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同样是皇帝被掳,为什么土木堡之变知名度不如靖康之变?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9 09:33:36 13次浏览

关于问题同样是皇帝被掳,为什么土木堡之变知名度不如靖康之变?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大明布衣】的最佳回答:

光看这两者的地理就知道为什么靖康之耻是土木堡之变没法比的

【2】、来自网友【环球网】的最佳回答:

首先,“土木堡之变”大明和“靖康之变”时北宋在自身的军事实力上大不相同,朱元璋澄清漠北、朱棣四次御驾亲征横扫大漠,在实力对比上,已成一盘散沙的游牧民族对大明根本构不成威胁,再加上名英宗之前的“仁宣之治”,大明一度达到鼎盛,土木堡之变尽管造成英宗被俘,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的局面,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只需要采取正确的战略措施奋力御敌,就可转危为安,后来于谦也做到了。

反观北宋,由于赵匡胤出身行伍被拥立为帝,因此武将的职权做出诸多限制,以保证不会危及赵姓帝位,这就造成了北宋在军事上一直积贫积弱的局面,和一个小小的西夏打了上百年都没有讨到任何便宜。而当时的金人则异常勇猛,一度有“金兵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之说,军事实力上北宋难望金国之项背。

其次:五代时,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拱手送人,给汉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造成汉家江山北方已无险可守,富庶的中原大地完全暴露于游牧民族铁蹄之下。这也是北宋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而明朝则不存在这种情况。

再次,“靖康之变”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他不仅仅是北宋灭亡,两位皇帝被俘虏,还给汉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中原大地一度满目疮痍,持续数十年饱受金人掳掠和战火纷争,而同为正朔的南宋却偏安江南,无心收复中原,最终导致南宋覆亡,汉民族土地第一次完全落入异族之手。

而“土木堡之变”只是在在战场损失了很多将士和文臣,一度让大明伤了元气,并未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即使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也在一年后被放了回去,因此两件事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3】、来自网友【将作大臣】的最佳回答:

我认为虽然都是皇帝被俘,但却有几处不一样:

一、前景不一样:英宋接手的是”仁宣之冶”后如日中天的大明朝;徽宗接手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不断党争走下坡路的北宋且自己声色犬马,宠信奸侫导致民不聊生。

二、作战性质不一样:金灭辽,金全盘接手辽政权,靖康之耻属国与国之战系民族矛盾;而瓦剌名义上受明册封,属于诸侯对抗中央,系内部矛盾。

三、产生原因不一样:靖康之耻是宋金联合灭辽使金看到宋的虚弱从而发动对宋进攻并灭亡北宋;而土木堡事件是王振减少瓦剌虚报赏赐造成矛盾并怂恿英宗效法成祖宣宗亲征而造成的全军覆灭。

四、过程不一样:靖康之耻皇帝全无斗志,左右反复,屈辱求和。导致京城被破,束手就擒。且连累宗族、家庙、百姓等被掳,惨烈至极;而土木堡事件除英宗几人被俘外,其余人等均壮烈战死,体现了气节。而也先拿英宗要挟明王朝新立的景帝并不为其所动。

五、结果不一样:靖康之耻对北宋是颠覆性的,也是汉民族的耻辱,而后建立的南宋亦是苟延残喘,毫无气节;而土木堡事件则是大明皇朝成长中的一个小插曲,不久英宗的孙子朱佑樘迎来了”弘治中兴”并使大明国祚延续到 1644 年崇祯上吊煤山。

六、当事人结果不一样: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掳至东北并行牵羊礼,后宫及公主们惨遭蹂躏,徽宗死后被点天灯,钦宗则屈辱坠马而死;而英宗则被放回并奇迹般复辟,并从懵懂少年变得英明且死后废除了殉葬陋习,可谓功德圆满。

有宋一代重文轻武,导致了”靖康之耻”和”涯山之战”的惨状,即使经济再发达,也不过是他人的搬运工,读宋史,一个字”惨”。皇明太祖高皇帝出身布衣,成于行伍,以刚猛御天下,历代亦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真的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读明史,一个字”硬”。

【4】、来自网友【凤妩一】的最佳回答: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老实说之前并没有怎么把这两件事儿联系起来,看到这么个问题,仔细想想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

一件事儿要想出名,最重要的就是看影响力大不大,涉及到的人出不出名。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去比较一下这两件事儿。

1)论影响

靖康之变直接灭亡了北宋政权,影响力不用多说。土木堡之变虽然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数十万士兵的伤亡,但是大明毕竟还在,还坚挺了接近两百年。

2)论涉及人物知名度

靖康之变涉及的人物有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以及岳飞韩世忠这些放在整个中华历史上都极其出名的一线人物。宋徽宗是艺术天才著名的昏君;宋钦宗其实事迹不多,但是毕竟是亡国之君;宋高宗则是南宋的开国之君,又是害死大英雄岳飞的罪魁祸首,名气也不小;岳飞韩世忠这等沙场名将向来是男孩子的最爱也不用多说。反观土木堡之变,发生在不前不后,涉事皇帝明英宗在明朝皇帝知名度也属于比较低的,整个事件中知名度最高的还是在后续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的于谦。另外,作为敌对方,新兴政权金国也明显比强弩之末名气大得多。

另外,这两件事儿都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耻辱事件,再比较一下两件事儿给我们带来的耻辱感。

1)靖康之变是敌人主动欺负。而土木堡之变是我们主动去打别人,一时不察中了埋伏,论对大明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但是耻辱感真没有多大,如果皇帝没有被俘的话,那就只是一场大规模作战失败而已。

2)靖康之变被敌人攻破了首都,首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首都被打下来了基本就是国家被灭了;而土木堡之变,敌人后来虽然也打到了首都,但是毕竟无功而返。

3)靖康之变被俘虏的人有很多都是无辜平民,官员女子,无论是受害人的数量还是受害人的凄惨情况,都不是土木堡之变可以比的。

随便掰扯了这些不同,感觉还是有些说服力的。

感谢阅读,敬请关注!码字不易,点个赞呗!

【5】、来自网友【小约翰】的最佳回答:

因为土木堡之变跟靖康之变的影响力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二者的历史意义也截然不同。如果想更直观的体会一下二者的区别,我可以打个比方。

用中华民国做例子。

土木堡之变。

打个比方,日本人是也先,民国是大明。

日本人骚扰上海,蒋介石决定御驾亲征,率领二十万精锐与日本人决战,结果绕来绕去没找到敌人,最终被日本人突袭,军队全军覆没,日本人生俘蒋介石。

日本人俘虏蒋介石之后,兵临南京城下。南京的国民党文武官员推举李宗仁为委员长,率领剩余部队在南京城下与日本人决一死战,最终大败日军,日军没捞到便宜悻悻而去。后来日本人还想用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谈判,却得不到好处,一年之后也就把蒋介石放了。

虽然这都是只是打个比方,但是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这个严重程度:明朝打了个败仗,丢了皇帝,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重新立了一个皇帝之后又打了个大胜仗,重新立住了江山。

而靖康之变,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如果把靖康之变套到民国,大概是这样的。

日本人攻破上海,兵临南京,把国民党守军打的大败,蒋介石为避祸而下野。虽然国民党的援军云集,但是继任者汪精卫对于打赢战争毫无信心,一来二去,下定决心投降。

在日军的要求之下,汪精卫亲自去日本军营请降,日军遂俘虏了蒋介石、汪精卫等所有国民党要员。宋美龄和陈璧君(汪精卫妻子)被日本人俘虏后受尽凌辱,国民党的所有财富、珍宝全部被日本人所得。南京城上下的财富被洗劫一空,女人被强奸男人被奴隶,最终日本人押着蒋介石、汪精卫,心满意足的载着满满的战利品而去。

这之后,侥幸逃得一命的李宗仁一路被日军追杀,带着一堆地方官,在重庆建立了国民政府。但是与日本人不敢交战,只敢乞和,最终两国以武汉为界,武汉以西归中国,武汉以东归日本。

感受到区别了吗?

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只是一次军事上的大败,损失了几十万部队和一个废物皇帝而已。但靖康之变对于北宋,则完全是亡国之难,而且不仅是亡国,还是最耻辱的亡国法。两任皇帝和无数的后妃公主被俘虏,北宋朝廷里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被肆意凌辱,整个国家尊严扫地。

而继位的宋高宗,一点没有收复河山的志气,只想跪地乞降。从靖康之变开始,宋朝正式丢掉了北方江山,一半的汉人沦为了亡国奴,中国正式开始了偏安状态。

这两件事的历史意义完全不同,土木堡之变只不过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而靖康之变终结了一个朝代,开启了两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影响不可同日而语,自然知名度也就不同啦。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同样是皇帝被掳,为什么土木堡之变知名度不如靖康之变?】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