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9 01:43:26 7次浏览

关于问题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知常容】的最佳回答:

这句话是孟子与梁惠王对话时说的,理解这句话核心不是落在孔子说,而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

一开始梁惠王向孟子说我愿意接受您的提导,接着孟子开始说他的观点。

第一句: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用棒杀人和用刀杀人有没有区别?

这个很好理解,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认为没有区别,因为都是伤人性命,梁惠王也是这样说的。

第二句: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用刀杀人和用朝廷工具杀人有没有区别?

这一句话估计就开始引发争议了,不过梁惠王说没有区别。

第三句:比较长就不引用了,在第三句中出现: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有人殉制度,秦武公死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时殉 177 人,《黄鸟》就是讲述这件事情的。

因为人殉太过于残酷,很多人反对,此时有人提议用人俑去替代活人。这应该是一项进步,为什么孟子说孔子十分反对呢?

你联系上下文不难得出结论。

因为做事不是看做了什么事,而是看你的心。孔子强调自身修养,怎么自身修养?

孟子就以此为基础进行详细的说明,他提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为后世宋明时期的心学,明代的阳明心学提供了理论基础,甚至对后来的禅宗也有一定的影响。

凡事看心,不看事这是孟子的一个重要观点。

作俑者是赞同人殉还是反对人殉?

孟子希望人殉制度是消失而不是换一个形式保存下来,这是孟子最大的希望。

因为你用人殉和活人殉,最后都是保留这项万恶的措施。

改用俑殉之后反而让这项制度得以延续和保留不是进入历史尘埃,这才是万恶的,无后的。

事实上正如孟子所料,秦二世时又开启了活人殉制度,时隔千年,朱元璋时期又一次大规模开启,殉葬的妃子有 46 人。清朝则大力表彰妻妾“自愿”殉死的举动,将其称为“烈女”。

这一项制度因为人俑的替代保存到几千年,这就是始作俑之恶。

如果没有用人俑代替,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或许这项制度就此消失了,现在却因为始作俑者的改良,使之延续千年不断。

虽然后世这些人不是因为始作俑者死,但何尝不是因为他们而死呢?这只不过是木棒和刀刃杀人的区别。

其无后不是诅咒,是对百姓的痛惜和痛苦。当然这句话是不是孔子说得不清楚,因为孔子和孟子相差很远了,但一定是孟子说过的话。

【2】、来自网友【渔樵之人 W】的最佳回答:

谢谢邀请!始作俑者,俑,古代用以陪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指开始发起制作殉葬的土木偶的人,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从孟子和梁惠王谈论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都是非常反对殉葬制度的,孔子认为,做这样事的人,应该断子绝孙,他们也不想想,若人家用他的子孙作殉葬品,他会怎样想的呢?

在孔子以前,用活人殉葬,这是非常残忍的,到了孔子的时代,有些人改用木制或陶制的偶人作殉葬品,这看来是进步的,可孔子认为,这本质上还是殉葬,还没有取消殉葬制度。孟子认为这是“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还是根据人的体型制造出来的,这还不是殉葬品吗?可见孟子对殉葬制度也是深恶痛绝的。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施行“仁政”的正确思想,他认为,人的生命极为重要。马棚失火,孔子忙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他希望统治者取消殉葬制度,爱护人的生命。殉葬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才结束,可见奴隶制、封建制的统治者实行殉葬制度是多么残忍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