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脾虚如何能快速恢复?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5 03:37:57 4次浏览

关于问题脾虚如何能快速恢复?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中医减脂专家都旭】的最佳回答:

脾虚是指体内运化功能减退,通常表现为脸色苍白、手脚易冷、食欲下降、身体乏力、抵抗力下降等其它不适,一般是和饮食、生活习惯、睡眠有关,所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饮食方面

一日三餐要按时,做到饮食合理、营养均衡,尽量避免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健脾养胃的食物。

2、运动方面

可以适当做一些能够促进肠胃蠕动的运动,另外还可以做一些拉伸运动,舒展一下肌肉。

3、情绪方面

脾虚的人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很重要,尽量不要生气,不要让自己产生情绪波动,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4、睡眠方面

在生活中避免过于劳累,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的睡眠,养成一个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做到作息规律。

【2】、来自网友【中医科院药学博士】的最佳回答:

我将从中医脾虚理论的解读以及《伤寒论》里对于脾虚四个证型的辩证诊治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中医里,脾虚究竟该如何理解?

著名的中医藏象理论,把“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脾胃中土”为“后天之本”,通过“脾主运化”的功能成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四季脾旺不受邪”进一步论述“脾”在节气养生中的重要性,“脾”为阴土象沼泽之地,喜温喜燥、恶寒恶湿。

“脾主运化”是脾的第一功能,“运”、“化”蕴含着不同的内涵,“运”得着眼点在脾对物质的转移输送,“化”则更强调脾对物质的化生吸收。

“运”、“化”的分工协同合作共同完成“脾”的生理功能,“运化”主要作用对象包括“水谷”和“水湿”。

“水谷的运化”体现脾对营养物质具备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相当于“物质能量代谢”的范畴;

“水湿的运化”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布输、吸收和排泄的功能,相当于“水液代谢”的范畴。

由此可见,脾在“物质能量代谢”和“水液代谢”中起主导地位。

《黄帝内经》里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胜则濡泻”的论述,奠定了“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基础,脾虚不运则易生痰聚湿,而湿邪过胜又易碍脾困脾。

以现代医学来阐述中医学的“脾”,可以界定“脾”是一个综合功能单位,包括了与消化系统紧密关联的脾胃、肝胆、胰腺、小肠等脏器主要生理功能,“脾主思”提示“脾”与大脑情志方面的部分功能关系密切。

从脏腑功能的视角探讨“脾主运化”可以揭示“脾”和消化吸收、神经内分泌、物质能量代谢和水液代谢等方面关联;“脾为之卫”的内涵可以从免疫的角度加以阐发;“脾主裹血”、“气血生化之源”等论述可见“脾”在血液系统方面的重要作用。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在维持人体健康和机体功能正常的重要作用,中医学的“脾”在生理功能上涉及多个系统、多个器官,一旦“脾失健运”对机体的影响也不仅局限某些脏器,临床很多病症由“脾”的病变引起或关系密切。

因此,当脾气虚弱、健运无权可引起水湿停聚,临床症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那么,中医里燥湿、渗湿、除湿、利湿、利水、化湿、化痰、化饮等方法就成为“治疗水湿痰饮病症”的常见方法,从而促进脾运。

那在张仲景所写的《伤寒论》里是如何辩证诊治脾虚证的呢?

请接着往下看——


脾虚证在《伤寒论》里成因有二

脾虚证在《伤寒论》里的发生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太阳病误汗,误下,伤害脾气所致。

第二就是素体中阳不足,外受寒邪,内伤生冷,从而脾阳受损。

《伤寒论》里脾虚之症,可见腹满疼痛、心悸而烦、下利不止等多个临床表现。

脾虚气滞、腹满腹痛

在《伤寒论》经书中,“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这里所说的是不应该发汗而去发汗,或发汗太过从而伤害了脾气。

脾司运化转输而主腹,脾气损伤从而脾虚运化无权,或生痰湿,气机郁滞,则腹胀满。

这是腹胀满发生咋发汗以后,已知外邪已解,非为里实,是脾虚失运,气机壅滞而成,所以治疗适宜于补虚行滞。再因为单用补益剂会有助于助满生湿的可能性,单用行气散结的方法又恐怕更伤脾气,不利传输,所以用消补兼施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

再说说太阳病误治的治疗,原经文这样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这里说的是因为太阳病治疗不当误下俄伤脾,脾虚不运,气滞不行,因而发生腹满时痛的病症,

这个疾病发生在太阳病不当治疗,本无虚寒,却因误下,脾气受损,邪气内焰,气滞络瘀,所以治疗适宜于用桂枝加芍药汤用以温阳活络。

脾胃论创始人李东垣指出:“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

脾气虚寒,表邪不解

原书中经文是这样的:“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邪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这里说的是太阳病,但表证未解,此时李颖用汗法解表,但是㘝不用发汗法,则屡用攻下,则表邪不去,反伤脾阳,脾阳伤重,运化失司,升举失常,清气下陷,所以利下不止;气机郁滞不利,所以心下痞硬,表邪未解,所以还有发热。从这里可以看出,外证未解,皮痒受损,脾气虚寒,所以治疗适宜于外散表邪,内温脾阳,方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而成。

心脾两虚,心悸而烦

原书经文如下:“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这里所说的伤寒仅二三日,未经误治即见心中动悸,神烦不宁者,属于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在感伤寒邪气而成。

如是,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为外防,心主宫城,里虚邪扰,心无所主则悸,神志不宁则烦。

这个疾病为中气素虚,里虚伤寒,以虚为先,治疗当用补脾建中为主,充益气血,调和营卫,兼散表邪,治疗方剂用小建中汤,也就是用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而成。

脾阳虚寒,下利不止

原经文如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经文的这两条,共同论述了脾阳虚寒证的辩证和治疗,可以相互参考。

前面为太阴病提纲,论述脾阳虚寒证的辩证,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脾阳伤运化失职,寒湿停滞,胃肠气机不畅,则腹满时痛。

脾伤而升降功能失常,浊阴上逆,影响胃气则吐,清阳不升,脾气下陷则利。脾失健运,食入不化,所以食不下。

而证属虚寒,误用下法,则中阳更伤,中气虚而不运,所以胸下结硬。

下面一条则以补充“不渴”为辩证依据,并论述脾阳虚寒证的病机与治则。

前者为热邪伤津,后者为肾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达。

脾阳虚寒的病机为脾脏有寒,所以治疗应该“温之”,治疗方剂适宜于“四逆辈”,也就是灵活选用四逆汤这一类的方剂。理中汤应该包括其中。

正如清代医家吴谦在《医宗金鉴》中所说:“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

总之,脾虚就必须分清楚脾虚的病因病机,从而辨证论治,尽管现代的人们与以前的脾虚病因不同,但也不外乎外感六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素体阳虚或久病阴虚导致的脾虚,其总的治疗原则和方剂,还是一致的,只要临证加减即可。

愿上述回答,对题主快速回复脾之运化有帮助。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脾虚如何能快速恢复?】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