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唐代士族中‘五姓七家’到底是指哪几大家族?为何他们那么狂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13:24:04 2次浏览

p>关于问题唐代士族中‘五姓七家’到底是指哪几大家族?为何他们那么狂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关中客】的最佳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种社会形态,随之而产生了多种社会制度。最先产生的是贵族政治,主要是秦汉之前夏商周三代依托贵族对平民和奴隶的统治,这种制度依靠血缘传递权力,乃是世卿世禄制,平民永远被隔绝于政权之外。随着战国兼并战争后世卿世禄制的破产,大量平民出身的职业官僚直接由国君授权掌握国政,贵族政治逐渐衰落,官僚政治开始崛起。

官僚政治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才选拔制度的不成熟,造成职业官僚的选拔被限定于部分掌握家学的世家大族之间,由他们暂时垄断政权。因此门阀政治应运而生,门阀政治也被认定为是贵族政治的回潮。门阀政治中崛起的这些世家大族缘起于汉朝建立初期所推行的察举制,这种制度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以及后来的科举制。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随地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者朝廷,然后经过试用考核通过后,任以官职。随着察举制度的僵化,逐渐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门阀政治。

这些门阀士族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影响力,左右朝局的发展。门阀政治起于东汉中期,历经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门阀士族也逐渐衰落,进而门阀政治也随之消失。

在重视门第出身的时代,一个家族往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顺应历史潮流则兴,逆历史潮流而动则亡。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最为尊贵,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源自一脉,都是颛顼之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相传有道家鼻祖老子李耳。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李昙为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的共同先祖,李昙因屡建奇功,被赵国封为柏人侯(今河北省隆尧县柏人城)。秦兼并六国后,李昙又被秦封为御史大夫,后升为司徒,死后葬于柏人城西。李昙生有四子,分别是长子李崇、次子李辨、三子李昭和四子李玑。

李崇后来官拜陇西郡郡守,开创了陇西李氏一支,西汉名将李广就是其后世子孙。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陇西李氏的第一位国主;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李昙的四子李玑则一直在故地发展,其子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李玑是赵郡李氏的始祖。南北朝时期,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人才辈出,各盛家风,世言高华,为北朝官宦中最为显赫的家族。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也是源自一脉,都是姜齐公室姜季子的后裔。姜季子是齐丁公长子,原本应该继承齐国爵位,但却让位于其弟叔乙。叔乙即位后,将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姜季子作为食邑。他的子孙便在崔邑繁衍生息,并以崔为姓氏。

姜季子的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崔杼在齐国的政治斗争中失败,导致崔氏家破人亡。崔杼的儿子崔明逃到了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的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的长子崔业袭封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子孙发展为清河崔氏。崔意如的次子崔仲牟,则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其子孙后代发展为博陵崔氏。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两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汉时期,卢氏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后,定居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曹魏时设置范阳郡,涿县属范阳郡管辖,卢氏便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涿人”,即范阳卢氏的由来。

范阳卢氏的始祖为东汉名儒卢植,是历史上配享孔庙的二十八位大儒之一,名列中华民族古圣先贤之中。卢植的幼子卢毓官至曹魏司空,先后侍奉了从曹操到曹髦五位君主,负责人才的评价和举荐,曾向曹叡建议制定考课法。卢毓的后世子孙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朝廷征召以卢玄为首的当时儒俊,卢玄应命入局朝廷,卢氏逐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于北齐、北周。

荥阳郑氏的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之后,国人以郑为姓。西汉时,大司农郑当时定居于河南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西晋时期设置荥阳郡,管辖开封县,郑当时的子孙便以荥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荥阳开封人”,即荥阳郑氏由来,郑当时为荥阳郑氏的始祖。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荥阳郑氏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

与大多数王姓士族一样,太原王氏将先祖追溯至周灵王太子姬晋,然而后世的学者认为,其真正有史可考的始祖最多追溯至汉代。太原王氏主要分为两大支派,即晋阳王氏和祁县王氏。晋阳王氏可追溯至东汉的王柔、王泽兄弟,这一支魏晋时期十分显赫;祁县王氏可追溯至东汉司徒王允,在魏晋以后不显,后世多为冒认。

祁县王氏,早期史书并未记载与晋阳王氏有同宗关系,后世的族谱合二为一,并且与琅琊王氏族谱也合流到秦朝的王离。曹魏末年,王允之侄王凌因不满太傅司马懿专擅朝政,于是联合兖州刺史令狐愚企图立楚王曹彪为帝。事败之后,王凌自尽,并被夷灭三族。至此,祁县王氏一蹶不振。至于南北朝时期复兴的祁县王氏,后世史官对其家世并不十分肯定。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许多世家大族都举族迁居长江以南避乱,晋阳王氏因渡江时间过晚而受到东晋的冷落,出现败落之象。尽管如此,东晋时的晋阳王氏仍是望族之一。东晋末年,晋阳王氏王愉一脉被太尉刘裕灭门,年少的王慧龙因僧彬的保护而得以幸存,最终投靠北魏政权。王慧龙的孙子王琼生有四个儿子,号称晋阳王氏四房,其中以第一房最为显赫。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汉族士人讲究门第出身,其影响力之大,以至于鲜卑人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寻求与中原汉族高门达成政治合作,也极为重视门第。北魏孝文帝时期,对山东(崤山以东)的世家大族进行了排名,以范阳卢敏为代表的范阳卢氏,以清河崔宗伯为代表的清河崔氏,以荥阳郑羲为代表的荥阳郑氏,以太原王琼为代表的太原王氏,被称为“四姓高门”。 陇西李氏(当时其房支已内迁至山东各地)虽未列入“四姓高门”,但其李宝一支亦被定为甲族,最终也成“四海大姓”之一。在当时人们眼中,山东士族最高门也就是天下士族最高门了。

北魏时期,名列“四姓高门”的崔、卢、郑、王四大士族与当时掌握朝廷重权的陇西李冲关系密切。当时的皇帝纳陇西李冲的女儿为夫人,纳崔、卢、郑、王“四姓”的女子充入后宫。同时,赵郡李氏也是人才辈出,影响力为五姓之首。这些世家大族之间以姻亲的方式结成同盟,相互扶持。太原王氏就曾得到陇西李冲的强力推荐,但是王家的影响力在北魏时期已经减退,到了唐代更是衰落。以至于唐时“四门高姓”中王氏被李氏所取代,形成新的“四姓”,即崔、卢、李、郑。

五姓七望中,崔氏和李氏均有两支,唐代的“四门高姓”中的崔氏和李氏究竟指的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中的哪两支一直为后世所争议。就影响力而言,曹魏之前,博陵崔氏的影响力要大于清河崔氏。但是自曹魏时起,清河崔氏开始赶超博陵崔氏,到了北魏时期,清河崔氏中以崔宏、崔浩、崔鸿为代表的人物使家族名望达到顶峰,一举超越了博陵崔氏。但是到了唐代,随着博陵崔氏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又超越了清河崔氏。唐初高士廉所作的《氏族志》,最初就是以出身博陵崔氏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整个唐代,来自博陵崔氏的宰相数量也超越了来自清河崔氏的宰相数量,博陵崔氏遂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

至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在北魏时,陇西李氏的地位要高于赵郡李氏。但是到了唐朝,赵郡李氏的地位要高于陇西李氏, 虽然唐王朝的皇族出自陇西李氏,但是赵郡李氏更为显赫。有唐一代,赵郡李氏出宰相 17 人,于世家大族中为最多。随着博陵崔氏和赵郡李氏成为唐代的超级豪门,再加上初唐时的“四门高姓”,即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最终形成了唐代的“五姓七家”。

随着“五姓七家”的概念在唐朝广泛流行,从魏晋时期建立起来的士族势力在唐朝也愈演愈烈。尤其自中唐开始,人们对世家大族的观念进一步深固,士族和庶族,高门与寒门之间仍有着极深的鸿沟。长久以来,“五姓七家”之间相互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姻亲;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通婚;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联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

唐代时的“五姓七家”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以至于盛唐时的宰相薛元超发出“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的感叹。薛家虽然比不上山东五姓,但也是“关中四姓”韦、裴、柳、薛之一。薛元超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五姓”影响力之大。

“五姓七家”不但蔑视其他诸姓,就连皇室也不入其眼。唐文宗曾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当时身为九品官的崔某,也不愿与皇室联姻。为此唐文宗无奈道:“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以“五姓七家”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他们自东汉时期开始就世代为官,几百年的家族传承让他们有了与皇家自傲的底气。在他们眼中,李唐皇室也只不过是陇西李氏的一支而已。

唐朝初期,虽然受到战争以及科举制度的推出的影响,山东士族势力有所削弱,但是他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唐太宗时开始有意打击山东士族,在编修的《氏族志》中,将李唐皇族列为一等姓,外戚为二等姓,而山东士族则降为三等姓。在提升皇室权威的同时,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唐高宗时期,为了打压山东士族,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禁止“五姓七家”之间私自联姻。但结果并不如意,非但没有达到禁止他们互相为婚的目的,反倒在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士族的政治资本。唐高宗还通过废除出自太原王氏的王皇后,立庶族寒门支持的武则天为皇后的方式,来打击山东士族。因为唐高宗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是没有得到门阀士族支持的,所以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皇后地位,开始笼络了一大批的寒门庶族。这些出自寒门的庶族成为朝廷权臣之后,对山东士族进行疯狂的打压,比如武周时期的宰相许敬宗和李义府。

为了打压山东士族,唐王朝还大力推行和完善科举制度,这导致很多庶族出现在朝堂之上。主要以门荫入仕的山东士族由于不适应也不接受科举考试这种新的出仕方式,最终被排除在朝堂之外。当时协助建立唐王朝的功勋“关陇军事集团”在朝廷中仍有很大势力。所以盛唐时期,“五姓七家”在朝廷上并无绝对优势。

“安史之乱”后,形势发生了变化,唐朝政治中枢进行了重建。世家大族开始重新崛起,这与他们掌握了科举权有密切关系。再有就是这些世家大族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利用他们深厚的家风和知识传统在科举考试中占尽优势。如盛唐时出自荥阳郑氏的宰相几乎没有,而中唐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当时有“郑半朝”之说;清河崔氏在“安史之乱”之前仅有两人出仕宰相之位,中唐之后,陆续有八人官拜宰相;而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有百人考中进士,这一数量是非常惊人的。要知道,唐朝科举考试中,进士考试是最难的,而且录取人数也很少。

当然,这些世家大族中,不是所有人都会适从科举制度。也有始终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的,比如出自赵郡李氏以荫入仕的宰相李德裕和荥阳郑氏的郑覃。李德裕“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尤恶进士”,荥阳郑氏的郑覃更是建议废除进士制度。即便是到了晚唐时期,人们的门阀观念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为严重。

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才使得庶族出身的人有了身份晋升的机会。随着庶族出身的官吏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和士族出身的官吏分庭抗礼之势。在长期的争斗中,士族逐渐走向衰落。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全面爆发。战乱造成大量的士族伤亡,再加上士族们经营的庄园产业尽遭破坏,曾经引以为傲的家谱、贯册也随着战乱而流失。高高在上的士族再无可夸耀的资本,变得和庶民无异。自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五姓七家”也随之消失在无情的战火之中。

【2】、来自网友【江湖小晓生】的最佳回答:

五姓七望,指的分别是五大姓氏七大家族,其中五大姓氏分别是:

李、王、崔、卢、郑。

至于七大家族,则是: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其中老李家和老崔家,各有两大分支,所以五大姓氏有七个郡望,合称五姓七望。

那么问题来了,五姓七望在隋唐时期究竟有多耀眼呢?

我们看最近比较火的那部《唐朝诡事录》就能发现,范阳卢凌风即使被罢了官,走到哪儿还是很受尊敬。为啥?就是因为他头顶上有范阳卢氏的光环。在唐朝,这玩意儿比主角光环还要好使,你混得不好没关系,你的家族里有人混得好,不就行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逐渐形成规模。

我们看三国故事的时候,就会发现,袁绍、袁术这哥俩,走到哪儿就把自家四世三公的历史拿出来炫耀,大家也都是拍手拜服。

没法子不服气啊,人家家里的确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你不服气你也上啊!由此可见,从东汉末年开始,世家大族的局面就已经形成了。

不过由于连年战乱,所以不少世家大族都跌落神坛了,到了两晋时期,才逐渐稳住了局面。

东晋的时候,南方士族垄断朝局,实力非常强。比如说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这可都是东晋王朝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就连皇帝也得让他们三分。

当时北方的士族,虽然遭受了战火的伤害,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在了当地,并且选择和北方朝廷合作,稳住了自己的地位。

比如说,著名的清河崔氏代表人物崔浩,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手底下非常重要的谋士。也正是崔浩,打算重新修订天下氏族志,为汉人士族重新排个名次,他们老崔家当然是名列前茅的了!

不过由于国史之狱,使得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等士族集团损失惨重,主要的当家人基本都被拓跋焘给灭了,只剩下了旁系。

就算是旁系,在北魏后期,依旧逐渐恢复了元气,成为了华夏大地上数一数二的士族集团。不得不说,士族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士族的身份依旧十分尊贵,当然了,肯定是没有东晋十六国时期那么拽了。

南朝这边,东晋的老牌士族们,逐渐被淡出了中枢机构,开始担任一些闲职,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在南朝的地位。当年侯景逃到南梁以后,曾经向梁武帝上书,请求将琅琊王氏或者陈郡谢氏的女子嫁给他做老婆,结果被梁武帝一口气拒绝,梁武帝的理由很简单:人家高门大户,你配不上!

好家伙,侯景可是带着地盘入赘到南梁来的,甚至被梁武帝封为河南王。就这身份,居然还配不上士族家庭的女子?

北朝这边,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老牌士族们,压力山大。因为由于北周的府兵制改革,导致陇西新贵们逐渐崛起了,他们开始把持朝局,而五姓七望这类老牌士族们则淡出了权力圈子。按照陈寅恪先生的概述,陇西新贵们还有一个统称,叫关陇集团。隋唐便是关陇集团建立起来的。

但是你千万别以为,五姓七望在北朝这边的影响力就会小!由于他们这些家族人才辈出,所以打天下可能轮不到他们,但治理天下,关陇集团还得依靠五姓七望。这就是五姓七望之所以牛的原因。

二、五姓七望垄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资源。

为啥士族集团,在历经了那么多战乱以后,还能够保证家族的兴盛呢?除了购置了大量不动产,保住了家族财产以外,其实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垄断了教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活字印刷,纸张也是极其珍贵的东西,因此教育压根就没有得到普及。家里没点经济基础,压根就不要谈什么读书识字。

五姓七望这些家族可就不同了,人家底子厚,又有非常深厚的家学功底,所以他们对子孙的教育非常到位,这也是五姓七望家族中,能出那么多人才的原因。

在大多数人都得不到教育的情况下,五姓七望的子弟却能够得到优良的教育资源,这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他们垄断了当时的教育资源。

你可以夺走他们的不动产,夺走他们的财富,但是关于家风、学识、文化底蕴,这是你无论如何都夺不走的。所以绝大多数领导,都选择把他们供着,谁让人家真有才呢?

比如说,唐朝的科举中,每次录取的进士也就几个人到十几个人。可范阳卢氏在唐朝,却有超过 100 多人考中了进士,你不服不行啊!

荥阳郑氏,在中唐时期,连续出了 10 多位宰相。清河崔氏,在盛唐时期,出过 2 位宰相,到了中晚唐时期,又先后出了 8 位宰相。

很明显,凭借教育资源的优越性,五姓七望的这些士族们,打算依靠科举,再在唐朝中期以后打一个翻身仗。

三、内部成婚,保证资源只在内部共享。

这是唐朝君主们最烦恼的一件事,五姓七望这些家族,如果能和其他人联姻,不就能把他们的那一套教育资源,逐渐分享给外人吗?从而普及全国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人家五姓七望的族人又不是傻子,他们知道什么是硬通货,所以说他们压根就不屑和外人联姻,他们选择在几大家族内部互相通婚。

当年唐太宗都在感叹:我们老李家这么多好儿好女,为什么五姓七望的族人们,不来提亲呢?

唐高宗时期,为了打压这帮士族,居然下令,禁止五姓七望之间互相通婚。可见君主们对五姓七望垄断资源有多烦恼,可没多久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唐文宗时期,打算向出身荥阳郑氏的宰相郑覃求亲,让郑覃把孙女嫁给自己的皇太子。结果居然被郑覃狠狠拒绝了!不仅如此,郑覃索性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一个九品官,就是因为这个九品官出身崔氏。

宰相薛元超,好歹也出身河东薛氏,可他的家族跟五姓七望还是差了不少。因此他一生的 3 大遗憾之一,就是没能娶一个五姓七望家族出身的女子为妻。

由此可见,唐朝的时候,五姓七望家族,几乎完美地保证了教育资源的垄断性。他们内部通婚,确保几大家族互惠互利,基本不便宜外人。

总结:唐朝末年,五姓七望终于陨落了。

关于士族集团陨落的原因,其实众说纷纭。其中比较可靠的有这么几种:

  1. 首先,盛唐时期,对这些家族进行了各种打压,导致他们一直没能占据主要位置。
  2. 其次,中唐时期,寒门出身的显贵们,也开始打压这些所谓的名门望族。
  3. 再者,晚唐时期,黄巢先后攻入洛阳和长安,把五姓七望的大多数人才都给灭了。
  4. 此外,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朱温带头又把五姓七望灭了一遍。
  5. 最后,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完善,严重伤害了五姓七望的家族利益。

这么多不安定因素,最终导致贵族世家的时代宣告结束。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唐代士族中‘五姓七家’到底是指哪几大家族?为何他们那么狂妄?】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