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结局为何如此悲惨?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5-02 05:54:55 23次浏览

关于问题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结局为何如此悲惨?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邓海春】的最佳回答:

熟悉明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人称“万历首辅”的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作为五岁识字,七岁能通六经大义的天才,张居正不仅是大明的内阁首辅,也是当时年幼的明神宗的老师,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荣誉职位的大臣,万历皇帝曾许诺照顾先生的子孙,然而,张居正却在病逝后被抄家,传言中并没有人为他求情,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要解开这个疑惑,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张居正,这位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隶属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列。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内阁首辅张居正被推到了历史浪尖,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危如累卵的明王朝重获勃勃生机。

但是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震主”。这样一个优秀得耀眼的人,在当时理所当然成的为了其他官员和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可能有人会说,虽然张居正可能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但作为张居正的学生,万历帝怎会“恩将仇报”呢?这就涉及到当时的特殊情况了,隆庆六年(1572),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皇帝年幼,太后监国,张居正暂且代为主持大局。神宗即位以来,朝廷之事皆不用他插手,张居正已将事情办理妥当。闲来无事的万历皇帝渐渐喜欢上喝酒,为此,张居正曾好好地给他上过政治课,劝他赶快戒掉这等不良嗜好。但是,神宗毕竟长大了,也到了叛逆期,开始抵触和反抗张居正。他将饮酒一事当作反抗的一部分,不但没有戒酒,反倒愈演愈烈,发展到后来还惹出了事端。万历八年(1580),喝得不省人事的神宗命人痛打了太监冯保的养子一顿,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冯保自是不甘,将此事告诉了李太后。

李太后教子甚严,当下扬言要为天下人除害,废掉这不争气的皇帝,改立神宗的弟弟潞王为帝。神宗被吓得赶紧认错。后来此事以张居正替神宗写了篇“罪己诏”收场,但神宗渐渐“成熟”的心灵,片刻之间,发生了巨变,对张居正渐渐产生怨恨。

这样的情绪一直延续到了张居正病逝,年轻的万历皇帝终于真正的掌握了大权。张居正尸骨未寒之际,一场风暴袭来了。

神宗首先将矛头指向冯保,抄了其家,搜德大量金银珠宝,巨额财产历时一个多月才统计完,神宗是个贪财之人,这下子让他红了眼,坐不住了,打起了所谓奢侈糜烂的张居正的主意。

张居正改革得罪了大批官员,纵观古今,无论哪次改革都会触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由于张居正在变法改革中施行的清丈田亩等工作触犯了上流社会的既得利益,他生前本就处在和权贵的对抗中,死后墙倒众人推,有皇帝这个风向标,便很多人跟风出来报复他沾点这场瓜分利益的羹汁,尽管有人逆风给他求情了却也不起波澜。吏部尚书杨巍就曾反对抄家,认为张居正劳苦功高,此举恐伤天下臣民的心,以尧舜为例说明不可取。可神宗陷入疯狂中,在钱财的诱惑和常年积累的不甘愤恨下,哪还管什么“臣民寒心”,偏听偏信,认为张居正便是那罪大恶极的贪官,一门心思要抄家取钱。

谁曾想,在丘橓恶意报复下的抄家(当然主要是皇帝的大力支持),手段凶残至极,不仅搜刮出一笔不菲的钱财,给张家严重警告!后面连张居正的子孙也遭到清算,大儿子张敬修自杀,留下血书,群情激愤,朝廷上反对求情之潮盛起,内阁首辅和次辅都相继求情,潘季驯认为“治居正狱太急”并请求皇帝特别宽遇张居正年逾八十的母亲。

正是众臣的反对声使得神宗让步,草草结束了这场闹剧。我们不能绝对的说张居正死后没人求情,只是到了求情成功时却木已成舟,悲剧不能挽回。至此,被梁启超称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的张居正及他的故事落下帷幕。而世间已无张居正,再没有人可以挽救这个奄奄一息的王朝,我们也看到这个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2】、来自网友【清水空流】的最佳回答:

张居正,生于公元 1525 年,字叔大。少有才名。在隆庆一朝展露头角,在万历初年大放异彩。为大明首辅十年。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创万历新政。给后来的万历三大征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是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于大明有再造之恩。但不善谋己。死后人亡政息。自己也是家败人亡。在《明神宗实录》里评价说: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张居正年少聪慧,23 岁中进士,后入选庶吉士。得内阁次辅徐阶所看好和重视。在徐阶的培养和爱护之下,在政治上没有受到挫折,得以安心学习。

使得张居正得以旁观者身份近距离观察夏言,严嵩和徐阶的斗法,得以看清政治的翻雨覆雨,但也同时看到了大明国家的衰落和腐败

,而这些国之重臣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皇权和政治的无情让张居正感到胆战心惊。

在徐阶策划和推荐下,

在公元 1568 年,张居正得以正式入阁拜相,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身份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张居正时年 42 岁

。公元 1569 年,张居正恩师徐阶致仕。高供二次入阁,而成为张居正的政治对手。但总体来说,在隆庆一朝,高张二人的合作还是很不错的,使得朱载垕这个平庸之主在位的时候,却是大明最为繁荣和兴盛时期。而隆庆开关让大明国库收入暴增。隆庆驾崩以后。不到 10 岁的万历登基,高拱被以以“专政擅权”之罪遣回原籍。而张居正得以递补为内阁首辅

,时年 47 岁的张居正从而拉开属于他自己的的张居正时代。成为大明第一权臣。时年 47 岁的张居正从而拉开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张居正为首辅一共十年,这十年是大明最兴盛的时期,可以说,张居正凭借一己之力把大明从频临破产的边缘拉了回来,得以中兴。

但张居正的当政的变革不是商鞅变法,也不是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只是修补,让国家制度更加完善。由于张居正没有在地方为官的经历,做事急躁,得罪广大官僚,所以在张居正病逝以后,无人替张居正讲话和辩驳,这不能不说是张居正个人的悲剧。

再就是张居正个人操守广受诟病,要求皇帝和朝臣廉洁自律,而自己却腐化之极,生活奢侈,不能修身自律。这样就难以服众。万历之所以恨张居正。最重要一点就是张居正天天要求自己俭以养德,而抄张居正家的时候,却看见张居正的器具生活如此腐败,让万历是恼怒和愤恨。觉得受到了愚弄和欺骗,

在对待高拱的问题上,张居正过于权谋也是极不光彩的一幕。

对于张居正我们不能用道德的方式加以评价,应该说,大明后期的兴盛与张居正的改革是分不开的,在大明所有的内阁首辅里,张居正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有能力,有手段,有魄力,有谋略。凭借着张居正的改革大明才能又延续半个多世纪。如果没有张居正。大明恐怕万历就得亡国

。张居正善于谋事,不善谋人,工于心机,拙于长策。由于忽视了万历已经成年。让万历感到了皇权受到威胁。这是帝王绝对无法释怀和容忍的

。自古权臣都没有好下场。霍光,曹操。但做权臣要么自己族灭。要么篡位登基。没有第二个出路,这是封建制度的死结。诸葛亮之所以千古佳话,就在于仅此一次而已。

但自宋代以后。再无权臣造反。张居正的结局也是必然的。假设张居正能够在第一时间辞职,功成身退,也未必善终。但完全就是两个历史。但历史不能假设。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3】、来自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的最佳回答:

张居正的结局确实非常惨。可以说,他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固,累死在任上。可是他死后才第四天,七名言官就集体弹劾张居正选定的接班人潘晟。潘晟还没有来得及走马上任,万历皇帝就强迫他退休。清理掉潘晟后,言官们又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弹劾张居正。而万历皇帝也全都准奏,对张居正实施抄家,削夺宫秩。并把张居正曾经得到的那些玺书、诰命全部收回来,把他的“罪状”罗列出来,诏告天下。最后还准备对张居正实行开棺鞭尸。只是因为遇到反对,万历皇帝才停止这样做。张居正的家人,则全部被流放,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说张居正是为了大明江山累死的,一点儿也不假。张居正最大的功劳,就是通过自己有效的改革,缓和了明朝中晚期出现的尖锐的社会矛盾,极大地充盈了明王朝的国库,让明王朝得以继续往前推进,而没有出现崩盘的现象。

(张居正剧照)

既然张居正对明王朝所做的贡献那么大,为什么他的结局会那么惨呢?

我认为,张居正之所以结局很惨,都是因为他在当首辅期间,一心一意致力于改革造成的。也就是说,改革的红利让明王朝获得了,改革的积怨,则全部到了张居正一个人身上。

那么,究竟有哪些社会积怨,堆积到张居正的身上了呢?

一、官僚集团的积怨。

张居正在任首辅之前,并没有更深地陷入权力斗争,这让他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也能够很好地静下心来,思考明王朝当时存在的问题。

通过思考,张居正发现明王朝最大的问题,首先是来自于官僚集团。这个官僚集团不但贪污腐化,而且办事拖沓,行政效率极低。因此,他最先就从整顿吏治入手,在官僚集团中推行“考成法”。

这个“考成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也就是要求明确责任,令行禁止,重视落实。落实不了的,或者说任务完不成的,一律严肃处理。同时,张居正裁剪冗官冗员,精简政府机构,优化了政府部门的组合。

张居正之所以整顿吏治,主要还是为了推行税赋改革,增加明王朝的财税收入,从而实现富国富民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居正的吏治整顿,并没有深化。但是,这也已经影响了很多官员的利益。尤其是在明朝官员薪俸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张居正的改革,算是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他们都把积怨堆积在张居正身上。

(张居正改革)

二、豪强地主的积怨。

张居正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增加国库收入,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财赋改革。

当时大明王朝存在的很大问题,是财税收不起来。收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是规则出现了很大漏洞,同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瞒报地亩,官员则层层盘剥,巧取豪夺。最终,财税的沉重负担,都压在贫苦老百姓的身上。以至于老百姓大量逃荒,这也造成了大片土地荒芜等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居正首先实施“清丈土地”的措施,搞清楚真实的地亩情况,避免豪强地主的瞒报,是解决财税问题的基础。不过,由此也引发了很大的矛盾,很多官员认为张居正这样做,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连海瑞等人也认为是下策。而因为动了很多豪强地主的奶酪,他们反抗非常激烈。

但是张居正并没有动摇决心,反而坚定地实施了下去。

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实行了财税收取的“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好处是,让“丁”和“亩”更加贴近,同时把赋役整合起来。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而且影响深远的财税收取办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万历皇帝剧照)

三、万历皇帝的积怨。

万历皇帝的积怨,就是张居正一直把持着朝政。朝堂上的事情,都是张居正说了算。尽管各项措施,张居正每次都会向万历皇帝上奏。但是,一来,万历皇帝只是一个小孩子,他也没有什么主张。二来,就算万历皇帝不同意,张居正也会迫使他同意,坚决落实下去。因为,万历皇帝觉得自己的存在感很不强。

还有一点,张居正为了努力丰盈国库,除了搞财税改革外,还在全国上下厉行节约。这种要求,不仅对官员和百姓,对万历皇帝也这样。

比如,万历七年的时候,万历皇帝曾向户部索取十万金,拨给光禄寺,用来改善他的伙食。但是张居正坚决不同意,据理力争,给万历皇帝讲国家很贫穷,必须要艰苦奋斗道理。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得听张居正的。还有,万历皇帝要修慈庆宫、慈宁宫、武英殿。张居正也严厉禁止。甚至对宫中烛火的使用,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不但取消节庆燃放灯火,而且把万历皇帝晚上的课程,改到白天来上,以此减少烛火的开始。如果有什么宴请,能不办的都不办,能节约的都节约。

万历皇帝是一个皇帝,又是一个小青年。从小在宫中长大,根本不清楚生活的艰辛。因此,张居正对他规定的关于节约的要求,在他看来,不是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而是张居正把持朝政,弄权专横,心里非常不满,积怨越来越多。

不过,虽然有积怨,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没道理,不可能罢免张居正,所以还一直隐忍着。

这种隐忍,一直延续到张居正去世。

当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立刻就和朝中大臣以及豪强地主勾结起来,挟私报复,快意恩仇,严厉打击张居正,让张居正最终出现了悲惨的结局。

(参考资料:《明史》)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结局为何如此悲惨?】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