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30 01:47:26 5次浏览

p>关于问题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纪元的尾声】的最佳回答:

太平天国任何一位领袖都能被虐杀、凌迟,但唯独李秀成不行,因为李秀成是太平天国最后一条大鱼,如果曾国藩处理不好,李秀成这只“兔”死了,曾国藩也要被“烹”。

1864 年 7 月 19 日,南京城被湘军用炸药轰塌了一角,湘军成功打入城中,长达两年的“天京之战”终于有了结果,而在城破的时候,忠王李秀成回到天王府中,带着“幼天王”洪天贵福逃离南京,并且把自己的宝马给了他,三天后,李秀成和洪天贵福失散,然后在方山被湘军逮捕。

当曾国荃知道了李秀成被抓住时,情绪高涨到了极致,一方面是因为李秀成乃是他们“曾家”的仇人,曾国华在“三河镇”一战中被李秀成的部下杀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秀成已经是当时公认的太平天国最后有希望崛起的领袖了。

所以李秀成被抓后,太平天国也意味着濒临破灭。

满心欢喜的曾国荃把这件事上报给了兄长曾国藩,曾国藩自然也有欢喜,可欢喜之余,又有些郁闷,因为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湘军在太平天国被消灭后,还能存在吗,而李秀成被抓住了,太平天国的“宝藏”很有可能就在李秀成的脑子里,不论曾国藩审问不审问李秀成,朝廷真的就不会怀疑曾国藩吗?

所以曾国藩那一夜彻夜难眠,然后在自己的日记写下这段心情:

“思前想后,喜惧悲欢,万端交集,竟夕不复成寐”。

可曾国藩也没能想太多,事出突然,可该上报朝廷还是要立即上报朝廷,不过曾国藩在写奏折上报朝廷的时候,犯下了一个不算致命,但是隐患却很大的错误,那就是“谎报”幼天王的下落,曾国藩写的是这样的:

“首逆洪秀全实系本年五月间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瘗于伪宫院内,立幼主洪福瑱重袭伪号。城破后,伪幼主积薪宫殿,举火自焚等语。应俟伪宫火熄,挖出洪秀全逆尸,查明自焚确据,续行具奏”。

曾国藩的这个上奏,“伪造”了两个事实,一是他说洪秀全乃是被湘军猛烈攻击,被逼得“服毒”而死,二是他说幼天王洪天贵福是“自焚而死”,事实上,洪秀全是病死的,而洪天贵福压根没死,已经跑掉了,这两件事情若是没人追究,那么曾国藩确实可以加大功劳。

但问题是,后来却被左宗棠拆穿了,最重要的是,洪天贵福在八月份还在江西出末,十月份才被击溃俘虏。

这个“伪奏”让曾国藩深陷尴尬和陷境之中,可是也有人说,这是曾国藩无奈之下的“自救”,因为他所邀的这两样功,都是漏洞很大的谎话,如果真要邀功,反而是李秀成可以大写特写,但曾国藩却没有侧重说抓到李秀成逼供之类的话,目的就是让自己露出“错误”,让朝廷后来“有罪顶功”,才不会太过忌惮他。

其实曾国藩是很无奈的,即便是立了大功,都不能像正常的功臣一样邀功获赏,这既是因为这个特殊的朝代,也是因为朝廷的局势,曾国的是有“原罪”的,这个原罪就是:湘军太强了。

当年太平天国从南方崛起爆发时,清朝属于是“匆忙应战”,而且还是“消极应战”,所以从一开始,清朝引以为傲的“满八旗”就没能遏制太平天国燎原的火焰。

洪秀全是踩着一位位清朝将领的头颅杀向并且坐稳南京的,从伊克坦布、乌兰泰,再到福珠阿洪、霍隆武、吉尔杭阿、和春,这一个个清朝的“嫡系精锐”都躺在了阻拦太平天国的路上,特别是吉尔杭阿以及和春,这两位的损失让清朝廷一度绝望不已,也是在这个时候,湖南人曾国藩横空出世。

此时的满清国难已经是到了威胁性命的地步,曾国藩则是在自己的老家请命组建“湘军”,在写给咸丰的奏折中,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大军蓝图”,阐述了一种有区别于已经腐败的“绿营”和“满蒙八旗”的新军制:

“于省城立一大团,认真操练,就各县曾经训练之乡民,择其壮健而实者招募来省,练一人收一人之益,练一月有一月之效。”

满页写满了忠诚的曾国藩条理清晰,可咸丰知道,这奏折其实就是四个字:

“我要军权”

若在以前,一个汉人要军权,那是寻死之计,但现在,死马当作活马医,咸丰已经顾及不了那么多,于是便迅速同意了,就这样,大清后期一个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新军”开始建立并且一日千里般地练军,在南京走向了人生巅峰的太平天国部众们却不知道,这个在湖南崛起的新军,将是他们辉煌的掘墓人。

湘军在崛起之后,对上太平天国简直是“势如破竹”一般的优势,因为湘军是幸运的,遇到了太平天国“沾沾自喜”的一个阶段,自满和自傲会葬送所有的努力,太平天国也不例外,所以在一次次的围剿下,太平天国被终结了。

可太平天国没了,朝廷不会开心,湘军内部也不会开心,太平天国和朝廷的矛盾,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最主要的矛盾。

在这个矛盾下,汉人掌权者和满人掌权者日益尖锐的“矛盾”反而成为次要矛盾,不管怎么说,汉人官僚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员,比如曾国藩、左宗棠之流,他们本质上和太平天国也是对立的,而且他们更需要镇压太平天国获得功绩,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以及其他汉人的地位。

一旦太平天国消失,主要矛盾就消失,次要矛盾便升级为主要矛盾。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湘军从不后悔,毕竟湘军的崛起,让许多嫡系人员成为坐镇地方的封疆大吏,李鸿章、左宗棠尚且不提了,除了他们两人,都还有

甘陕总督“杨岳斌”、四川总督“骆秉章”、两广总督“劳崇光”

等人,这些都是出身于湘军,通过太平天国之乱“崛起”的湘军嫡系,如果没有这次动乱,他们或许一生都没有机会到达这个高度。

造反的太平天国是罪,湘军一脉也是一样有“罪”的,只不过他们的“罪”是一种特殊背景下的原罪。

处在这个阴云环境下的曾国藩,立即赶往南京,亲自“审问”李秀成。

站在曾国藩的角度来说,他和李秀成的这次“接触”,将会成为他未来“存亡”的一个关键。

假如说曾国藩想向朝廷表明自己的“忠心”和“干净”,那么他最好的办法应该是自己不与李秀成接触,而是等待朝廷下令来人把李秀成带走,因为只要不和李秀成有所交涉,曾国藩的“嫌疑”就会大大降低。

可问题也来了,这个做法是建立在朝廷是“公正”的基础上的,那么清朝廷还公正吗,曾国藩敢赌吗,假如李秀成去了北京胡乱说话,非要栽赃曾国藩,然后清朝廷还获得了太平天国的“宝藏”,清朝廷就会放过曾国藩吗?

曾国藩不敢赌。

所以曾国藩选了另一个冒险的方法,“跳过”朝廷,审问李秀成。

李秀成被捕后的十几天时间里,他和曾国藩时常交谈,曾国藩让李秀成自己写下“罪证”,这部罪证长达几万字的数量,正是《忠王李秀成自述》,曾国藩的这个“私自审讯”,要说问题很大,那也算是很大的,虽然曾国藩有这个权力,但李秀成这个级别的人物,不应该对标曾国藩,所以从级别来说,曾国藩这是留下了隐患。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最好的解释就是,曾国藩想要“投鼠忌器”。

李秀成最吸引人的东西,不是他的项上人头,而是他头里面那颗装有太平天国自发家起所有重大事迹的记忆,比如说太平天国的“宝藏”在哪里,又或者是太平天国还有没有后手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清朝廷忌惮但又想拥有的。

曾国藩审问李秀成,那么曾国藩就是“第一知情人”,更经典的是,《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曾国藩自己说过李秀成的“自述”高达五六万字数,可曾国藩上报给朝廷的那个版本,竟然只有两万多字,这就意味着,曾国藩“隐藏”了很多,他到底隐藏了什么,没人知道。

如此一来,清朝廷想动曾国藩,就要“掂量”了。

如果朝廷想要过河拆桥,那么曾国藩就有可能将太平天国的“宝藏”据为己有,甚至可能私下获得了李秀成的“承诺”,与太平天国的余党一起造反,太平天国很强大,打得满人连连败退,湘军更强大,打得太平天国连连败退,如果太平天国和湘军加起来,还有太平天国的“底蕴”,那么大清也是危险的。

所以在李秀成写完自述之后,8 月 7 日,曾国藩处死了李秀成,要注意,这不是朝廷下令处死的,而是曾国藩“自作主张”处死的。

杀李秀成却没用凌迟的方法,这个举动释放出来的“信号”就很耐人寻味。

为什么曾国藩不“凌迟”李秀成,难道是李秀成给了什么好处吗?

没人知道为什么,只有曾国藩知道,但肯定对朝廷不是什么好事。

而在 8 月 11 日的时候,慈禧的命令才来到曾国藩手上,慈禧的要求是:

洪秀全尸身觅获后,剉尸枭示,仍传首被害地方,以泄众愤。李秀成洪达二犯,即著曾国藩等派委妥员,槛送京师,训明后尽发处置。

慈禧这段话是回复之前曾国藩请求让湘军将士留下洪秀全的尸体泄愤的请求,而第二段,才是慈禧的目的,她让曾国藩派人把李秀成押到北京,可问题来了,曾国藩把人都给杀了,还押什么去北京?

所以曾国藩老实和慈禧说,人已经杀了,送不到北京了,这件事让朝廷大怒,可大怒归大怒,曾国藩把李秀成的“罪证”送了上来,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这也证明了曾国藩的投鼠忌器生效了。

可这件事情做完后,慈禧不是没有报复的,比如慈禧第一时间就“训斥”曾国荃。

当年咸丰还在世的时候,曾经说过,谁第一个打开金陵城,那么就给他封王,可慈禧后来没有第一时间“遵守”咸丰当年的承诺,而是将破了金陵城的“曾国荃”封王,而是“指责”曾国荃太过得意忘形

(因为曾国荃在破金陵外城的时候就上书表功,慈禧以此指责内城未破就敢表功,实属得意忘形)

,这件事让曾国荃大受打击,对清朝廷也颇有怨言。

果不其然,在李秀成被杀了之后,湘军和朝廷的关系立即紧张了起来。

曾国荃的“王爵”飞走了,只落得一个“威毅伯”的爵位,这件事让曾国荃和和朝廷之间的关系闹得很僵,特别是曾国荃拿下了南京后,手下的人都“私吞”了战利品,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太平天国这么些年来搜刮到这里的大头。

湘军派系众人自然不可能让曾国荃被“欺负”,于是站台的意思很明确,也是这个时候,曾国藩站了出来,他让曾国荃退休回家“养病”,八月二十七日,曾国藩代替曾国荃“请假”,九月四号,朝廷批准。

除了这个以外,在八月份,曾国藩还请裁减两万五千人的湘军编制,为的就是让朝廷安心。

曾国藩的“让步”,其实恰到好处,曾国荃在战胜南京后的种种表现,以及清朝廷后来的种种表现,都已经隐约证明了两方是存在爆发冲突的可能,但也仅仅是威慑而已了,不能再过了,因为曾国藩之前还做过了工作,那就是“审问”李秀成,他身上还有清朝廷忌惮的底牌。

所以曾国藩的意思就是,我们退一步,曾国荃回家养病,我们都不乱来,但是朝廷也别逼我们,湘军无意造反,不过不代表没有造反的勇气和实力。

又过了四年,同治七年(1868 年)八月,朝廷下令让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而马新贻则是代替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朝廷的举动,目的就是为了再次试探曾国藩,或许说试探有些过了,更应该说“架空”曾国藩。

果然,曾国藩也没有拒绝,老老实实接受安排。

可就当慈禧沾沾自喜还没两年的时候,刺马案发生了,两江总督马新贻被人当街“刺杀”,一个封疆大吏,而且还是朝廷摆明了要架空湘军首领的封疆大吏被杀,这里面的信息太多,就连朝廷都不敢随便探查。

刺马案便因此成为了“悬案”,毕竟刺客张汶祥没有逃走,而是原地自招,这种“自首”让所有线索都断掉了,可没有线索,却没有人认为这件事跟湘军没有关系,所以刺马案本质上就是清朝廷和关系的一个新的“寒冰期”。

不过曾国藩也好,湘军也好,都没有再多进一步了。

太平天国落幕之后,本以为会爆发巨大冲突的朝廷与湘军,竟然在这种互相“忌惮”的环境下活生生被压制住了,其实曾国藩本心确实是不想造反的,但他睿智的一点在于,他不愚忠,不让自己的性命被别人的心情所左右,这才让他满人和汉人关系极度紧张的清朝环境中,安全过度。

李秀成的死是悲壮的,对于曾国藩来说,李秀成也是他“收尾”的最后一环,不得不说曾国藩最后对李秀成的处理,乃是曾国藩对人心和权术极高把握的体现。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2】、来自网友【历来现实】的最佳回答:

都说曾国藩有权处置李秀成,那是抬举他了,也低估他了。

曾国藩何许人也,政治家中的战斗机,权谋家里的佼佼者,考虑事情深谋远虑,滴水不漏,古往今来无人能比,为千古第一完人。也就是说,中国几千年的阴谋家,没有一个人能跟曾国藩相比。

梁启超先生曾这样曾国藩:

“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

曾国藩心里明白,在慈禧眼里自己是一条狗,太平天国是兔子,兔死狗烹这个道理娃娃都懂。

所以曾国藩并没有像岳飞那样忘乎所以,而是保持清醒头脑,如履薄冰。

洪秀全死后,李秀成是当时太平天国的一号人物,曾国藩如果为李秀成向慈禧求情,或者先宰后奏私自处理李秀成,不但之前所有功劳一笔抹杀,而且还会给慈禧抓住把柄,削职为民,最后砍掉脑袋。

这就等于慈禧瞌睡了,曾国藩送了个枕头。

不信的话,看看曾国藩心思缜密、脑袋清醒到了什么地步。

消灭太平军,进驻南京之后,曾国藩顾不上休息,立马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建造南京八旗兵营房,奏请八旗兵速速来这里驻防;二是上奏裁撤数万湘军。

他给皇帝的奏折上言辞恳切地说,湘军征战太久将士思乡,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裁汰遣散。

而且曾国藩在奏折中对他个人去留也极力回避,因为他明白,无论怎么说,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解读。

但是,他却力劝弟弟回家养病。

他对弟弟说:

“古来成大功大名者,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曾文正公家书·致沅弟季弟》。

1864 年(同治三年)六月,湘军克南京。曾国藩拥兵三十万,士气高昂,而且中国半壁江山尽入囊中,江南各地行政官员都是出自曾国藩门下。

而且这支军队是子弟兵,对曾国藩的忠心甚于清廷。

曾国藩的部属幕僚,如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等人,以及研究”帝王之学”的星相学家王闿运等出于各种目的,竭力劝进。

30 余名高级将领更是深夜请见,联名要曾国藩”速作决断”,颇有黄袍加身,克隆陈桥兵变的架势。

但是曾国藩心静如水,漠然置之。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男人都是傻男人。

多少英雄为了皇帝之位竞折腰,而曾国藩离皇帝宝座,从来没有这么近。曾国藩不想吗,白痴才不想。

但是曾国藩非常清醒,他对曾国荃说:虽然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之人,但是,人共患难的时候能同心协力,但关键的同富贵时刻就会离心离德。

他认为左宗棠是一代枭雄,早在做师爷时就不甘居人下,如今已经是平起平坐,他不可能俯首称臣,一旦我们起事,左宗棠肯定是第一个起兵讨伐的人。

同样,李鸿章看起来是我的学生,那是我们一帆风顺之时,我们但有不顺,李必然会毫不容情,反戈一击。战斗多年,如今我们的湘军已呈老态,尽失精锐。

就看看李秀成吧,他当初不投降,或许还能振臂一呼,仍有号召力,他一旦投降,就是一只走狗,你看谁还再听他的?

曾国藩还说了一段更精辟的话:养兵就如同养狗,谁有骨头跟谁走,别人扔一块更大的骨头,它就可能反咬你。

所以说让曾国藩冒着被政敌攻击的危险,去擅自处理李秀成,或者去向慈禧求情,万分之一的可能都没有。凡是有谋逆大罪的人,都是凌迟处死,慈禧对太平军将领恨得牙根痒痒,没有一个将领不是被凌迟,曾国藩吃了豹子胆,敢胡作非为?

而且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就是在 1858 年的三河镇之战中,死于李秀成和陈玉成之手,曾国藩恨不得将李秀成碎尸万段,怎么会对他额外开恩?

所以说,曾国藩让李秀成免于凌迟就是个伪命题。

可是事实上,李秀成就是免于凌迟,这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慈禧的意思。

慈禧为什么要对李秀成网开一面,那就是她想利用李秀成,让他供出太平军的所有秘密。

太平军虽然被剿灭,但还要总结经验、教训,洪秀全是如何造反的,组织纲领军事制度如何,这些只有李秀成知道,要是杀了他,一切就会成为永远的秘密。

其次招降李秀成,让他写悔过书,可以教育天下百姓。

看看,反贼的大头目都受清廷感召投降,可见大清多么伟大。

但是另一方面,慈禧内心深处又不愿意接受李秀成投降,因为她要告诉天下人,造反是死路一条。而且天京已经被攻破,太平天国已经灭亡,李秀成缺乏利用价值。

李秀成是 1864 年 7 月 19 日被俘,8 月 7 日被处死,期间有 18 天时间。

清朝的驿站有多快?康熙帝安定三藩的时分,手札信息从大西南传到了京师只用了 8 天,要晓得这两头隔着 2500 多公里,且山高路险,可见清代快马送信系统已很完好了。

南京到北京只有 1000 公里,且路途平坦,6 天就能跑个来回。18 天时间慈禧跟曾国藩能书信往来至少 3 次。

退一万步讲,就是能来往两次,君臣也能把这事搞定了,慈禧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曾国藩。

李秀成不管是否真心,在自述中已经认罪,慈禧目的已经达到。

“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未及,中丞大人情厚难酬,是以我心自愿将国中一切供呈。今天国已亡,实大清皇上之福德,万幸之至。”

“愿收齐人众,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酧旧日有罪愚民。”——《李秀成自述》

慈禧虽然向天下人说明,造反必死,但也要对天下人说,李秀成认罪了,我网开一面,没有凌迟。

这对任何人来说,已经是额外开恩了,因为凌迟太恐怖了,挨千刀万剐,怎么有一刀毙命好呢?这就是李秀成没有被凌迟的真相。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