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18:07:19 4次浏览

p>关于问题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纪元的尾声】的最佳回答:

因为司马家的权力继承顺序必须是:

司马懿传给嫡长子司马师,而司马师传给弟弟司马昭

,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司马懿和司马师都无法反驳。

这时有人就问了,为什么司马师非要把大权传给司马昭?

要是让司马师亲自回答,他只能咬牙切齿地回答:

“因为我没有儿子,四十岁了都没有儿子”

是的,曹魏时代一个足以比拟曹丕的天才,他居然没有儿子,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从能力的角度来说,其实司马昭和司马师本不存在

“大权纠纷”

,或许司马昭会被司马懿分配一些权力,也可能是司马师给司马昭分配权力,但“分配权”,只能是在司马懿和司马师手里,司马昭只有被分配权,没有主导权,这一切都因为能力。

可古代的权力传承,并不是只看重能力这么一点,俗话说“江山世家”,这里涉及到一个最原始的原则,那就是“传承”问题,有能力并不代表唯一,还需要有子嗣能够继承大权,如果司马师有儿子,那么司马昭是跟大权无关的,因为继承权,根本来不到司马昭这里。

司马师是司马懿嫡长子,所以司马师是合法的第一继承人,而司马师的子嗣,也是第一继承人,可问题是,司马昭在二十五岁的时候生下嫡长子司马炎,司马昭却没有生下过孩子,一直到公元 249 年高平陵政变发生、司马家夺取了曹魏的朝政大权后,司马师都没有生下儿子,此时的司马炎都已经十三岁了,司马家未来的“传承脉络”显而易见。

即便司马懿看好司马师,能“创造奇迹”,可问题是,未来司马师的小儿子能斗得过司马炎吗,更别说司马昭还有好几个儿子,于是乎,悲观的司马师只能接受一个事实,在司马懿把大权交给他后,他的下一任继承人,只能是司马昭,司马昭不需要别的特长,他光是有儿子这一点,就足以传承大权。

这便是能力之外的第二重要因素,“血脉传承”。

司马懿一生的儿子是不少的,生下了九个之多,而司马懿的“嫡子”只有三个,便是和嫡妻张春华所生的三个儿子:

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

另外的六个儿子,都是和妾室所生。

与伏夫人所生的四个儿子:

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司马京

与柏夫人所生一个儿子:

司马伦

与张夫人所生一个儿子:

司马肜(rong)

其实司马懿的这些儿子们,总体来说都还是很有能力的,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有其中几个的参与,比如司马伦、司马亮,可在嫡子面前,一切都是虚妄,更别说司马师年龄最大,受重视和培养的程度最重,这不是其他的几个庶子能比的。

张春华的三个儿子,只有司马师、司马昭可堪大用,因为司马干的头脑有些问题,史书是如此记载的:

咸宁初,遣诸王之国,干有笃疾,性理不恒,而颇清虚静退,简于情欲,故特诏留之。——《晋书》

当时的人们把司马干的头脑毛病礼貌地称作“笃疾”,可事实上,司马干时常暴露出双向人格,也就是“性情不恒定”,说白了,就是一个类似人格分裂的精神疾病,这很有可能是先天带来的,作为司马懿的嫡子,司马干是悲哀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司马干又是最幸运的,因为他躲过了争权夺利最严重的那些事件,他可是一直活到公元 311 年,也就是司马炽的时代,这都是因为他根本没有斗争的资格,大家都乐于去善待他。

而说到先天性疾病,司马师他也有些“不幸”,因为他有一种“眼疾”,史书称之为“目瘤”,也就是说他的眼睛长了肿瘤,这个疾病很有可能遗传到孩子身上,相比两个兄弟,司马昭可以说是真的幸运了。

不过司马师也不在意病不病的,他除了有先天的病根,也有先天的才华。

司马师很厉害,他是一个智商、心情、才华都远超同时期司马懿的人,司马师当年在洛阳被人拿来和夏侯玄、何晏并列,因为司马师才思敏捷,文章诗作非凡,这让司马师在进入政坛前,就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但你以为说他有才华就是个“优雅公子”的形象了?

那就是太过乐观了,他是个十成十的狠人、歹毒之人。

司马师有妻子,妻子名为夏侯徽,是夏侯玄胞妹,夏侯徽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她跟司马师的夫妻生活十分令人羡艳,司马师做什么事情,夏侯徽都会从旁协助,可谓是夫唱妇随,而两人也生有五个女儿,从正常的角度来说,司马师与夏侯徽肯定是很相爱的。

可在背后,谁知道司马师“厌恶”夏侯徽,还下毒毒杀了她。

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

表面的恩恩爱爱,夫妻情深,都难以消去司马师在内心中对夏侯徽的抵触,因为夏侯徽看出来了,司马师内心“反魏”,他根本就不是曹魏的忠臣,而夏侯徽,她是夏侯家人,而夏侯家,就是曹魏的一支外戚家族,所以司马师,便在青龙二年(234 年),下毒害死了夏侯徽。

此等心性,谁人不怕?

这种做法跟司马懿、张春华夫妇那是一脉相承的,当年司马懿为了躲避曹操征召,装病在家,可有一回不小心在一个侍女面前暴露了自己根本没病的事情,于是为了保密,张春华设计杀害了这个侍女,这种狠毒,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而司马师确实继承了母亲的“特点”。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司马家人很排外,喜怒更是无常,但这还不是司马师的“高光”时刻,司马师第一次向曹魏众人“展示”自己的城府,还是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

在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家以司马懿为首的实权派被大将军曹爽百般打压,司马懿又开始了“装病”的生活,而司马师对之泰然,比他的父亲更佳镇定,可能感到愤懑的,只有司马昭,而司马昭不知道的是,他根本就不知道父亲和兄长在计划什么。

正始十年(249 年)正月,根据朝廷的惯例,皇帝曹芳要去高平陵给曹叡扫墓,而带队去的,正是曹爽和一众曹家的实权派。

这是一个洛阳“空虚”的机会,司马懿和司马师便在曹芳和曹爽前往高平陵的前夜,开始了政变的最终敲定: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

即便是史书的记载,都丝毫没有提到司马昭有参与其中,更别说当时还只是十几岁的司马炎了,所以这里有一个很明确的信息,那就是司马昭根本不在司马家的“核心决策层”,最起码司马师还在的时候,司马懿就不需要和司马昭商量什么,最重要的是,司马昭得知第二天要政变,竟然难以入眠,而司马师则是毫无影响: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可这却还不是最让人感到惊惧的,到了第二天政变开始的时候,司马懿暗中联络的“内应”纷纷叛变,不论是城门守卫将领还是军营将领,纷纷夺过大权,而负责镇压洛阳的,正是司马师,司马师从洛阳的街头忽然集结了“三千死士”,这是连司马懿都不知道的事情。

三千人的死士,一直“潜伏”在洛阳街头,这种手段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到害怕,就算曹爽没有去高平陵,按照司马师的手段,曹爽就能防得住司马师的“谋算”?

所以在政变之后,司马懿确定一个事实,他这个大儿子,已经超越他了,而司马昭更是明白一个道理,他根本没资格跟他的大哥争,反正司马师已经四十岁了,没有儿子,以后大权只能传给他,但是如果他要忤逆他大哥,那他们还有好几个兄弟呢,司马师根本不怕换人。

不过司马昭也不是没有“表示”的,他非常精明,为了不让司马师生出“不满”情绪,司马昭将自己最出色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这就等于给司马师安了一颗心,告诉司马师绝对不会“绝嗣”。

嘉平三年(251 年),司马攸被过继给了司马师。

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景帝无子,命攸为嗣。——《晋书》

司马攸作为司马昭的次子,能力和心情都超越了司马炎,是司马昭最得意的儿子,而司马昭把这个儿子让给了司马师,改口把大伯换成父亲,那么司马昭这样做究竟是为了讨好司马师还是更名正言顺地“拿权”,这完全取决于如何去看待司马昭。

从讨好的角度来说

,司马昭这一招确实有效,司马师之所以对夏侯徽如此“绝情”,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夏侯徽没生出儿子,所以别看司马师心情毒辣,他内心还是很渴望儿子的,而司马昭把自己最得意的儿子过继给了他,他肯定是欢喜的,跟司马昭之间的关系也只能是更好。

从拿权的角度来说

,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但他本质上还是司马昭的儿子,以后不管是司马师早逝还是司马昭早逝,司马攸都能成为司马昭的一道“保险”,能够继承大权,其实司马昭并不是很在意自己能不能改朝换代,比如他最后把机会留给儿子司马炎,就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司马昭的能力并不算突出,但他身上有一个特点很珍贵,那就是有自知之明,也绝不内讧,更服从大哥的管理。

其实很多兄弟反目成仇,本质上还是因为大哥的“威严”挫伤弟弟“尊严”,因此怀恨在心,便时时刻刻想要夺权,但是司马昭没有这种毛病,嘉平四年(252 年),司马师有意扶起司马昭,于是便让司马昭担任都督,率领三路大军攻伐东吴,只要司马昭功成,那么就会有声望“继承”司马家大权。

此战乃著名的“东兴之战”。

可结果怎么着,司马师有心给机会司马昭表现,而司马昭却给了司马师一个大大的惊喜。

因为司马昭的指挥判断失当,被吴军的冲杀打乱了阵脚,魏军在接触的那一刻就被冲散,众人只能逃窜,而逃窜的时候挤断了浮桥,魏军几乎都落入了水中,比如魏军的前锋韩综、乐安太守桓嘉都被是丧生在水中,经此一役,魏军元气大伤,伤亡数万,吓得司马昭出了一身冷汗。

而司马昭第一时间召开幕僚开会,想要推卸责任,谁知道却被自己的司马王仪打脸:

东关之役,帝问于众曰:“近曰之事,谁任其咎?”仪对曰:“责在元帅。”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引出斩之。

当司马昭想要找个人“背锅”的时候,王仪立即告诉他,这战能打输,就是因为你司马昭的原因,司马昭一听王仪的“定责”立即脸色大变,让人把王仪拉出去斩了。

可见司马昭根本没什么担当,就算有能力,但肯定不多,他的威望和司马师根本就无法比,司马昭的作为,也不像是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野心家。

反观司马师东兴之战后的表现,就能看出两兄弟的格局不同。

在朝会时,有人提出要将东兴之战的几路将领“追责”,而司马师则出面表示这是他一个人的错,因为有人劝诫司马师不要用兵,司马师不听,这相当于司马师把责任都揽下来了,除此之外,司马师也把司马昭革职、削爵,司马昭对此也毫无怨言:

朝议欲贬黜诸将,大将军师曰:“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师弟安东将军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而已。

就拿威望和人心来说,司马昭又有什么资格和司马师斗,司马昭做事格局太小,司马师眼光很高,知道怎么拉拢人心,包括司马昭,他都愿意听从大哥的安排,因为他知道他真的不是这块料。

但要说司马昭在后来有没有一些“小心思”,没人说得准。

司马师之所以在正元二年(255 年)去世,乃是因为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和文钦叛乱的过程中,被文钦之子文鸯带人“冲营”以造成严重的惊吓,当时司马师刚把眼睛的“目瘤”清除出来,眼部很不稳定,被文鸯这一次偷袭吓到了之后,司马师疼痛不已,后来活活痛死了。

所以严格来说,文鸯就是司马师死亡的“罪魁祸首”,司马昭也理应把文鸯杀死给司马师报仇才对,但是司马昭却不是这样做,他反而还招降文鸯,封了文鸯一个关内侯,这种“待遇”和文鸯所做的事情简直是格格不入,而司马昭到底怎么想的,无人可知。

有人说文鸯冲司马师的营,背后的指使者就是司马昭,但这个说法也只是臆测,并没有事实支撑,只不过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确实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司马家的大权正式落到了司马昭的手中。

从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家获得大权开始,再到司马懿去世、司马师去世,这前后也才不过六年的时间,司马昭从六年前那个听闻政变还彻夜难眠的“小白”,成为一个“掌权者”,这六年的时间也只是堪堪足够罢了。

因此,司马师无子、短寿这才是司马昭没和他爆发冲突的一个大原因,因为根本来不及,两人甚至兄友弟恭还没演完,司马师就撒手人寰了,这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竟然司马家在建立晋王朝之前,都没有发生内部消耗的斗争事件。

要不怎么说,司马家得天下是有其道理的,只不过晋朝建立后,这种“幸运”就彻底没了,一家子斗个你死我活,最终连累整个中原。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2】、来自网友【围炉煮酒话春秋】的最佳回答:

司马昭:我的才能虽然比不上我哥,但我哥没儿子,所以江山迟早是我的,不必争。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想早点掌权,那我就来点阴的吧。

汉末到三国时期,兄弟阋墙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说刘表的儿子刘琦和刘琮,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以及孙权几个儿子的大混战,无不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但是,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却表现得相当和睦,让司马懿很放心,司马懿去世后两人又通力合作,最终为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司马昭是个野心家,那么他为何在权力面前没有与哥哥司马师反目成仇,反而极力配合司马师的工作,甘愿成为附庸呢?

看完以下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司马昭十分明智,也要很好的演技。

司马懿的嫡妻是张春华,她是一个十分厉害的女子,生育了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干三个儿子。

当初,司马懿为了不给曹操当官,就装病在家不出,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院子里晾晒的书籍没有人收,司马懿思书如命,便不自觉地跑到院子里收书,结果被一个新来的婢女无意中看见了。

张春华回家之后,得知了这件事,她担心那婢女是曹操派去的奸细,便拿起一把刀跑去将婢女给杀死了,以此来阻止司马懿装病的消息泄露。

由此可见,张春华做事果断,心狠手辣,不是个简单人物。

因为有司马懿这么优秀的权谋家作为父亲,还有张春华这样厉害的母亲,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得了真传,长大后都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至于说司马懿的最小的嫡子司马干,由于他年纪比司马昭还小很多,并且从小就有间歇性神经病,所以他失去了成为司马懿继承人的资格。

相比较而言,司马师的才能要比司马昭高,这一点从两件事上可以一窥究竟。

第一件事,当初司马师娶了夏侯尚的女儿、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为妻,后来司马懿与夏侯氏家族成为政敌,司马师担心夏侯徽向娘家通风报信,便准备杀掉她,但一直没有想出一个完美的杀人计划。

后来,全国多地出现了严重瘟疫,许多人得病死去,司马师看到了机会,便下毒将夏侯徽毒死,对外谎称说夏侯徽是得瘟疫去世的,果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魏明帝世,宣帝居上将之重,诸子并有雄才大略。后(夏侯徽)知帝(司马师)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

要知道,夏侯徽与司马师共同生活了多年,而且为他生育了五个女儿,他竟然忍心杀死结发妻子,可见他心狠手辣,一点也不比张春华差,但这件事也说明他很聪明,在谋略上与司马懿十分接近。

第二件事,魏明帝去世之后,儿子曹芳继位,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成为托孤大臣,但两人并不和睦,曹爽处处打压司马懿,司马懿最后没办法,只得称病在家不出。

尽管如此,曹爽也没打算放过司马懿,准备找机会将其杀掉,这促使司马懿下定决心发动政变夺权。

但问题是,那时候支持司马懿的将领大多不在京城,因此缺少内援,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司马师站了出来,他瞒着所有人招纳了死士三千,这些人战斗力强且都十分忠诚,他们平时生活在民间,一旦有事就会快速集结,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等到司马懿决定发动高平陵之变前一天夜晚,司马师这才将他阴养死士三千之事告知司马懿,司马懿听完大为震惊,称赞司马师很厉害。

而在政变过程中,司马师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他从容淡定,调度有方,最终控制了整个京城,为最后的胜利立下了巨大功劳。

反观司马昭,当他得知司马懿准备发动政变时,一夜都没睡着;第二天政变发生后,他也只是被司马懿安排去防守皇宫,并没什么太大的贡献。

从这两件事,我们就可以发现,司马师的综合才能很高,比只在军事领域略有建树的司马昭相比(也没打什么胜仗,也就是在主军战败的情况下,他的损失比较少而已),强了不少。

因为两人在长幼顺序和才能上都有差距,所以在司马懿眼中,司马师就是他着重培养的继承人。

尤其是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自知时日无多,便开始为权力交接做准备,他带着司马师去征讨王凌叛乱,目的是接机让司马师掌管军队,回来之后司马懿就去世了,之后司马师升任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

至于说司马昭,则在高平陵之变后先后担任安西将军和安东将军,并在司马懿去世后成为都督(都督淮北诸军事),相当于军区司令,跟司马师的地位相差很大。

对于这样的结果,司马昭当然不会甘心,但他之所以没有与司马师反目成仇,主要还是因为他争不过司马师,并且他的才能也不足以稳定当时的局势,与其这样,还不如全力支持司马师,自己在暗地里谋划就行。

当初,司马懿还活着的时候,对儿子们管教很严,尤其重视兄弟和睦,所以司马昭根本不敢跟司马昭争夺继承权。

司马懿去世之后,魏国的局势十分复杂,支持曹魏宗室的人还有很多,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对司马氏家族虎视眈眈,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富有谋略、手段强硬且威望更高的的人主持大局了,司马师很符合这个要求,司马昭则显然无法胜任。

举个例子来说吧,司马师掌权后为了进一步确立威信,曾发兵讨伐东吴,还任命司马昭作为主帅出征。

这是司马昭第一次作为领军大将,可见司马师对他还是很重用的,并且他也需要司马昭作为自己的帮手,兄弟二人一起努力稳固地位。

但是,司马昭不争气,竟然被诸葛恪打得大败而归!

这还不是丢人的,司马昭为了推脱责任,还在战后暗示属下主动担责,并杀掉了指责他过失的司马王仪,众将因此对他十分不满。

这件事闹到朝堂,许多人都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司马昭,司马氏家族的地位和威望一度有被动摇的危险。

至此危急关头,司马师挺身而出,他主动承担了战争失败的罪责,并削去了司马昭的爵位和都督之职,其他战败的将领则没有受到处罚。

众人见司马师敢于承担责任,都感到非常敬佩,他的威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更多人愿意效忠于他。

再举个例子,嘉平六年(246 年),魏帝曹芳联络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准备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

这是曹魏集团对司马氏家族的第一次反抗,但司马师早就有所防备,他安插的卧底提前侦查到了消息,于是他先发制人,将参与政变的一干人等全部灭族,并废黜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司马师擅行废立固然惹了众怒,但他如果不这么做,将会有更多人对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地位发起挑战,可见他果断处理这件事也有其必要性。

而在这一事件中,司马昭只是个执行者,所有的谋划和决策,几乎都是司马师做出的。

从以上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师是继司马懿之后,司马氏家族的定海神针,而司马昭那时候还稍显稚嫩,不堪重用,只能当司马师的小跟班,甚至还需要司马师保护他。

所以说,司马师如此强势,司马昭怎么敢跟他反目成仇呢,不是找死吗。

但是,也不要以为司马昭就此放弃了,他演技不错,而且愿意去谋划,他有信心从司马师那里接过权力。

前面我讲过,司马师的第一任妻子夏侯徽给他生了五个女儿,但没有儿子。

夏侯徽去世后,为了要一个儿子,司马师娶了镇北将军吴质的女儿吴氏为妻,但吴氏后来被证实无法生孩子,司马师便休了她,另娶泰山羊氏之女子羊徽瑜为妻(母亲是蔡文姬的姐妹)。

羊徽瑜出身名门望族,且年轻貌美,司马师非常喜欢她,与她的感情也很好,但两人结婚数年也没有生育孩子,司马师为此感到十分沮丧。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昭突然做了个决定,以哥哥司马师无子为由,请求父亲司马懿将刚刚一岁多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哥哥,得到了司马懿的同意。

景帝无子,命攸为嗣。

那时候司马师不过四十岁出头,正值壮年,生孩子的机会还有很多,司马昭却在这时候将儿子过继给他,显得很不寻常。

司马昭为何要这么做呢?

表面上看,司马昭是好心为之,毕竟司马师的妻妾十几年没给他生下孩子,司马昭雪中送炭,值得称赞。

但其实,司马昭这么做另藏玄机,是在为自己掌权做谋划,那他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呢?

原来,司马师除了生不出孩子之外,他还有个很大的隐疾,那就是眼睛有毛病,长了一种肿瘤,经常流脓。

这种病在古代是无法治愈的,在现代也是一种顽疾,一般是先天性的,如果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可能会危及身体其他器官,严重情况下可以致死。

司马师的眼瘤或许就比较严重,因为他的死就跟这个病关系莫大,而死亡时间距离高平陵之变不过短短五六年。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昭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将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他,一旦司马师过早去世,那么他就可以取代司马攸掌握大权;退一万步讲,即使司马师没有死于眼瘤,甚至活得时间比他更长,那他的儿子司马攸也可以继承权力。

也就是说,无论从那方面来讲,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司马昭及其子嗣都将是最终受益者,而不是其他兄弟子侄。

不过,司马昭还是比较聪明的,为了掩饰他的真实想法,他在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的同时,也将另一个儿子司马机过继给已经去世的弟弟司马京为子嗣,以此来避免众人的猜测。

不得不说,司马昭为了争夺权力,可以说是不惜血本啊,叫他送子童子也不为过吧。

不过,好在司马昭还有四个儿子(一共九个儿子,三个夭折,两个送人),不至于让他膝下子嗣单薄。

当然了,司马昭还是想要自己接手权力的,所以他不能干等,他总得做点什么吧?

机会在正元二年(255 年)出现了,这一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发起了对司马氏家族的讨伐,理由是司马师擅行废立,并派人联络了东吴,东吴也同意出兵协助。

而在此之前不久,司马师因为眼疾加重,让医生给他做了一次切割手术,还没有痊愈,只是将眼睛包扎起来了。

既然哥哥司马师有病在身,作为弟弟的司马昭应该替他出征才对,但司马昭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表示。

在一次朝会上,司马师询问众人如何平叛,大多数臣子都劝他派一员大将前去,但钟会和傅嘏却极力劝说他亲征,由于这两人是他的亲信,所以他最终决定亲征,弟弟司马昭则留守京城。

帝会公卿谋征讨计,朝议多谓可遣诸将击之,王肃及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帝自行。

起初,战事还比较顺利,司马师率军击败了叛军,但后来文钦之子文鸯突然率军袭击司马师军营,司马师受到惊吓,眼睛珠子被震出了眼眶,等他返回许昌之后不久,就病重去世了。

司马师去世之时,司马昭和司马攸都在他身边,但司马攸只有十岁,所以司马师便升任司马昭的卫将军,让其统领诸军,也就是选司马昭做继承人了。

这个其实不难选择,为了家族利益着想,也为了国家前途考虑,司马师不能让一个十岁的孩子作为掌舵人。

不久之后,魏帝曹髦使用了一个计策,他下令司马昭留守许昌,傅嘏则统领大军返回京城。

这是曹髦在对傅嘏进行拉拢,其用意是趁机夺取司马氏家族的权力,但傅嘏并没有听从曹髦的诏令,而是跟钟会一起率军护送司马昭返回京城,很快就控制了京城局势。

曹髦见到司马昭之后,知道大局已定,于是册封他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

而司马昭掌权之后,第一时间就给钟会和傅嘏升官加爵,并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心腹重臣使用,帮助自己控制朝堂。

及景帝疾笃,帝自京都省疾,拜卫将军。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用嘏及钟会策,自率军而还。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帝固辞不受。

这件事的诡异之处就在于,为何钟会和傅嘏要劝说有病的司马师亲征,又为何要极力拥护司马昭掌权?

原来,钟会和傅嘏与司马氏家族的关系都很不错,尤其是钟会,他与司马师是好友,但与司马昭的关系也很亲密。

通过这两人在司马师去世前后的表现,以及司马昭对他们的态度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三个人已经结成同盟了,而司马师之死极有可能是个阴谋。

另一个佐证是文鸯,他作为害死司马师的凶手,后来投奔了东吴,但因为与诸葛恪的关系不是很好,又转投了魏国。

当时很多大臣建议司马昭杀死文鸯,但他没有这么做,还封文鸯为将军,关内侯,并予以重用。

如果司马昭重视兄弟感情,那他就该为司马师报仇,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将文鸯当做功臣来对待,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反观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他就因为文鸯害死了他伯父司马师而很不高兴,哪怕是后来文鸯临危受命,击败了秃发树机能,降服了二十余万胡人,司马炎也对他不感冒,还找机会免了他的官。

可见,司马昭对司马师的感情,甚至还不如儿子司马炎,所以他看起来与司马师相处得十分和睦,其实一直在找机会算计司马师,并且他演技十分不错,对司马师十分关心和恭敬,让司马师对他无比信任,临死前心甘情愿选他作为继承人。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