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诸葛亮若暂不北伐,而选择韬光养晦策略,十年后再北伐能否成功?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3 02:43:26 4次浏览

关于问题诸葛亮若暂不北伐,而选择韬光养晦策略,十年后再北伐能否成功?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栽竹耕者】的最佳回答:

文/栽竹耕者

诸葛亮北伐从 228 年春~234 年,经历了大概的七年北伐,都没能成功,自己却累死在五丈原,后人感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地区,部队休养两年,就开始了北伐战争,说真的,长期的征战,让蜀国百姓不堪重负,国力也越发虚弱。

蜀国最鼎盛的时期,是刘备击败曹操于汉中,策封五虎上将的时期,后因关羽大意失荆州,以致荆州兵全军覆没,蜀国一下子丢失了关羽、关平、刘丰等众多骁勇善战的将领,间接中也丧失了张飞这个万人敌猛将,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若这次的损失还没有致使蜀国由强转弱,那么,随后的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破刘备 75 万大军,兵马死伤过半,很多未来的杰出人才,国家栋梁也都葬身于这场火海与兵败之中。

夷陵之败,从此让蜀国由强转弱,国力与人才大不如前,以至于后期诸葛亮的北伐缺乏将才,才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说。

既然国力已是由强转弱,将才也青黄不接,这个时候,还出兵北伐,胜算肯定是不高的。当时,蜀国名臣谯周利用观星宿劝阻过诸葛亮北伐,但诸葛亮没有接纳他的意见。

那么,诸葛亮若暂不北伐,而采用韬光养晦的策略,十年后,能否一统天下呢?

以诸葛亮的才智,他更清楚卫鞅帮助秦孝公的“商鞅变法”,秦孝公当时因长年战乱,国力困顿,将才凋零,采用了“商鞅变法”,大力发展农工商,修水利、启用人才、制造武器、屯兵积粮、暗中操练天下最强军队,而表面对外是以示弱避祸,运用韬光养晦的策略,十年后,秦国雄起,大败魏国,让其它六国臣服,以至后来的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诸葛亮如果也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那肯定要颇费时日,这个恰恰有违诸葛亮未出茅庐时的志向,诸葛亮自比管仲和乐毅,他的理想是为天下统一而来,他自信有这一能力,他知道人生光阴有限,很多事情,只有用尽全力以赴,才会赢。

因此,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每次都无法成功,但可以看出他对北伐坚定的意志,而他也明白,长期的征战不断,会加剧了蜀国发展不利的局面。

六出祁山,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一生的豪赌,他知道输不起,可现实,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陷入了十分缺乏人才的窘地。

因而,他耗尽心机,操劳过度而终,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无奈感叹!

分析了这么多,我们大概就知道,如果诸葛亮不急于北伐,那么,通过他十年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才,暗中操练强大的军队,在十年的韬光养晦之后,等待时机,或等待魏吴不和兵戎相见时,再出手,肯定会让魏国措手不及,终能一统天下,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

【2】、来自网友【而知而行的历史】的最佳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历史上有名的北伐事件,已经作为专门的词条被收录进各大百科里,一般指的是从公元 228 年到 234 年诸葛亮对曹魏政权发起的 5 次进攻战。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呢?

这在诸葛亮写的《后出师表》,列举了几大原因。

其一,诸葛亮这是报答刘备的恩遇。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刘备的毕生夙愿。刘备临终托孤之际,还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由此可见刘备以托国托孤之重,诸葛亮又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所以北伐成功,完成刘备未竟之心愿,是诸葛亮北伐的第一原因。

刘备、诸葛亮君臣相知

其二,蜀汉偏安一隅,人才凋零,必须尽早北伐。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刘备从涿郡起兵,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除了西北没去,东北、中原、江南、华南都去过),加入其创业团队的人才也是来自五湖四海。川蜀地域太小,不可能产生如此众多的文武人才,这是导致蜀汉人才凋零的一大原因。诸葛亮如果不趁着这些人才还在世,尽力为蜀汉打出来一个好的局面,等这些人才凋零之后,蜀汉就再也无力北伐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北伐规模都很小,蜀汉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期,但结果却是蜀汉在面对曹魏的进攻时,将不能守,兵不能战,最后刘禅只得投降。

其三,北伐是道义制高点,是蜀汉的立国根基。

这是诸葛亮没有在奏章里明说出来的内容。

蜀汉又称“季汉”,自命正统。

可是天底下怎么可能会有两个正统呢?曹魏有着汉献帝禅让的政权合法性,而且占据中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才中心,蜀汉能沾着边的是皇室血统,本身底气就不足,如果再不以征讨篡逆为名进行北伐,那么蜀汉的政权合法性从何而来?难不成真要自甘堕落,成为一个割据政权?

这个政权合法性虽然很虚,却是非常重要的,意味着政权的向心力和号召力。就拿人才来说,同样是做官,在一个割据政权做官能有多大前途?而且很容易就会成为“伪官”。再举一例,蜀汉老百姓凭什么要支持一个伪政权?正统政权打过来,那不成了“附逆分子”?蜀汉政权只有牢牢地占据“正统”这个制高点,才能让老百姓和士子接受自己的统治。同时,这也是诸葛亮借用“正统”理论压制益州本土势力的理论高点。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一旦蜀汉放弃了北伐,天下形势很快就变得有利于曹魏,蜀汉人心尽散,导致邓艾兵还没有到成都,蜀汉一众官员就力主投降了。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诸葛亮以蜀汉之微弱国力进行北伐,是有着内在的原因的。如果诸葛亮不选择北伐,试问:

1、诸葛亮如何保持自己的人设,进而总揽大权?要知道,刘备托孤时,还有一个托孤大臣李严,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后来,诸葛亮调李严去汉中,李严不愿意去,就说:“丞相干嘛这么拼命?为啥学司马懿开府治事,大家一起升官发财?”诸葛亮拿到书信之后,严厉驳斥了李严,进而在道德高点上将其调离岗位,进而集中了权力,从而顺利推动北伐。

2、再过十年,蜀汉人才更加稀少,邓艾偷渡时,朝廷都派不出将领来阻止,后来还是卫将军诸葛瞻上阵,最后战死。

3、诸葛亮不北伐,如何向蜀汉士子解释自己的政权存在的意义?如果不解释,一味横征暴敛,那岂不成了军事殖民政权?那时,蜀汉人心不固,四散分离,不待曹魏来攻打,蜀汉都有可能爆发农民起义。

这还是从蜀汉国内的情形来说的。

如果放大到当时的国际情形,就更加让诸葛亮睡不着了。

其一,别看蜀汉国土面积不小,但实际能够有效利用的国土,仅成都平原一带,可谓小国寡民。与之对比,曹魏占据中原,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虽经战乱破坏,但是恢复潜力和天花板都很高,这是蜀汉不能比的。事实上,曹魏政权在淮南和关中一带屯田,以中原一带作为后援,同时应付蜀汉和东吴的进攻不仅能够打得有来有回,还能最终反超,实现碾压局。

其二,蜀汉如果不北伐,曹魏就会让蜀汉安心发展吗?要论起对战争的支持能力来看,关中平原要比蜀汉的汉中一带强得多,曹魏的关中屯田大军一旦恢复实力,自命正统的曹魏,会由着蜀汉割据政权生存吗?

虽然以上说了很多诸葛亮不北伐的不利形势,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蜀汉却未必没有胜算。

新版《三国》诸葛亮剧照

蜀汉的胜算,不在国力比拼,不在兵将多寡,只在偷袭。

偷袭是弱者胜强的唯一途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差一点偷袭得手。这是曹魏政权大意所致,因为蜀汉在输掉夷陵之战后,国力三去其二,命在旦夕之间,曹魏因此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东吴方向,以为只要攻下东吴,蜀汉就只需要传檄而定。于是,在曹丕当政时,曹魏与东吴接连发动了三次大战。

蜀汉在这个期间平定叛乱,稳定后方,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到夷陵之战的六年后,蜀汉已经能够凑出一支 10 万人的军队了。这是曹魏没有想到的事情。

诸葛亮在此时,率军突袭曹魏,打得曹魏措手不及,接连丢掉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陇右一带只有郭淮固守上邽待援。此时,诸葛亮只要在曹魏援军到来之前,吃掉郭淮,就能把关中、陇右连成一片,进而图谋河西和西域,以此作为后方再图关中。

可惜,马谡兵败街亭,让诸葛亮损兵折将不说,全盘限于被动,处处挨打,只好草草收兵。

这是诸葛亮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北伐,后来曹魏有所防范,诸葛亮北伐取得的成果就越来越小了,这是国力的限制,与人力无尤。

所以,诸葛亮能否北伐成功,在当时的情形看,不在于十年的期限,而在于是否能在曹魏不防备的时候偷袭,一击得手。如若不能,即使再发展 20 年,论起国战,蜀汉依旧不是曹魏的对手

【3】、来自网友【心灯无影海】的最佳回答:

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根本不是与曹魏决战。

先分析一下诸葛亮北伐之前,蜀汉面临的内忧外患:

首先,蜀汉国力根本无法与曹魏相比。一个州怎么的抗衡九个州?所以北伐并非与曹魏进行决战。

其次,蜀汉与吴国的孙刘联盟,在关羽北伐时已经破裂。曹操和孙权联合收拾掉了关羽,孙权夺回荆州。刘备东征东吴失败,夷陵之战后刘备很快托孤白帝城。孙权确立了对荆州的所有权,随时孙权都有逆流而上进入益州的可能。

其三,刘备死后,诸葛亮并非大权独揽,另外一个托孤大臣是李严,李严一直与孙权对峙,保卫着蜀汉的西大门。

其四,蜀汉政权内部山头林立,每个派系都有各自不同的政治利益和政治主张。刘备起家的幽州系,代表人物是简雍及刘关张等人的后代等。刘备在豫州时收服了孙乾,在徐州的合作者糜氏兄弟,在荆州收编了诸葛亮为首的荆州系,在益州收服的东州系,益州系,还有凉州系,先是马超,后有姜维。就算荆州系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诸葛亮和魏延就不和睦。各个派系都想保护自己的存在感,不甘心被边缘化,诸葛亮无法真正统合这些派系。

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有以下目的:

其一,高举先帝遗愿口号,重修孙刘联盟。如果蜀汉不能为孙权带来利益,孙权难道不能直接灭掉蜀汉,然后与曹魏争天下吗?关羽灭亡时,蜀汉水军已经灭亡,蜀汉根本无力进攻孙权。

其二,诸葛亮北伐,在西线挑动战争,客观上减轻了东线曹魏对东吴的战争压力,为孙权带来切实利益。而蜀汉也无需重建水军,不用防备东吴逆流而上进入益州。这是一举两得的妙招。

其三,利用北伐,逼迫蜀汉政权各个派系站队,凡是反对北伐的必然遭受打压,只有忠心合作的才能有机会维护政治地位。

其四,利用北伐,训练蜀汉军队山地作战能力,提升军队后勤保障能力,保持蜀汉政权的战争动员能力。

其五,利用北伐,迫使蜀汉全面卷入战车。迫蜀汉使各方势力转移注意力,不敢公然挑动国内内斗,诸葛亮达到统合各方势力的局面。

其六,因为北伐,东吴用粮草换取蜀锦,客观上支持诸葛亮北伐。这样就能进一步把蜀汉么东吴利益捆绑在一起,巩固了孙刘联盟。

诸葛亮北伐的确是一步妙棋,不仅修复了孙刘联盟,减轻了东吴对蜀汉的压力。北伐提升了蜀汉军队战斗力,使曹魏和东吴都无法小看蜀汉的武力,不敢轻易进攻蜀汉。北伐统合了蜀汉政权内部势力,树立了诸葛亮的权势,诸葛亮借此把李严贬为庶民,一家独大,彻底架空皇帝。

【4】、来自网友【中华 84836】的最佳回答:

现今讨论此事,无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诸葛亮若暂不北伐,而选择韬光养晦策略,十年后再北伐能否成功?】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