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如何看待淮海经济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09:16:28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如何看待淮海经济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历史长河边的磨坊】的最佳回答:

如果不成“省、直辖市”一级的正式行政区,个人并不怎么看好。

“淮海经济区”最早在 1986 年由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提出的。然后在 1986 年 3 月 15 日在徐州搞了一个市长专员会议,出台《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章程》,宣告成立淮海经济区。该经济区由苏鲁豫皖四省的 14 个城市组成,大约到了 2001 年,它的范围如下;

之后,就没啥动静,当然淮海区市长会议还在开,因为“经济区”并不是强制的,所以效果不怎么大。

2008 年,2009 年又动了起来。因为淮海经济区独特而重要,它位于中国的两个核心经济区之间——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我国宏观区域发展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重要作用,而淮海这个地区属于“经济低谷”。

这次的范围就没那么大,2010 年 5 月 7 日,搞一个缩减版本的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只有八个市参加徐州市、宿迁市、济宁市、连云港市、淮北市、宿州市、商丘市、枣庄市。但效果并不怎样好。

其实淮海单独设一个行政区,确实有它的道理。因为这里是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的边界,而且比较“不富(相对省的中心区域)”,而省在做资源倾斜时,边界地区的县市是资源倾斜最少的。如果能单独划分出去,对于省算是摔包袱,阻力较小,对于边界地区的发展也是好事。

淮海经济圈比较像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处于渤海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圈的中间,天然的交通枢纽。

而武汉城市圈比淮海经济圈发展的较好的原因,有二个;

第一,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内,行政成本就比淮海上,且资源调配,各市分配产业都有统一安排。淮海地区就是各打各的,产业上的重复建设,各地为发展会相互内卷,造成资源上不必要的浪费。

第二,武汉足够强(2021 年 1.7 万亿)。地区老大足够强,才有可能留住龙头企业,为本地创造价值。比如三峡集团,诞生地在湖北宜昌,可宜昌不足以支持三峡的发展,如果湖北省没有武汉这个大城市,三峡集团的总部估计就去北京上海了,同样的还有东风汽车。老大吃大头,小弟就跟着沾点光,这就是大城市的幅射能力。淮海地区的龙头是徐州市(2021 年 8100 亿),有一个徐工集团比较有名。

当然,徐州与武汉的城市定位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只不过要理顺行政关系,徐州或者整个淮海地区应该发展会比现在更好。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总比各自为战,分散突围的要好。

【2】、来自网友【浪遏飞舟 389999】的最佳回答:

所谓淮海经济圈,就是淮海经济区。2018 年国家发改委发了个文件,同意以徐州为中心,建设淮海经济区,划定了苏鲁豫皖十个市的范围,大约 8000 万人口。这说明从国家层面,批准和认可了淮海经济区,认定了徐州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对这个区域的发展是有利好和促进作用的。

但是,面对现实,目前淮海经济区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大困难,许多难题需要破解。一是淮海经济区十市隶属苏鲁豫皖四省,行政区划分割是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是淮海经济区范围内的苏北、鲁南,豫东、皖北地区,是四省的经济洼地,底子薄,基础差,缺少发展要素与动力。

三是淮海经济区确定后,只是在纸上划了一个圈,在政策上支持的含金量不足,对于区域内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不强。

四是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虽然经济实力居于首位,但对区内的其它城市幅射带动能力不够,近年来发展速度低于济宁临沂。对于有 8000 万人口的经济圈,有些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中心地位不强。

如果要加快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当前必须着力破解以上难题,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是要从政治力介入,及早在行政区划上着手改革调整,建立淮海省,以早日打破行政分割,真正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合理调配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一体化发展。鉴于目前状况,在行政区划调整时,应适当缩小淮海省范围,把临沂济宁荷泽北部仍留给山东,人口 6000 万左右即可,这样就避免了徐州幅射面不到的问题,比较符合实际。

二是要在改革开放政策上对淮海经济区给予有力支持,参照对沿海省份及海南省自贸区的若干政策,放宽放开放活,赋予发展动力与活力。鉴于该区是农业大区,是国家的粮仓,要给予财政补贴资金支持,以稳定三农地位。

三是要着力加强徐州的中心城市地位。可把砀山萧县微山台儿庄等划为徐州市范围,以扩大徐州的城市发展腹地。徐州市要强化招商引资,招智引才,巩固提升传统制造业,着力发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以产业支撑中心城市地位。要充分发挥沿海优势,以连云港港口带动对外开放与外经外贸加速发展。要加快建设高铁高速地铁等快速通道,形成徐州与区内周边城市的互连互通,以强化中心城市的幅射带动功能。

四是以徐州为重点,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事业。以科技教育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纽带加强淮海经济区的联系,促进该区发挥后发优势,取长补短,集聚合力,早日成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我国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