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秦始皇是怎样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22:45:39 9次浏览

关于问题秦始皇是怎样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的?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单纯柳叶 Jp】的最佳回答:

秦已经是王朝时代的国家了,秦之前已经有夏商的王朝了。王朝时代是来源于伏羲到大禹的天下时代,王朝时代,只不过是天下时代的继承者,总的历史趋势是人口增加,疆域扩大,秦只不过是利用了周的内乱,夺得政权而已,秦干的事情,早就有人干了。秦是继承者,不是创造者,抬高秦,掩盖无知而已。

【2】、来自网友【中国传统文化集锦】的最佳回答: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诸大臣博士商议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上尊号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满意,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始皇又下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起谥号,自称为“始皇帝”,并安排好自己死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为显示皇帝的威尊和与众不同,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朕”、“玺”二字。此外,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战国时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称作丞相,李斯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长。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大部分为秦原有,少数是统一后新设的: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 36 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曾达 46 郡。郡置守、尉、监,守治民,尉典兵,监御史则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职务类似于中央的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和监御史明确分职,是与中央政权的“三公”明确分职的原则相一致的。郡下为县,县的长官为县令(长),属官有丞。县以下以乡、亭为单位,“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乡三老、啬夫、游徼的职责大致与郡的守、尉、监相仿,“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乡以下为亭,亭为秦时重要的地方基层组织。亭有亭长、亭父、求盗各一人,任务是平时练习五兵,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规定了每一个官吏俸禄,自丞相至下层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 2000 年之久而基本未变。

第四,以“五德终始说”为加强统治的思想武器。秦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为自己的一统天下寻找正当的理论根据,采用“五德终始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根据“五德”说,“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衣服旄旋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将六神秘化并与“五德”说联系起来,使它渗透到政治措施、典章制度和文字记述中去,成为统治人民的重要思想工具。

第五,颁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 216 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国家呈报,这就意味着秦王朝承认他们的私有权,并给予保护。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上农除末”,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第六,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秦统一前,货币很复杂,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除郢爰流行于楚国外,布钱流通于韩、赵、魏;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通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这种,圆钱一直沿用了 2000 多年。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与货币也差不多,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

战国时代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东方六国文字难写、难认,偏旁组合、上下左右也无一定规律,严重阻碍文化交流。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下令对各国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令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作为标准文字范本。文字的统一,使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字体,对我国文化、政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七,修驰道堕壁垒。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同时各国间的道路宽窄也不一致,影响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公元前 220 年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前 212 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一条由咸阳直向北伸的“直道”,仅用 2 年多的时间即告完成。这些“驰道”、“直道”,再加上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后又统一道路和车轨宽度,便利了交通往来。秦统一后采取的以上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来自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的最佳回答:

很多人可能觉得,秦朝的中央集权措施,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开始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秦朝的中央集权措施,其实是从秦孝公时候就开始了。

(秦孝公)

法家思想是秦朝实施中央集权的基础。这一点和汉朝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是不一样的。

战国末期,法家思想一直试图在诸侯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实现这些诸侯国的中央集权。但是无论是李悝变法,还是吴起变法,都先后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与法家思想一开始就否定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从而遭到他们强烈反抗,不无关系。

法家思想最终在秦孝公时期成功了。秦孝公时期,法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秦孝公设定了一个国家战略,这个国家战略就是统一中国。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国家战略,所以国内的一切政治军事事务,都必须围绕这个国家战略来推进。也因此,商鞅变法产生了。商鞅变法对国内的土地进行了分配,分配的标准不是世袭制,而是军功奖励制度。只有在打仗的过程中,建立了军功,才能够获得土地。

秦朝当时的处境是很不好的,他们受到东方六国的歧视,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国内的老百姓,对于发展壮大国家的力量,有强烈的愿望。他们非常支持商鞅变法以及军功奖励制度。就算是那些手中拥有土地的旧贵族,他们反对的力度也不是很大。之所以不大,是因为军功奖励制度所分配的土地,主要是在战争中新获得的土地,对原先的土地并没有动摇其根本。

不过,并不表明这些旧奴隶主贵族就可以一直拥有土地。因为商鞅变法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严刑峻法。这个严刑峻法,使得很多旧奴隶主贵族可能很快就犯了法。一旦犯了法,那么他们的土地也就被没收了。他们是因为犯了法,土地被没收去重新分配的,所以他们就算内心有不满,也没有办法。毕竟虽然很多人都被严刑峻法所惩罚,但不是同时进行的。这个人犯法的时候,和那个人犯法的时候,并不是一样的。所以虽然这些旧奴隶主贵族的土地,都先后丢掉了,但是他们不可能组成强大的统一的反抗力量,因此,秦国国内很少造反。

(汉武帝)

这种做法有点相当于汉武帝的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把土地收归国有,他先是把那些藩王们的土地分解得很小,然后利用国家的法律,找那些藩王子孙们的错误,从而没收他们的土地。由于没收的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土地,尽管最终大家的土地都被没收了,但是集中造反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另外,土地改革是伴随着爵位变化的,在没收旧奴隶主贵族土地的同时,也没收了他们的爵位。

当朝廷具有灵活没收土地和爵位权力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进行灵活分配了。

我们看到,从秦孝公开始实施军功奖励制度以来,一直到秦始皇,前后经过了六代君王的经营。照理说,这么漫长的时间,里面肯定会出现一大帮贵族,一大帮既得利益者。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情况存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并没有哪一个家族的势力太庞大,足以和朝廷抗衡。就算王翦、王贲、王离这样的家族,曾经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他们也没有在国内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势力。所有这些,都与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就一直实施中央集权有莫大的关系。

(农民起义)

可以说,由于从秦孝公开始,就有了“军功奖励制度”及“严刑峻法”这两种手段,六代已经偶,秦国国内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所以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坚持采用中央集权制度,才没有在国内遭到太大的阻力。

不过,秦朝虽然在实施中央集权的时候,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但是也使得权力除了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里以外,全国各地的权力都比较分散。因为很分散,所以抗打击能力就不够。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一爆发,整个国家一下就全乱套了,秦朝也迅速灭亡了。

汉朝开始,也在逐步实施中央集权。但是正如前面我们说过的,汉朝所采用的,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央集权。这种中央集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而不像法家思想所提倡的那样,赤裸裸的压榨。因此汉朝开始的中央集权,最终能获得成功,并被后世继承和发扬。

(参考资料:《史记》等)

【4】、来自网友【私和勾句】的最佳回答:

第一个王朝的秦朝是如何实现中央集权的,要想集权于一手,没有一个狠字是难以成功的,灭掉六国才能统一六国,战争和杀戳是第一位,杀掉不服从的。第二就是仁,用仁慈的手段选择能人志士,将这些人派往分封到各行政区域,或就地取材吸收原来官员为我所用,第三就是法,严格的律令规章制度是集权稳定的基础。第四策,任何一个政权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没有雄厚的经济的政权只能说是一个空壳,是搖摇欲堕的政权,所以民生民心很重要。第五,强大的军队,国防建设不能忽视。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开僻了中国皇权制度的先河,统一度量衡,万里长城和郡县制,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尽管过于暴政,其在统一初期也许是比较适用的,任何一个王朝的建立总是杀一批以摄天下,赦一批以定民心的。秦始皇的中央集权之术,与今天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方式还真相似,应该说秦始皇称得上是集权之鼻祖。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秦始皇是怎样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的?】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