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1968年苏联武装进入布拉格,为何北约甘当旁观者?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1 10:10:20 9次浏览

关于问题1968 年苏联武装进入布拉格,为何北约甘当旁观者?一共有 5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蝴蝶花间飞 2016】的最佳回答:

两个原因吧,一是当年苏联正值巅峰状态,所谓的钢铁洪流,让世界胆颤。虽然真正打起来,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北约未必就输,但代价太大。二是,尽管苏联最擅长欺侮自己的小兄弟,但毕竟这是华约国家之间的事,北约也不好贸然出手。如果换成被欺负的是北约自己的兄弟,就另当别论了。

【2】来自网友【分秒必争火车 wo】的最佳回答:

捷克是华约成员,是苏联小弟,不是北约兄弟啊。北约只是集体防御组织,不允许主动攻击别国。

北约只为兄弟两肋插刀,

华约专在兄弟两肋插刀。

【3】来自网友【花花的老爷 V5V】的最佳回答:

1968 年,捷克属于华约国家,是前苏联的势力范围,前苏联入侵布拉格。对北约来说,不过是华约的内部事务。就北约者怂样,绝不敢趁华约内乱全面进攻,最多口头支持下捷克。实际上北约从成立以来一直居于守势,华约未解体前一直过的战战兢兢。

【4】来自网友【我没忘记 home】的最佳回答:

1968 年 8 月 20 日,超过 50 万华沙军队在 5000 多辆坦克和战车的支援下跨过捷克斯洛伐克边界,开始了名叫“多瑙河行动”的入侵行动。华约军队在两天之内控制捷克斯洛伐克,成功阻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自由化改革。

附图,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苏联一个超级大国为何要对华约的小弟大打出手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前因后果。

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

1968 年 1 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面对恢复 50 年代大清洗牺牲者的名誉、经济增长减缓、斯洛伐克的自治主张等一些列问题,杜布切克开始在

国内

进行政治改革,他提出了建设“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创造“一个自由、现代、高度人道的社会”。

捷共

1968 年 4 月通过的行动纲领中提出了“新型社会主义模式”,主要内容包括:

  • 修正共产党的权利集中
  • 恢复在大清洗中牺牲者的名誉
  • 以联邦制为原则解决“斯洛伐克问题”。
  • 强调企业自身责任,引进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改革
  • 言论和艺术活动的自由化
  • 在外交政策上,在强调与苏联的同盟关系的同时,也通过引进科学技术强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

附图,1968 年 1 月,杜布切克当选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

苏联入侵

布拉格之春从一开始就引起波兰、东德和苏联等国的警觉和反感,

他们认为捷克斯洛伐克的自由化改革会波及到华约全体成员。在当年夏季的德累斯顿召开会议上,杜布切克受到了其他共产党领导人的批判,除匈牙利之外的各国认为这场改革运动是反革命的先兆。

附图,布拉格之春

1968 年 6 月 18 日至 30 日间,华沙条约成员国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军事演习结束后各国军队并未立即撤退,这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国民怀疑苏联军事介入的可能性。8 月初,苏共领导人召集波兰、东德、保加利亚、匈牙利等东欧共产党领导人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运动。8 月 20 日,华约军队大举进入捷克斯洛伐克,领导布拉格之春的杜布切克被秘密警察逮捕押送莫斯科,并被迫签署了允许苏军占领等协议。

北约动向

美国情报机构很早就注意到了捷克斯洛伐克边境附近的华约军队,但苏军的快速行动仍然大大出乎了美国政府的意外,来自华约国家的 20 个师约仅用一天多的时间就横扫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正是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让他们置身事外,”负责应对此次危机的中情局在评估报告中给出了这一判断。“在 1938 年,西方各国以退缩来应对针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威胁,而不是直面纳粹德国,他们错误地认为德国已经准备好开战。而在 1968 年,他们别无选择。”

附图,布拉格之春

苏联出兵布拉格后,美国企图通过联合国迫使苏联撤军,但被一票否决。除此以外,北约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行动。这是因为美国自身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一方面,

不仅在

越南战争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在国内还面临着反战、种族冲突、大学生运动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肯尼迪总统和马丁·路德·金的遇刺更是让美国陷入分裂。另一方面,当时的美国正在与苏联

协商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苏联的核武器数量的已经快速赶超美国,美国不可能去捡芝麻。

欢迎交流与讨论!!求赞!!

【5】来自网友【923 老石油】的最佳回答:

主要原因是布拉格是华约成员国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北约国家认为这是华约国家内部事务。就是苏联这样的举动让华约解散后,很多的国家都争先恐后的要加入北约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