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民事纠纷,法院一般怎么判决?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16:01:35 8次浏览

关于问题民事纠纷,法院一般怎么判决?为什么?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学法永远在路上】的最佳回答:

民事纠纷一旦起诉到法院,就正式启动了民事诉讼程序。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在规范的诉讼程序下,根据当事人举证证明的事实、适用的法律规定,两者结合从而确定当事人是否胜诉,也就是常说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要进行民事诉讼,首先要准备好充分的证据,再熟悉好法律规定,两者缺一不可,对法律上不懂的可以求助律师、法律专业人士,两手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才好。下面把诉讼的基本程序介绍一下,先对民事诉讼有个直观的了解。

一、进行民事诉讼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好民事诉讼状。在诉讼状中写明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名称、住处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诉讼请示及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

2、到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并提交相关的证据材料。被告应在收到起诉书副本后 15 天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辩状。答辩期间可以依法提出管辖异议。

3、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准时出席参与诉讼活动。

4、若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应在接到判决书后 15 天内或接到裁定书后 10 天内向原审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并递交上诉状。

5、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不服的,在不停止执行的情况下,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6、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决, 当事人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二、民事诉讼怎么判决

首先,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 判决书应当写明判决结果和作出该判决的理由。判决书内容包括:

(一)案由、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二)判决认定的事实和理由、适用的法律和理由;

(三)判决结果和诉讼费用的负担;

(四)上诉期间和上诉的法院。

判决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其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 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判决。

三、进行民事诉讼判决后该如何执行

民事诉讼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诉讼活动,无论是法院还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都需要按照民事诉讼法设定的程序实施诉讼行为,违反诉讼程序常常会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以下为大家介绍下 2015 经济法基础重点内容之进行民事诉讼判决后该如何执行。

1、民事诉讼的判决

(1)法院审理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2)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进行调解。

(3)当事人不服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 15 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第二审法院的判决,以及最高法院审判的第一审案件的判决,都是终审的判决,也就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2、民事诉讼判决后的执行

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由第一审法院执行;对于调解书、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等,则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法院执行。强制执行措施:

(1)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

(2)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入;

(3)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

(4)搜查被执行人的财产;

(5)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的财物或票证;

(6)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强制退出土地;

(7)强制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

(8)要求有关单位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

(9)强制被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及迟延履行金。

(10)其他措施。

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对于民事诉讼怎么判决主要是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民事诉讼法的判决是要根据案由诉讼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判定;通过判决认定,该案件的事实与理由,适用的法律和理由,进行决定判定结果。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诉讼判决,是具有强制执行措施的。

【2】、来自网友【未雨绸缪 180973058】的最佳回答:

民事纠纷,实际一般都归于经济纠纷。作为原告,首先将起诉状交于法院立案庭。起诉状除写明主要起诉原因外,要填写自己和被告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按规定交上诉讼费,并先替被告交上。这诉讼费将来由败诉方承担。然后立案庭立案,转交法院民事庭。

民事庭抽调人员组成专案法庭,一般由庭长、书记员共 2 一 3 人组成。法庭会及时通知被告应诉,并通知原被告 X 月 x 日开庭。

第一次开庭。第 1 项,原告宣读起诉状,第 2 项,被告应诉答辨。然后庭长询问双方是否申请调解?只要有一方不愿意调解,就不能调解。然后庭长㝉布进入审查结段。

进入审查结段后,庭长可随时约谈双方当事人,收集证据。尤其原告,为准备最后有可能的强制执行,可以申请对被告的个人财产进行保全。法庭会跟据原告提供的线索,对被告的动产及存款进行查封。

这段时间法定 3 个月,可提前。这段时间,法庭通过调查取证,然后通知当事人第二次开庭。当庭宣读判决书。

双方对判决书有不服者,15 日内可上诉中院。按不服的钱数交上诉费后,中院二审的 3 个月开始。

如不上诉,一审判决书 15 日生效,生效 10 日内,原告可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转到执行局,交过执行费,执行局 6 个月执行期。执行 6 个月到期后,或查不到财产,你又提供不了讯息,或申请撤销执行,想再诙复,需在 2 年之内。

咱们这里,好多人没存款,是执行难的原因之一。所以最好不要造成打官司的境地。

【3】、来自网友【法眼扫描】的最佳回答:

法眼扫描作为执业近 30 年的老律师,经常出庭代理民事诉讼,来回答你的问题。

一、先说开庭程序

1、由原告陈述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2、然后由被告进行答辩;3、原告出示证据,并陈述证明对象和证明目的;4、被告对原告出示的证据进行质证;5、被告出示证据并陈述证明对象和证明目的;6、原告对被告的证据进行质证;7、原被告就事实问题向对方互相发问;8、法庭就事实向双方发问;9、法庭总结案件争议焦点;10、双方围绕争议间焦点进行辩论;11、最后陈述;12、听审结束,择期宣判。

二、法院的判决依据的是事实和法律

事实需要通过开庭调查,尽量还原事实本身,双方提供的证据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诉讼请求。

法律依据,原被告双方根据各自的证据,向法庭提出自己的法律依据,包括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等,也可以找出一些已经生效的最高法院、省法院的判例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三、结语

原被告进行民事诉讼,要仅仅围绕“事实和法律依据”进行举证,如果双方的证据材料都不能直接证明诉请,那就要看哪一方的证据的盖然性大于对方,所以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4】、来自网友【叶律师】的最佳回答:

民事纠纷,法院一般怎么判决?为什么?

《中华人民共合同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了民事审判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所以,法院的判决时建立在案件事实基础之上,再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确定各方的权责。但是,民事审判活动中法官是一个中立性角色。整个案件最为重要的事实认定方面,主要是根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来确定。若当事人自己提供的证据无法证明自己的主张,那就有可能因为证据不足问题而败诉。法律适用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因人而异。当然,当事人自己的诉讼请求如何进行表述,这个也是至关重要。

【5】、来自网友【四川锦湛律师事务所】的最佳回答: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所谓以事实为根据,就是对案件作出处理决定的时候,只能以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作为基础,而不能以其他别的东西作为根据。审判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正确应用法律,对案件作出正确处理;所谓以法律为准绳,就是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在程序上的法律依据就是《民事诉讼法》,在实体审理中的事实依据是当事人双方提供的事实依据和法院依职权调取的各种相关证据以及其他可以证明事实真相的证据,裁判所依据的法律依据是与各种民事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等,理论上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探讨了。从法治的意义上来说,人民法院的判决依据只能是法律和行政法规,其他规范性文件仅仅参照依据,但中国不是一个完全法治意义上的国家,我们离法治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且,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法律往往过于原则,有时不能直接对现实生活予以调整。正因为如此,所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大量司法解释。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往往是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作为最有效的判决依据。

民事诉讼的流程

1、原告起诉 2、法院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 4、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 5、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6、法庭辩论包括: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互相辩论。 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7、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8、判决宣告

所谓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可处分性的),是处理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所以所有违反这一概念的行为就会引起民事纠纷 。民事纠纷分为两大内容:一类是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另一类是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

综上可见,民事法院所作出的任何一种判决,其依据必然是我国的法律制度。当然,每一起不同的民事纠纷当中,法院的判决依据在这里根本就无法一概而论。程序法只是用来约束民事法院的审判工作,民事纠纷关键还是要参考相应的实体法进行判决的,毫无法律依据的判决是不产生法律效力的。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民事纠纷,法院一般怎么判决?为什么?】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