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22:32:02 2次浏览

p>关于问题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丁汝昌能被清廷重用,得感谢李鸿章。

当初,丁汝昌之所以会参加太平军,并不是说他对清廷有什么深仇大恨,实际上当时的他,仅仅是为了讨口饭吃。

丁汝昌出生于一个贫苦之家,父亲也只是个靠着在土里刨食儿的农民。

这样的家庭,生存是第一要务,因此,丁汝昌是十岁开始,就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稍微大点后又去豆腐店当学徒,总之就是尽其所能的干点活,以补贴家用。

但即使这样,生活依旧充满磨难,在咸丰元年(1851 年),丁汝昌的家乡安徽庐江发生严重灾荒,而其父母最终没能挺过去,双双离世。

一夜之间,本就贫困的家庭,仅剩下十四五岁的丁汝昌一个人

这个时候,摆在丁汝昌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没了父母的庇护后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给了他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正月,太平军攻占庐江,之后在当地广招兵丁,而十几岁的丁汝昌刚好没地方可去,因此就这么顺其自然的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

从丁汝昌参加太平军的过程就可以看出,他其实并不是因为对清廷有深仇大恨才参加的太平军,仅仅是为了能有口饭吃而已,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数年后,说“变节”就“变节”,最终转投了清军。

而丁汝昌从太平军转投至清军阵营,就得说到一个对他影响极大的人。

这个人就是丁汝昌的老上司程学启,程学启是安徽舒城人,他也是在咸丰三年参加的太平军,之后,他靠着作战勇猛,一路升迁,被封为了“弼天豫”之职。

但不久,就在程学启驻守安庆期间,因屡挫曾国藩、曾国荃的湘军,让曾氏兄弟极为忌惮,因此,便仿照当年曹操招降徐庶的招数,将程学启之母拘进湘军大营,迫使程学启投降。

而太平天国这边,在听说了曾国藩兄弟准备招降程学启之后,便对程学启起了疑心,意图将其除掉,不得已之下,程学启只得召集手下得力干将 28 人,冲出营寨,投奔湘军。

而这批跟随程学启投奔湘军的人中,就有丁汝昌。

不过,在刚投奔至湘军之时,包括程学启以及丁汝昌在内的这一帮原太平军的人,日子那是相当不好过。

为什么呢?很简单,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对他们极度不信任。

毕竟程学启他们曾经是太平军,曾国荃就时刻担心他们会不会重新反叛,另外,由于程学启之前作战勇猛,导致不少湘军兵卒均伤亡于其手下,所以这么一来,程学启和丁汝昌等人的处境就相当尴尬。

在这种情况下,湘军内部就有人怂恿曾国荃,要他找个机会除掉程学启等人,而曾国荃虽说考虑到影响并未下手,但每逢战事,均让程学启等人冲在前面当炮灰,实际上还是想借他人之手将这帮人除掉。

不过最终,程学启靠着战功化解了这一局面。

咸丰十一年(公元 1861 年),湘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展开死战,程学启率领丁汝昌等人以悍不畏死之姿,身先士卒,最终成功杀入城中,为湘军拿下安庆贡献了首功。

因此在战后,程学启获得了曾国藩以及曾国荃的信任,并且凭借战功,升任游击,而丁汝昌也升任千总。

并且最重要的是,程学启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 而丁汝昌则担任开字营哨官。

到了这个时候,丁汝昌的身份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从一个太平天国的小将,转变为大清朝湘军的正式军官之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跟随程学启投奔清军而得来的。

如果当初的他,没有选择跟随程学启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和镇守安庆的太平军一样,最终战死在城墙之上。

不过,这还远远不是丁汝昌的终点。

开字营建立后,由于成员多为皖人,加上又是在程学启的带领下,因此展现出了极高的向心力以及战斗力,很快就在湘军中站住了脚,但与此同时,与湘军的矛盾也愈发明显。

尤其是开字营跟随曾国葆攻打三河镇时,因曾国葆之兄曾国华战死,曾国葆便迁怒于开字营,几欲下令屠戳,而程学启自然不愿意,双方因此产生多次冲突,最终结下了死仇。

在这种情况下,程学启也意识到,自己在湘军中必然是无出头之日,而恰逢此时,李鸿章组建淮军,给了他一个机会。

李鸿章组建淮军的缘由,其实还是和曾国藩有关,在咸丰十一年冬,太平军大有进攻上海的势头,因此上海的士绅们派出代表求见曾国藩,希望他能派兵前去赶走太平军。

而曾国藩最开始是想派弟弟曾国荃率军前往,但曾国荃一门心思的想打下天京,建立不世功勋,因此曾国藩思来想去,就找到了李鸿章。

就这样,在曾国藩的支持下,李鸿章开始着手组建淮军,而为了增加淮军的实力,曾国藩就需要将自己的湘军调出来一部分拨归淮军。

当然,对于自己的嫡系部队,曾国藩肯定是不愿意调走的,而当时程学启所在的开字营,一来不是曾国藩的嫡系,二来多有人告其黑状,所以,曾国藩最终决定,就把开字营这个影响内部团结的“刺头”,交给李鸿章。

如此一来,程学启连带着丁汝昌等人,又成了淮军的将领。

同治元年(公元 1862 年),程学启、丁汝昌随同李鸿章抵达上海,随即便与淮军铭字营一同投入与太平军的交战之中。

在此战里,由于丁汝昌作战勇猛,被淮军铭字营营官刘铭传一眼看中,随后刘铭传便是很向李鸿章提出申请,非要将丁汝昌要到自己的铭字营之中。

这个申请,得到了李鸿章的批准,自此,丁汝昌便成为淮军铭字营的哨官,并被授予参将头衔。

按理说,刘铭传算是对丁汝昌有知遇之恩,但仅仅数年后,两人却闹得几近反目,并且刘铭传还一度想杀了丁汝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其中缘由也不复杂,在成为加入淮军铭字营后,丁汝昌迅速展现出作战英勇的一面,并且多次立功,官职也从参将一路升迁至总兵,并加提督衔,还被授予了“勇巴图鲁”称号。

这期间丁汝昌的升迁,一来是刘铭传对他的赏识,而更主要是靠着他的骁勇善战。

而到了同治十三年(公元 1874 年),由于清廷需要裁撤部分陆军,以便腾出部分钱来筹建海防,而淮军自然也接到了相应裁撤指标。

一番分摊后,刘铭传的铭字营同样也有裁撤任务,经刘铭传多番考虑,最终决定,将丁汝昌所在的马队 3 营全部裁撤。

这个举动,让丁汝昌十分不满,毕竟好不容易才有了自己的势力,如今却要被裁撤,因此他就写信给刘铭传,一来是希望不要裁撤他的部队,二来也有质问刘铭传的意思,质问他为何不裁撤别人的部队,偏偏拿他丁汝昌的下手。

而丁汝昌的这封信,让刘铭传极为恼火,在他看来,丁汝昌敢质问他分明就是以下犯上,所以当即就准备派人杀了丁汝昌。

不过幸运的是,丁汝昌提前得到了消息,而为了避免杀身之祸,他干脆连夜离开,直奔家乡,这才躲过了刘铭传的屠刀。

自此,丁汝昌便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在家闲居生活。

而他闲居数年后再度出山,以及最终能官至北洋水师的海军提督,则是完全得益于李鸿章的提携。

在家闲居数年后,正值壮年的丁汝昌也是耐不住寂寞,因此就很想找点事情做,而他思来想去,就想到了李鸿章。

丁汝昌的想法是,毕竟当年李鸿章也算是和自己有一定的交情,他也是淮军最早的班底之一,因此,在 1877 年秋天,丁汝昌从老家出发,前往天津拜会了李鸿章。

而丁汝昌的到访,着实让李鸿章眼前一亮。

当时的李鸿章,正在筹备北洋水师的建立,其他方面倒是没啥问题,但就是这北洋水师提督的人选,李鸿章一直拿不定主意。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朝堂上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北洋水师,未来必定是大清朝的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因此,李鸿章的想法是,水师提督的位置,必须得自己人来当。

但让谁来当,却是个问题,当时李鸿章还就此请教过两江总督兼福州船政学堂创始人的沈葆桢,而面对李鸿章提出的“既懂海军,又有资历”的要求,沈葆桢干脆告诉他,这种人根本没有。

为啥?在此之前清朝连海军都没有,所以去哪里找这么一种人出来?

最终沈葆桢给李鸿章的建议是,先从福建船政学堂中挑选出一批年轻骨干学员,加速磨砺,并把他们放在重要位置培养。

与此同时,再找一名有资历,打过仗的老将,来对这些学员统一管理,最终形成一个“一老带群新”的局面。

“群新”自不必说,福建船政学堂有的是学员,比如像邓世昌、刘步蟾等这些日后成为北洋舰队核心骨干的人,当时就是这么挑出来的。

而关于这“一老”的人选,前文也说过,李鸿章是不想放给非自己嫡系的人来当,但如果直接明目张胆的提拔自己人,就会被人说三道四,引起朝堂上的反感。

而就在李鸿章为此苦恼的时候,丁汝昌来了,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

为什么会丁汝昌来了,这个“一老”的人选问题就迎刃而解呢?很简单,论出身,丁汝昌是淮军旧将,当初也是李鸿章一手把他招来的,所以他对于李鸿章有绝对的忠诚。

这一点,从他能主动拜会李鸿章就能看出来。

而论资历,丁汝昌之前在战场上表现得可圈可点,作战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他当时正值壮年,又官至总兵,这样的级别,就算提拔他也不至于太过冒进。

还有一点,对于北洋水师这个新兴兵种,当时不少清朝将领都不愿意去,而丁汝昌赋闲在家,渴望有个事情做,因此就没有了再做思想工作的麻烦。

于是,李鸿章与丁汝昌的一场关于北洋水师提督人选的谈话,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最终丁汝昌听从李鸿章的安排,去了新兴兵种北洋水师。

对于让丁汝昌出任北洋水师提督一职,后世褒贬不一,评价最多的就是,这是李鸿章任人唯亲,让一个管骑兵的将领,去管理海军,所以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这种评价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多少有点不公平,为什么呢?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是丁汝昌最为合适。

并且,至少在主观上,丁汝昌在上任后还是相当努力的。

比如根据留存下来的不少资料来看,丁汝昌也曾十分认真的学习现代化海军知识,同时对于舰队的管理、士兵操练等细节问题,丁汝昌也做的相当到位。

另外,丁汝昌曾带着北洋水师官兵共 200 余人,前往英国接收“超勇”号以及“扬威”号巡洋舰回国,不管是接洽事宜,还是沿途,丁汝昌都处理的顺风顺水,圆满完成了任务。

还有,丁汝昌也曾十分出色的处理过牵涉到国际纠纷的外交任务。

1882 年,朝鲜爆发内乱,日本借机对其出兵,而丁汝昌受命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船开赴朝鲜,在他当机立断的处理下,最终将幕后操纵者李昊应(当时为朝鲜已退位皇帝)拘禁,并押往天津,彻底打破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

为此,清廷还专门赐予丁汝昌黄马褂一件。

另外在 1885 年,丁汝昌曾率“定远”和“镇远”这两艘超级铁甲舰前往日本长崎访问,期间清廷士兵与日本警察爆发了大规模的械斗,最终差一点演变为开战,关键时刻,还是丁汝昌加以周旋,利用外交压力,迫使日本向清廷赔偿了 5.25 万元。

这次事件,被认为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外交史上的第一次胜利。

所以说,丁汝昌在上任之后,不能说他受到了北洋水师全体官兵的一直拥戴,但至少,他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也是一个合格的大清官员。

当然,仅成为一个合格的大清官员还远远不够,毕竟作为一支水师的指挥官,最终的价值,还是要体现在战场上。

而在甲午海战中,困守刘公岛的丁汝昌,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坚定拒绝了日本的招降,最终选择自尽,以自裁谢天下。

丁汝昌死后,其部下牛昶昞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本签订了《威海降约》,至此,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算是彻底画上了句号。

这场失败,是丁汝昌最受争议之处,严格来讲,他在战争过程中,确实犯下了不少错误,比如没有应急预案,另外在指挥上漏洞百出,总之来说就是,对于这场失败,丁汝昌需要负一定的责任。

不过,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的,并不完全是丁汝昌一个人的责任,但问题是当时的清廷,是必须要找出来一个担责任的人,毕竟轰轰烈烈搞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就这么灰飞烟灭,所以需要有人出来顶缸。

因此,本就犯下指挥无方的丁汝昌,自然就成了顶缸的人,这也是他为何会在死后十几年不得安葬,同时还被抄家,子孙也因此被迫流落他乡的核心原因。

因此,对于丁汝昌的评价,个人认为,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海军将领,但他确实是尽力了,因此,他无愧于一个合格的军人。

【2】、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丁汝昌的一生,可以用“无常”来形容。

他人生的每一次重大转折,都并非出于本意,都是命运“阴差阳错”的安排。

在一系列“阴差阳错”后,丁汝昌由一位太平军降将,变成了北洋水师统帅。

虽是降将,却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

丁汝昌原本是太平军的下级军官,隶属程学启之下。

安庆之战时,程学启被曾家兄弟策反,招手下干将八十二人(丁汝昌是其中之一),投奔湘军曾贞干所部。

程学启骁勇,屡立战功,得以自立营头,扩为开字营。

对于程学启这位降将,湘军许多将领既不信任,又嫉妒其战功。

在随曾国葆攻占三河后,曾国葆想要为弟弟曾国华报仇(三河镇之战时死于此),要屠杀,程学启反对,两人几至成仇!

李鸿章受命组建淮军时,曾国藩便把程学启这根“影响团结”的刺头给了李鸿章。

当时,程学启还不愿意,认为这是曾家兄弟把他们送到上海是要害死他们。

在李鸿章等人的极力劝说下,程学启才“转会”。

如此,程学启、丁汝昌,成了淮军的将领。

我们知道,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大清一度采取“以淮制湘”的政策,湘军将领此后得到的机会远远少于淮军将领。

假如当时丁汝昌留在湘军,恐怕就没有后来那些故事了!

阴差阳错!

加入“快速列车”

淮军初创时,所部战斗力参差不齐,程学启部是其中最骁勇的。

一段时间内,“开字营”都是淮军中“最靓的仔”。

创业初期的感情是最难得的。李鸿章自然对丁汝昌有着特殊的感情。

就在此时,丁汝昌又一次“技术扶贫”,给他的命运再次提速。

刘铭传所部,本是在安徽的团练组成,当时战斗力一般。

在随军与刘铭传并肩作战时,刘铭传看中了丁汝昌,“乞置帐下”,请求李鸿章把这个人转给他。

于是,丁汝昌成了铭字营的哨官。

这又是一次“阴差阳错”的转机。

程学启不久就挂了,“开字营”渐渐没落···

而刘铭传所部,却迅速超过开字营,成了淮军独一无二的大营。

到镇压完太平天国后,刘铭传被“补授直隶提督”,仅仅 2 年时间,他就由一个千总,成长为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水涨船高+能力不错,丁汝昌也由统 100 亲兵的哨官,改统马队,升营官,又授参将,到镇压太平天国后,成了副将。

在随刘铭传镇压东、西捻军后,丁汝昌被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丁汝昌曾祖三代及本人、夫人都受朝廷封诰。

丁汝昌的快速提拔,固然有其勇猛善战的因素,但是,当时湘淮军中,勇猛者不在少数,丁汝昌的快速发展,与他加入的“快速列车”不无关系。

这段时间,淮系是发展最快的列车,而铭军又是淮系发展最快的车厢!

如此,丁汝昌获得了相当的地位,为后来获取良机打下了基础!

得罪领导,却再次阴差阳错得到更好的“机遇”

1874 年,清廷决定裁撤部分陆军,以腾出钱来筹建海防。

指标下来,刘铭传决心裁撤丁汝昌三营马队。

淮军,当时是“兵为将有”的封建私人军队。丁汝昌当然不乐意,据理力争,表达抗议。

刘铭传大怒,“命将召致而戮之”!丁汝昌得知内情,星夜逃回家。

这一节,虽纪录于陈诗的《丁汝昌传》,但是,不太经得起推敲。

丁汝昌当时的身份,不是刘铭传说杀就能杀的,而且,这么大个官,说不做就不做,擅自跑回家,也是不太可能的。

不过,丁汝昌与刘铭传不合,被迫弃官回到老家,这是无疑的。

回家后的丁汝昌在家赋闲,老婆安慰:家里有薄田数亩,吃饭没问题,你安心等待机会吧!

1877 年,陕甘回民叛乱,朝廷让丁汝昌去陕甘作战。

丁汝昌行至天津时,拜访了老上司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竞争已经渐渐进入白热化。

去陕甘作战,让丁汝昌投入左宗棠之下显然是李鸿章不愿看到的。

于是,李鸿章表示:你和刘铭传有矛盾,我用你,就会和刘铭传有矛盾。现在我们要发展海军,你不如去英国学习海军,毕业回来,统领海军!

几天后,朝廷来催促,李鸿章上奏:丁汝昌有病!去不了!留在天津吧!

于是,丁汝昌留在天津,准备转入海军系统。

如果留在陆军系统,丁汝昌大概率会成为陆军某部的将领,在史书中偶尔出现名字。

但是,转入海防系统,则使他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命运举足轻重的人物!

黄金岁月

去英国学习海军没有成行,但丁汝昌办理海军事务却很快上手。

1879 年,大清订购英国“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军舰。

李鸿章奏请丁汝昌留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此后,他又奔赴英国接收“超勇”、“扬威”,觐见英国女王,拜访英国海军将领和军舰设计师,展现外交之能。

1881 年,因巡海出力,丁汝昌换“西林巴图鲁”名号。

如此,丁汝昌成为清代唯一一位在陆军、海军都获得过“巴图鲁”名号的将领。

1882 年,朝鲜“壬午兵变”,日本出兵朝鲜,丁汝昌率海军开赴朝鲜,运兵登陆,软禁祸首朝鲜太上皇,挫败了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

这次果决的行动,使丁汝昌得赏穿黄马褂。

1886 年,在日本长崎时,因为北洋水兵上岸与日本警察及民众冲突,当时的北洋总查琅威理准备下令对日宣战,丁汝昌制止,以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日本赔款 5 万余。

1888 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

丁汝昌得以成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

这段时间,是丁汝昌的“黄金岁月”,也是清代海军的“黄金岁月”。

丁汝昌突出的表现,使他顺理成章的成了海军提督。

不过,这些突出表现,多是在外交层面的。

当时,北洋海军的海军远胜过日本,日本不敢与大清交战,丁汝昌在外交中占据主动,遂得以屡屡立功。

可是,丁汝昌在海军的技战术方面,并没有突出的表现,至少缺乏足够的专业能力。

这一切,也为接下来甲午海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丁汝昌的一生,一直是“阴差阳错”。

命运的安排,使他一直走在“快速通道”上,使他一步步由一位降将,变成了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过,前期的“阴差阳错”,一切都在丁汝昌的能力范围内。

由于丁汝昌作战勇猛,无论是在湘军、淮军,还是在开字营、铭字营,都能建功立业。

可是,后期的“阴差阳错”,就是一场悲剧了。

一位没有和海军打过交道,没有接受过系统海战学习,缺乏必要海战知识的人物,居然“阴差阳错”成了海军最高指挥官!

或许,在大清的安排中,丁汝昌只需“总领事务”,具体操练、技战术,交由专业人士刘步蟾等人吧。

由缺乏专业经验、知识的军事主官统领军队,大清不发先例,曾国藩、李鸿章领军前都不是军界人物。

古代战争这么作或许可以,但是,近代战争,尤其海战,这么作是要出大事的。

黄海大战,丁汝昌再次“莫名其妙”,开战第一炮就把自己震伤了。

他一如既往的勇猛,带伤坚持。

只是···这样的勇猛,又如何能挽回局势呢!

最终,丁汝昌不幸的成为了悲剧人物。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太平天国降将丁汝昌为什么会被清朝重用?】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