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金国最强盛的时候有100万部队,却为何最终没有统一天下?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2 09:18:15 4次浏览

p>关于问题金国最强盛的时候有 100 万部队,却为何最终没有统一天下?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纪元的尾声】的最佳回答:

靖康之难时,汴京城内外的宋军人数都要比金朝军队多上不少,但汴京依旧城破,金军几乎毫发无损地拿下北宋,所以国之胜负、格局,不在于人数,而在于人心。

客观来说,金朝想要彻底一统天下,要解决的政权只有两个:

南宋和西夏

,金朝曾有很多机会解决这两个政权,却因为不合时宜的内部纷争失去了机会,最后比起辽朝还不如。

金朝的崛起,要从辽朝的逼迫说起,金朝的建立民族是女真族,他们生活在东北地区,以渔猎为生,在辽朝建立之后,女真一直就被辽朝所统治,不过辽朝从来都没有轻视过女真,女真因为生活的气候更加寒冷、山林更多,所以土著更野,战斗力极强。

于是辽朝自耶律阿保机时代开始,就没有放松过对女真的监视,在辽朝中央朝廷强势的时候,女真都还要出兵帮助辽朝打天下,这造成女真本就不多的人口大量减员,女真也有聪明人,他们明白这是辽朝的绝户计,为的就是遏制女真人口发展,双方的仇恨因此加剧。

“女真满万不可敌”

,这是辽末盛传的一句话,体现了女真的强大,而辽朝的中后期,因为内部政治的汉化以及腐败,造成对女真的管理松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父祖两代人,早已经在聚拢女真的力量,到了完颜阿骨打的时候,辽朝的天祚帝再想拿捏女真,那就不是简单的事了。

虽然女真人数很少,但金朝建立前的女真,他们凶猛不要命,不要命是为了挣命,因此,辽金的

“护步答冈之战”

,辽朝即便是高达七十万人的军队,都还是败在了仅有数万人的金军手上,辽朝输的是军事吗?

辽朝输的,就是人心。

护步答冈大战发生前,辽朝内部已经四分五裂,人心不稳,这一切都因为天祚帝自己昏庸不已,还胆小怕事,和耶律阿保机那一代人,简直是截然相反,所以大战发生后,天祚帝看到不顾一切,像疯了一样的女真大军,立即吓得逃窜,大军因此被冲散屠杀,不久之后,耶律淳南下称帝,建立北辽,辽朝名存实亡。

女真不愿被压迫,因此崛起,辽朝高高在上惯了,被吓破了胆,打下辽朝,女真其实是继承辽朝,同为草原统治的逻辑,女真可以管理好辽朝,因为草原以强者为尊,并不难办,而真的难点在于,金朝如何一统天下。

其实一开始,金朝人没有“一统天下”的这个概念,或者说,他们没有这个包袱。

草原文明里,部落散居是常态,只有当外力入侵,不足以抵挡才会一统部落,对抗外敌,比如冒顿单于统一的匈奴帝国,就是因为被中原王朝打得太狠了,才下决心统一,可这不代表匈奴有“一统天下”的意识,在他们的观念里,中原之地不适合他们生存,但是中原有人种粮食,有人织衣种茶,他们只要中原人的劳动成果,而不是费心思去管理。

这就是草原的统治逻辑,在草原内部,只要有人犯错了就出兵去打,打服了就算讲完道理了,而中原不一样,中原要讲道理,有刚也要有柔,草原统治者根本把控不了这个度,所以不适合他们。

所以辽朝尝试过入主中原,辽太宗耶律德光当年灭了后晋之后,不听太后的劝诫,非要跑到汴京再登基当皇帝,本想用武力征服那一套搞定中原,谁知道被彪悍的大唐遗民打得抱头痛窜,辽太宗灰溜溜地跑回草原,表示以后再也不随便进中原。

辽太宗会逃跑,不见得他有什么一统天下的包袱,草原文明就是这样,不喜欢太深的权谋,因此后来宁愿和中原王朝签订和议,让中原王朝“岁贡”,都不愿意亲自去管理中原、久而久之,辽朝就被养废了,享受惯了,就会失去野性。

这个道理,放到金朝身上,都是一样的。

女真民族绝不会比辽朝的契丹族更懂政治,他们只会比契丹更野性、更骁勇善战,但要和他们聊政治,对不起,头非常晕。

金朝灭掉辽朝后,立即套用了辽国的官职体系,所以说“金承辽制”,但金朝一开始的“征战天下”的野心还是很强的,他们西指西夏,南征北宋,或许也不是为了什么一统天下,他们纯粹就是为了拿更多的好处。

靖康之难时,宋朝人也犯了辽朝人的错误,胆破了,心气没了,再多的军队,都是输,而金人也很特别,他们拿下汴京,没有在汴京搞一个什么金太宗的登基大典,而是把北宋的财富榨干,提出了五百万两黄金、五千万两白银的天价赔款,北宋皇帝没有钱赔,只能带着全家人抵债,被俘虏北上。

金人的战争赔款,其实就已经看出了他们的局限性,因为他们在恶劣的丛林环境、草原环境中压抑久了,也想享受一下辽朝人纸醉金迷的生活,而那种生活的源头,就在南方的宋朝。

在离开汴京前,金人扶持了张邦昌作为“大楚”政权的皇帝,这一招看似金人在布局,可事实上,张邦昌具体是个什么样的人,金人不知道,该怎么统治中原,金人也不懂,甚至金人都没派出自己的官员作为封疆大吏,共同管理中原事务。

说白了,金人扶持张邦昌,就等于给张邦昌一句话:

“我们什么都不懂,一切你看着办”

这样一来,金人对中原有什么实际的控制意义吗,根本就没有控制意义,就这么一个北宋政府被破灭,北宋皇帝被俘虏的大好局面,金人都没有一统中原,那还有什么一统天下的希望可谈,一统天下不正是灭掉敌对政权,建立自己的新政权吗,可金人最难的一步做到了,第二步却放弃了。

一切都是因为金人真的没有“一统天下”的包袱,他们扶持张邦昌,就是为了让张邦昌帮他们敛财,他们不想太多别的,只要张邦昌造反,那就再次南下打服就行,这就是草原逻辑,管你什么阴谋诡计,我自一招征服。

可治理天下的东西、英雄大势的东西,并不是金人想得那么简单,北宋和辽朝不一样,当金人离开了中原后,机会,便不再有了。

公元 1127 年,靖难之难发生不久后,康王赵构被元祐皇后孟氏指定为新的皇帝,赵构便登基重新建立大宋,史称南宋,而在赵构登基前后,张邦昌就已经做好了重回大宋的准备,金人的布局如同虚设,受尽了屈辱崛起的南宋,也注定和北宋不一样。

北宋是从头烂到脚,皇帝也好,丞相也好,高官也好,都因为一己私欲放弃抵抗,相信不切实际的妥协,空有军队却没有发挥出相应的战斗力,南宋,是在侮辱中重筑,有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挺身而出,都愿意为了北伐和复仇洒热血。

当金人南宋朝廷建立后,以为中原还是他们可以随意拿捏的,于是大军再度南下,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遇到的不再是投降的宋军,而是凶猛抵抗的宋军,这种变化让一直顺风顺水的金人措手不及,金人大将纷纷有所挫败。

如果说北宋灭亡之际,是金人无心、不懂统治中原,那么在南宋建立之后,就是金人没办法、无能为力统治中原了。

中兴四将的名声不是盖的,是打金人打出来的,特别是岳飞和韩世忠,让金人闻风丧胆,就算是金人的大将完颜兀术,都曾多次败在南宋的手中,所以金人的版图推进根本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简易。

被南宋反击之后,金人终于明白,南宋不好拿捏了,其实这个时候,金人如果愿意抽调全国男丁组成军队南侵,还是有机会拿下南宋的,但问题是,金人才多少人?

金人的猛安谋克制度下所统计的女真人有六百多万,但这些人不是全部都能够参军的,绝大部分还要负责生产,因此真的组成百万军队,金人自己的基本盘就会崩溃,生产崩溃、供给崩溃,别说南下侵宋了,可能到半路上就不攻自溃了,毕竟打仗永远讲究一个秩序和逻辑,不仅仅是靠人数堆就可以获胜的。

既然打不下,金人也开始现实了,他们何不学习辽人的“岁币”,接受宋朝廷的进贡也是不错的,其实金人会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任谁拼命去挣命,都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挣命不是为了继续去拼命,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于是,金人内部也出现了“主和派”,除了一部分人还想着用铁骑踏破大宋外,也开始有一部分人开始想着和大宋和解,各自发展,最基本的好处就在于直接获得大宋的供奉,更深层次的好处就是进行汉化,提高生产力,经营好燕云之地。

公元 1135 年,金太宗驾崩,金熙宗登基。

金人的汉化,其实就是从金熙宗时期开始的,金熙宗本身对于金朝内部的“贵族政治”很不满,比如当年金太宗曾经因为挪用国库被金朝大臣们投票“惩戒”,还是很屈辱的“打板子”,要知道堂堂皇帝被这么对待,那是十分夸张的,于是金熙宗就有意提高皇权。

提高皇权的方法也很简单,既然主战派势头这么猛,天天拿着打仗说事,要权给权,要钱给钱,那么为了打压主战派,那就扶持主和派。

其实金熙宗,就是走的北宋的老路。

汴京城最后被金人打开城门,不就是因为宋钦宗打压主战派造成的吗。

不过对于金人内部的一些贵族来说,既然已经取得了如今的成果了,继续拿自己的族人性命去填中原战场,属实不理智,金人战斗力由盛转衰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有人开始“理智”了

说来讽刺,但事实确实如此。

女真满万不可敌,靠的正是那股不惧一切、背水一战的勇气和野性,比如护步答冈之战,十几倍差距的人数,这不是什么理智的人敢去硬打的仗吧,可女真最终还是赢了,不正是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吗。

理智是没错的,但会削弱战斗力,金熙宗可不管这种事情,能保证南宋打不上来就行了,金人打不进南宋,那也没关系,南北互相统治,南宋定期交保护费,金人的日子就会越过越滋润,所以这才是游牧民族潜意识里的最高理想,不是什么一统天下。

而让金人没想到的是,岳飞居然越来越强大,一次次北伐都打得金人败退,在郾城之战后,岳飞一度逼近汴京,如果没什么太大意外的话,岳飞甚至很快就能收复旧都城,南宋人的崛起和强势,让已经有些松懈的金人害怕了,完颜兀术败过在岳飞的手里,他知道岳飞是大患。

于是金人的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他们与南宋和议,最大的一个条件就是杀掉岳飞,这便是著名的“绍兴和议”,必杀飞,始可和。

此时的金人也不具备什么横扫天下的能力和勇气了,比起辽朝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南宋更是软弱,这就是一个比烂的时代,金朝不怎么样,宋朝更是不咋地,金朝内部主和派也只是为了荣华富贵和安稳生活主和,而南宋内部却是一方面提防“太上皇”回归,一方面又要提防武将趁机做大,这就是一贯的屈辱。

绍兴和议后,金人确定了汉化发展的路线,金朝开始了走汉化道路,虽然金朝皇帝一直都有意克制汉化的程度,但这东西不是金朝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汉文化的先进让他们不得不被汉人官僚全面占领他们的政治体系,到了金朝末年,金朝的官吏大致有一万两千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其中有七千人,就是汉人,真正的女真人,五千不到。

可就算是五千不到的女真人,熟读了四书五经,又还有多少女真人传统的野性,出口便成章,又和汉人何异。

金人知道自己管不来天下,就算在他们自己的地盘,都要大量使用汉人填充,更别说当年占领中原,他们一旦使用了大量的汉人包围他们,他们自己放心吗?

所以金人的文化体系、思想就注定他们只能占领一隅之地,这不是什么运气问题,就是能力和本性问题。

不过金朝后来不是没有过有野心的皇帝,比如海陵王完颜亮,他通过篡位上台,保留有很深刻的女真人的野性,他的手段残暴,对主和派也是血腥镇压,他还主张吞并南宋,于是带着大军南下侵宋,完颜亮南侵,是导致宋高宗提前退位的一个根本因素。

没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吓到了。

可当完颜亮带着大军南侵的时候怎么着?

先不说他在水路上被宋军连续击败,打下南宋简直是奢望,当完颜亮南侵后,金朝国内竟然有人造他的反,造反者正是金世宗完颜雍。

如果金太祖、金太宗时期,内部有人造反、他们还能打下辽朝和北宋吗,那答案毋庸置疑,而金朝内部造反,就意味着人心不齐,各自有了欲望,于是在攻打南宋受挫滞留的时候,完颜亮一意孤行要强行渡江,就被自己的手下将领杀掉了。

看看,金人这么一个还难得有一统天下之心的皇帝,还被主和派给杀掉了,金人此时像什么,不正是像北宋的败局吗。

而完颜雍上位后,立即开始了议和,也继续进行内部汉化,其实此时的金朝,根本不存在什么灭不灭南宋的事情了,一是他们做不到,二也是他们不想去做。

其实面对西夏,金朝也是一样的,在金太祖时期,西夏也曾援助辽朝从而被金人击溃,金太宗时期,本来大金有希望吞并西夏的,可是人家大金就是懒得管,于是便有了“天会议和”,让西夏臣属于大金就行了,就跟西夏臣属于辽朝、北宋一样,定期上供,说不定还能拿点东北特产回去。

南宋金朝拿不下,西夏金朝拿不下,那么一统天下的道理从哪里来?

简直就是没这个道理。

到了金朝末年,蒙古崛起,金人的什么美好理想更不用说了,多年对蒙古的镇压政策已经引起蒙古人的反弹了,成吉思汗一统草原,打得金人不断溃败,此时的蒙古和金人,就像当年的金人和辽朝,曾经都是那么地不要命,都是那么地勇往直前。

这就是一场命运的轮回,其实金朝无谓什么可惜不可惜的话,他们冲出东北的一隅之地,也不是为了一统天下的,他们只是想挣命,想改变生活罢了,他们一直都没变,只是被后世人赋予太多的遗憾。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2】、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金国崛起之初,女真兵的战斗力很强。

1114 年的出河店之战。金军 1200 人;辽军对外号召 10 万,实际 7000。结果辽军大败。

1115 年的达鲁古之战。金军兵力不详;辽军对外号称 27 万,实际 3 万。辽军又是大败。

1115 年的护步达冈之战,金军 2 万;辽军对外号称 70 万,实际 10 万。结果辽军再次大败。

类似的战役还有很多,这里不细述。

纵观辽金战争,辽军几乎每一战都有较大兵力优势,但无一例外都是大败。契丹人在建立政权 200 多年后,战斗力已完全退化。

1118 年,眼见辽国被金军锤爆,一直对幽云十六州念念不忘的宋徽宗便有了收复中华故土的念头。

他派人到金国谈判,协议共同攻辽。双方在谈了一年多后,便有了“海上之盟”。

不过,正当宋徽宗准备出兵时,江南爆发了方腊起义。宋朝为了平叛,只得将攻辽的时间推迟。

等到方腊起义被平定后,宋徽宗见叛乱对江南产粮区造成了巨大破坏,短时间内已经无力再组织大规模北伐。

于是,宋军的北伐计划就又延迟了一年。

1121 年,见北宋按兵不动,金国便单方面对辽国发动总攻。

一通猛攻下来,辽军主力尽丧,仅存的残部已不成体系。

1122 年,走投无路的辽国的天祚帝以唇亡齿寒之理,派人游说西夏国主李乾顺,请他出兵拉辽国一把。

西夏方面在得到消息后,很快做出回应。派出了一支三万人的骑兵支援天祚帝,并在遭遇金军后,与之激战。

这一战,历史上称之为野谷之战。

西夏兵力 3 万,金军兵力有两种说法。

按照《金史》记载,金军兵力 800。

按照《契丹国志》记载,金军兵力 7000。

不管是哪种记载,西夏军都占兵力优势。

至于战争的结果,如辽金战争一样,西夏军被打得死伤惨重,三万人折损了近两万。

听闻西夏也被打败,北宋方面炸锅了。

辽军战斗力如何,北宋不清楚。毕竟几十年没打过。但西夏军的战力,北宋很清楚。

于是,太宰郑居中、枢密院执政邓洵武等大臣便一齐向宋徽宗上奏,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们连契丹人都打不赢,难道打得过女真人?与强金为邻,难道好于与弱辽为邻

看到大臣纷纷反对出兵,且言之有理。宋徽宗原本坚定的伐辽决心,被严重动摇了。

不过,就在宋廷内部还在争执时,前方传来最新战报:辽中京被金军攻破,西夏的第二波援军被金军击退,天祚帝已经逃亡。辽国大势已去!

这个消息让宋廷的内部舆论又产生了变化。

很多人认为,连辽国皇帝都跑了,辽军所据之地不过幽云十六州尔。若再不伐辽,怕是到时候什么好处都捞不到了。

在这种背景下,宋徽宗便拍板,让童贯率二十万大军伐辽,收复幽云十六州。

1122 年秋,伐辽之战正式开打。

大军出征前,按照童贯的预估,只要大宋王师一到,辽人就会望风迎降,幽燕故地即可尽入王图。

然而当战争爆发后,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宋军最精锐的十几万人,打辽军万把人,不仅打不过,反而还两次被吊打。

眼见打不过,北宋只好祭出老套路:先请金军帮忙先打跑辽军,再斥巨资从金国手里把幽云十六州赎回来。

这一手操作,把北宋国力之虚弱,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金人看到宋人如此模样,对北宋也产生了鄙视之心。

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话说,宋朝人只会用嘴哔哔,打起仗来就是一帮渣渣。

我闻中国大将独仗刘延庆将十万众,一旦不战,兵散而溃,中国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为我有,中国安得之。

既然是渣渣,那么金国当然就要打宋朝了。

1125 年,金军在山西应州活捉了逃亡多年的天祚帝后,随即就将矛头直指北宋。挑起了宋金战争。

1125 年底,战争正式开打。金军兵分两路杀入中原,宋军则不出意外地被吊打。尤其是河北方向的宋军,一触即溃。金军轻轻松松就杀到了开封城下。

见情况不妙,宋徽宗立即宣布退位,带着两万禁军逃到江南。至于朝廷的一摊子烂事则全推给了儿子宋钦宗。

据说宋钦宗是哭着继位的,登基大典期间还哭昏了过去。场面极为尴尬。

由于宋钦宗不想做这个皇帝。而且他的个人能力不足,本身也难当重任。所以,他继位之后的决策,可谓是昏招迭出。

比如宋军当时最能打的“种家军”,就是在宋钦宗的瞎指挥下,全军覆没的。

还比如开封城被金军攻破,就是因为宋钦宗迷信江湖术士导致的结果。

最终,在宋钦宗的作死下,宋朝高层除了康王赵构外,全部做了金军的俘虏。

1127 年,金军把宋朝高层打包带走后,转手扶持了张邦昌为傀儡皇帝。

不过,张邦昌不敢做这个傀儡皇帝。等金军撤过黄河后,他又把国玺还给了赵构。

赵构接过国玺,宣布继位,他便是宋高宗。

当时的高宗,由于仅 20 岁,过于年轻,能力也不足以动员全国力量抵抗金军。

所以宋高宗继位的头几年,金国仍然延续了此前的战场优势,全方位吊打宋军。

在这段时间里,金军曾一度打到长江以南的绍兴,迫使宋高宗不得不下海逃命。

不过,宋高宗的能力不足,也对南宋的抗金形势产生一个意料外的正面效果——皇帝不微操,武将们就有了一展拳脚的空间。

当时第一个站出来的武将是韩世忠。

1130 年三月,韩世忠率八千人在黄天荡伏击了完颜宗弼率领的金军。

虽然,这一战最终以宋军败走而告终,但宋军的表现也让完颜宗弼背冒冷汗。以致此后很多年,他都不敢再孤军深入。

韩世忠一战成名后,另外两个名将,岳飞和吴阶也在不同的战场打击金军的嚣张气焰。

1130~1131 年期间,虽然宋军也有如富平之战的惨败。但由于有岳飞、韩世忠、吴阶等名将的存在。金军始终不能再打过长江。而南宋也扭转了自宋金开战以来,节节败退的局面。

眼见宋军稳住了防线,金国内部随即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完颜昌、完颜宗磐等老资历,主张在黄河以南扶持伪政权。遥控统治。不与南宋发生正面冲突。

完颜宗干、完颜宗弼等中生代,主张在南宋没有彻底发掘战争潜力前,一举消灭之。避免后患。

两派人一通争执,最后老派获胜。金国在黄河以南扶持了一个“伪齐”政权。

至于黄河以南的金军,则退到河北。只留少量兵力在河南。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金国为什么执着于在黄河以南扶持伪政权。

早先扶持张邦昌,后来又扶持“伪齐”。

难道金人就不能直接统治河南吗?

以当时的情况来说,金人还真的无法直接统治黄河以南。

因为金灭辽,灭北宋,实在太迅速了。短短十年间,就从黑龙江阿城打到开封。

金军的战线,将近 3500 里长。

而女真的人口又不足,短时间内既无力消化占领区。同时也无力防御来自南面宋军和西北方向辽国残部的夹击。

因而,金军只能是收缩战线。把暂时无力消化的区域,交给汉奸政权代管。

不过,用一个伪政权来牵制南宋,这未免也太高看汉奸的战斗力了。

“伪齐”建立后,本着“我打不过金军,难道还打不过伪军?”的宗旨,南宋对“伪齐”展开全面反攻。

1134 年,吴玠在仙人关(甘肃徽县)大败伪军和金军,使南宋川陕的防务更趋于稳固。

同年,岳飞从九江出发,收复襄阳六郡。将荆湖的战线从长江,向北推到了襄阳一带。

连续的丢城失地,让金国高层极为震怒。为了拉汉奸政权一把,1134 年底,力主灭宋的完颜宗弼率金军和伪齐军南下,向两淮地区发动攻势。

但是此时的宋军,早已经不是靖康时期的乌合之众了。

在韩世忠、岳飞的指挥下,宋军先固守,后反击,轻松将完颜宗弼击退。

后来,金太宗突然病死,完颜宗弼为了赶回去站队,这一战也就不了了之。

1136 年,趁金国新君登基,政权不稳,岳飞发动北伐,痛击“伪齐”,陆续收复豫西、陕南大片失地。

眼瞅伪齐不堪大任,金国高层很是头疼。

1137 年,金熙宗决定废除伪齐政权,派金军接管河南、山东、陕西,直接与宋军开战。

然而,宋军此时已经打出信心。反倒是金军在占领中原后,逐渐腐化,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所以,金军亲自下场也没用。一番大战下来,金军没占到什么便宜,不得不与南宋讲和。

后来,在完颜昌的主张下,金国将陕西、河南归还南宋。双方言和。

之后两年,金国与南宋基本没打什么仗。

1139 年,完颜宗弼在政治斗争中干掉了主和的完颜昌等人。

随着完颜宗弼的上台,宋金再次爆发大战。

这一战,由于宋高宗的投降倾向,宋军在黄河沿线未做任何防备。所以战争开打后,河南的宋军被金军打得一溃千里。

但后来,随着宋将刘锜在顺昌大败金军,岳飞在郾城又再败金军(两次都是完颜宗弼亲自指挥)。宋军在开战不久后,又稳住了防线。并有将金军推过黄河的可能性。

然而在关键时刻,宋高宗却叫停了战争。

关于宋高宗当时为什么叫停战争,现在有两种观点。

一是认为南宋形势很好,可惜宋高宗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毁掉了大好局面。

二是认为南宋形势并不好,继续打,对南宋不利,宋高宗及时按下暂停键,恰到好处。

总之,就是评价呈现两极化。

这里,我们可以不管当时的情况如何。只需要知道一点即可:

此时金国无力灭宋。金军的突破极限就是秦岭淮河

1142 年,宋高宗处死岳飞。并在和谈中对金国称臣。

他用行动向金国表明,自己并无北伐之意。

金国领会其意思,所以此后十几年,宋金之间再无战事。

到了 1161 年,金国皇帝完颜亮毁约,再度发动南侵。

此次战役,金军一度打到长江,吓得宋高宗又想潜逃出海,躲避锋头。

幸亏,虞允文指挥少量宋军将金军挡在了长江北岸。加之,金国又发生内讧,完颜亮被部将所杀,新继位的金世宗派人讲和,宋高宗这才保住了晚节。

事后,宋高宗心里五味杂陈。当年自己顶着骂名杀害岳飞,罢免韩世忠等人,尽散精兵对金国称臣,只是想换取和平而已。

然而,金人动辄就翻脸,毫无信义可言。这就让他不免产生了退位的想法。不想再做这个累死人的皇帝。

于是在不久后,宋高宗便宣布退位,传位给了养子宋孝宗。

比起宋高宗,宋孝宗就不一样了。他素有北伐收复故土的大志。所以上台没多久,他就主动北伐。

然而,由于宋军主将张浚志大才疏,加之宋高宗又是一心求和的心态。每每前线稍微有点挫折,他就立马逼迫宋孝宗求和。因而南宋的这次北伐,最终以宋军失败结束。

事后,由于金国内部不稳,被国内一堆烂摊子事搅得焦头烂额的金世宗也没空报复。所以之后四十年,宋金迎来了和平,近 40 年再未开战端。

大体来看,金国无法灭宋,纯粹就是实力不足导致的。

金国的崛起,完全是军事赌博的结果。

第一次赌博伐辽,趁辽国腐败,赢了。

第二次赌博伐宋,趁宋帝昏庸,赢了。

但是马上可以打天下,却不能坐天下。

金军的武力扩张速度虽然很快,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无法消化占领区。导致其后方基础始终不牢固。

于是,这就给了南宋调整部署的时机。把战争由挨打拖入相持阶段。

进入相持阶段,金国文治不行的弱点开始慢慢暴露。不到十年内,就有两次政变,而政权又搞死了一大批能战善战之将。

随着时间推移,南宋渐渐走出阴霾。金国却因为种种原因,实力下滑。宋金之间的实力差距缩小,回到了本该有的位置。

至此,金国灭南宋,也就变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金国最强盛的时候有 100 万部队,却为何最终没有统一天下?】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