关山听风】的最佳回答:

农村土葬时要堆小土堆,其中的说法,在历史文献中有记载。

这里先说“葬”。《说文解字》对葬字的解释是:“葬,从死从草。”

《周易·系辞》也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现在民俗学者对古人“葬”的解释,通常有两个方面的理解。

一是早期古人把亡者放在草中叫“葬”。也就是人死后,尸体上面盖的是草,尸体下面垫的也是草。

这就说明早期的丧葬是非常简单的,人死之后,放在野外用杂草盖起来。

事实上,这种做法在现在一些地方还遗存这种习俗的影子。

比如,在湖南一些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习俗,当老人无法医治,儿女估计即将离世时,将老人从卧室移到堂屋内一侧的地上,男左女右,地上放有稻草,稻草上铺上席子,让老人躺在席子上,儿女就轮守候在身边,直到去世。

二是无坟堆的埋葬。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有一定提高,有了棺橔,早期古人虽然将亡人的棺橔埋入土内。《周礼》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这也就形成了“入土为安”的传统信念。

但是,早期古人丧葬并不起坟堆,而是块平地。崔实《政论》说:“古者墓而不坟,文武之兆,与平地齐。”一两年后,埋葬亡人的地方就长出各种茂盛的杂草。

早期古人的丧葬方式同样是非常简单的,还没有留下先人坟墓的概念。

此种土葬后不建坟丘的习俗,现在依然被北方有些地方的少数保留。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葬后成坟,也就是葬后在地上堆起土堆,始于孔子。

《礼记·檀弓》有这样的记载:《礼记·檀弓上》:“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这只是记录一段谈话,葬后成坟堆是否始于孔,我们这里且不作讨论。

但从这段话可知,在墓穴上堆出坟堆的原因是“不可以弗识也”。孔子认为自己是“东西南北之人”,郑玄注释为:“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即成语“东西南北客”,指居处无定之人。

孔子如此说,是因为当时当时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诸侯国,在推行儒家的治国主张的同时,希望得到重用。多年在外漂泊,地形地貌变化很快,如果父母的墓没有坟堆,回来时想祭扫,就找不到墓地。

因此,孔子将父母之墓堆成土堆的初衷,就是为了辨别和记住父母的墓的准确位置。到了后来,特别是明清时期,民间流行在坟墓前立碑,也同样是出于这种目的。

在此之后,坟墓出现了坟墓的等级制度,坟墓占地面积、坟的高度、墓碑的制式等,封建王朝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不同阶层的人不能僭越。

同时,坟堆的越来越体现阶级性,越是有钱人家的坟墓和碑,修得很越气派,而穷苦人家的坟墓,仅为一个小土堆而已。

坟堆的样式也因地方的所形成的风俗不同,也出现了多样化。

比如,在我家乡,男人的坟堆地面为栯圆形,前后直径要比左右长一些,而女人的坟堆地面为圆形,且越圆越好。

总而言之,农村土葬时要堆小土堆,主要目的就是一种标识,让后人在祭扫时,能够准确地找到和识别祖坟。这也是体现了儒家所提倡“孝道”中的“慎终追远”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2】、来自网友【司马谦】的最佳回答:

农村土葬时,棺材埋在地下,堆个土堆,有如下作用:

一、便于排水,以保持土壤干燥

过去人死后是直接放入木质棺材的,那时没有冰冻降温设备,为防止在下葬之前,尸体变坏,棺材底部还放有一些白灰,用来吸收水份。埋葬时又在棺材外放了大量的白灰杀菌驱虫。

木质棺材,经过了防腐处理,里外都漆上了一种特别的漆。虽然当时不能立即腐烂,但木质毕竟是木质,埋在地下,如果土壤含水,棺木吸水后,也会容易腐烂。

把墓穴上堆个尖顶形的土堆,天下雨时,雨水能迅速的排离墓地,土堆下的墓穴就不容易进水了。

墓穴干燥,棺材内外的白灰就有杀菌的效果,棺材就不容易腐烂,棺材完好,经过简单防腐处理的尸体,就有可能保持完好。

二、尸体腐烂时,气味不容易散发出来

无论埋葬时防腐驱虫工作做得怎样,但绝大部分的尸体都会腐烂的。在腐烂的过程中,都会散发臭气的。

墓穴上堆上一个土堆,哪怕是在炎热的夏季,臭气也被高高的土堆盖住了,散发不到空气中来的。

三、可以防止有些动物扒尸

以前农村的狗,饿了什么都吃,连人屎都吃。其实并不是狗喜欢吃屎,只是饿了没办法。

有些流浪狗饿急了,遇到新葬的墓地,闻到里面发出的气味,会扒开墓穴找吃的。

如果墓穴上堆了很高的土堆,狗闻不到墓穴里尸体分解的气味,墓穴就安全了。

四、可以防止雨水把棺木淋出来

墓穴如果只是与地面相平,以前没有水泥硬化,下雨之时,特别是较大雨水之时,就会被水冲洗的露出棺材来,这既不符合入土为安的原则,也会增加环境的恐怖。

五、祭祀时地点明确

炎黄子孙,都有慎终追远、敬祖敬宗的文化美德,每到清明、中元等时节,都要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

在荒山野岭的墓地,如果不堆个土堆,过了一年后,沒有什么区别,就分辨不出墓地了。

如果时间更长,就更找不着、分不清墓地了,这会给祭祀增加困难。

六、阴宅也讲究高度

俗话说阴阳一理,就是说阴宅与阳宅在某些道理也是一样的。如阳宅高朗有气势,人住着舒心。所以人们也误认为阴宅,也就是坟墓土堆高些,亡人住着也舒畅些,也有气势些。

丧葬文化有许多讲究,光一个坟墓就有许多种称法,如:佳城、茔、窀穸、夜台、冢、穴、竁、陵、园寝、封堆、九源、松岗、一抔土、京观、垄、丘、圹、垗、域、阴宅、马鬣封、塸、寿藏(生坟)……等等等等。这墓穴上堆土成坟,就是丧葬文化的一种。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