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文学作品或历史文化上提到的哪种美食,让你一直想吃到?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7 23:25:32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文学作品或历史文化上提到的哪种美食,让你一直想吃到?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瘦马嘶月】的最佳回答:

导语:战国时期便有语云: “食色,性也”,可见我国爱美食的天性是自古就有的,在历史长河里、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美食的记载,今天我便同大家分享几款。

只存于陶庵梦忆中的“兰雪茶”:明代饮品的当红爆款

明代的张岱痴迷茶事,一是精于鉴水,二是精制茶。在他的家乡有一种名叫“日铸雪芽”的茶,此茶在宋代便被选为贡品,有“越州日铸茶,江南第一”的美誉。但到了明代,安徽的松萝茶后来居上日将“日铸雪芽”压了下去,张岱不甘“日铸雪芽”的没落,就招募手法高明的制茶人到日铸与他一道改进日铸雪芽,他们用松萝茶的制作方法,提升雪芽的品质,经过诸多技艺的处理,再在茶叶里加进茉莉进行炒制,制出的雪芽茶汤“色泽如竹笋初剥,淡绿均匀;又如轩窗薄纸透出的黎明曙色;将茶汤倾倒入盏,犹如枝枝素兰与雪涛一同倾泻而下”。“日铸雪芽”由此名为“兰雪茶”,不久后“兰雪茶”于茶市称雄,饮茶者把品兰雪茶视为一种身份和时尚。今天兰雪茶的炒制技艺已经失传,想要一品“兰雪”已是不大可能了。

“兰雪茶”的记载:

日铸者,越王铸剑地也。茶味棱棱,有金石之气。欧阳永叔曰: “两浙之茶,日铸第一。”王龟龄曰: “龙山瑞草,日铸雪芽。”日铸名起此。京师茶客,有茶则至,意不在雪芽也。而雪芽利之,一如京茶式,不敢独异。

三峨叔知松萝焙法,取瑞草试之,香扑冽。余曰: “瑞草固佳,汉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日铸茶薮, ‘牛虽瘠愤于豚上’也。”遂募歙人入日铸。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

四五年后, “兰雪茶”一哄如市焉。越之好事者不食松萝,止食兰雪。兰雪则食,以松萝而纂兰雪者亦食,盖松萝贬声价俯就兰雪,从俗也。乃近日徽歙间松萝亦名兰雪,向以松萝名者,封面系换,则又奇矣。

最早见于传说的“观音豆腐”:天降“仙材”制成的良品

观音豆腐这道菜我最早是在《舌尖上的中国》看到的,后来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了关于它的传说,知晓了它是中国安徽、浙江一带的特色小吃。它以观音草(腐婢树叶)和草木灰这种简单的原料特制而成,但由于季节、产量的限制以及其自身含有的高营养显得弥足珍贵。其外表晶莹剔透,翠绿欲滴,虽不曾吃过但那采于自然的青绿便不由让人感觉一股清爽。观音豆腐可加佐料凉拌亦可油炸,但油炸时需用素油不可用荤油,用荤油炸豆腐便会化作绿水,这大概也是它叫“观音豆腐”的原因之一。

“观音豆腐” 的传说:

说是很久以前,人间发生饥荒,难民无数,尸横遍野。观音不忍,用杨柳枝洒甘露于人间。甘露所到之处,长出了簇簇绿树。饥民摘叶取其汁加灰做成了“豆腐”,食用充饥,挨过了饥荒。 “观音树”、“观音豆腐”之名因此而来。

《思吴江歌》里的“鲈鱼莼菜”:“弃官只为吃菜”的神秘吸引力

张翰,字季鹰,其性格如其字放纵不拘、喜爱自由。为了避开“八王之乱”的他挥笔写下了《思吴江歌》以思念吴中特产: 莼羹、鲈鱼脍为由,撂下一句“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后便辞官回乡。他轻轻地走正如他悄悄地来,潇洒地脱下了那身官袍甩开腿奔向了家乡的鲈鱼与莼菜。能让张翰如此心心念念的菜品定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它那神秘吸引力让我神往,今天莼菜以成了濒危植物,想要一尝它的风味已经有些不切实际了。

《思吴江歌》[西晋]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结语: “治大国如烹小鲜”,每一道美食都有它独有的故事,从以上三种记载中的菜品我们也能看到古人生活的一些边边角角,更是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精深博大。


注:文中插图源自网络,特此鸣谢,如有侵权望请告知。

【2】、来自网友【红色历史文化故事】的最佳回答: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张丁材

文学作品或历史文化上提到的哪种美食,让你一直想吃到?

鲁迅的一篇《孔乙己》带火了“茴香豆”,估计很多初读这篇课文的学生都很好奇茴香豆的滋味,茴香豆也成了一种旅游特产,但味道却不知正宗与否;苏轼巧妙设计了猪肉的烹饪方法,并把百姓送给他的猪肉用此法烹饪,分给百姓吃,并称之为“东坡肉”。东坡肉的做法,也流传到了现代,但我却还未品尝过。在我的理解中,吃东坡肉时的状态应该是——大快朵颐。各位答主,你的心里有这样心心念念的一道美食吗?欢迎回答……

答:我们先来说说茴香豆,

茴香豆原是浙江省绍兴地区特色地方小吃,主要材料有蚕豆、茄香等,辅料有八角茴香、桂皮、盐等。茴香豆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

由于价廉物美,经济实惠,逐步被城乡酒店作为四季常备的”过酒坯”;儿童、妇女也愿花点零钱一饱口福。因而茶馆、小摊也乐于这种小本经营,逐渐成为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味特产。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写到”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茴香豆酥软清鲜,香味浓厚。茴香豆表皮起皱呈青黄色,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咀嚼起来满口生津,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民间认为茴香豆”入肚暖胃”,越嚼越有味,因而有”桂皮煮的茴香豆,谦裕、同兴好酱油,曹娥运来芽青豆,东关请来好煮手,嚼嚼韧纠纠,吃咚嘴里糯柔柔”的民谣。

再来说说东坡肉吧。

东坡肉又名滚肉、红烧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于浙菜系,同时也属于川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 。

东坡肉的主料和造型大同小异,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加入配料焖制而成,成品菜都是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入口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轼(四川省眉山市人)所创制(一说为苏轼小妾王朝云在苏轼被贬黄州之际为改善饮食所创),最早发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东坡四珍”之一。

相传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 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公元 1080 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 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佑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溯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