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战争史上有哪些奇迹?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03:45:15 6次浏览

p>关于问题战争史上有哪些奇迹?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长安知事】的最佳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铁原阻击战,其惨烈程度不属于长津湖,炮火密集程度不亚于上甘岭。

在这场战役里,63 军将士在没有弹药补给、没有粮食水源、以不足一半的兵力与美军王牌浴血奋战 12 天,成功为志愿军总部转移赢得了时间。

讲到这里肯定会有很多人疑问:铁原是什么地方,志愿军为什么要死守不放呢?又是怎样以“残阵”硬抗美军 12 天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问答。

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成为联合国军主帅,他洞察到志愿军的致命弱点

就在第五次战役爆发的前几日,美“联合国军”的指挥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娇纵蛮横、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被杜鲁门以极其羞辱的方式撤职下台,改由李奇微接“联合国军”任总司令一职。相对于麦克阿瑟的夜郎自大,李奇微绝对是个务实的狠人。

与此同时,李奇微在查阅“联合国军”的作战日志时,发现了志愿军致命的弱点:志愿军几次攻击基本维持在 8 天左右,而且每次都是在晚上发动进攻,这难道仅仅是巧合而已?

李奇微眉头紧皱,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志愿军并不具备长时间的作战能力。

很显然,由于“联合国军”的空中优势,使得中国军队的后勤断断续续,难以为继,甚至不得不动用原始的人力、畜力,沿着崎岖的山路,依靠人抗,马拉。在紧张的战斗中,中国军队的弹药、粮食几乎完全依赖于战士自身携带,一旦粮食、弹药消耗殆尽,补给不能及时送达时,进攻就只能被迫停止。这说明中国军队的攻势最多只能是 8 天,这就是典型的“礼拜攻势”

至于中国军队为什么总在夜晚发起进攻,这个很好解释:中国军队没有支援,只能发挥夜战优势。

既然把中国军队的作战规律掌握得一清二楚,又找到了中国军队装备劣势和补给缓慢的致命弱点。李奇微想到了一个阴险的计划:利用“联合国军”机械化优势的特点,拉开一个让志愿军追击有望的距离,给你一个足够的纵深,利用炮火优势不断攻击,避免和志愿军近战,边打边退。志愿军犹如一头猛兽扎进沼泽地中,越陷越深。5 月 21 日,处于弹尽粮绝和敌人密集火力压制的情况下,志愿军部队不得不全线后退。

李奇微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在接到志愿军后撤的情报后,随即下令部队就地发起反攻。仰仗美军强大的火力、机械化和空中打击的优势。4.7 万余名美军很快就突破了志愿军的防线,直奔铁原而来。

铁原是何地?为什么 4.7 万美军直奔于此呢?因为铁原、涟川一线既有公路又有铁路,是志愿军重要的交通枢纽线,整个战役的大整编、大撤退均在这里完成,而且铁原又是志愿军囤积物资的主要供应站。但由于此前作战的失利,在撤退的过程中志愿军的部署出现了严重的疏漏。本应该重兵把守的铁原现在犹如无人之境,铁原一旦被敌人攻占,将直接威胁到后方乃至整个战局,三八线以南大批无粮、无弹药、无兵员补充的志愿军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李奇微深谙其中之道,英明的彭老总也深知这其中的道理。形势如此严峻,可彭老总手下能调动的兵力只有疲惫之师的 63 军,面对实力如此悬殊的美军第 1 军,63 军能顶得住吗?

没有粮食、没有弹药、已经连续作战 30 多天的 63 军能顶住美第 1 军的疯狂攻击吗?

63 军下辖 187 师、188 师和 189 师,是一支纵横沙场的老部队,其前身是华北军区第 3 纵队,曾先后参加过正太、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冀热察等战役,在平静战役中连同兄弟部队,攻克新保安,全歼傅作义的王牌部队第 35 军。1949 年 1 月改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3 军,参加太原战役。随后调归第一野战军建制,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任务。

在陇东战役、宁夏战役、兰州战役中屡建奇功。1951 年 2 月改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63 军入朝作战。在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中,187 师取得雪马里大捷,全歼号称英军王牌部队的“皇家陆军双微营”——格劳斯特营。

自入朝参战以来,63 军已经连续作战 1 个多月,尚未得到休整和补充,战斗和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全军不足 2 万人;粮食供应更是严重不足,就连伤员每天也只能喝一碗炒面汤。而他们面对的敌人是气势勇猛的范弗里特指挥的美军第 1 军 4.7 万余人,还有 1300 多门火炮、400 多辆坦克和随时随地的空中支援。

能不能完成如此艰巨的阻击任务,彭德怀、杨得志都为 63 军暗暗捏了一把汗。然而形势危急使得彭德怀没有多于选择的余地。他在电话中以不容争辩的口气对杨得志说:“阻击战,只许胜,不能败!告诉傅崇碧,他损失 1 个团,我给他补充 1 个团;损失 1 个师,我给他补充 1 个师!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铁原!”

28 日 17 时,彭德怀电令傅崇碧率 63 军并指挥 65 军 194 师在涟川、铁原之间,东起古南山、西至临津江畔,正面 25 公里,纵深 20 公里的地域组织防御,不惜一切代价,拼死阻击敌人 10 到 15 天,为主力转移争取时间。

傅崇碧很明白他的 63 军连同 65 军的 194 师在内总兵力也就 2.4 万人,仅仅是敌军兵力的一半,在没有飞机、没有坦克,全部火炮包括六 0 炮算内仅有 240 门,还未达敌人的零头。自入朝参战以来,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连续行军作战,部队减员很大,战斗力大打折扣,而他们面对的又是齐装满员。战斗力强悍的美军第 1 军,以寡敌众、以弱抗强,拼死阻击 1 到 2 天尚有把握,但阻击敌人 10 到 15 天真的困难重重。

可倘若铁原失守,敌人长驱直入,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对整个战局都将构成重大威胁。因此,这一仗 63 军必须守住,哪怕全军覆没也不让敌人突破铁原防线。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当实力没有对手强大时,拼命往往是最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拼命往往是最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美军第 1 军军长范弗里特把攻击的重点放在 187 师坚守的涟川口,企图凭借兵力和火力的优势一举攻克涟川两侧有利地形,然后实施中间突破,直插铁原。

在 187 师不足 3 公里的防御阵地上,范弗里特集中了 2 个师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支援下,以整连、整营、整团的兵力,进行多方位、立体化的轮番攻击。战斗伊始便呈现白热化的状态。

187 师打得异常惨烈而艰苦,全师将士依托临时构筑的简易工事,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英勇抗击。

有的阵地被敌人攻占后,立刻组织反击夺回,一天之内阵地几度易主,绝大多数阵地都是在志愿军弹尽粮绝,全部阵亡后才丢失的。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87 师死守三天三夜,牢牢掌握着绝大部分阵地,但有些阵地还是被敌人占领了,部队伤亡惨重,一些连排阵地基本上都打没了。

战斗最激烈的是位于涟川口的棒田里北山、新村北山和 162、167.1 高地一带。攻克这里就可切断志愿军的纵深,美军对此势在必得。

守卫该阵地是 561 团 3 营。3 营以班为单位,利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分段阻击敌人。

敌人的炮火接连在 3 营的阵地上爆炸。刹那间,烟尘蔽日,火光冲天;树林被削光了头,大地好似被铁犁翻过了一样;丧心病狂的敌人毫不吝啬地发射着成吨的炮弹。

炮轰刚一结束,乌央乌央成片的敌人就发起了冲锋。奇怪的是,他们有的背着枪,有的拄着枪,有的扛着子弹箱,一个个大摇大摆地向上爬着。原来敌人以为经过这么猛烈的炮击,阵地上再也没有力量能阻止他们前进了。

敌人眼瞅就到到跟前,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们一个个怒目而视,拧开盖的手榴弹紧紧攥在手中。

只有 20 米了…..打!随着一声令下,上百枚手榴弹飞入敌群,猛烈地爆炸着。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爆炸声吓破了胆,扭头就往回跑,这时,机枪怒吼了,六 0 炮响了,猛烈的火力打得敌人成片倒下,剩下了连滚带爬地逃了下去。

就这样,3 营运用灵活的战术,依托有利地形,顽强阻击,打退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十多次冲锋,牢牢钉在阵地 4 天 3 夜,共毙伤敌人 1300 余人,为稳固一线防御阵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后,3 营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守如泰山”的称号,记集体二等功。

见攻击未果,于是美军就调转枪口转向 189 师阵地。

6 月 2 日,敌人分出小股部队继续进攻 187 师阵地的同时,集中 4 个团的兵力,对 189 师坚守的阵地发起猛烈攻击。

敌人的炮弹犹如冰雹一样砸向 189 师的阵地。在连续不断攻击下,189 师阵地上的工事、掩体、战壕早被炸为平地。战士们只能踩着浮土,利用敌人轰炸留下的弹坑做掩体,坚守阵地,阻击一拥而上的敌人。

惨烈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敌人在付出巨大伤亡的同时,攻克了种子山、五峰寺以南的阵地。

入夜后,在 566 团长朱彪指挥 1、3 连各 1 个排在炮火的掩护下,夜袭种子山,于 3 日凌晨夺回阵地,全歼守敌。

惨烈的战斗持续到 3 日中午,189 师打得异常艰苦。

所有的营、连均无完整建制,师、团机关的勤务人员均加入到一线的战斗中。有的营、连因伤亡太大,基本丧失的战斗能力,就重新整编,把营整编成连、连整编成排继续战斗;弹药打没了,就用刺刀、用石头凿,有木头砸。无论轻伤还是重伤都不下火线,绝不让敌人占领阵地。许多指战员在陷入敌人包围后,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有的阵地被敌人占领后,志愿军就立马组织力量反击,敌人再战,志愿军再反击。一天之敌阵地要反复易主好几次,寸土必争,寸土不让。

天黑后,由于伤亡巨大,189 师被迫撤出阵地。188 师在接防后立即构筑工事,准备迎接接下来敌人更疯狂的进攻。

果然 4 日天蒙蒙亮,敌人就以 1 个师的兵力,在强大的炮火的掩护下,分多路向 188 师的阵地上发起冲锋。

188 师战士们依托有利地形,避开敌人的炮火锋芒,等到敌人的步兵冲锋到前沿阵地 30 米处时,机枪、步枪、手榴弹齐刷刷的招呼敌人,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激战至下午,在连续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后,188 师也伤亡惨重,部分阵地被敌人突破,形势越来越严峻。

铁原,一时间成为志愿军各级首长关注的焦点。

彭德怀密切地关注着铁原的一举一动,亲自电告杨得志:“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目的是为了防御阻击,而不是争夺某一处阵地,要适当的舍弃一部分阵地,关键要在总体上顶住敌人!”

根据上级的指示,傅崇碧决定由坚守防御改为机动防御,命令部队且战且退,逐步撤至第二道防御阵地。

前有狼牙山五壮士,今有铁原八勇士

5 日上午,敌人开始向第二道防御阵地发起攻击,并将主攻方向对准了 207 高地。坚守在这里的是 563 团 1 营 1 连 2 排。1 营和 2 排都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部队,曾在国内作战中获得过“钢铁营”和“特工排”的光荣称号。他们接连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

6 日,敌人放弃正面强攻,企图侧面迂回我背部。这样,2 排就被敌人 2 个营的重兵从三面包围于 207 高地,而他们的背后是悬崖绝壁。

阵地上早已尸横遍野,火光冲天,2 排已无退路,与上级和友邻部队的联系早已中断,只能孤军奋战。

在副排长李秉群的率领下,战士们迎着敌人猛烈的炮火,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越战越勇,顽强地打退了帝人数次冲锋。

战至午夜时分,2 排弹药消耗殆尽,8 个人总共只有 15 发子弹,突围已经是不可能了、这时,敌人又冲上来了。他们发扬敢于作战,勇往无前的精神,用刺刀、木棒、石头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再一次打退了敌人的攻击。

阵地上,8 个人的子弹全部打光了,仅剩下几颗手榴弹。眼看敌人就要再次发起攻击,李秉群对战士们说:“情况大家都了解,我们陷于敌人三面合围中,我们 8 个人要突围出去已无可能;要打,我们没有弹药;要和敌人面对面拼刺刀,他们人太多了,一不留神就成了俘虏。我们是钢铁营,特攻排的战士,不能给英雄部队抹黑,更不能给祖国和人民丢脸,让敌人知道我们中国人没孬种,志愿军战士毫不畏惧,我提议我们跳崖!誓死不当俘虏!”

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回应:“死也不当俘虏!”

于是,他们留下 1 位党员班长带 2 名战士掩护,李秉群带领其他 4 位战士坚定地走向悬崖,留下的 3 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也义无反顾地跳下山崖。

8 名铁原勇士,李秉群、崔学才、张秋昌、何玉成、孟庆修英勇牺牲,崔国灵、候天佑、罗俊成侥幸被树枝拖住,幸存逃生。当晚三人带伤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一步一步爬回自己的部队。

英勇的 2 排在两天两夜的激战中,攻击毙打伤 100 多敌人,用生命和鲜血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谱写了气贯长虹的壮烈诗篇。

敌人最后的疯狂,志愿军迎来惨烈的胜利

当 207 高地激战正酣时,友邻的 255.1 高地和 200 高地同样打得惨烈。连长郭恩志灵活使用兵力,巧妙运用战术,率领全连官兵以英勇顽强,不怕艰难险阻的战斗精神,一连打退了敌人数十次大规模进攻。

5 日,敌人在数次进攻未果后,组织 1 个连的兵力穿插至第 1 排侧后方。郭恩志立即调 3 门六 0 炮、2 挺重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再实施反冲击,打得敌人四处逃窜。天黑后,郭恩志又派出小股兵力,袭击、袭扰敌人。激战一天,8 天共打退敌人 4 次冲击,歼敌 200 余人。

6 日清晨,敌人再次派出 1 个连的兵力发起攻击。进攻前,依然是炮火覆盖。美军这老一套早被战士们摸清。他们事先躲进工事中,躲避敌人的炮火,等到炮击停止后立即进入战位,准备战斗。等到敌人的步兵冲到阵地 30 米处时,以猛烈的火力将敌人打下去。

敌人并不愚蠢,见正面强攻数次未果,便改用迂回战术,兵分两路同时向 1 排、2 排阵地猛攻,并从两侧迂回,企图截断 8 连的后撤之路。

郭恩志及时识破了敌人的阴谋,指挥各排全面防御,重点射击。激战 1 个多小时,敌人在阵地前尸横遍野,但未能前进半步。气急败坏的敌人持续追加 2 个连的兵力,向着 8 点阵地发起猛烈攻击。这时,8 连的弹药所剩无几,前沿阵地被敌人占领。

中午时分,敌人以 1 个连的兵力向 8 连的右翼迂回,行进至 255.1 高地的侧后方,另一部分兵力从左侧 8、9 连的接合部中间渗透,补补紧逼 255.1 高地,对 8 连形成了三面合围的态势。

千钧一发之际,郭恩志临危不乱,带领全连官兵顽强抗击。他端着冲锋枪边指挥战斗,从 1 排打到 2 排,又从 2 排打到 3 排。连长率先垂范,战士们士气高涨,勇猛杀敌,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捅、石头砸。顽强地守卫着阵地。

天再次放黑。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了,兵力却越来越多了,而所剩的弹药则越来越少,与上级早已中断了联系,陷入了弹尽粮绝、孤军奋战的绝境中。

决不能做俘虏,8 连官兵们掩埋好战友的遗体,组织人员背运伤员,然后从敌人薄弱的西面跳崖,成功突围,转移到营主阵地 400 高地。

此战,8 连战士作战英勇,战术巧妙,以伤亡 16 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 800 余人的辉煌战果,圆满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阻击任务。

战后,志愿军司令部追击 8 连集体一等功。授予连长郭恩志“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荣立特等功,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受到毛主席、金日成多次接见。

8 日,敌人又集中 2 个团、40 多辆坦克,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向 560 团坚守的细柳洞高地发起猛烈攻击。

激战到中午,敌人以惨痛的代价,攻占了细柳洞北山和怀玉洞阵地。志愿军炮兵 3 营以精准的炮火将阵地上的敌人炸得肢体横飞,四处逃窜。560 团乘势发起攻击,又夺回了阵地。

敌人见中间突破、左翼突击、全面进攻均未达到目的,又将进攻的中心转向东侧,企图从 562 团阵地突破,然后居高临下,攻占纵深。

但敌人的如意算盘再次落空,63 军没有一支部队是吃素的,坚守 877 高地的 562 团 2 连,打退了敌人 2 个团 40 多辆坦克的 3 次进攻。阵地前沿的曹俊福小组,打退了敌人 2 个连的 4 次进攻,坚守阵地两昼夜。9 日 8 时,敌人派出 1 个营的兵力,分三路向 877 高地发起攻击,企图夺取曹俊福组坚守的阵地。

曹俊福、杨士泉、陈占祥三人临危不乱,不断打击敌人。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三人烧毁身上的笔记本等物品,每人手握一枚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10 日清晨,美军第 10 军突破 63 军左翼 194 师的防线后,铁原东侧全部暴露。美军第 1 军趁机将机动部队隐蔽东移,突然向 564 团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企图偷袭内、外加山,迂回铁原。

守卫阵地前沿的 564 团 5 连 1 排,面对敌军 3 个营、8 架飞机、40 多门重炮、11 辆坦克的剧烈猛攻,以不怕牺牲的顽强精神,与敌人近身肉搏,最后击毙、打伤 250 多敌人。守住了阵地。

63 军铁在烧,让敌人付出惨痛的代价

12 日,63 军接到了总部发来的撤退命令,转向伊川休整。这场空前罕见的惨烈阻击战遂宣告结束。

63 军几乎以一军之力抵挡住了美军第 1 军指挥的 4 个王牌师,长达 12 个昼夜的疯狂进攻,歼敌 15000 余人,为物资转移、总部调整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63 军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作为第 1 梯队的 189 师在撤出阵地时折损大半,一些营、连基本上拼光了,全师临时缩编为 1 个团做预备队;而接防的 188 师同样打得异常惨烈,1300 多人的 563 团在撤出阵地时只剩下了 266 人。

彭德怀跨越百里,亲自赶往伊川看望 63 军将士。这在朝鲜战场上是绝无仅有的。

此时,63 军的指战员们刚刚从战火里下来。一个个不知被烈火烤了多少遍,身上的军装早已破烂不堪、一丝不挂。一个个蓬头垢面,血迹斑斑,胡子拉碴。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率全军官兵列队,向彭老总行持枪礼。在一张张被战火熏黑的脸庞上,显露出坚毅的神情;从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放射出自豪的目光。

彭德怀来到战士们中间,带着少有的微笑,疼爱地望着每一个战士。不断的和战士们握手,感动之情无以言表。

最后,彭老总站在子弹箱上,向指战员们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激动地说:“同志们!你们打得好,打得很好!你们在铁原激战 12 天,掩护了东线部队的转移,掩护了我军全线转入防御,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你们是一支名副其实的铁军,我要把你们的战绩汇报给毛主席,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你们的战绩。”

战士们振臂高呼:“祖国万岁!一切为了祖国。”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看着身边朝夕相处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们没有掉下一滴眼泪,而此时再也抑制不住,失声痛苦起来。这是英雄的眼泪,这是自豪的眼泪。

网上很火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我想当你早上带着慵懒的睡意醒来,端着热乎乎的咖啡,坐在工位上开始工作时,这就是幸福;当你约着三五好友尽情唱歌,欢愉放松时这就是幸福;当你周末躺在家里,无忧无虑的看着电视时这就是幸福;看外面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牺牲的先烈们此刻也会特别幸福吧!

【2】、来自网友【科罗廖夫】的最佳回答:

如果不是 1950 年的大暴雪,美国军队将出现历史上最大的惨败!那就是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第九兵团与美国的“天下第一师”陆战一师的生死较量。1950 年 11 月 27 日,在半岛最寒冷的盖马高原上,志愿军第 9 兵团,经过 6 天的潜伏,堵住美陆战第 1 师,在 70 公里战线上发起攻击。冲锋号吹响,零下 40 摄氏度被冻得神志不清的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猛攻公路上的美军纵队。

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9 兵团 3 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 10 军,于 1950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24 日在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挫败了美军的圣诞节攻势,沉重地打击了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有力地鼓舞了战场上中朝联军的士气。

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军在气候恶劣,装备落后,后勤基本断绝的情况下,与世界一流军事力量展开了殊死搏斗,成功击退了美海军陆战一师的攻击,将其驱赶至兴南港。后因为我军部队减员严重,突击能力下降而错失战机,令其从海路撤退。在这场战役中,我军所展现的非凡战术艺术,顽强的战斗意志值得后人追忆与研究。

无可比拟的坚韧与勇气的史诗 长津湖是位于半岛北部长津江上游的人工湖,处在盖马高原的顶端,平均海拔约 1300 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偶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冬季平均气温可下降到零下 27 度,是典型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师长史密斯在战后曾评价:长津湖地区完全不适合作战。极寒的天气加大了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各种冻伤冻死人员不仅严重拖慢了部队的行军速度,更损耗着攻守双方的士气。美军作为当时世界上后勤保障体系最完备的国家,给每个士兵都配备了鸭绒睡袋和冬季防寒服。即使这样,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美军的非战斗减员仍高达 7338 人。而匆忙入朝作战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原本部署在福建一带,战士们开赴东北时因为停留时间极短而来不及分发冬装,许多战士甚至身着夏单衣入朝作战,后勤补给线也经常在美军空袭中被切断,所以第九兵团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一直处于饿冷的状态。

但是在如此艰难的作战条件下,志愿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斗志,在长兴里、新兴里、下堨隅里以及古土里地区隐蔽等待敌军整整两天。为了不被敌军的侦察机发现,部队长时间卧倒在雪地里,即使在吃饭时也不能生火取暖,但没有一人喊苦,没有一人掉队,不少战士伏在阵地上直至牺牲。守卫死鹰岭的 59 师 177 团 6 连在战斗打响时,竟没有一人开火射击,战斗后团参谋爬上阵地后发现,全连 125 人全部冻死在死鹰岭阵地上。6 连的战士们身穿薄薄的夏季单衣,直至牺牲时都保持着据枪卧倒的姿势。在伏击等待的两天里,没有一个干部让战士们起来活动活动身体,没有一个人升起火暖暖身子,因为大家知道,哪怕一个动作都会暴露阵地位置,让整个伏击作战都功亏一篑。6 连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在一张纸片上写下了这封绝笔信: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地) 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这是在人类生理与心理极限的一场无声较量,志愿军战士用血肉之躯在长津湖书写着英雄的战史,用勇气与毅力弥补着装备与后勤的不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军的兵源构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市士兵、学生兵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硕士乃至博士入伍都已经成为常态,部队的文化水平与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物质条件日渐丰富的今天,威武之师如何保持威武,成为新时期的练兵难题。在长津湖战斗中,第九兵团有不少战士来自上海,苏州等城市,他们大都是在解放后加入革命队伍,入伍不到半年就开赴战场。即使是出生在城市,入伍时间短,但是这些当时的“城市娃娃”在战斗中并不逊色,他们往往战斗最坚决,冲锋最积极。这就说明高效的政治工作可以激发出部队的最高战斗力,不论士兵的出身如何。

高效完整的后勤保障:部队战斗力的催化剂 现代战争对后勤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后勤保障越来越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而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进行的。首先,半岛以山地为主,道路崎岖,物资运输极为困难。并且由于半岛的狭长版图,导致后勤补给线漫长,遇到恶劣天气时,物资往往不能及时前运。其次,志愿军极度缺少海空运输,种类繁多的补给只能通过陆路运输,不仅极易受到美军的空袭,也大大加长了运输时间。 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在前期陷入重围后仍能保持较为完整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长津湖战役中的美陆战一师得到陆战队第一航空联队密切的空中支援,最多时达 7 个中队约 150 架飞机。同时,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可以从空中和地面同时进行补给,即使美陆战一师被第九兵团彻底包围,补给路线被完全切断时,仍可以通过空中进行补给。此外,美军的医疗后送十分便捷,在下碣隅里修建了大型野战机场,伤员可以通过 C47 运输机和直升机进行后送,降低了伤员的死亡率,也对士气起到了鼓舞作用。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在战斗打响后保持高度的组织性,进行交替掩护,用汽油桶、坦克、卡车设置环形防御带,依托强大的后勤能力完成防御作战。

而志愿军第九兵团则在后勤保障方面处于完全的劣势。路上铁路补给线常常受到美军的空袭而暂停,只能通过卡车的短时间突击性运输才能将补给输送至前线,并且也受到了较大的损失,仅有的 1000 余辆保障后勤支援的载重汽车也在美军空袭中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大部分的粮食弹药只能通过人背马拉的方法,越过崇山峻岭,有时物资和给养甚至只能通过在当地筹集,而第九兵团为了隐蔽行进,大多选择荒无人烟的地区行军,所以能够筹得的粮食就更加稀少。此外,第九兵团入朝前驻扎在华东沿海地区,部队开赴东北集结时仍只穿着夹衣或者夏季单衣。在入朝作战时因为时间紧迫,大部分战士都没能完成换装,穿着单薄的衣服出国作战。而恰逢长津湖地区遇到了五十年来最寒冷的冬季,所以志愿军第九兵团在整个战役期间,是处于饥寒状态与联合国军交战。

虽然在战役前期,志愿军将士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后勤与装备上的困难完成对美军的合围,但随着战役的深入,第九兵团 20 军和 27 军连续作战下伤亡增加,弹药匮乏,人员疲惫,攻坚力量大幅下降,而作为预备队的 26 军迟迟无法投入战场,使得 20 军和 27 军只能在高强度的状态疲劳作战。至 12 月 8 日,26 军才到达预定地域展开攻势,但此时的美陆战一师已经撤离了长津湖地区,逃往兴南方向。这也是整个战争我军作战的一个缩影,战斗意志坚定、战术运用灵活,但是在后勤保障方面一直无法满足作战需要,战役时间最多只能维持一个星期,使得战斗范围受到了限制,战斗成果也往往小于预计,无法消灭大量敌有生力量。

今年是长津湖战役七十周年,在七十年前的盖马高原上,中国志愿军用勇气和毅力书写了一首壮丽的史诗。在信息化作战的新时期,大兵团作战的时代已经结束,高精度,高毁伤武器大量投入战场,人的因素在现代战争中不可避免的降低。但是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军所展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仍然值得当代人民解放军的学习与传承。在面对未来更加错综复杂的战场环境时,我人民解放军仍会坚定战斗意志,弘扬先辈的战斗精神,树立顽强的战斗品质,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战争史上有哪些奇迹?】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