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道德经》中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20:30:02 3次浏览

关于问题《道德经》中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张安邦】的最佳回答:

今早读《道德经》,通行本第五十五章,读到“骨弱筋柔而握固”,就联想到每天打“八段锦”的第七段“攒拳怒目增气力”,手型采用的就是“握固”法。

于是赶紧打开电脑搜索一番,是否有网友就“骨弱筋柔而握固”展开与“握固”养生谈论的,看来我想到的,不光是古人都想到了,就是今人也都提前想到了,所以在正确的基础上“盲从”,确实是最省力的学习方法。

之前我也讲过,我在教小孩子打拳的时候,小孩子最容易的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讲“拳击”里的拳型,打成了“握固”的手型,这个是非常危险的,即使在击打我的手掌心为目标时,也容易伤到孩子的指骨,由此就联想到网友提问,“握固”是否大力握紧还是放松握的问题——

适度放松!

就像我教拳时,讲到适度放松,很多弟子心里就嘀咕了,“师父不说人话”,是的,适度?何为适度?我常用八个字来注解:紧而不僵,松而不懈!就是不能睡着的时候一样,一滩烂泥;也不能紧张的浑身僵硬。

刚开始求的是舒服,舒服才有机会适度,适度就是舒服和适度,不舒服你就不练了,何来适度?更不奢谈健康之类了。

小孩子这个“握固”手型,是生而会之,生下来就会,不像握拳打沙包,需要后天学习。这种先天的本领,自然被崇尚自然的道教养生盯上,更何况有了太上老君的“骨弱筋柔而握固”的加持,现在对经典的解读多是“握的牢固”,我觉得这是字面解释,起码不是从养生的角度去注解,虽然我这里有些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但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我的观点,只能引经据典,设法让各位“八友”信服。

“握固”小孩子生下来就会,而且此时“骨弱筋柔”,孩子们受到惊吓,瑟瑟发抖,紧张的双手要么抓牢物体,抱紧大人。没人抱,也没物体抓,双手就是“握固”了,明显是可以跟惊吓对抗的动作,使心气归一,规避邪气。

小孩子会的东西,大了我们就忘了,用后天的“洪荒之力”、沙包大的拳头,去代替,而且由于欲望的贪婪,对金钱、名利等等抓的更紧了,紧的不知道松开,白天抓、晚上抓,工作抓、睡着了还在抓,你想想,这怎么能健康呢?

养生没有什么大不了,更没有什么神秘的,就是先天我们本自具足的东西,去除后天习气的污染即可。

老子讲,复归于婴儿!

老子又讲,赤子之心!

看来,老子诚不欺我!

肝主怒,肾主惊!

讲到这里,恐怕大家就知道“握固”的妙处了,练起来就是了!

这里在重复一下,“八友”“锦友”是我的对一起练习八段锦的爱好者的称谓,不是因为八是发,锦是锦衣玉食,都是富贵的意思,恰恰相反,八段锦是与富贵对抗的产物,去除三高,远离声色犬马,回归本自清净!

有关武术养生的话题,希望跟大家多多探讨!

关注张安邦,聊聊武林中的事!

【2】、来自网友【春友 229888】的最佳回答:

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么意思?

译:他的骨头还很软弱,他的筋脉还很柔嫩,

但握起东西来却很牢固。

就这么简单解释,????

【3】、来自网友【陈广逵】的最佳回答:

这只是《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的一句,只有带入那个语言环境里才能解释。下面是我对该章内容的详解详析。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①:蜂虿虺蛇不螫②,猛兽不据③,攫鸟不搏④,骨弱筋柔而握固⑤;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⑥,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⑦。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⑨;益生曰祥⑩,心使气曰强⑪。

[通释]

心里有厚重的道的品德,就像刚出生的男婴一样:毒虫不咬他,猛兽不扑他,凶鸟不抓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紧紧的;不知晓雌雄交配的道理小生殖器却挺起来,是生命本能的精气发挥了作用,成天嚎哭声音却不嘶哑,是平和无欲的元气发挥了作用。知晓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气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晓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长就是吉利,意识能够控制元气就叫做强健。

[注释]

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怀有厚重的品德,能同刚出生的男婴比较。含,包含,怀有。德,道之德。厚,丰厚,厚重,深厚。比于,同……可比较。比,相比。于,同。赤子,红孩儿,刚出生的男婴。

②蜂虿虺蛇不螫:各种毒虫不咬他。蜂虿虺蛇,泛指毒虫,河上公本此四字即作“毒虫”。蜂,飞虫螫人者。虿,音 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虺,音 huǐ,传说中一种似龙似蛇的常在水中的动物。螫,音 shì,毒虫或毒蛇咬刺。

③猛兽不据:猛兽不扑他。猛兽,虎豹熊罴一类野兽。据,抓。

④攫鸟不搏:凶鸟不抓他扑他。攫鸟,用爪搏击的凶猛之鸟,如鹰、雕之类。攫,用爪抓取。搏,扑击。《礼记·儒行》疏:“以脚取之为攫,以翼击之为搏。”

⑤骨弱筋柔而握固: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紧紧的。握固,拳头攥得很紧。

⑥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不知晓雌雄交配的道理小生殖器却翘起来,是生命本能的精气达到了极致。这一句是判断句。未知,不知晓。牝牡之合,雌性和雄性交配。朘,音 zuī,男孩的生殖器。作,翘起来,挺起来。精之至,精元之气达到极度纯一。精,没有受到“污染”的精元之气。之,放在“精”与“至”这个主谓短语之间,取消该短语的独立性。至,达到极致。

⑦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成天嚎哭声音却不嘶哑,是平和无欲的元气达到了极致。本句也是一个判断句。号,音 háo,大声哭。嗄,音 shà,声音嘶哑。和,平和无欲。

⑧知和曰常:懂得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气就叫把握了常规。常,事物持久运行的规律现象,用作动词,按常规行事。可参见第十六章注释⑤。

⑨知常曰明:懂得保持常道叫做明智。可参见第十六章注释⑥。

⑩益生曰祥:有益生命就是吉祥。益生,对生命有好处,即精诚纯一、平和无欲的状态有益于生命。祥,吉祥,祥瑞。

⑪心使气曰强:意识控制元气叫做强健。心使气,即意志控制着自己的欲望。心,指人的思想意志。使,役使,驾驭,支配。强,强健。本句下王弼本有“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已经出现,系分章者在错误理解基础上分章所致,或者系点评者错误理解以点评植入的,故删。

[意义归纳]

本章是《道德经》中专门谈被推崇的道之“德”的一章,强调应具有赤子一样的“厚德”。

[考辨]

蜂虿虺蛇,河上公本此四字为“毒虫”。

我极疑心“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是错简重出,因第三十章已见此语,只是“谓之”在那一章为“是谓”。正是这段话使得一直以来的《道德经》研究者曲解了“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本章与第三十七章“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的“人主”之强截然不同,本章是从正面角度赞颂道的。这里说的“祥”与“强”,与老子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说的不是一回事,它是围绕“赤子”而谈的。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放在这里,在逻辑上自相矛盾,是一种误导,它是在错误理解基础上分章或点评留下的痕迹。由“是谓”变成“谓之”,恰恰是用这几句话点评留下的不完全一致的痕迹。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里的“祥”是“灾殃”之意,其实不然。全本《道德经》“祥”算本章凡四见,第三十一章“夫唯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之器”,第七十八章“受国不祥”。那三见都直接用了“不祥”,“不祥”就是“不吉利”“不吉祥”。因此,这个“祥”应解释为“吉祥”。

出现“不祥”和“欲望支配精气叫做强”的解释的原因是下文出现了“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这段话。《郭简》已经在本章出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可见这个错误出现的较早,至此把许多研究者引上歧途,由此还出现了对“祥”与“强”的曲解,它与三十章似重出。是本章的“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当删,还是第三十章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当删?有人以为三十章的当删,我却以为本章的当删。“赤子”“益生”“心使气”皆天性,此“强”是合道之“强”,再用“不道”自相矛盾。

无独有偶。恰恰是对第三十章“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也出现曲解,所以,有人总感觉第三十章结尾不该放“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我的考辩有两个重点:一是用最常规的解释处理几个关键字,而且这种解释是一贯的;二是保持一章的不矛盾性,同时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保持老子思想的不矛盾性。后人“释老”虽也注意考虑保持老子思想的一贯性,但在章节中往往忽略逻辑思维的一贯性,顾此失彼。比如用“求生之厚”套解“生生之厚”,比如将“能蔽不新成”(第十五章)与“敝则新”(第二十二章)混为一谈。

[解读与点评]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指的对象是谁?是道,道之纯粹犹如刚出生的男婴,不受侵袭,不受阻挠,赤子所具有的品德它都具有;是任何依道而行的人,他也会像赤子一样“知和”,懂得“益生”,能做到“心使气”,因此五毒不侵,妖邪不扰。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真有这种情况吗?老子及古人是怎么形成这个认识的呢?这里讲一个故事。

老子生活的时代,楚国有一个著名宰相(令尹)子文,姓斗,名豰於菟(Gòuwūtú),《左传·宣公四年》就补记了子文的名字来源:子文的父亲与妘君的女儿私通生了子文,“妘夫人(子文的姥姥)使弃诸梦中,虎乳之。妘子(子文的姥爷)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豰’,谓‘虎’‘於菟’,故命之曰‘豰於菟’……实为令尹子文。”

用现代语言解释上面引述的文字就是:

“妘夫人派人把子文扔到云梦泽中,有只老虎喂养了他。妘子打猎,见到了这个场面,恐惧地回到家。妘夫人把实情告诉给他,他于是派人把子文抱回来。楚人把‘乳’称作‘豰’,把‘虎’称作‘於菟’,所以给子文起名为‘豰於菟’……实际上就是后来的令尹子文。”

由“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可以看出,《道德经》中的“德”是“纯天然”的,未经后天加工改造的品质,具有“朴”的特点。

赤子,红孩儿,初生之子,未经后天加工雕琢。老子用赤子来比喻深厚修养的境界,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的状态,“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的状态,老子主张用这样的办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而免遭不幸。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

知晓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气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晓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长就是吉利,意识能够控制元气就叫做强健。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先承上谈“知和”即为“明”,继而认定“和”有“益生”的属性,“和”就是“心使气”,得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的结论。

“祥”与“强”围绕“赤子”而谈,厚德而保持“赤子”本色,才能像赤子一样,“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才能像赤子一样,“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才能“终日号而不嗄”;才能“精之至”、“和之至”;才能“明”。这就是循道而行,这就是真“祥”,这就是真“强”。

说道“含德之厚”,像赤子一样,“蜂趸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正是第五十章所称道的“善摄生”。说道“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终日号而不嗄”“精之至”“和之至”,是“知常”,是“益生”,是“心使气”。此“心使气”之强是真强健,是“抟气致柔”的顽强,不是“刚强”之假强。“心使气”正是“驭气”,“抟气致柔”(第十章)是养性之道,当然“益生”,当然“祥”。“心使气曰强”,即第三十三章中所讲“自胜者强”。“知和”是达到“心使气”的必要条件。“知常曰明”全篇两见,另一见在第十六章。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犹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此“益生”与“心使气”是自然而为,是天道。

【4】、来自网友【一东】的最佳回答:

这句话的关键点在

“握固”,婴儿拳头握的牢固,是因为婴儿精气神饱满充足。

“骨弱筋柔而握固”是赤子婴儿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一种状况,婴儿刚出生不久,筋骨柔弱,发育尚未成形,但拳头握的却是非常牢固,这是人婴儿期的一种生理现象。

老子在此是以

“赤子”来比喻阐述修道者的德性纯厚,承前一章“修之身,其德乃真”,以道修德而化于身,身如赤子,性如赤子,赤子“精之至”、“和之至”。

录《老子》五十五章部分内容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握固是道家养生四宝之一,愿你我常握固!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道德经》中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