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日本投降前一年的1944年为什么还有能力发动豫湘桂战役?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16:57:16 2次浏览

p>关于问题日本投降前一年的 1944 年为什么还有能力发动豫湘桂战役?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最佳回答:

1944 年,“大日本帝国”的情况已经十分糟糕。

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接连战败,已处于绝对劣势。“大日本帝国”的“绝对国防圈”已被撕开口子,海上交通线也随时可能被切断。

然而,即便如此,日军在中国,依然发起了规模前所未有的攻势!

豫湘桂战役,日军共投入了 51 万军队,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

困兽犹斗,日军想干什么疯狂的事情都不足为奇。

只是···1944 年的日军,为何还有能力动员起如此大规模的力量呢?

日军可调之兵

豫湘桂之战,日军兵力来源大致有三。

1、“中国派遣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从中国战场抽调了不少精锐前往太平洋战场。

不过,“中国派遣军”的虽时有增减,但始终维持着相当强大的军力,大致为 25 个师团,1 个坦克师团,11 个混成旅团,1 个骑兵旅团和 1 个飞行师团,总兵力约为 62 万。

由于其在中国战场战线过长,因此,其大部分兵力被分散于“治安战”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正面战场上,其几次较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兵力都只有 10 来万,再大就很难组织了。

然而,如果是要孤注一掷,不计后果的发动攻势,他们仍然能调动起庞大的军事力量!

为了发动豫湘桂战役,“中国派遣军”除“大致确保现有占领区”的兵力外,精锐均调动起来,用于此次战略进攻。

2、关东军。

事实上,很长时间内,日军在东北都维持着庞大的关东军集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的规模甚至大于关内日军的规模!

其后,关东军的骨干部队多被抽调到各处,但始终维持着 45 万以上的庞大规模!

显然,关东军依然有相当军力,可以入关内作战。

3、日本国内依然庞大的兵源。

我们常常说日本是“蕞尔小国”。

其实,也就咱们有资格这么形容日本。放到全球范围,日本的人口数量可是排得上号的。

二战时,日本本土的人口为 7300 多万,与德国大致相当。不过,其年龄结构比德国年轻,因此,可以动员比德国更庞大的兵力。

1944 年 11 月,日本陆军总兵力为 398 万 1000 人!

从严格意义上说,日本国内新征的军队缺乏经验,然而···客观地说,其训练水平高于国军大部分军队。

因此,仅就可调之兵的规模来说,日本这台战争机器,仍然有庞大的兵源可供调动。

为豫湘桂战役扩充的军队规模

为了发动豫湘桂战役,日本从关东军、本土调入了大量的兵力。

1、扩充“中国派遣军”各师团。

拥有长期在中国战场作战经验的各师团,自然是此战日军最为依仗的。

不过,其中许多部队,是长期用于“治安战”的乙种师团、丙种师团,正面作战能力稍弱。

为了让加强这些部队的力量,日本在国内动员力量调入中国战场,除补充各部缺额外,还尽量将乙种师团、丙种师团升级为甲种师团。而一个日本甲种师团加上补充、特种作战单位后,作战兵力达 32000 人!

2、关东军精锐,27 师团加入。

同时,日军从关东军调 27 师团到关内参战。

关东军 27 师团,是关东军的基干部队之一,战斗力非常强悍。

3、自日本国内成建制调兵。

日本直接从本土成建制调来了 14 个独立步兵旅团。

一个独立步兵旅团,兵力为 5100 人,14 个就是 71400 人。

此外,还有 8 个野战补充队,增加若干军直属队及后勤部队。

4、补充空中力量。

经过补充,日本将原第 3 师团升编为第 5 航空军。

由此,日军拼凑起了强大的战略进攻集团。

日军的物资来源

其实,以日本的人口和动员能力,“人”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物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派遣军”一直在过“苦日子”。

如前所说,1943 年时,“中国派遣军”有 25 个师团,1 个坦克师团,11 个混成旅团,1 个骑兵旅团和 1 个飞行师团。

而当时,他们储备的弹药,仅够 20 个师团使用,后备汽车 1500 辆,燃料仅够 8 个月使用。

进行“治安战”或许尚可维持,但要在长达 1500 公里的战线上与兵力远远超过自己的国军大战,显然是不足的。

而此时,日本也无力给予太多的补充。

首先,随着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的持续进行,日本的国力已经透支,其制造能力大幅下降。

1943 年以后,日本的钢材、煤炭产量均断崖式下降。

其次,日本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物资要从日本运至中国,自然要依靠大量的海运船。

然而,太平洋战争,尤其瓜岛战役,日本海运船已经大量被消耗。而且,此时,要与美军争夺各岛,对海运船的需求自然极高。

因此,日本很难使用大量远洋船只进行运输,只能尽可能减少海运距离,多采用陆地运输,其效率大打折扣。

所以,豫湘桂战役,日本从本土及东北补充过来的物资,仅为:地面普通弹药 4 个师团用量;航空弹药约 2 个飞行团的用量,汽车燃料约 4 万余升,航空燃料 1 万千升,渡河用船约 600 只。

可以说,此时,日军兵力倒是真不缺,但物资确实比较紧张。

日军并不强大,只是国军表现太垃圾

由上可知,豫湘桂之战,日军看起来集结了前所未有的兵力,但并不那么强大。

1、兵虽多,但素质下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过去熟悉对华作战的精锐兵团已被陆续抽调走了。

因此,此战,日军掺用了大量训练时间短、实战经验少、装备质量不足的新兵参战。

如果对比“兵龄”,国军可以算是“老兵”了,本应是国军的战斗力更强才是!

只是···由于腐败,多数国军“老兵”的作战能力反倒不如日本“新兵”。

2、空中力量不足。

尽管日军将原先的飞行团升级为航空军,但是,其实有作战飞机只有 250 架,不足中美战机的一半。

因此,一来,日军空军不敢再采取白天编队轰炸方式,其对我地面部队威胁大减,与抗战初期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日军陆军也前所未有地,在中国战场受到空中力量的巨大威胁。

实际上,据日军回顾,在向衡阳追击期间,由于美空军的空中优势,日军被迫昼伏夜出作战。

3、物资严重不足。

如上所说,虽然日军已尽全力准备了物资,但其物资是极为紧张的。

事实上,在中国军队抵抗激烈的一些作战(如衡阳保卫战)中,日军常常因弹药不继而攻势暂停。

如果国军,都能如守衡阳的第十军一样坚决抵抗,或者至少少让敌人缴获一些,日军可能都很难取得如此大的战果。

总的来说,1944 年,尽管已经日薄西山,但日本这台战争机器依然能动员庞大的军队。

只是,兵源素质下降、物资能力不足、空中优势丧失,此时的日军,规模虽大于过去,但其战斗力优势与抗战初期确实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还是那句话:国民党,从来不是败于对手的强大,从来都是败于自己的腐败无能!

【2】、来自网友【过河卒子 and 与非门】的最佳回答:

这场战役是一场非常丢人的战役。

1944 年春天,日本已经快死了,他们几乎动员了所有的力量,来打这场没有十足把握的战役。

没想到,日军居然打出战争史上的奇迹,在这次战役的“豫中会战”中,37 天夺取 38 个城市。

要说明一下,战场上的官兵都非常了不起,坏就坏在国民党内部。“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一直是国民党的传统,直到现在。

一、日军为什么要发动“豫湘桂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 1944 年,轴心国败局已定,意大利已经在 1943 年 9 月就投降了,德军被苏联红军的反击打得到处跑。

太平洋战场,日军已经没有海军可以用了;1943 年 4 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被美军伏击,死在南亚小岛;1944 年 3 月,继任的古贺峰一也在南太平洋摔死。

东条英机身兼首相、陆相和内相三职,也就是集日本“军政大权”于一身。在日本实行恐怖的“宪兵政治”。1944 年,东条内阁实在被办法支撑下去,他在找机会脱身。

日本国内的局势可以高压压制,海外战场不是东条英机可以控制的,美国对日本的封锁让日本岛内什么都缺,老百姓在野外挖树根吃;海外驻军更是得不到补给,舰船也在不断损失。

1943 年 8 月,阿留申群岛上驻扎的日军被美国太平洋舰队全部歼灭,一个活口没留;南太平洋上的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群岛全部丢失;太平洋上的海战,日军海空军精锐几乎全部消耗掉了。

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也在不断进行,恐怖的是日本不知道美军会从哪个方向来;也可能从东面的海上,也可能从西边的大陆。

而美军下一步进攻美国本土,最有利的做法显然就是依托大陆进行。

要为日本打通海外战场与本土的连接通道、要为下一步艰苦的防御建立态势、要为美军打到日本本土提前做好准备、要减少来自大陆的美军军机对日本本土的轰炸···

东条英机要做的事太多了,摊开地图,最理想的态势就是:打通中国南北的通道,连接大陆的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交通线,这样,美军对日本的海上封锁就失去效果。

这样做的好处还有:1、明显让美军从大陆进攻日本本土变得不可行;2、日本即使丢失部分海上控制权,大陆也将是个巨大的战场;3、打通大陆南北通道,将有力支持中南半岛的日军作战。

为此,东条英机下令进行“阿号作战”,海上以马里亚纳方向为主,想用日军仅有的 9 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机动部队,对美军第五舰队进行致命打击。

在中国战场部分,则是开打“豫湘桂战役”,一举打通从河南、经湖南、到广西的陆路通道,将中国战场与南太连成一片,这样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场态势。

想法很美好,唯独让日军不放心的是中国军队的反击。因为 1943 年 6 月 8 日,在河北宋庄,两个八路军连的兵力突然遭遇日军精锐“坂本旅团”;

结果,战斗打了一天一夜,八路军牺牲了 73 人;坂本旅团 2500 人,在拥有装备上的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打死 1100 多人,旅团长坂本也被打死。

经过这一场战斗,日军也分析了八路军的战法,他们发现抗日部队战术素养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不管是夜战、野战,他们都是行家里手。

在这个认识下,日军为即将发起的战役做了充分准备,他们能动员的所有力量都动员了。

只是在后来的战斗中,日军发现:原来有美式装备的国军跟土八路不一样,日本人高估了国民党的水平。

二、为了打“豫湘桂战役”,双方是怎么动员准备的

所谓“豫湘桂战役”,就是打通河南、湖南、广西的铁路线,这个纵贯南北的铁路线把大陆一分为二,铁路线以东就没法威胁到日本,还让日本能顺畅地得到南亚物资、资源南亚军队。

日本人也知道,这是日本最后的机会,海上消耗美国军队、陆地连通南北交通。所以,日本几乎把国内能上战场的十六岁以上的男人都征召了,还调来关东军、华北派遣军等,筹齐了 50 万人。

装备方面,也是尽了日军最大的能力,能拿出来的都拿了出来,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的是日军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他们要孤注一掷。

日本人想实现自己的企图,要打赢河南的战役,那里有蒋鼎文任司令的第一战区;还要打赢湖南的战役,那里是薛岳任司令的第九战区;最后还要打赢设在广西的第四战区,司令是张发奎,“小诸葛”白崇禧的部队也在这里。

看起来国民党的几个战区很厉害,人数也占有优势,装备不比日军差,老蒋的嫡系基本都是清一色美式装备。

日本人积极准备“豫湘桂战役”的时候,国民党军队是知道的,但这时候从老蒋到基层士兵,都被二战形势麻痹了,老蒋在 1943 年 11 月 23 日跑到开罗开了个会,回来后就开始自己的新打算。

首先,他要平衡国民党内部派系势力;国民党从“兴中会”开始就是派系林立的,内部为了权力争夺不断,暗杀不断。军队有派系、情报系统有派系、政治人物还有派系。

所以,对于日本将要发动的“豫湘桂战役”,老蒋根本没做什么准备,他在等日本自己死掉,或者美军打到日本,日军也就回去了。

为了让美军更好地打日军,老蒋放着国内危机不管,天真地把很多精锐远征军派到东南亚打日军。对日军,他要“固守待援”;对待抗日的八路军、新四军,他绝不手软,这就是老蒋恶心人的地方。

在国民党军队,老蒋自己心腹掌握的是“嫡系”,外围还有阎锡山的“晋系”、白崇禧的“桂系”、李宗仁的“闽系”等等,军官也分“保定士官学校”和“黄埔军校”,特务系统有中统、军统等;要平衡这些,老蒋很忙。

而国民党内部大佬们,也知道战争快结束了,现在不抢占优先位置,将来就不会得到好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保存实力,不能傻乎乎的把实力打光。

老蒋很忙,何应钦、阎锡山、白崇禧、胡宗南、陈诚等等都很忙,他们要把自己的力量维持住、把自己的心腹按在关键位置、把自己的盟友拉拢好,都在等着吃胜利的“果子”。

基层军队的官兵实际是非常有牺牲精神的,但他们做不了主,他们只能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拼命,徐蚌会战是这样、武汉会战也是这样、这一次“豫湘桂战役”还是这样。

三、“豫湘桂战役”的主要三场会战

这场战役过程不复杂,主要是“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这三次会战。

“豫中会战”是 1944 年春季日军先发起的,日军计划先突破国民党第一战区正面,将主力集结于黄河南岸,假装准备沿平汉线南下,扰乱第一战区部署后,主力突然向西迂回,围歼第一战区主力,这样“平汉线”不用打就通了。

这场会战没什么好说的,第一战区坐镇洛阳的是蒋鼎文,具体指挥的是汤恩伯。国民党军队 30 万;日军 15 万,在这样的兵力对比下,这两伙计打定主意坚守重要城市,打防御战。

为了让日军不能轻易过河,汤恩伯还派飞机去炸黄河大桥,结果炸了三次没炸掉,炸死了不少当地老百姓。

日军的态势又让汤恩伯下不了决心好好打,导致从 1944 年 5 月开始不断地丢失城市,37 天丢 38 城就是这一次会战的“壮举”。

在得不到友邻兵力的支援下,第一战区第 36 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奋力战死;等汤恩伯反应过来,组织兵力反攻时,已经来不及了;5 月 25 日,洛阳古城沦陷,日军先头装甲部队直接开进洛阳时,汤恩伯带着卫队早跑了。

实事求是讲,“豫中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在许昌保卫战和洛阳保卫战中打得很英勇,重创了日军。

一直在抗日战争中拼命搏杀的川军牺牲很大。第 36 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就是川军,他们不是“嫡系”。

“豫中会战”结束,日军稍微休整就接着南下,他们达到了作战目的:消灭第一战区主力,平汉线自动落入日军之手。

冈村宁次指挥的军队攻陷洛阳之日,就是“豫中会战”结束之时;因为洛阳是第一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老窝都被端了,还打个鬼。

也就是在“豫中会战”结束时,“长衡会战”打响了,日本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把指挥所从南京西进到武汉,“豫湘桂战役”最主要的“湘桂作战”开始,进攻方向就是长沙、衡阳两个要地,这是铁路线的要点。

集中在长沙、衡阳的日军主要是日本第十一集团军,总人数约 20 万,指挥官是横山勇,这家伙 1952 年作为战犯,死于巢鸭监狱。

第九战区总司令是薛岳,他有 4 个集团军(共 15 个军)、两个直辖军,共约 40 万人,空军飞机 181 架。

薛岳

薛岳据说很能打,在湖南,他在日军进攻的各地到处设立阵地,打算固守阵地、消耗日军。还把这种方法起了个神叨叨的名字“天炉战术”,实际上这种战法就是“诱敌深入”的战法。

虽然消耗量日军很多力量,但这种保守的战法拦不住日军的,他们早就做好了攻坚准备,日军横山勇以优势兵力,加上有绝对的制空权,在 1944 年 6 月 18 日攻陷长沙。第九战区只有死守衡阳了。

“火车好坐,衡阳难过”,从 6 月 20 日起,日军就开始对衡阳外围进行攻击,到 6 月 28 日,日军先头部队第 68、第 116 两个师约五万人,直面衡阳。

由于长沙失守,薛岳对“长衡会战”失去了信心,他把衡阳丢给方先觉指挥的第十军,自己跑了;而方先觉指挥的第十军在前期大量牺牲,现在只剩下一万五千多人。

这些情况薛岳都知道,在他看来,衡阳将很快丢掉,日军五万、守军一万五,没法打;即使去增援,也意义不大,更何况他也组织不起任何增援。

方先觉是安徽萧县人,很能打的一名战将。他带着这不多的一万五千人,付出惨重伤亡,坚守衡阳 47 天;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举枪自杀,被副官打掉手枪,已经抠响的手枪打伤了手臂。

1944 年 8 月 8 日,日军以六倍与守军力量,付出更多的伤亡,在方先觉为了保住大量伤兵生命的情况下,主动放弃衡阳,日军才占领衡阳。至此,“长衡会战”结束。

“豫中会战”、“长衡会战”结束,剩下的就是广西了,主要方向就是桂林、柳州,所以叫“桂柳会战”。这一场会战实际就是乱七八糟的乱战,所谓的“第四战区”就是一盘散沙。

方先觉

因为预计到战争将非常激烈,白崇禧为了保存实力,把自己的嫡系部队第 31 军、40 军调走了,留下的都是非桂系军队,或非“白系”军队。搞得这场会战一开始就内部不和。

1944 年 8 月 10 日,约 16 万人的日本第 6 方面军在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向桂林、柳州发动猛攻,目的就是打通到越南的公路。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约 20 万人的军队进行分区防御。

10 月 28 日,日军第 23 集团军主力逼近武宣、第 11 集团军主力逼近桂林城郊;第 11 集团军另外一部分向柳州进攻。

11 月 11 日,桂林陷落、15 日,柳州失守、24 日,南宁沦陷。28 日,日军打通了从中国东北直至越南河内的大陆交通线。

12 月中旬,日军也打不动了,他们只能互相依靠地驻扎在漫长的铁路线附近,防备被打散的国民党军队的反击,桂柳会战结束,“豫湘桂战役”也就结束了。

四、“豫湘桂战役”是如何震惊世界的

国家之间,尊重是打出来的。“豫湘桂战役”结束后,美国人、苏联人都惊呆了: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日军还这么能打?

在八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国民党军队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从北到南的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贵州等都被日军控制;146 个中小城市、36 个飞机场全部成为日军的基地。

日军达到了自己的战役目的,但由于地盘实在是太大了,他们那点军队照看不过来,最后的效果没有达到;而分散在铁路线周边的军队有不断受到打击,也苦不堪言。

仔细分析战役内容后,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再也不带常凯申开会了,他们对他失望至极,而“雅尔塔协定”,罗斯福和丘吉尔痛快地把很多东北亚利益给了斯大林,因为常凯申明显不是个值得投入的对象。

对于中国士兵,美国人史迪威这样说:中国士兵是世界上最善战的军人,一点也不会比别国的军人差!军官太混蛋了。他指的是高级军官。

日军通过战役,缴获了大量物资:成堆的炸弹、稀缺的消炎药、白花花的大米、无数的弹药、被服、航空燃料、还没拆封的机枪、火炮。

日本还通过这次战役,成功地在美国和苏联那里取得一种“势”:在东亚,只有日军是最能战斗的,那么战后,要顾及日本的体制、保留日本的利益。

国家的国际地位在二战结束前,就这么悄咪咪地打下埋伏

要不是朝鲜战争,不知道西方国家、包括日本,会对东方大国蔑视到什么时候。

也许当年做出抗美援朝决定时,挽回这次战役的恶劣影响,也在伟人的考虑之中。

那些鼓吹所谓“正面战场”的,应该多看看“豫湘桂战役”,这还是日军马上要投降时打的战役。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日本投降前一年的 1944 年为什么还有能力发动豫湘桂战役?】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