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2 12:22:04 5次浏览

关于问题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zhenhuan2】的最佳回答:

中医理论说到的“气”没有物质性存在的依据,只是一种“现象性”的个人理解描述,因此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各说各话。

如果“气”以中医古典名著里的阐述为理论来源的依据,更是非常玄乎的说法。常见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法,试以此为例考证一些其来源的说法。这作为中医基本理论的观点公认源于《黄帝内经》这中医古典名著。此句在全书仅有一处出现,原文段落如下:(黄帝内经-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古本截图:

从文中具体描述可知,这里说的“气”来源是“气出于脑”,是用“想”出来的意念吧?确实清清楚楚说到不同颜色的气从不同器官里“想”出来,整段论述内容包含了中医理论常见的五脏、五色、五行、五向等等基本元素。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论述也是在中医理论常见的对应关系。

至于这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为了过审暂不做个人评论,只是给网友提供原始资料信息。但足以反映“气”在古典中医理论名著的“定义”含义。

在古文里下面关于五气的防疫功能一般常识就可以判断纯属瞎扯,不会产生误解。

【2】、来自网友【赵海 2147】的最佳回答:

53 年了,我当赤脚医生习针灸时:当银针刺在中风病人与健壮的社员身上的截然不同的感觉!前者无力!后者的气血″咕`咕、咕”从他身体的运行经络由针体传导至我持针的手上!十七岁的我因老师战场被炮弹震聋而无法交流……二年后改行,但那种人体的、撞击我心灵的″生命中的气”至今畄在我记忆中!(我之后听牙医讲:钻牙时老者一牙坚硬无比!小儿牙似石膏!不知现在再持针时手下什么感觉?母亲㇏祖母都走时无中风!今年 97 岁父亲也无中风!强刺激的针灸我极敏感、我有按摩证、不爱用针也改行后无临床条件、但我凭此”只可言传、无法意会″只能让气在我熟悉的自已经络中由意念周转、运行、来自我保健,小毛病不少但无五高 72 岁无颈动脉斑快!中国人平均 77 岁(男)我这年令只求”五福临门”第五福!

【3】、来自网友【清闲的山雀 ii】的最佳回答:

中医的气指的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是父母和上天给与的。后天之气,是人通过呼吸和饮食得到的。

人的一生就靠这先天和后天之气维持着,如果气没了,生命也就结束了。所谓气聚则生,气散而亡。古人说的,气数,气息都是这样的意思。比如说一个朝代结束了,会说他的气数已尽。一个人死了,会说是气数已到没了气息了。

先天之气人们不能选择,而后天之气则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比如顺应自然,饮食有节,恬淡虚无,不妄作劳,这样就可以让后天之气厚实,得一个善终。反之后天之气就虚薄了,就不能度百岁而夭折。

【4】、来自网友【中医有奥妙】的最佳回答:

中医在辩证时经常会提到心肺气虚、肝郁气滞等,那么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呢?

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一般认为,气的含义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细微的精密物质(如营气、卫气);一是指脏腑功能活动的能力(如脾气、肺气)。

在人体各部都有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因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聚在上焦的叫宗气,聚在下焦的叫元气,宣发在肌肤腠理的叫卫气,在血脉中运行的叫营气。元气是先天之精所化,是人身生化的原动力,作用是激发和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宗气、营气、卫气都是后天之精所化,宗气能助肺司呼吸,还能把水谷之精的剽悍部分宣发于脉外,精华部分贯注于脉中以营养全身。营气以血脉为轨道昼夜不息运行,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卫气在内温养五脏六腑,在外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和各脏腑功能(脏气)的总和叫做“正气”,所以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气的病理,一般为气虚、气滞和气逆。气虚主要是指五脏之气不足,表现为语音低微、少气懒言,乏力自汗、舌体胖淡、脉象虚弱。气虚以肺、脾两脏之气不足为多见。气滞是脏腑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发生故障,主要表现为胸、胁、脘腹等部位胀满疼痛。气滞以肝气郁滞为多见。气逆是脏腑气机失调,向上冲逆,表现为咳喘、呃逆、嗳气、呕吐。肺主肃降,胃主降浊,气逆以肺、胃两个脏器较为常见。肝主疏泄,所以肝气也有上逆之候,可引起头痛眩晕等病证。

血为气母,气为血帅。气和血一阴一阳,互相化生,互相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在病理上,气病可伤血,血病也可伤气,气滞则血瘀,血虚则气少。气血以循环运行不息为正常。

一般认为,气虚属虚证,气滞属实证。

【5】、来自网友【平原姗姗】的最佳回答:

中医指的“气”,就是道家所通常修炼的气,因为中医原本就是出于道教。道教修炼的气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修炼得到的气,先天存在人体内的叫“先天之气、也叫混元之气”,道教通过一些修炼法门,使这个先天之气或混元之气增加,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中医所指的气,就是一个人先天的混元之气,一个人的混元之气是有一定存量的,随着混元之气的得到与丢失,就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得到的人就会红光满面、延年益寿、无病无灾,失去的人就会加速衰老而多病多灾。

一个人的年龄变化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其实真正变化的还是体内的混元之气,随着一个人先天的混元之气逐渐减少,也就更突出了年龄数字这个概念,所以,通过运动是可以保持身体内混元之气丢失和损耗的程度,这也是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论基础。

古代和今天不少的武术家和修炼之人,所修炼的气,现代人称之为“内功“,就是无限接近的混元之气,也就是行家所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中医看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主要还在与“望气”,一旦中医说:“没气了”,那这个人也就完球了。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中医的“气”究竟是什么?】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