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18:36:28 2次浏览

p>关于问题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围炉煮酒话春秋】的最佳回答:

绝大多数情况下,被发配之人,你就是让他跑,他都不一定会跑,这是为什么呢?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聊聊什么是发配。

其实,说到发配,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个词,那就是流放,这两个词看起来含义相近,其实大有不同。

所谓流放,是指一个人犯了很严重的罪,但罪不至死,于是将其流放到很遥远的地方服役,以此作为惩罚。

当然了,被流放之人也不一定都是犯过罪的人,有些犯了重罪的罪犯家属,因为连坐的原因,也会被流放到偏远地区。

举个例子来说,岳飞被诬陷致死后,他的妻子李娃和几个儿子也被牵连,流放到岭南地区,交给军队拘押,期间要从事劳动,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连菜刀都不许使用。

清朝时期,许多受到文字狱和科场案牵连的文人,朝廷为了惩罚他们,往往辉将他们流放到宁古塔,交给披甲人为奴,从事繁重的劳动,或给当官的服务。

而发配就不一样了,一般被发配之人,是先犯了死罪,朝廷为了彰显仁慈之心,就给他减罪为发配,押解到很遥远的地方服役,还要在脸上刺字。

一般来说,流放之人如果表现好,或者打通关节,还有可能回去,但发配之人则很难,多数时候只能服役到死,有时候他的子孙后代还要接替他,继续到边远地区服役。

历史上,发配是比流放要更严重的惩罚,但两者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需要到十分遥远的地区服役。

比如说,清朝经常出现流放三千里这个词,其实就是将罪犯流放到三千里以外的偏远地区,比如说云贵、广西、岭南和黑龙江,等等。

流放的距离是以京城作为起点的,路放的距离越远,说明地方越偏远,生存条件也越差,活下来的几率自然就越小了。

不论是发配还是流放,罪犯需要步行前往目的地,期间艰难险阻就不说了,而且缺衣少食,加之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茂密,野兽时常出没,所以危机重重,很容易在半路上就丢掉性命。

即便罪犯安全抵达了目的地,日子也不好过,要么从事很繁重的劳动,要么给人当奴隶,有时候还会被送上战场当炮灰,死了还没人收尸。

因此,对于罪犯来说,发配和流放是足以让人闻风丧胆的,这会给他们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有人可能就要说了,既然发配这么可怕,子孙后代也可能跟着遭罪,那犯人为何不在半路上逃跑呢?

一个数据是,在史书上,我们很难找到某个人在发配途中逃跑了,可见古代被发配之人绝大多数都不会选择逃走,至于原因,不外乎在古代严厉的制度之下,逃跑是最愚蠢的一种选择。

第一,被发配之人,成功逃跑的概率几乎是零。

大约从唐朝开始,对于发配之人,就规定了发配的距离,少则两千里,多则四千里,并且规定罪犯只能走着去,不能坐马车或者轿子。

古代交通不发达,道路条件也不太好,即便是两千里,光靠两条腿,也需要走要几个月,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抵达目的地之前,罪犯有充足的时间策划逃走呢?

其实不然,因为古代法律规定了,被发配之人需要佩戴枷锁,枷锁其实是两种刑具,也就是枷和锁,枷是木质的,锁则是铁质的,用枷套住罪犯的脖子和双手,再用铁锁锁住双腿。

时制,流人(发配和流放之人的统称)并枷锁传送……

使用枷锁可以很好地约束罪犯的行动自由,更何况枷锁的重量很大,一般有几十斤,犯人一旦戴上枷锁,还没跑出几十米,就被押解的官差给抓住了。

并且,被发配的犯人戴上枷锁之后,每天负重几十斤前进,他的身体早就不堪重负了,能够活下去就已经是奇迹了,哪里还有力气逃走呢?

再一个就是,古代法律还规定了,被发配之人,一路上的路费是需要自己出的,押解的官差不但不负责他的生活,甚至有时候还要盘剥他。

但问题是,罪犯在发配之前,多半是已经被抄家了的,根本没什么钱,一路上只能吃糠咽菜,营养严重跟不上,身体素质自然一天不如一天,能够走路已经算是意志坚定了,因此逃跑就是天方夜谭。

有人可能要说了,被发配之人就不能趁晚上,押解的官差睡觉的时候逃走呢?

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负责押解的官差都是经常丰富之人,警戒心很强,他们当然考虑到这个问题了,所以要么轮流睡觉,留下一个人看管罪犯;要么将罪犯锁在固定物体上,确保罪犯无法逃走。

事实上,别说逃跑了,被发配的犯人但凡有一丁点不老实,押解的官差就会拳脚相加,因为古代可没有优待犯人这个说法,一直打到犯人老实为止,甚至打死都是常有的。

一个数据是,古代被发配之人,最终活着抵达目的地的人,只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不到,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不堪重负而死的,但也有不少人是被折磨而死的。

当然了,古代法律对发配的犯人很严格,对负责押解的官差的要求也很严格,那就是不能让犯人逃走了,哪怕是犯人半路上死掉了,也没多大事,因为可以找个由头糊弄过去。

如果犯人半路上逃走了,押解的官差轻则受处罚,中则丢掉差事,重则要为此送命。

在这种情况下,押解的官差对犯人的一举一动都十分警惕,犯人如果胆敢逃跑,押解的官差真的可能会痛下杀手。

总的来说,被发配的犯人在半路上逃走,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因为他没能力逃走,负责押解的官差警惕心特别强,也不会让他逃走。

第二,被发配的犯人如果逃走了,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他不敢逃走。

大约从唐朝开始,古代法律就规定了,被流放或者发配之人,妻妾都要跟着一起去,父母兄弟及子女是否跟随,要根据具体的判决而定,也可以自愿跟随,从而照顾罪犯的生活。

这种制度,一方面是出于仁政考虑的,方便罪犯到了目的地,可以重新开展生活,朝廷获得的劳役数量也可以增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罪犯逃走。

试想一下,一个罪犯带着妻妾前往发配地,妻妾固然可以照顾他的生活,但同时也增加了他的负担,并且妻妾在无形之中成为了官差的“人质”,那他怎么敢逃走呢?

如果罪犯独自一人逃走,那他的妻妾会被同等治罪,家人也会受到牵连,古代的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为的就是防止罪犯逃走。

并且,发配的犯人如果逃走了,还将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犯人本人会上通缉名单,官府会四处抓捕,很难有人可以成功逃走;

第二个,在古代严格的户籍制度下,比如明朝的路引制度,罪犯在没有“通行证”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的,吃饭住店都是很大的问题,即便不被抓住,也会饿死。

第三个,古人家族观念很重,被发配的罪犯如果逃走了,会被族人认为是懦夫,不但他本人将会被钉在家族的耻辱柱上,族人也将抬不起头。

在这种情况下,罪犯就不得不考虑自己逃走后对家族产生的影响了,稍微有点家族观念的人,都不会选择逃跑,而是像个男子汉大丈夫一样,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买单。

第四个,前文说过,被发配的罪犯是死刑减免之后,才被发配的偏远地区的,如果他胆敢逃走的话,那朝廷会重新判他死刑,家人也将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在这种况下,罪犯留下来或许还可以活下来,一旦逃走被抓住了,只有死路一条,那他还敢逃走吗?

总之,由于逃走的后果实在太严重,因此被发配的罪犯一般不会选择逃走,我举个例子来说。

顺治年间,有个叫吴兆骞的著名文人,因为受到科场案的影响,被发配到宁古塔,于是他带着妻妾就上路了。

一路上,由于押解的官差都是汉人,知道吴兆骞是被冤枉的,因此很同情他,不但没有为难他,还怂恿他逃走,就说他跌落山谷丧生了。

但是,吴兆骞知道逃走的后果很严重,不但自己可能身败名裂,还可能连累别人,就拒绝逃走,而是历经艰难险阻来到了宁古塔。

宁古塔冰天雪地,生活十分辛苦,但幸运的是,宁古塔将军巴海十分赏识吴兆骞,就聘用他当家庭教师,不让他做繁重的体力活。

时间长了,吴兆骞在宁古塔小有名气,成为了许多官员的家庭教师,威望也越来越高,在全国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许多人就开始会吴兆骞着想了,想为他摆脱发配犯人这个身份,有人说可以找人顶替他在宁古塔服役,但他依然不敢。

后来,吴兆骞的一个朋友,在京城找到了康熙帝宠臣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请纳兰容若从中斡旋,帮助吴兆骞返回内地。

纳兰容若其实很欣赏吴兆骞,但他深知朝廷法律,发配犯人是得不到宽恕的,便拒绝为吴兆骞开罪。

一直到康熙十五年,由于康熙帝实施了广泛的汉化政策,尤其对汉人中的文人十分尊崇,这才让纳兰容若看到了机会,他将吴兆骞的作品交给父亲明珠,明珠又呈送给康熙帝,康熙帝看完之后十分赞赏,明珠趁机将吴兆骞的冤情说出,康熙帝便下令释放吴兆骞。

就这样,吴兆骞在宁古塔生活了二十三年之后,返回了家乡,在此之前有无数机会逃走,但都被他拒绝了,不是他不想离开宁古塔,而是他知道离开宁古塔的后果,他不敢这么做。

从吴兆骞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朝廷法律十分严格,被发配的犯人无法做到不计后果,因此不敢逃走。

另外,在《水浒传》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梁山好汉从朝廷官差手中劫走发配的犯人,其实许多犯人起初都不敢逃走,因为他们知道后果很严重,直到最后在万般无奈之下,才逃上梁山入伙。

在真实的历史上,劫走发配犯人这件事很难发生,因为这是重罪,没几个人敢做;再者,即便有人来救犯人,犯人也未必敢跟着逃走,因为没人可以承担逃走后的后果。

第三,发配的犯人也不是毫无出路,相比于逃走,选择接受发配或许更好。

前文提到过,古代被发配的罪犯,真可谓是九死一生,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但这不代表他一定就无法出头了。

在古代,有个叫做“大赦天下”的词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那什么是大赦天下呢?

所谓大赦天下,实际上就是皇帝利用强权,越过法律对犯人进行改判,比如《旧唐书》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

近代可大赦天下,见禁囚徒,罪无轻重,一切释放。

说的是,只要是遇到皇帝大赦天下,所有囚徒,无论罪行是轻是重,一律释放。

不过,大赦天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赦免,比如已经判了死刑,正在等待秋后处决之人,是无法得到赦免的;还有一些罪大恶极之人,即便还没有被判死刑,也是不能赦免的。

但是,发配和流放的罪犯,是在大赦天下的范围之内的,那什么时候可以大赦天下呢?

一般而言,皇帝登基、过生日、更换年号,立皇后、太子,或者遇到重大喜事,比如皇帝结婚、皇后生子,又或者遇到重大天灾,需要祈求上天赐福的时候,都是可以大赦天下的。

甚至,有时候天降祥瑞了,皇帝觉得国家走向了天平盛世,也是可以大赦天下的,这主要取决于皇帝的心情。

可见,古代皇帝大赦天下的频率还是很高的,一个皇帝在任期间可以多次大赦天下,如果被发配的罪犯遇到了大赦天下,那他就可以免罪返乡了。

比如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实施仁政,就曾多次大赦天下;明清时期,一些皇帝为了赢得人心,也经常借机大赦天下,将那些囚禁或服役达到一定时间的人赦免,让他们回去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甚至,对于有些才能卓越,或者有名望的发配犯,朝廷有时候也会格外开恩,在适当的时候将其赦免,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

所以说,发配的犯人其实可以寄希望于大赦天下,从而恢复自由,这比逃走造成的恶劣影响,显然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发配的犯人,都是需要终身服役的,其实很多人都是有服役年限的,有些人可能只有三到五年,有些人可能多一些。

既然只需要服役一定年限,就可以恢复自由,那发配的犯人又为何要冒着巨大的风险逃走呢?

再一个就是,被发配的犯人,如果某项才能比较突出,未必一定过得很惨,除了前文提到了吴兆骞之外,同时期还有个叫杨兴的人,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杨兴是浙江绍兴人,他也被发配到宁古塔,起初过得并不舒服,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

有一次,杨兴的家人给他寄去很多绍兴小吃,他分给同伴及八旗官兵吃,大受好评,他由此受到启发,通过一番操作,他获得了在当地开设绍兴小吃店的资格,大获成功,因此成为富人,虽然是囚徒的身份,但过得相当滋润。

我觉得,古代被发配的犯人,像吴兆骞和杨兴这样的案例应该不少,毕竟能够被发配的人,很多都是达官显贵,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不一定会过得那么悲惨。

总之,由于古代法律森严,所以被发配的罪犯,既无法逃走,也不敢逃走,并且相比于逃走,选择被发配或许是更好地选择。

【2】、来自网友【风去了无痕 D 论史谈兵】的最佳回答:

因为押解公差们手里的水火大棍与腰刀,真不是吃素的!

武侠影视中的公差,似乎很弱鸡,随便哪个好汉,都能轻松两下就将之打翻了。而实际世界中提着大棍的公差,那是很吓人的!

所谓江湖好汉,与人真打过二三次,有的就能吹二三十年。古代公差因职业关系,打伤打死人几十上百次也不稀罕。俗话说:打得越多,下手越准。就真打经验而言,公差们远超许多所谓的好汉。

我画张图,看看,若无武松的本事,你觉得,那位戴着木枷、脚链的犯人,干得过这俩武装齐全、五大三粗、凶神般的公人吗?

逃跑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发配虽苦,好歹还活着,刑期满后还有与家人再聚之日。中途跑了,那就是死罪,若无上梁山的本事,万一逃跑失败,或当场死于大棍之下,或者,待再被抓获之日也将人头落地。

所以,就算武艺绝伦的林冲、武松,在发配时也从没想过中途逃跑。武松血战飞云浦,脱枷而走,那是因为有人要半道杀他,否则他也不会跑。

讨论一下古代发配充军的犯人逃跑有多难。

一:沉重的包铁木枷与脚镣手铐戴着,让人怎么逃?

古代木枷重者百斤,不过那是枷死囚的。

发配充军者非死罪,又要戴着千里跋涉,所以大概轻者七八斤重,连颈带手锁住,牢固的很,主要是用于限制犯人手臂自由。这就是防脱逃的利器。

这种木枷,力气能打死老虎的武松,也得靠杀手几刀全砍在了枷上,才得以脱枷。否则,他也脱不开。

所以,若没有远超打虎英雄武松的力气,想依靠自己之力脱枷,想都別想!

再说了,还有粗铁链制成的镣铐镣着脚,让人走路只能迈小步,这东西比枷更坚固。

这样,手脚皆被锁住。还怎么逃跑?

二:押解公差皆全副武装,且都是身强力壮的打人老手。

公差或许不是武林高手,但因为他是牢狱公差,百分百的是打习惯了人的。尤其用水火棍打人,棍头落点准、下手黑,每棍保证全敲在人体要害部位,棍棍都能打出透骨之力,决不会偏差。

实际武林高手是假的!

而像打惯了人的公差,心狠手辣又打得准,那就是高手了。

公差的武器装备,就是一根水火棍,一把铁尺,一把雁翎钢刀。

咱就按小说情节论,二位公差押解一犯人充军。

以二对一,行走坐卧皆牢牢盯着,一个戴着枷锁镣铐的犯人,哪怕浑身武艺,是条猛龙,也翻不过来的。

戴枷犯人步行走路,而公差或许还有小毛驴代步,犯人的体全耗在了艰难步行中,公差的体力则全留着准备镇压犯人。这叫以逸待劳,可扺消十年武艺。

注意,武松是虚构的!现实中,哪怕有泰森一样的拳头,只要枷锁镣铐戴上,一身本事就废了,二个持棍佩刀的公差,足以将之押解到二千里外。

所以,逃跑是不可能的,会让公差轻则打残,重则当场打死。

三:就算逃走了,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实际,古代比现在更难藏身。来分析一下。

(1)藏身于山野可行吗?

古代确实山林野地多,但这山野中能随便藏人吗?林中豺狼虎豹遍地,那是万万不行的!

所以,別让电影中动辄露宿山野给骗了。

就连孙悟空护唐僧西天取经,他们也不选择露宿,每天必要找村舍或寺院投宿,因为露宿实在太危险了。

(2)那也投宿村庄寺院可行吗?

不行!

唐僧等人,行装马匹齐全,一看就是正经行路人。而犯人出逃,身无长物,来历不明,脸上刺着字,没人会留他。贸然进入村庄,弄不好就有人召集村上青壮,直接擒拿报官了。

(3)进城行吗?

也不行!

古代城里人,不像现代,啥人都可以进。

进城门要查验身份,现代有身份证,古人出门也得有官府路引。

明代官府开出的路引。

身份不明,城门处就让守城士兵直接擒了。

就算混进了城。古人没有人口流动,每条街坊,同街坊之人全很熟,只要有来历不明的陌生人,也是很可能就捕快找上门了。

所以,古代流配犯要中途逃走,那十之九九,全是死路一条。

(图来自网络)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古代被发配的人为什么中途不跑?】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