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那他的后代过得如何?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0 04:57:00 3次浏览

p>关于问题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那他的后代过得如何?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闻学天史】的最佳回答:

公元 1375 年,借助回光返照的时机,大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临终前留下遗训,这可是他用尽自己的血和泪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相传,刘伯温临终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刘琏和刘璟,子孙不得为官,否则对刘氏家族不利。并且将自己所有的天文、历法、学术、军事等方面的著作和手稿交给长子刘涟封存于石室之内,等自己发丧入土后,再全部上交给朱元璋。

为此,还再三叮嘱自己的后代,谁都不许学习这些东西,因为学得越多,越能够料事如神,就越会遭到君主的猜疑,最后跟自己一样,落得这么一个凄惨的下场。

那就意味着刘家就此衰落,两个儿子听后十分惆怅,刘伯温宽慰说,自后刘家虽然会短暂衰落,但是,再过九世刘家将会再次兴起!

刘伯温子的预言果真没错,两个儿子没有听他的话,最后的结局都先后惨死,刘家 而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传到了他长孙刘廌这里就中断了,然后又过了 100 多年才续上。

两儿子不听告诫,先后惨死

刘伯温知道,性格温吞、喜爱舞文弄墨的长子刘琏并不适合在官场,于是让刘琏继承家业以安度一生。但是在刘伯温死后,他的长子刘琏不听刘伯温的话,选择继续当官。

后来,胡惟庸之流又开始耍阴招,刘琏不但没能顺利继承爵位,反而被安上罪名,洪武十年,刘琏出为江西参政,竟被胡惟庸抓住小辫子,背迫得坠井而死,年仅 31 岁。

次子刘璟是个天才,从小熟读经史,喜谈兵,纠韬略,而且论英侃各方面都颇有刘伯温的当年风范。

刘璟第一次上战场时,使用兵法和运筹,使唐胜宗刮目相看,同时也非常看中他的才华,朱元璋得知后感慨:“璟,真伯温之子也。”

于是命人把刘璟召入宫中“燕语如家人”,朱元璋对刘璟的印象非常好,想让他承袭“诚意伯”的爵位,但刘璟说“长兄还有一长子刘廌”。于是刘伯温伯爵爵位给了刘基长孙刘廌。

刘璟的正直、不贪图名利,让朱元璋非常满意,先是封他为閤门使,之后又被封位谷王左长史,同时敕权提调边关六七个王府的军事,以历练他的军事才干。

然而,刘璟不听父亲刘伯温的话也就罢了,但他不该选择了站队。靖难之役爆发,刘璟多次向朝廷提出对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后来李景隆大败,刘璟带病入宫,向建文帝上了万言书,但始终不被采纳,刘璟无奈之下只好辞官回家了。

不过,刘璟一心忠于朝廷,时刻关心朝廷局势,就等着朝廷能召唤他回去。可惜,直到靖难之役结束,建文帝始终没有召他。

朱棣获胜后,这时有人召唤刘璟了,但召唤刘璟的人,并不是他心心念念的建文帝,而是朱棣。朱棣派人征召刘璟,但刘璟“称疾不至”。朱棣大怒,派人将刘璟强行“请”到南京。

其实,刘璟和朱棣还有过一段闹不愉快的矛盾。当年朱棣在南京的时候,两人一块下棋,朱棣棋艺不精,,一连输了好几盘,脸上就有些挂不住,提出“卿不少让耶”?刘璟听后,正色说道:可让处自然会让,但什么都忍让是不可以的。朱棣顿时默然无语!

这一次,老朋友再次见面,刘璟依然不给朱棣面子,朱棣软硬兼施,刘璟也不吃这一套,义正言辞说: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依旧称呼他为“殿下”,还说在殿下百世之后,难得逃得过一“篡”字,朱棣听了更加恼火,刘璟被打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刘伯温的预测果然很准,告诫两儿子好好地守着伯爵爵位,享着朝廷的俸米就行了,可惜,两个儿子没读懂,最后都惨遭毒手。不仅没有一个得善终,还因刘家再无人挑大梁者,家道就此衰落。

无人挑起大梁,导致家道就此中落

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死后,长孙刘廌接受两位父辈教训,决定不再入仕,选择了隐居避世。屡次受到朝廷征用,但都以奉亲守墓为由拒绝。

身为刘伯温的长孙,刘廌虽未能继承其祖的雄才大略,但是,他的治学和处事,亦得到后世称道。

刘廌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袭封诚意伯,虽说第二诚意伯刘廌得以袭爵,但刘家无人挑大梁,也受到胡惟庸党羽的伤害。

仅过一年,就因“坐事贬秩归里”,从此过着与民为伍,在家善待母亲,写诗耕地的日子,终老于永乐年间。

留下了十卷《盘古集》,并整理祖父的御书、诏、诰、行状等结集成《翊运录》传世。他在永乐年间死去,爵位承袭再次中断。

刘廌之子本应继承伯爵爵位的,但是明成祖嫌刘廌之子年龄太小,未堪起用,干脆不封了。

所以从刘刘廌这一代开始,往下的九代都是过着与民为伍的生活,直到世孙刘瑜出生才打破了这一僵局。

九世刘瑜出世,诚意伯爵位再现

到了弘治年间,明孝宗诵读史书,知道有刘伯温这样的人才,心中甚是羡慕,迫切想找到刘伯温的后代,于是,下令寻找刘伯温的后代。

所以派人去找刘伯温后代,果然找到了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这正应验了刘伯温的预言。

刘瑜不仅文才武略,拥有一身不俗的武功,而且精通兵法,不仅如此,刘瑜擅长吟诗作对,真可谓是文武双全,当世奇才。

在明孝宗的重用之下,刘伯温九世孙刘瑜大展抱负,做出了一番丰功伟绩。

嘉靖十一年,刘瑜承袭爵位,为第三代“诚意伯”,由此刘家也重振了威风,光耀了门楣。

同时,明世宗念在刘家为明朝作出的贡献,不仅为他彻查被冤枉一案,还为刘伯温重新修理太庙,刘氏家族的荣耀再次重现,伯爵更是一个极高的官职。刘瑜上任以后在工作上面是勤勤恳恳,而刘家的局面也有所扭转。

最后也安享晚年,善终一生。而在刘瑜以后诚意伯都得以继续世袭。不过,自刘瑜入朝参政,逐渐武臣化,从文慢慢转化为武,此时与先代士大夫精神渐行渐远。

不过总的来说,刘伯温除了不听告诫的两个儿子惨死外,他其他子孙后代明朝对他们还算不错,至少没有赶尽杀绝,让刘伯温的子孙后来平安安生活 200 多年,直至明朝终结。

写到最后

刘基在明朝建国中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可以用三个阶段概括:少年时期即元末,自命不凡,豪情满怀,胸怀大志,有一身本领;青壮年时期,他与朱元璋惺惺相惜,如千里马遇上了伯乐般志气相投,即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江山;中老年时期,明朝建立后的阶段,则只剩落寞伤感。

后来病重后,他知道自己倒下之后,家族肯定会陷入到沉沦之中,胡惟庸就会趁机发射永不停歇的明枪暗箭。他刘伯温在的时候,还能进攻抵抗,但子孙段位自然不如他,为了让子孙不遭到胡惟庸的毒手,才不准子孙学习他的那些异术,后代才没有完全遭毒手。这也是刘伯温庇荫之下,福泽其后代子孙,幸福贯穿直至明朝终结。


【2】、来自网友【西堤说文史】的最佳回答:

1375 年,明太祖洪武八年,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因病去世,从此刘伯温家族伴随着整个大明王朝不断起起伏伏!

刘伯温的遗训:子孙不要出仕,否则不利。

据刘伯温的神道碑铭记载,刘家子孙曾经流传着一个刘伯温的遗训。

刘伯温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刘琏和刘璟,你们不要再出仕为官,也不要让子孙出来做官,否则对刘氏家族非常不利。

刘伯温还宽慰儿子说,刘家自他死后虽然会短暂衰落,但是,再过九世刘家将会再次兴起!

刘伯温这一预测果然没错!

刘伯温因为帮朱元璋建国有功,被封为诚意伯,后来这一伯爵禄位到了他长孙刘廌这里就中断了。

刘廌之子本来应该继承伯爵爵位,可是明成祖嫌刘廌之子年龄太小,不能到朝廷履职,干脆不封了。

就这样,刘伯温的伯爵爵位中断,由于刘伯温两个儿子先后死去,刘家再无挑大梁者,家道就此中落。

富不过三代,果然有它的道理。

刘家家道中落的原因,两个儿子出仕为官却早死!

刘家家道中落,跟刘基两个儿子死得早有很大关系。

刘基因为谈洋陵墓的事儿,被丞相胡惟庸攻击——实际上是胡惟庸跟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的斗争——被朱元璋怪罪。

刘基赶紧进京谢罪,后来朱元璋念在他是功臣份上没有怪罪,把刘基赶回老家,然后刘基回家没多久就病死了。

刘基的死因现在有三种说法,一是胡惟庸派人以看病为由,将刘基毒死,二是朱元璋指示胡惟庸毒死刘基,三是刘基确实是自己得了重病,中风或者是风寒,病死的。

无论如何,刘家势力开始衰落,刘基长子在刘伯温死后,继续为官,然后受到胡惟庸攻击,无奈之下投井自尽。于是朱元璋把刘基伯爵爵位给了刘基长孙刘廌。

刘基次子刘璟还活着,朱元璋念在他是功勋之后,对刘璟很是重用,一开始封刘璟为合门使,带在身边培养,后来又外放到谷王府做长史,同时提督边关六七个王府的军事,以历练他的军事才干。

然而,刘璟千不该,万不该,没有听刘伯温的遗训,出来做官,做官也就罢了,在靖难之役时,还站错了队。

刘璟小时候就被朱元璋带到皇宫培养,自然认得朱元璋的儿子们,因此,刘璟跟当时的燕王朱棣有过争执和矛盾。

有一次二人对弈,刘璟棋艺比朱棣高上一筹,朱棣脸上挂不住,让刘璟让让他,由于当时刘璟还是小儿辈,不懂得权衡将来的利害得失,没有让朱棣,把朱棣得罪了。也许,从这时候起,刘璟就不喜欢朱棣。

靖难之役时,刘璟在谷王府,听说燕王造反,巴巴地跑到南京给建文帝献上平燕计策,建文帝没听,反而把他派往李景隆军中,李景隆大败给朱棣,刘璟只身跑了三十里才逃出来没做俘虏。

建文帝于是把他打发回老家了。

等到朱棣做了皇帝,想起刘璟,征召他,刘璟不从,朱棣派人强行将之押到南京。

令朱棣没想到的是,刘璟见了朱棣,不尊称皇上,还以当年旧时的殿下相称,朱棣大怒,把刘璟关押了起来。

刘璟在狱中自尽,朱棣的臣子里有人提议将刘家满门抄斩,朱棣念在他是功勋之后,没有同意。

无论如何,刘家已经衰落,伯爵爵位没了,朝廷里面当官的人没了!

刘伯温说什么来着,不要让子孙出仕,你们不听,你们两个都去做官,结果把刘家折腾光了。

好好地守着伯爵爵位,享着朝廷的俸米,吃香的喝辣的,不好吗?

刘家“九世再起”,伯爵爵位又回来了!

自从刘家伯爵爵位被明成祖收回,刘基两子自尽,刘家一直处于衰落状态,历经好几代,刘家都没人出来做官。

这似乎是一件很是讽刺的事儿,刘基留下遗训,刘基的子孙不听,非得让大明的铁拳教训一顿,才肯就范。

刘家虽然在朝廷没了势力,但是,终究还是大明开国功勋家族,大明皇帝没忘记他们,大明的同僚们也没忘记他们。

在此期间,出身浙东——刘伯温就是浙东的文学领袖——的不少在朝为官的知识分子,不断在朝廷里上书,要求表彰刘伯温的功绩,刘家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

明代宗景泰年间,刘家的子孙终于有出来为官的了,刘基七世孙刘禄始授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刘基九世孙刘瑜授处州卫世袭指挥使,世袭了一个小武官。

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有人上书嘉靖帝,再次历数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为大明做的贡献。

嘉靖帝大发洪恩,不但让刘基配享太庙,还恢复了刘家的伯爵爵位,刘基的九世孙刘瑜成为刘家第三个诚意伯。

不过,刘伯温预测刘家九世再兴,有可能是刘家后人杜撰的,无论如何,刘伯温家族沉寂一百多年后,又一次兴盛了。

一直到明朝灭亡,刘家伯爵之爵位,再未长时间中断,南明小朝廷甚至加封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为诚意侯。有了伯爵爵位,就有了铁饭碗,刘家子孙自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纵观刘基家族这二三百年,它不像有的家族,在朱元璋时代就被屠戮殆尽,也不像有的家族,长久兴盛,算是在相对平平安安中,度过明朝这个朝代。

这也许是刘伯温另一个遗训起了作用,就是不准子孙学习他的那些异术。

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谋国反而比谋身容易。就像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指挥百万大军,攻城掠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意识不到伴君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最后死于妇人和小人之手。

明朝对刘家算不上多好,也没有多坏,平安安安过了二三百年,不折腾,反而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那他的后代过得如何?】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