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朝的总督要比巡抚官职大,可为何地方巡抚经常与总督对着干呢?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1 02:11:26 12次浏览

关于问题清朝的总督要比巡抚官职大,可为何地方巡抚经常与总督对着干呢?一共有 4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大哉乾元】的最佳回答:

总督与巡抚没有隶属关系,他们都只对皇帝负责,任命权都在中央。总督官阶比巡抚高一点,但各有各的职权,不能互相伸手干涉对方。总督可能管几个省,巡抚只管本省。

【2】、来自网友【国史馆】的最佳回答:

清朝在每个省都设巡抚,但在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 1906 年,设东三省总督之前,全国的总督只有八个。另外有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分别管水利和漕粮运输,这两个职位虽然名义上也是总督,但朝廷一般都是把它当成是总督的预备职务,与巡抚相当。

总督通常管一个省(直隶总督、四川总督),两个省(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三个省(陕甘总督、两江总督、闵浙总督、东三省总督)。

总督和巡抚没有法律意义上的隶属关系,但总督在级别上高于巡抚,尤其涉及到军务。由于总督职务以军务为主,遇有战事,总督就是巡抚的直接领导。但不打仗的时候,总督和巡抚的关系就很微妙了。

清朝官制,总督和巡抚,加上布政使、按察使这四个职位,属于疆臣,上马管军下马管民。遇有战事,或是辖区有人造反,他们都有统兵的权力。没有战事的承平时期,他们对属下的官员负有监督和节制之责。

清朝官制沿袭明制。明朝特重文官体系的建设,官制的设置,最上者是皇帝对应整个文官体系,而文官体系的逻辑是宰相高于六部、六部高于督抚,很大程度上强调中枢的作用。

因此,清朝入关的早期也是如此。即内阁中枢的设置高于地方,比如,六部堂官都是从一品,而地方总督是正二品,巡抚是从二品。

但实际上,地方督抚的权力却往往比六部堂官大的多,相应地,责任和义务也大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势必造成权责不符的情况,不利于激励机制的正常发挥,也不符合督抚本身和所辖民众的心理预期。

于是,康熙以后,对地方总督和巡抚两个职位,皇帝追加了许多恩赏,目的是提高督抚的政治地位和权威,力争权责相符。那就是例加官衔和宫衔。

例如,总督的品级本身是正二品,但有例加衔,兼署兵部尚书衔,变成了从一品,表示打仗的时候,可以名正言顺地统帅绿营和所有的八旗武将。同时还例加右都御史衔,表示对所有属下文官都有节制和监督权。同时,对资深的总督加太子太保的宫衔,这倒不是真的让他们去教导太子,而是为了笼络,抬高他们的身份,意思是,即便他是远在天边,也属于皇帝的近臣,东宫的属官。

巡抚本来是从二品,但例加兵部侍郎衔,也是正二品,同时例加右副都御史衔,也是为了节制属员。与总督一样,资深的巡抚照例加宫衔,太子少保。

有意思的是,正是右副都御史这个署衔,使得巡抚可以参劾总督。御史的纠参权没有大小,京城里的御史们发起狠来,连皇帝和太后都参,更何况他们的上司。

所以,巡抚参总督并不是以下犯上,反之,总督参巡抚也是天经地义。有清一代,督抚互参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哪个省,督抚的关系往往处在互相防备、互相监督的状态。

对皇帝来说,这是非常好的监督的模式。皇帝虽然常被督抚互参弄得头疼,但又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办法来制衡总督和巡抚这个级别的方面大员。

全国只有直隶、四川、山西、山东和河南五省例外。直隶和四川两省只有总督,下面不设巡抚。因此,这两个省布政使和按察使的顶头上司不是巡抚,而是总督。而河南、山西、山东三省只有巡抚,上面没有总督,也不归任何总督管。

其实,即便贵如总督,也不希望耳边有个巡抚下级在鸹噪,巡抚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清朝的官场上,四川总督一职是大多数总督向往的,天高皇帝远,四川又是物阜民丰,少有战事,总督可以唯我独尊,比皇帝还舒服,特别适合养老。

河南巡抚那一片天是雍正时田文镜打下的,田文镜当时是天下模范巡抚,雍正皇帝竖立的典型,他以后的河南巡抚成了巡抚中的另类,上面没有总督管着,他自己军务民政一把抓,差不多与总督一样。

清朝总督的职责与巡抚往往多有重合,具体因地因人而异。

一般而言,有战事的地方,总督的主要职责就是军事,比如陕甘总督和它的前身川陕总督,有清一代那个职务就是带兵打仗的,因此它的民政部分就仅限于筹饷,其它的则委之于巡抚。

还有一个官员本身的因素,有的比较强势,爱揽权,他当巡抚,风头往往会盖过总督。有的官员比较谦抑,他当总督也会有被巡抚欺负,弱势很多。

四川总督、云贵总督等辖区基本上没有战事,所以他们的职责就偏重于民政,相对的,治下巡抚的权力就会被侵夺。

晚清的两广总督由于地处五口通商前线,鸦片战争以后,基本上以洋务和通商事务为主,而广东巡抚的职责也大致如此。这样一来,在全国范围内,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的矛盾也是最大的。 其实广东完全应该仿四川的成例在总督和巡抚两职选择其一,但实际上却没有,广东总督与巡抚并存一直到清朝垮台。

一般而言,朝廷为了避免督抚的矛盾,同时也发挥督抚衙门行政中心的辐射作用,尽量安排总督和巡抚在不同的驻地。比如,两江总督驻江宁,同一省的江苏巡抚驻苏州。这是在驻地大城市较多的情况下,但往往不能普遍如此。

广东就很特殊,督抚同城。所谓督抚同城是指总督和巡抚的驻地都是一个城市,而且衙门甚至比邻,广州就是这样。还有湖北,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都在武昌。陕甘总督驻兰州,甘肃巡抚也驻兰州。

所以广东历任总督与巡抚都不和谐,互相攻讦的事情非常多。更要命的是,广州将军也驻广州,三个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朝廷重臣挤在一起,其中的广州将军是正一品武官,身份比督抚高,所以平日里免不了发生矛盾。

遇到督抚互参,皇帝往往非常重视,因为这样会影响大局。督抚互参是一定要有个处理结果的,不可能不了了之,最后无论谁落下风,都会牵扯朝局的变化,这也是皇帝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当督抚互参时,朝廷往往会派员彻查,一般都会派巡抚以上级别的官员,或者比当事双方级别更高的大臣或王公前往彻查,很多时候,前往查案的官员是被撤职或调离那个人的继任者。

【3】、来自网友【历来现实】的最佳回答:

满清攻打明朝本来只想攻城略地占便宜的,可一不小心就入了关,进了北京城坐了皇位。

满清和大多数中国朝代不一样,是异族人统治,语言不同,文字不同,治理国家可是高难度。元朝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皇位还没有暖热就滚蛋了,殷鉴不远。所以满清统治者处心积虑研究前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发扬光大,制定出符合自己统治的一套体制,这些体制被誉为封建帝制的巅峰——也就是十分健全的官僚体制。

清朝的时候,地方官设置有总督,也有巡抚。是巡抚厉害,还是总督厉害?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看级别就可以了。

总督如果担任兵部尚书衔的话,是从一品,不担任的话是正二品。

而巡抚不加兵部侍郎,是从二品,加了衔就成为从一品级别了,山东巡抚虽然只管辖山东一省,但和总督一个级别。

四川总督除外,别的省总督至少管辖两个省。甚至两江总督就管苏、皖、赣三省,闽浙总督统管浙、闽两省,山东巡抚只管山东,但和总督平级。

看上去,自然就是总督权力比巡抚大了。

表面看来,总督可以制约巡抚,可是巡抚却不属于总督的领导之下,甚至总督对于巡抚,都不能像对待下级(如藩司、臬司、提督)那样行使管辖权。

假如他们之间真的爆发冲突,要是巡抚有靠山的话,扳倒总督也不是没有可能。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俗话还说,卧榻之旁不容别人酣睡。清朝的官员也是一脸懵逼,既有巡抚,为何还要有总督?

所以中国历史上多数朝代的地方大员只有一个,也就是一元化领导。 到宋朝的时候,赵家皇帝小家子气,对地方官不放心,就派了好多防范他们的官员,但中央负责的官员还是只有一个。

元朝时候把前朝的制度搞砸了,他们设立的行省区域大,官员权力大,尾大不掉,影响皇帝权威,所以元朝那么短命。

到了明代,老朱家的皇帝精明过人,他们总结元朝教训,恢复郡县制,平级的省官就有三个:布政使、按察使和兵马指挥,让他们相互监督。牵制的目的达到了,但龙多不治水,有事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了。

无奈之下,中央只好设立巡抚和总督,来管理地方,他们成为实际上的省一把手。

清朝把前朝的制度研究透彻了,把官员制度搞得不伦不类,乱七八糟。

就拿两江总督来说,名义上他是管着苏、皖、赣三省,但总督府江苏江宁,也就管江苏多了一点。可江苏巡抚也管理江苏,两者就有了重叠。不过幸好江苏巡抚在苏州办公,所以,他们政务虽有重叠,但还可以各司其职。

可是两广总督和巡抚就尴尬了,他们两个官员都在广州办公。同样尴尬的还有闽浙总督和巡抚,他们都在福州办公。

除此之外,湖广和云贵,陕甘都有同样的尴尬。低头不见抬头见,处理政务上没有摩擦和冲突可能吗?

他们之间级别大小不同,但不是上下级关系,总督可以节制巡抚,但巡抚对中央负责,可以直接向上级反映问题。

说到这里,可以看出满清统治者的良苦用心。他们知道只靠满清治理天下力不从心,也无法胜任。还是以汉治汉。但他们对这些汉人又怎么能够放心?于是就绞尽脑汁用这套办法,通过制衡来防患于未然。

如果总督和巡抚们感到不适,感到闹心那就对了,要的不就是这个效果吗?

总督和巡抚窝里斗正中皇帝下怀,而他们斗争必须要抓住对方把柄,如果怕被对方抓住把柄就要尽心尽力当好官,为朝廷服务。这样一来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可见,这样的制度设计,就是为了总督和巡抚之间搞事的,不搞事的很少。要是大家都是汉人还好说,一个汉人一个满人,汉人的日子就够呛了。

那年洪秀全造反,打到了湖北,担任湖广总督的是吴文镕,吴文镕一看太平军兵强马壮,人数上又占绝对优势,就打算固守待援,但经不起满人巡抚崇纶的反复催促,在明知道是坑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出城迎战,结果丢了小命。

后来的胡林翼做了湖北巡抚就学乖了,处处讨好满人湖广总官文,不仅经常请吃饭,陪他出去围猎。还搜罗民间奇珍异宝给他,美女佳人更不在话下,把个满人总督弄得心花怒放。胡林翼镇压太平军打了胜仗更是毫无保留记在那个满人总督名下,这家伙也就啥心不操,任凭胡林翼在湖北一手遮天了。

督抚同城斗法的事并非个例,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而且越往后越严重。

只是太平军造反后,洪秀全成全了一批汉人官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让他们在满人面前扬眉吐气。

但这样的强势总督毕竟是少数,通常情况下,督抚都是半斤八两,势均力敌。

所以,戊戌维新光绪政改的时候,体制改革第一步,就是拿督抚巡抚同城的制度开刀,革除了这种积弊。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变法失败,督抚同城又死灰复燃。

由此可见,在封建王朝,维护自己统治是第一位的,行政效率和人民福祉都轻如鸿毛。

还是那句话,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4】、来自网友【陈章鱼】的最佳回答:

钱穆先生评论清朝的政治制度,用过六个字:「无制度,有权术。」

可以说清朝皇帝为了让自己的权利更加集中,对于地方大臣的管理,其实是有些混乱的,「密折专奏」制度的出现,让皇帝可以跳过中央的机构和地方的机构,直接和地方官员对话。不要说巡抚,藩司、按察使、学政都是可以直接给皇帝汇报,并且接受皇帝的命令。

在这样的制度之下,虽然总督比巡抚官大,但是巡抚没有必要去接受总督的直接领导,那么很多的时候这就给对着干创造了条件。

在晚清的官场小说当中,曾经有人总结过「官场三十六计」,其中有一系就叫做「隔山拜佛」。

什么叫做隔山拜佛呢?就是你想要去升官,你要讨好的,不是自己的直接领导,而是直接领导的领导。比如你是一个知县,你去讨好知府,知府也不能把你升成知府,所以如果你去讨好道台,讨好藩司,这样才有机会实现那种跨越式的升官。

对于巡抚来说也是一样,他和总督的关系再好,总督也不会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他来做。那么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让自己升官,当然就是要体现出来,我比那个人更有水平,我把他弄走,那么巡抚才能够顺理成章坐上更高的位置。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巡抚和总督对着干,风险小收益大,那么作为这些官场中的人精们不会想不清这个道理,当然就选择了一个最优的方式。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章鱼读书」,和我一起,做更聪明的读书人。

在公众号「章鱼读书」回复「100 本」,获得每年精读 100 本书的高效方法。

以上就是关于问题【清朝的总督要比巡抚官职大,可为何地方巡抚经常与总督对着干呢?】的全部回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如要实行请慎重,任何后果与本站无关!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