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为何传位给了资质相对平庸的嘉庆皇帝?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0 12:39:10 4次浏览

关于问题乾隆皇帝有 17 个儿子,为何传位给了资质相对平庸的嘉庆皇帝?一共有 3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二 Sir】的最佳回答:

如果说乾隆帝对和孝公主充满了慈父般的爱心,有时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那么,对诸皇子则往往摒却感情因素,绝对从政治上着眼,考察他们的品德才具能否担得起大清江山这副重任,考察他们是否暗存争储的野心。因而,皇帝对阿哥们总是摆出一副威严面孔,有时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乾隆帝究竟是否讲过想立和孝公主为皇储的话,史无可考,但从当时他对诸皇子(包括已内定为皇太子的皇十五子永琰),都不尽满意的心理推断,与十公主父女独对时,他完全可能在戏谑之间无意流露出内心深深的遗憾。

在乾隆帝的十七个皇子中,孝贤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皇二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无疑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皇太子人选。

乾隆元年(1736 年)七月初二日,刚即位的乾隆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九卿等,郑重宣布密立皇储。他说:宗社大计,莫过于建储一事,因此自古以来,帝王即位,首先举行;但明立皇储,容易别生事端,或者太子恃贵骄矜,渐至失德,或者左右小人逢迎谄媚,引诱为非,是以皇祖(康熙帝)当日对建储一事,煞费苦心。皇父(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家法,朕再四思维只有循皇父成式,亲书密旨,照前收藏。随后,在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见证下,乾隆帝亲书建储密旨,命宫中总管太监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此时,乾隆帝二十六岁,春秋正富。他之所以急于立储,一是遵循雍正帝成式,再就是有可立为皇储之人,这后一点似乎更为重要。但因为是秘立皇储,所立之人为谁,除皇帝之外,包括被立的太子本人在内,都不知道,自然不能向王公大臣宣谕。

乾隆帝亲书密旨是立皇二子永琏为皇太子。其时,乾隆帝有皇子三人:庶妃富察氏所出皇长子永璜十四岁,嫡妃富察氏所出皇二子永琏七岁,以及庶妃苏氏所出皇三子永璋两岁。永琏自幼聪明贵重,气宇不凡,雍正帝在世时为他亲自命名“永琏”,已隐寓承接宗器之意。他的优势还在是嫡子,这一点最为皇帝所重,秘立皇二子永琏为皇太子自在情理之中。谁料想乾隆三年(1738 年)十月,永琏偶患寒疾而殇,乾隆帝只得撤出“正大光明”匾后置放的立储密旨,并当众宣布乾隆元年七月所立皇太子即为已薨皇二子永琏,“永琏系朕嫡子,已定建储之计,与众皇子不同,一切典礼着照皇太子仪注行”。永琏夭折,是乾隆帝立嫡之梦的初次破碎。

此后,乾隆帝曾又打算秘立皇后富察氏所生皇七子永琮为皇太子,未及亲书密旨,七阿哥又两岁痘殇。此事恰好发生在乾隆十二年除夕,因此对乾隆帝的震动极大。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向王公重臣剖白自己的心迹,为此降旨表明原本期望永琮承接神器:

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歧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为轸悼。建储之意,另朕衷默定,而未似端慧皇太子永琏之书旨封贮,又尚在襁褓,非其兄可比。

乾隆帝下面的旨谕是为了安慰皇后,称“贤后诞育佳儿再遭夭折,殊难为怀,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从优”。

该谕旨后半检讨私心立嫡过误,最值得重视:

复念朕即位以来,敬天勤民,心殷继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而嫡嗣再殇,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岂心有所不愿,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

乾隆帝在年终岁尾,痛悼嫡嗣再殇之时,向天地祖宗虔诚地承认自己执意立元后正嫡为太子的过错。

清朝自顺治以至乾隆,四代皇帝均非元后所出正嫡承继皇统。顺治帝福临是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生母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著名的孝庄皇太后;

康熙帝玄烨是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佟氏,时为妃;

雍正帝胤禛是康熙帝第四子,生母德嫔乌雅氏;

至于乾隆帝生母钮祜禄氏,在雍邸中没有任何名号,只是习称“格格”,直到雍正帝即位,才册封为熹妃。

这样一看,清帝以庶出之皇子承接神器,绍登大统,真的如乾隆帝所说,竟然成了祖宗“家法”。乾隆帝承认:“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不过,他并没有说明为什么“必欲以嫡子承统”。从汉族皇朝的传统来看,自然是“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昔日康熙帝即循着这样的思路,立元后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乾隆帝即位后,一而再地欲以元后嫡子为皇太子,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容易讲得通。其实,无论康熙帝也好,乾隆帝也好,他们从自身庶出而即帝位的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以嫡子承统是何等重要。

康熙帝玄烨生母佟氏虽出身八旗汉军世家,但入宫以后并不受皇帝宠爱,康熙帝于顺治十一年(1654 年)三月十八日降生之始,就由保姆抱到紫禁城西墙外一座府邸(后改为喇嘛庙福佑寺)去养育。顺治帝不喜欢这个孩子而有意立玄烨四弟——皇贵妃董鄂氏所生之子为皇太子。

康熙帝晚年回忆幼年境遇时这样讲:“世祖章皇帝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康熙帝对幼年的遭遇终生铭记,他深感失欢于父亲的庶子处境之难堪。后来之所以能以庶子入承皇统,全在于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提携呵护。通向帝位的道路,对玄烨来说是不平坦的。正是由于这段特殊经历,所以康熙帝当嫡长子胤礽刚满周岁时,即毅然将其立为皇太子;日后废而复立,旋立旋废,这个过程使康熙帝经历了锥心刺骨的痛苦。乾隆帝庶出得祖父康熙帝眷顾而登大宝,有和皇祖极为相似之处,他在踏上皇位的途路上所遇到的挫折坎坷甚至要超过他的祖父。乾隆帝必欲立元后嫡子为皇储,可以摆出各种堂堂正正的理由,但他对立嫡的追求竟到了痴迷的程度,这只能从他个人独特的人生体验中去寻求答案。

乾隆十二年除夕,皇七子永琮出天花死去,再次给乾隆帝立嫡梦以毁灭性的打击。第二年清明时节,元后富察氏在德州水次的仙逝,则彻底绝了乾隆帝立嫡的念头。此后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乾隆帝没有再考虑过秘密立储这件大事。

储位长期空虚,个中原因非常复杂。乾隆帝年富春秋,身体康健,自然没有急于立储的紧迫感。孝贤皇后已逝,继后那拉氏不惬帝心,既然已不存在从元后正嫡中选定皇储的指望,也就可以从容行事了。而当乾隆帝年逾六旬,以为有必要立储而环顾皇子,逐个审视时,却发现竟没有一个令自己完全满意、完全放心的。如果说乾隆帝对和孝公主充满了慈父的爱心,有时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那么,对于阿哥们,他则往往摈却感情的因素,绝对从政治高度着眼,考察他们的品德才具能否担得起大清江山这副重担,考察他们是否有暗存争储的野心。对待皇子,乾隆帝总是摆出一副严父面孔,有时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虽为庶出,却都是诞自青宫的孝顺儿子,嫡母孝贤皇后大故时,他俩已长大成人,永璜二十一岁,永璋十四岁。谁料想大行皇后梓宫刚由水路运到通州,乾隆帝就指责大阿哥茫无所措,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皇后丧期刚满百日,又当着满洲王公大臣痛责大阿哥对嫡母之死“并无哀慕之愧”,三阿哥“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然后竟武断地说大阿哥对母后之死幸灾乐祸,有觊觎神器野心,词气之严厉,令皇子们不寒而栗。而乾隆帝意犹未尽,又杀气腾腾地说:“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们诛杀。但朕百年之后,皇统则二人断不能承继!

大阿哥、三阿哥日后若心怀不满,必至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让他们兄弟相杀,不如朕在之日杀了吧!”怒气冲冲的乾隆帝转过脸来又告诫满洲大臣,今后如有人奏请立皇太子,“朕必将他立行正法,断不宽贷”!

乾隆帝当时正沉浸在丧后的剧痛之中,金川战事又十分棘手,脾气出奇的暴躁可以理解。不过,似乎不能说他完全失去了理智。乾隆帝的震怒自有他的道理。当时,嫡子与皇后相继而卒,皇储虚位,皇帝脑海自然浮现出皇祖第一次废太子时皇长子胤禔的蠢蠢欲动,同时回忆起皇父痛下决心处置年已二十四岁的皇三子弘时,回忆起雍正年间那场皇室内部手足相残的惨剧。他不希望这一幕幕悲剧重演,所以才有那一番专横武断的诛心之论。

以这样的想法揣度乾隆帝,也可以说他爱之弥深,是以责之愈切。不过,大阿哥、三阿哥实在冤枉之至。乾隆十五年(1750 年)三月,大阿哥永璜竟忧惧而死,上距父皇严厉的廷训不过一年零九个月。弥留之际,素幔中的大阿哥泪汪汪地对亲临视疾的皇父说:“儿不能送皇父了,儿不能送皇父了!”发引那天,乾隆帝手抚灵柩,心如刀绞。父亲为儿子送行,已为人间惨事,更哪堪将老丧长子,而长子含冤早逝,自己实为催命之人。乾隆帝痛惜、悔恨,良心受到谴责,望着渐渐远去的柩车,老泪纵横,他沉痛地低吟哀悼皇长子的挽歌:

灵楯悠扬发引行,举楯人似太无情。

早知今日吾丧汝,严训何须望汝成?

三年未满失三男,况汝成丁书史耽。

见说在人犹致叹,无端丛己实何堪。

书斋近隔一溪横,长杏芸窗占毕声。

痛绝春风廞马去,真成今日送儿行!

为了补过,乾隆帝在皇长子薨逝之后降旨追封其为定亲王,谥曰“安”,其亲王爵即令皇长孙绵德承袭,并破例让皇长孙所居别室治丧,不必迁移外所。乾隆帝诸子中第一个得封亲王爵的即皇长子永璜,尽管是死后追封的。乾隆帝诸孙中,第一个未降等袭封亲王的,是永璜长子绵德。皇长子不幸早逝,乾隆帝有种难以释怀的负罪感,是以终其一生,对皇长子一支都给予了特殊的关爱。

三阿哥永璋也韶华早逝,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七月他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对这位阿哥,乾隆帝对其曾抱有一定期望,他私下里对亲信的军机大臣讷亲说,储位三阿哥“尚有可望”,可见永璋的人品才识有过人之处。三阿哥永璋逝后,追封循郡王,也可视为皇帝良心发现后的补过之举。

在乾隆帝皇子中,遭遇不如大阿哥、三阿哥的是十二阿哥永璂。他的生母系那拉皇后,本来也称得上皇帝嫡子,但那拉皇后与皇帝反目成仇,幽囚而死,十二阿哥因而在人们白眼下,隐忍苟活到二十五岁时死去。乾隆帝对那拉皇后怨毒太深,由其母而迁怒其子,故而十二阿哥身后十分凄凉,直到嘉庆帝亲政,才追封这位不幸生在帝王家的兄长为多罗贝勒。

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乾隆帝六十三岁打算秘立皇储时,除上面提到的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七阿哥、十二阿哥已故,五阿哥永琪、九阿哥(早殇,未命名)、十阿哥(早殇,未命名)、十三阿哥永璟、十四阿哥永璐和十六阿哥(早殇,未命名)也相继而亡。

这几个阿哥中,乾隆帝比较看重的是五阿哥永琪,据说他从小“国语骑射娴习,为纯皇帝所钟爱,欲立储位”。永琪长到二十五岁时,被封为荣亲王,是继追赠永璜定安亲王后,再次为皇子在世时封授的亲王爵。但永琪封王四个月后就病逝了,时间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三月。

这样一算,乾隆帝再度滋生立储想法时,所生的十七个儿子中就只剩下了四阿哥永珹、六阿哥永瑢、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五阿哥永琰和十七阿哥永璘六人,而这仅存的六位皇子中,四阿哥和六阿哥早已分别过继给履亲王允祹和慎郡王允禧为孙,因而也被排除掉了立为皇储的可能。本来子息极多的乾隆帝真的要决定与爱新觉罗氏宗族、与大清帝国命运攸关的预立皇储这件头等大事,就只能在八、十一、十五和十七阿哥这狭小的范围中做一抉择了。

八阿哥永璇是乾隆帝身边最年长的阿哥,书法赵孟,妩媚可爱,也能画平远山水,但为人轻躁,行事颠倒。有一次皇帝分派诸皇子去西郊黑龙潭祈雨,八阿哥与十一阿哥分在一班;下班后,皇帝有所垂询,却哪里也找不到他的踪影。一问十一阿哥,才知道他带着亲随侍从忙中偷闲到城里玩儿去了。八阿哥这种乖张性情,经乾隆帝屡屡训饬后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放纵到了沉湎酒色的下流一路,加以他又有脚病,仪表欠佳,乾隆帝对他不抱期望,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封个仪郡王了事。

八阿哥的同母弟——皇十一子永瑆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封成亲王,号少厂,一号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是个颇具文艺天分的天家子弟。其诗文精洁,尤工书法,早年学欧阳询、赵孟,出入王羲之、王献之笔法,临摹唐宋各家名帖,均造极诣。一个老太监同他说过康熙年间往事,其师少时犹见过董其昌作书,惟以前三指握笔,悬管写字。成王听了很受启发,由此独创所谓“拔镫法”,名重一时,论者以为清朝自王若霖以下,成王一人而已。

同时代享有盛名的书法巨擘还有铁保、翁方纲、刘镛,与成王永瑆并称四大家。永瑆不以画家名世,然偶尔弄笔,空灵超妙,能写墨兰,亦能写生,间作山水,笔墨苍润,他自己戏题云:“山水素不习,偶为之,荒率离披,数笔尽矣。其胸中无丘壑可知,人或以‘马一角’呼之可也。”“天雨粟,马生角”,乃天下怪事,永瑆自以为不善画而偶弄笔,故自嘲“马一角”。乾隆帝是个风雅天子,每每临幸成王府第,观赏其书画佳作。不过,对八阿哥的寄情翰墨,流连诗酒,乾隆帝也颇为警惕。

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五月的一天,他见十五阿哥永琰手持扇上有题画诗名,文理、字画俱甚可观,落款为“兄镜泉”三字,一问才知“镜泉”是年方十四五岁的十一阿哥别号。乾隆帝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幼龄所学如此,可见天分甚高;忧的是脱剑学书,渐染汉人陋习,难免丢掉满洲勇武祖风,所关国运人心,良非浅鲜!他对十一阿哥的担忧尚不止于此,这位阿哥优柔寡断,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怪脾气越来越多,被近支王公大臣传为笑谈的是他的吝啬。

据说,一次他所乘之马死了,成王即命烹马肉代膳,当天成王府即不举炊。成王的福晋是当朝第一大臣傅恒之女,奁资极丰,过门之后这位钟鸣鼎食惯了的大家闺秀竟然日食薄粥,陪嫁的金银财宝都被纳入成王府库中;库中积有白银八十万两,名“封桩库”。成亲王晚年得了狂痫症,死前大小便失禁,秽物从裤裆流出来,左右劝他换件衣裳,他却超然答道:“死后遍身蛆虫吃腐肉,又有谁替我洗干净呢?”永瑆和永璇都活到了道光年间,一个卒年七十一,一个卒年八十六,是乾隆帝十七个儿子中长寿的两位。

十一阿哥以次的十五阿哥永琰暂且放下不说,十七阿哥永璘恐怕是皇帝最不成器的一个孩子。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遴选皇储时,永璘八岁,年龄比诸兄都占优势,不过皇帝并没选中他。因为乾隆帝看到这个老儿子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性情也轻佻浮躁,没有天潢气度。永璘稍长,常常溜出宫禁,一身便服去外城狭路曲巷寻花问柳。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乾隆帝八旬万寿庆典前大封诸子,六阿哥、十一阿哥、十五阿哥都封了王爵,永璘只封了个贝勒,从此对皇位彻底死了心。他曾对亲近的人说:“即使皇帝多如雨落,也不会有一个雨珠儿滴我身上。将来哪位哥哥当了皇帝,能把和珅府邸赐给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和珅败后,他的胞兄嘉庆帝果然将王公大臣垂涎的和府赐予永璘一半,从此,永璘燕居邸中,惟以声色自娱而已。

与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七阿哥比较,十五阿哥永琰为人稳重,处事刚明,内廷外朝虽不敢公开议论,私下却一致认为他是最有希望的皇储人选。的确,十五阿哥文武兼资,品学俱优,堪称清皇家教育出来的理想人才。

然而,不能不说,乾隆帝虽以严皇子之教著称,结果却不甚理想,前面提到的八阿哥、十一阿哥和十七阿哥都没有往从政一路发展,就是已出继给两位皇叔为嗣的四阿哥永珹和六阿哥永瑢,也仅以擅画花卉山水,以及精于算学名闻于世,未见有出类拔萃的政治才干。平心而论,这倒不能全归于皇子教育的缺失,而要从当时整个政治大气候中探索其原因。

雍乾两朝,宦海风涛险恶。热衷的人当然什么时候都往功名利禄里钻,而稍稍清醒的有识者已看穿了“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这出人间闹剧,特别是那些官场中翻过筋斗的过来人,更产生了一种对政治,以至对人生的厌倦情绪。

王公大臣、士大夫们惑于因果,遁入虚无,以素食为家规,以谈禅为日政者,比比皆是。除十五阿哥永琰之外,乾隆帝诸子或怡情翰墨,或狭巷冶游,甚至佯狂装疯,似乎也表现了他们有意逃避政治的扭曲心态。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中,尚书房培养出来的上乘人才如永琰辈,可能无可指摘,而尽善尽美到几无瑕疵的人恰恰不可能是旷世奇才。乾隆三十八年,当乾隆帝为立储不能不做出最后抉择的时刻,很可能陷入了茫茫然、惶惶然的烦乱心绪。想当年,太祖努尔哈齐不讲究什么阿哥教育,而所谓“四大王”“四小王”几乎个个是帝王之才;圣祖康熙帝也无所谓皇子教育,但皇长子、二子、三子、四子、八子、九子、十四子也都有登九五之尊的见识与才干;自己的子嗣不少,而可供选择的皇位继承人为什么如此有限呢?

即使如此,乾隆三十八年冬还是选定了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储,尽管乾隆帝并不十分满意。

这次皇帝立储,既未遵循雍正帝创制定下的仪式,也没有像乾隆元年立皇二子永琏为皇太子那样向群臣宣谕,而只是亲手书写应立皇子之名后,密封缄藏,然后将此事“谕知军机大臣”而已。这件宗社攸关的头等大事之所以做得如此机密,似乎是乾隆帝对年仅十二岁的十五阿哥的气性还把握不准。当年冬至,乾隆帝亲诣南郊天坛举行祀天大典时,特命诸皇子侍仪观礼,皇帝向苍穹默默祷告:

如所立皇十五子永琰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上天潜夺其算,令其短命而终,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朕非不爱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计,不得不如此,惟愿为天下得人,以继祖宗亿万年无疆之绪。

看来乾隆帝已做好了十五阿哥随时为天所殛,而将立储密旨撤出毁弃,另作他图的准备。由于这次立储绝密至极,因此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九月,乾隆帝风闻有人议论他“贪恋禄位,不肯立储”时,才被迫向天下宣布:五年前,即乾隆三十八年冬已选立皇储,此事昊昊苍天可以为证。

此后,外间开始纷纷猜测乾隆帝所立者究为哪位阿哥,有猜六阿哥永瑢的,有猜十一阿哥永瑆的,有猜十五阿哥永琰的,甚至有猜皇长孙绵德和皇次孙绵恩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乾隆六十年新正,严密封固了二十余年之久的国家最高机密才被皇帝本人在谈笑间揭开谜底。那是正月初二,乾隆帝照例在乾清宫设家宴,与宴的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以及近支亲王、郡王等济济一堂,轮流到老皇帝面前跪拜,恭贺新禧,除十五阿哥永琰一人,皇帝都有赏赐;就在永琰仰望皇父,仍有所期待时,皇帝却在众目睽睽之下,笑着对他说:“你还要银子有什么用?”永琰一时还未品出皇父的言外深意,而聪明的皇子皇孙们已相视莞尔一笑。

这一天,距乾隆帝正式宣布永琰为皇太子不到九个月。

【2】、来自网友【黑句本】的最佳回答:

大清朝建立以来,皇位传到乾隆时,没有一个皇帝是以嫡长子继位的,在乾隆看来这是个巨大的遗憾。因为立志事事要超越前人,所以乾隆在即位之初就暗下决心,“必欲以嫡长子承统,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

然而,天意却没有成全乾隆立嫡子的愿望,他一生钟爱的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个嫡子(乾隆次子永琏以及皇七子永琮)竟然都是一个命运,早夭!(永琏九岁夭亡,永琮未满两岁夭亡。)

连丧两个嫡子对乾隆的打击非常大,这直接导致在随后二十多年间,他没有再提及立储的事,直到乾隆三十八年,迫于压力,他才秘密立储。

乾隆共有十七个儿子不假,但到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时,十七个儿子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已经相继亡故,如果再加上乾隆三十一年前,出继给宗室亲王的皇四子、皇六子,理论上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实只剩下五个儿子。

按理说,两个嫡子早夭,皇长子永璜本该是机会大增的,怎奈乾隆立嫡不成,却把气都撒在了庶子身上,尤其是二十一岁的皇长子永璜和十七岁的皇三子永璋身上。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三十七岁的富察皇后病故在东巡的龙舟上。在富察皇后的丧礼中,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行礼时中规中矩,其实并没有什么过错,但乾隆因为连失嫡子、皇后,对这两个成年的庶子是怎么看都不顺眼。

富察皇后的梓宫(梓木做的棺材)刚运到通州时,乾隆就毫无由头地下了一道严旨,指责皇长子永璜在丧礼中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

富察皇后丧期刚满百日,乾隆又当着满洲王公大臣的面痛责皇长子对嫡母之死“并无哀慕之愧”,皇三子“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

痛责完,乾隆还杀气腾腾地挑明说,皇长子、皇三子对母后之死幸灾乐祸,有觊觎神器的野心,因此这二人绝不可能成为太子人选——

“大阿哥、三阿哥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把他们诛杀。但朕百年之后,皇统则二人断不能承继!大阿哥、三阿哥日后若心怀不满,必至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让他们兄弟相杀,不如朕在之日杀了吧。”

因为这一番惊吓,皇长子永璜不久即染上重病,两年后忧惧而死。

除开这两个悲催的皇子,再来看看剩下那五个。

皇八子永璇是乾隆身边最年长的儿子,但他有两个致命伤,一个他身上有风流文人的轻浮,好书法,做事常常颠倒主次。有一次乾隆分派诸皇子去西郊黑龙潭祈雨,这家伙竟然趁此机会,不当差,野游去了,这一些让乾隆觉得他不是承继大统的料;另一个致命伤,永璇腿脚有毛病,没有帝王仪表。

因为这两点,乾隆四十四年,他彻底失去了竞争资格,乾隆给他封了个仪郡王了事。

皇十一子永瑆比他八哥更文艺,完全就是个只知道诗情画意,不知道天下大事的文弱之徒。另一点,这家伙怪脾气很多,而且时常闹吝啬的笑话。很显然,这样的儿子不可能入乾隆的法眼,因此也被淘汰掉了。

皇十二子永璂因为生母那拉皇后为乾隆所厌恶,根本没有资格列为皇储人选,因此可以直接忽略掉。

皇十七子永璘是乾隆所有皇子中最不成器的,乾隆的这个老儿子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性情也轻佻浮躁,年纪稍长一点,就常常溜出宫禁,一身便装去外城寻花问柳。乾隆五十四年,乾隆八旬万寿庆典前大封诸子,他的几个哥哥都封了王爵,他只封了个贝勒,这一幕足以说明乾隆从未考虑过他。

五个儿子,筛掉了四个,最后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

比起其他几个竞争兄弟,永琰虽然不是最聪明的一个,但绝对是缺点最少的那一个。

首先,永琰以勤学闻名,玩命读书的劲头很足;其次,在乾隆的严厉督导下,永琰十分孝顺,品行端淳,少年老成,这一点让乾隆几乎挑出毛病;再者,太子在历朝历代都是最危险的角色,稍有不慎,不是被废,便是被搞死,永琰在被秘密立储后,有一点很可贵,时刻谨小慎微,不折腾,不走样,这无疑让越来越老的乾隆对他越来越满意;最后,永琰是清朝历代帝王中长得最端正、最富贵的一位,这份帝王颜值给他加分不少。

综上所述,嘉庆得位并没有经过激烈严酷的竞争,他得在中庸,得在没毛病——

【3】、来自网友【精终卫国】的最佳回答:

乾隆皇帝,清朝入关后第五位君主,生于康熙五十年雍亲王府,康熙六十一年病逝,由其父即位是为雍正,雍正十三年,雍正病故,由宝亲王弘历即位是为乾隆,乾隆在位六十年,平定西藏,清小大张叛乱,初登大宝勤政爱民,雷厉风行,后骄纵任性,好大喜功,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已经 85 岁了,为了不超过其祖父康熙的六十年,遂提前退位,那么乾隆一生有 17 个儿子,到了这个时候乾隆诸子皆早亡,那时候皇嗣继承人有三个,永璘,永瑆,永琰,乾隆不得以选择了永琰为继承人,是因为他秉性醇厚,相对其他儿子还算可以,自己活太长了,活活熬死自己的儿子,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乾隆皇帝有 17 个儿子,为何传位给了资质相对平庸的嘉庆皇帝?】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