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三国姜维北伐大部分总是胜利,为何未能扭转蜀国灭亡的命运?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8 22:55:46 3次浏览

关于问题三国姜维北伐大部分总是胜利,为何未能扭转蜀国灭亡的命运?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小鸿哥】的最佳回答:

从公元 234 年—公元 252 年这段时间姜维主要是率偏师接应凉州、陇右少数民族叛魏。姜维一直有一个计划: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一开始大司马将琬是赞成姜维的计划。蒋琬认为魏国太强大,不是一下子难成功。如果蜀汉东吴两国联合北伐,即使不能灭魏,也能蚕食其土地,但是东吴也不靠谱。我跟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胡人地区乃边塞要地,进退有据,敌人很重视这块地盘,况且羌、胡民族都十分思念汉朝……如果姜维出征,与敌人对峙河右之地,为臣则统领大军为姜维后援。如今涪地水陆四通,可以应急,如果东北一线有战事,奔赴救援不难。”

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三国志蒋琬传》

这个蒋琬、姜维的计划其实也是当年诸葛亮的计划,通过占据陇右切断陇道,一举拿下陇右以西。但是蒋琬到了涪城之后身体一直不好,没几年就去世了。大将军费祎一直都是不赞成姜维的计划,每次只给姜维不到万人去骚扰魏国。蒋琬去世后,费祎又更不支持了。公元 253 年费祎遇刺,终于没有能再制止姜维了。于是从公元 253 年—公元 262 年,姜维发动了六次北伐,人马数万人。

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姜维传》

第一次:公元 253 年三月诸葛恪集结二十万人攻打新城。四月姜维率数万人北伐,包围南安。魏国派郭淮陈泰率军救援。五月姜维粮尽退还,前后不过两个月。此战应该是小胜,因为姜维升官了,加督中外军事。

第二次:公元 254 年陇西郡狄道长李简写密书向姜维请降,六月姜维率数万人出陇西围,张嶷所部跟魏军徐质交战。虽然张嶷战死,所部全军覆没。但所斩杀的魏军是蜀军亡者两倍。姜维率军围襄武,击败并斩杀徐质。姜维趁机攻下河间、临洮。姜维把狄道、河间、临洮三县百姓迁回到蜀地。此次北伐也是小胜。

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姜)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三国志姜维传》

第三次:公元 255 年正月魏国镇东将军都督杨州毋丘俭和前将军杨州刺史文钦举七万将士起事。姜维在洮西大破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率残部万人退守狄道。魏国征西将军陈泰进军至天水郡上邽,安西将军邓艾、司马段灼、徐州刺史胡奋、将军王秘率军援救陇西,所以姜维不能继续进军。此次北伐是蜀汉自襄樊战争以来所取得的大胜。 姜维因此升为大将军。

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王)经众死者数万人……十九年春,就迁(姜)维为大将军—《三国志姜维传》

第四次:公元 256 年姜维计划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汇师于上邽聚歼邓芝。姜维先攻祁山,然后转攻南安。接着渡过渭水去上邽,跟邓艾于段谷激战。据魏国的统计段谷之战斩杀蜀军万人。姜维失败在于镇西将军胡济没有按时赶到上邽跟他汇合。姜维自贬为后将军。史书并没有记载胡济不到的原因,也没有记载胡济当时在干嘛。

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胡)济失誓不至,故(姜)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姜维自贬为后将军。—《三国志姜维传》

第五次:公元 257 年魏国诸葛诞举十余万人反叛,东吴前后派了十万人响应。姜维也趁机北伐,邓艾等坚守不出。姜维得知诸葛诞败了,于是退军。这次北伐后姜维复任大将军,说明打了胜仗。

复拜大将军。—《三国志姜维传》

第六次:公元 262 年姜维北伐,让邓艾击败。

姜维六次北伐,第一次、第二次、第五次小胜,第三次大胜,第四次大败、第六次小败。四胜两败,第四次大败损失万人,但第三次斩杀魏军数万。总体战绩来讲姜维是胜大于败。但是这些胜利并没有损伤曹魏的根本。蜀汉虽然胜利但负担也是非常之大。姜维每次北伐人马是数万,时两三个月。比诸葛亮时期的三次北伐人马要少,时间却更短。

在当初姜维投降诸葛亮后

在写给

张裔

蒋琬

的书信中讲:

姜伯约

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朝)、季常(

马良

)诸人不如也。其人,

凉州

上士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姜维的才能远胜李朝和马良等人。马良很多人知道,知道李朝的人不多,李朝三兄弟并称

蜀之三龙

。诸葛亮的信中还讲:“

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很不错,把精锐的

虎步军

交给姜维。

从此之后姜维跟随诸葛亮北伐。我个认为其军事才能在三国是排在前列。曹魏将领召开军事会议中魏将邓艾对陈泰讲:将军您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姜维的军队是精锐。而将军以乌合之卒……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邓艾还在跟众将的军事会议上评价姜维的军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可见姜维的军事才能远在魏诸将之上。不然郭淮、陈泰、邓艾等魏之名将,怎么没有打造出一支所辟之锋的军队。

我们都知道姜维既不是益州本地人,也是是荆州人。公元 256 年姜维下令镇西大将军胡济率军跟他会师于上邽聚歼魏将邓芝。但直到姜维兵败,胡济也没有来。这里面肯定是有不为人所知的内幕。姜维兵败,最大得利者就是尚书令陈祗和宦官黄皓。大将军费祎被降将郭脩刺杀亡,很多人讲是姜维指使。因为降将郭脩是他姜维带回来,而且大将军费祎不同意姜维北伐。我个人认为尚书令陈祗和宦官黄皓嫌疑更大。首先来讲大将军费祎是常年在汉中,回来成都对他们俩的威胁更大。你人在汉中,朝中大事都要先询问你的意见,现在回来还得了。费祎死后,宦官黄皓开始撑控蜀汉朝政。

祎当国功名略与蒋琬比,而任业相继,虽典戎于外,庆赏刑威,咸咨于己。承诸葛之成规,因循不革,故能邦家和壹。自祎殁后,阉宦秉权。—《华阳国志》

我个人认为历来建立功业,明主、三杰缺一不可。刘禅也不像是明主,这个不深论。三杰即是股肱、谋主、爪牙。诸葛亮是股肱这是没有疑问。当时蜀汉是没有谋主和爪牙,诸葛亮只能都自己干了。但还是有魏廷、吴懿这样的宿将,马忠、张翼、王平、邓芝、宗预、吴班、高详等将领。诸葛亮把股肱的位置交到自己的接班人蒋琬手中。姜维北伐时情况比诸葛亮还要惨。股肱、谋主都没有,姜维只能做爪牙。当时跟随诸葛亮北伐的那批人不是老了就是己逝。尚书令陈祗虽然不反对姜维北伐,但也不要指望能给多少帮助。董厥、诸葛瞻这帮人甚至要夺了姜维兵权。

(诸葛)亮数外出,(蒋)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公元 258 年姜维改变汉中的防御布置,想以此重创魏军。以前的防御策略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但同样也难以重创敌人。当敌军来到时,各营寨即都收兵积粮,退守汉、乐二城,使敌军进不了平川,并且以镇守层层关隘来抵御敌人。有敌来犯时,让游击部队并进伺机攻击敌人。敌军攻关不得破,四野又无粮,从千里之外搬运粮草,自然疲乏不堪。待其退却之时,各城一齐出兵,与游击部队并力进击,这是歼灭敌人的好办法。

公元 262 年姜维避祸于沓中,司马昭决定趁机伐蜀,这年冬天派钟会到关中训练军队。蜀所恃赖,唯(姜)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公元 263 年曹魏假装打造战船作出伐吴的姿态。但姜维认为司马昭真实意图是伐蜀汉。于是姜维给刘禅上书请求派人加强阴平桥头和阳安关的防守。太监黄皓通过巫师卜告诉刘禅魏军不会来。于是刘禅没有派人去,并压下姜维上书,蜀汉上下都不知道。咎在刘禅、黄皓,不在姜维。

六年,(姜)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黄)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公元 263 年八月曹魏集结十八万人伐蜀汉。邓艾率军三万进攻姜维,诸葛绪率军三万进攻武都建威。剩下十余万人攻汉中诸城。这时刘禅才匆匆派张翼、董厥率军前往阳安关,廖化率军前去沓中。当廖化率军到达阴平时得知诸葛绪攻建威,于是廖化在阴平驻扎。姜维摆脱邓艾、诸葛绪后退往阴平和廖化会合。姜维和廖化舍阴平往阳安关。但是阳安关因副将蒋舒投降失守,钟会留下人马围汉中诸城,率十余万人通过关口。姜维得知阳安关失守,抢先一步在剑阁布防。在去往剑阁路上碰到支援阳安关的张翼、董厥。支援阳安关太迟了,如果张翼、董厥早点到,阳安关就不会失守。

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钟)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张)翼、(董)厥甫至汉寿,(姜)维、(廖)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张)翼、(董)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钟)会。—《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蜀汉汉中重关阳安关的失守咎在刘禅和黄皓,不能怪在姜维身上。而姜维也给诸葛绪邓艾的六万人给拌在沓中,支援不了汉中。钟会猛攻剑阁,但无法攻破。粮草也开始供应不上,钟会开始退军。邓艾偷袭阴平直趋涪城,诸葛瞻不听黄崇建议速进据险而守不要让邓艾进入平原。让邓艾深入,以致全军覆没。咎在诸葛瞻,姜维焉能两济?据史书记载魏国大举伐蜀了,刘禅居然还认为邓艾打不进来,所以沿途根本没有做战争动员防御。

(钟)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三国志》

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邓)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三国志》

当时南中霍弋得知魏国伐蜀请求带兵入成都勤王,刘禅以备敌既定不许。这是什么天才逻辑?据史书记载刘禅曾召永安都督阎宇率军西还勤王。这个阎宇是黄皓的亲信。但是史书没有记载阎宇有任何跟魏军交战的记录。这时成都虽然面临邓艾的进攻,成都是坚城尚可背城一战。姜维得知诸葛瞻败了,立马弃剑阁率四五万步骑赶到广汉。但这时刘禅派人向在广汉雒县的邓艾投降。邓艾率军赶到成都城北受降。刘禅舆榇自缚向邓艾投降。然后刘禅向各地蜀军发布投降的命令。姜维军中将士收到投降命令后姜维率将士向在涪城的钟会投降。据史书记载当时姜维军中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自古以来依仗险要者无不消亡。诸葛亮、蒋琬、费祎执政时都是非常注重国防防御,就算魏国不来打,也是做好准备。他们都是常年坐镇汉中、涪城、汉寿(葭萌)等地战略要地。涪城类似于汉中的战略地位。涪县之北就是阴平郡。葭萌城(原来属于广汉郡)东接巴西,南接广汉,西接阴平,北接汉中。阴平是蜀汉东北重要葭萌关、白水关、江油关屏障。诸葛亮不用讲是常年在汉中坐镇。蒋琬在公元 236 年就坐镇汉中,公元 241 年坐镇涪城。公元 244 年曹魏大举伐蜀汉,大将军费祎从涪城率军至三岭截击。曹爽跑得快加上争险死战才逃过一劫。

是后处蜀、魏界,固险重守,自丞相(诸葛亮)、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皆镇汉中。(涪城)于蜀为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军(费祎)镇之。(葭萌)蜀亦大将军(费祎)镇之。—《华阳国志》

诸葛亮在《将苑》戒备篇中讲: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是国防,在国防的问题上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使全军覆没,无可挽回,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啊!所以,一旦国家出现了危难,君臣应齐心一致,废寝忘食,共同谋策,挑选有本领的人担任将帅,指挥三军应敌。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敌人已打到了家里也不能警觉,如同燕子的窝巢搭筑在门上,鱼儿游戏在鼎里,灭亡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

这个刘禅很明显没有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上。以刘禅之昏,即使姜维不北伐,蜀汉也迟被曹魏所灭。当司马昭提议伐蜀汉,只有钟会等少数人同意,连邓艾都不同意。公元 264 年刘禅去了洛阳后,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和故蜀汉臣。席间表演蜀舞,蜀汉旧臣无不落泪。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司马昭都看不下去了对贾充讲: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意思是讲这个人没有心肝怎么能到这个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保他长久,何况姜维。

当刘禅投降的命令传到姜维军中,将士为何会咸怒拔刀砍石。用小说《三国演义》的话来回答: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蜀汉灭亡后,姜维密谋复国。姜维写了一封密信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姜维诱钟会造反,尽诛魏国诸将。然后他再杀掉钟会复国。可惜钟会迟疑,给了魏国诸将反应的时间,姜维被魏将士所杀。

至大势已去,维尚诈降钟会,意图规复,乃不幸失败,一死谢国,维之报主,至矣尽矣!

【2】、来自网友【布夫舟】的最佳回答:

实力不对等呀,虽然东汉分为三国,但是三国的实力是严重不对等的。吴国和蜀国完全是凭借地理上的优势才能阻止曹魏的进攻。你要是玩过光荣的三国志系列就会明白这个问题,比如吴国虽然占领整个南方,但是然并卵,南方当时根本没有开发出来,人口很少,经济不发达,还是靠着长江和曹魏抗衡。曹魏虽然占据的地盘面积不太大,但是那些都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实力是蜀国和吴国不能比的。你以为的三国是这样,看着面积都差不多。

其实是这样,十三个州中曹魏占领了 9 个,蜀国 1 个,吴国 3 个。所以你可以看到,为什么诸葛亮要一直进攻曹魏,因为和平发展下去,肯定是输的。所以姜维北伐就算胜利,也应很难扭转局势,除非是曹魏作死,集中大部分兵力和蜀国决一死战,不然只要曹魏好好防守,基本上等粮食完了,蜀国的兵自然就退回去了,输几场无关紧要的战争根本没什么关系。

【3】、来自网友【率真言直】的最佳回答:

江河日下,无力回天。

【4】、来自网友【空揽星月】的最佳回答:

在三国演义里不光是描写有姜维北伐取得很多胜利,描写诸葛亮取得的胜利更多,但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更别说差很多的姜维了!至于说他们虽然战役取得很多胜利,但却不能扭转蜀国灭亡的命运呢?那理由很多了,简单说几个!

第一就是国体实力对比方面,不管是国土总面积,还是人口总数,还是兵力总体实力,当数曹魏第一。诸葛亮之所以采取蜀吴联盟,其一就是减少实力总体差距,其二获得自己壮大发展需要的时间。这个大战略总体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不然也不会形成三国鼎立长期相持的态势!

第二说大战略方面,刘备在得到诸葛亮做军师以后,第一步是让刘备接过荆州刘表荆乡九郡(当时是七郡)全部地盘和人口兵马。但是,刘备以仁义名声为先,不好意思接收刘表的地盘,再加上刘表集团内部的分裂,这一步以失败而告终,刘备一方如丧家之犬,被曹魏要看碾死在铁蹄之下。

在这个时刻,诸葛亮采取了联盟东吴,借助东吴险要的长江天险地势,以赤壁之战巧胜曹操,并把曹操鼎盛势头狠狠打了一蒙棍。刘备借此战有了立足之地,并借此收拢了很多松散人马,在和东吴借来荆州几地,有了一定的壮大发展基础。

诸葛亮第二大战略就是夺取川蜀之地,川蜀之地易守难攻,蜀中之地算的上富饶,人口较为集中。诸葛亮帮助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夺取成都,彻底拥有了一国之地。此战略既有曹操的马虎大意,也有时间上的快速行动,加之东吴一方的配合性牵制。

第三发展中的变故:是蜀国失败的关健转折点。刘备拿下川蜀之地,不管是地盘,还是人口,军力物力都得到极速壮大扩张。诸葛亮一直不愿意归还东吴荆州之地,那是因为诸葛亮的大战略第三步,就是对曹魏形成两面的夹击之势,对于蜀国也有两个突出出口。

蜀国拿下川蜀之地,整体实力如日中天,而东吴几次出兵争夺合肥都以失败而告终。眼看着蜀国一步一步壮大,自己却原地踏步,就连荆州都没全部收回来。对于吴国来讲,是极度失败的,吴国怕蜀国强大,加上魏国强大,两强转手把他撕裂。

这个时候,关羽一路攻打襄樊之地,也是节节胜利,曹魏一方疲于奔命,只能采取守势。东吴当然不想看到蜀国在拿下襄樊之地,那他的荆州不但很难全收回来,还会让蜀国进一步强大。东吴总体战略是保持三足鼎立态势,自身发展壮大有所突破。原来,最强的曹魏开始颓败,蜀国走向强大,东吴也想借此收回荆州,不但壮大了自己,还压制了蜀国极速膨胀。

也就因为这样的形势,东吴偷袭荆州,造成关羽军失败全军覆没。这对于蜀国不但是战役失败,大将凋落,更是大战略的折戟。接着是七十万大军进攻东吴,这又遭受了夷陵之败,损失惨重。蜀国一下就从鼎盛时期,跌落谷底。

第四北伐的失败:诸葛亮帮助刘备一路取得胜利,取得了三足鼎立之势。但是,后面连续的失败,就是刘备不听诸葛亮的结果。不但让诸葛亮总战略无法再继续,而且损失惨重,造成了很难挽回的局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根据对刘禅这个无能的表现,自己蜀国被封闭川中的困境。很清楚蜀国未来的发展不容乐观,只有自己禅精竭虑,在有生之年为蜀国在打下更多地盘,收服更多人才,才可以让蜀国有延续下去的可能。

所以,诸葛亮北伐大局是趁东汉王朝在人们心里还有点地位,曹魏和东吴还没完全稳固统治,自己还有一搏之力等。才不停的采取北伐之策,可虽然经过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努力,都没能再打破蜀国现状困境。反而因为一次又一次北伐让蜀国国力逐步下滑。

姜维是诸葛亮收服曹魏一方的人才,以恩义让姜维死忠了蜀国。也让蜀国得以延缓被消灭。而姜维自身能力肯定不如诸葛亮,留给他的国力,军力,人力,物力更是远远不如以前。

在这样的国力孱弱,实力大减,人才缺乏,战略难展的情况下,加上曹魏各方实力的逐渐强盛,东吴联盟名存实亡,诸葛亮都难以改变,更何况姜维又能如何!他和曹魏的战役也只能说胜败各半,而国体实力和军事实力,人才实力都是差很多的,姜维在能干也只能跟随蜀国一起走向失败!

【5】、来自网友【沧海斜阳】的最佳回答:

总体而言,魏国强盛,蜀汉弱小。蜀虽小胜,然已消耗元气。战争打的是消耗,实力,终归若不胜强。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三国姜维北伐大部分总是胜利,为何未能扭转蜀国灭亡的命运?】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