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9 15:58:07 5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而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第二?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楼哥看历史】的最佳回答:

大明开国谁的功劳最大?可能有人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刘伯温呀”。确实经过后世几百年的不断拔高,刘伯温的形象染上了一层仙气,仿佛朱元璋能得天下,全靠刘半仙的金手指指点。

在明武宗正德朝的时候,刘伯温已经有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样的溢美之词。其实说穿了,不过是江南文人之间的花式互捧而已。资历浅、功劳低的刘伯温凭什么封公爵?还和李善长比,他也配?

至于开国战功第一的徐达为何会在公爵排名中屈居李善长之下呢?这个和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定位有关。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这两个问题。

李善长与刘伯温剧照

刘伯温的特长

  • “潇洒”的干饭人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作为元顺帝元统元年(公元 1333 年)的进士,刘伯温在大元朝官场上其实一直混得不太得意。中举之后的刘伯温没有官做,在家待岗了三年后才在至元二年(公元 1336 年)被授予了一个正八品的芝麻绿豆官:江西高安县丞。

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刘伯温一干就是五年。对于他这五年的表现,《明史》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有廉直声”。但是五年不升职谁也受不了,刘县丞一怒之下辞官回家,谁爱干谁干,反正老子不干了。

至正三年(公元 1343 年),休息了一年多的刘伯温再度出山,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儒学提举司,设于各行省所在地,统诸路、府、州、县学校、祭祀、教养钱粮等事。每司设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一员,从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看来辞官之后也是有所收获的,至少级别从正八品升到了从七品,了不起。

但是这份新工作刘伯温只干了大约一年,就再度辞职回家。此后的八年时间里,刘伯温在老家、丹徒、杭州等地隐居,一直潇洒快活到至正十二年(公元 1352 年)。这一年,刘先生已经 42 岁了。自 23 岁高中进士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只上了不到六年时间的班,真正我辈干饭人的楷模。即便如此,仍然不妨碍文人间的花样互捧。

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刘伯温故居

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被认为是“再世诸葛亮”的刘伯温出山对付海贼方国珍。《明史》刘伯温本传对其在平叛行动中的表现大加褒扬,以至于笔者都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诸葛伯温”扇子摇几下,方国珍就要灰飞烟灭了。结果呢,元朝大军几次会剿方国珍,来一次败一次,江浙行省参政朵儿只班、左丞孛罗帖木儿等一二品高官先后被俘。最终元廷被迫对方国珍实施招安,剿匪不力的刘伯温则再度失业。

转眼又过了 8 年,时间来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 1360 年),50 岁的刘伯温收到了一份来自于南京的工作邀约。虽然对方没有像当年的刘备一样三顾茅庐,赋闲多年的刘伯温还是主动和龙泉人章溢、丽水人叶琛一起再出发,这一次他的主公是一代雄主朱元璋。

  • 天象观察家

蒙元至正十一年(公元 1351 年),25 岁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义军,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至正十六年(公元 1356 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成为了一方诸侯。而直到至正二十年才加入阵营的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中的资历确实太浅了。

那么资历不够,能否靠战功来弥补呢?很遗憾,也并没有。刘伯温归附朱元璋以后的主要工作,更多地在于观察天象。比如当陈友谅奔袭南京,一时人心惶惶之际,刘伯温指出“天道后举者胜”,鼓舞了众将士作战的信心。朱元璋准备出师九江讨伐陈友谅,刘伯温指出“今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天命也”,意思就是此行必胜。当老朱和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决战之时,刘伯温又提出“金木相犯日决胜”的说法。

换句话说,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刘伯温更多地以一个术士的形象出现,通过对天象的解释来坚定朱元璋集团的作战信心。至于实打实的战功,无论在《明史》还是《太祖实录》里面,都是找不出来的。

洪武三年(公元 1370 年)大封功臣,刘伯温和汪广洋一起受封伯爵。汪广洋的诰文中,有“就职从征,剸繁治剧,屡献忠谋,驱驰多难”这样的高度评价。而刘伯温的诰文中,所提到的最大功劳就是“累察乾象,多效谋猷”,说白了还是当一个术士来用。

朱元璋与刘伯温剧照

李善长的能力

  • 君臣一见如故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换句话说,李善长读过书,但是并没有功名,和刘基那些在元朝中过进士的文人是有区别的。

至正十三年(公元 1353 年)冬天,朱元璋带着徐达、汤和等嫡系小伙伴离开濠州,南下经略定远,最终目标是滁州。

南下滁州途中,李善长求见朱元璋,二人一见如故。熟知历史的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来激励同样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同时提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治军纲领,从维度上拔高了朱元璋的视野,为他今后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李善长是个推崇法家的文化人,这在大老粗聚集的义军中极为罕见。朱元璋有了李善长的辅佐可谓如虎添翼,而他的主公、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甚至也打起了李善长的主意。颇有识人之明的李善长对郭子兴不屑一顾,坚决站到了貌似弱小的朱元璋一边,这反过来让老朱对他更为倚重。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李善长剧照

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率部渡过长江,攻克太平府。其本人出任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李善长则是帅府都事。很快老朱攻克集庆,升任龙凤政权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则出任参议。李善长既要参谋军事,又要制定规章制度,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忙得不亦乐乎。这个时候的刘伯温在干嘛呢?在吟诗作对,享受风花雪月。

太祖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为参议。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俱为省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决于善长。—《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十五》

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放心地用兵而不用担心粮饷问题。也正是有李善长在,朱元璋可以大胆地御驾亲征而不用担心老根据地的安危。《明史》中对于李善长在这个阶段的表现,是这样描述的:“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

吴元年(公元 1367 年)九月平定张士诚之后论功行赏,吴王朱元璋册封了三位国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三人被封为宣国公、信国公和鄂国公,三人之中则以李善长为首。

对于朱元璋来说,评判手下的功劳,从来不单纯的以战功来计算。在他老人家看来,外出征战和居内留守,其重要性不分彼此。就拿本次平定张士诚之战来说,固然徐达、常遇春等领兵将领自然值得嘉奖,但担负留守重担的冯胜(冯宗异),其功劳也不能一笔抹杀。在创业阶段,有幸跟着朱元璋这样的老板,想必是人人乐于效劳的。

但从军在外,与经营布置在内者,任虽不同,其劳则一。冯宗异留守京城,军府之事独任其劳,亦宜受赏。—《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

徐达剧照

洪武三年(公元 1370 年)十一月大封功臣,共封公爵 6 人,侯爵 28 人,伯爵 2 人。朱元璋在封赏之前特地事先声明“凡今爵赏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意思就是本次不管是爵位、俸禄、官职还是排名,都是我深思熟虑的结果,无人可以反对。至于李善长和徐达,这一次同时“进封大国”。李善长封韩国公,在公爵中排名第一。徐达封魏国公,排名第二。但是为了平衡,老朱给了徐达大明第一高薪:岁禄五千石。李善长则是第二高薪:岁禄四千石。

左丞相李善长虽无汗马之劳,然事朕最久,供给军食,未尝缺乏。右丞相徐达与朕同乡里,朕起兵时即从征讨四方,摧强抚顺,劳勚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进封大国,以示褒嘉。余悉据功定封。—《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当年李善长将朱元璋比作刘邦,现在投桃报李,朱元璋也将李善长比作萧何。此时的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参军国事、韩国公李善长 56 岁,春风得意。

结语:从加入朱元璋集团开始,李善长一直就是幕僚中第一人。到明朝开国之时,李善长已经为朱元璋兢兢业业地服务了十七年。朱元璋集团所有的法律规章,税收粮草,都是李善长一手操办。在夺取天下的征程中,朱元璋可以没有刘伯温,但却一定不能缺少李善长。这就是为何李善长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只能封诚意伯,岁禄二百四十石的原因。

【2】、来自网友【别酒流年】的最佳回答:

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后(洪武三年,1370 年),按照功劳大小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

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

看到这份敕封榜是不是感觉刷新了三观?人们印象中刘伯温应该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应该是比肩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地位,为什么封赏的时候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还是个伯爵呢?

首先我们说说刘伯温为什么不是国公也不是侯爵。

1、时间短

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 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朱元璋首次分封诸臣是在洪武三年(1370 年),刘伯温跟随朱元璋仅仅十余年。

2、资历低

说这个肯定有人不同意,刘伯温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曾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怎么能说他资历低呢?

我们看一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上面说了,刘伯温是大元至正十九年(1359 年)被朱元璋邀请加入起义军的。这之前,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府,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手中已经掌握了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刘伯温的加入只能说是锦上添花。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刘伯温之前的公侯几乎皆出自其加入朱元璋队伍之前的这些人。

有人说刘伯温属于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有冲突,朱元璋有意用淮西集团压制浙东集团。这种说法十分牵强。

这两个所谓的集团并不明显,即使真的存在的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也是搞平衡战略,就像影视剧《康熙王朝》里面康熙利用明珠和索额图的党争来互相牵制,怎么会扶持一方打击一方呢?朱元璋眼里,区别群臣远近的主要是出身和归附时间,最核心的成员就是早期红巾军时期与朱元璋一同起义的将领。

说到这里,就提到了刘伯温爵位低的另一个原因。

3、职位关系

我们看朱元璋的分封会发现:在所有公侯里面,只有李善长一个文官,其余都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军。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刘伯温只是个伯爵的原因。

刘伯温和李善长肯定是没有可比性的。李善长是最早期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属于创业股东之一,并为朱元璋设计了总的战略方针。在朱元璋开疆扩土的过程中,李善长就像汉初的萧何一样,主持着后勤工作,为朱元璋提供了极大的保证。可以说李善长封公爵实至名归。

作为后期被邀请的刘伯温是谋臣出身,这在朱元璋眼里肯定是没有冲锋陷阵的大将重要的,刘伯温以文官位居伯爵之首,已经很不错了。

4、出身

刘伯温投靠朱元璋以前是元朝进士,数次出仕为官。也就是说在刘伯温眼里,元朝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在朱元璋眼里减分不少。

其实不仅仅刘伯温的爵位不高,在封赏了刘伯温第二年(洪武四年,1371 年),朱元璋就赐刘伯温告老还乡了。之后刘伯温在政治上就没有了什么作为,直到洪武八年(1375 年),患病离世。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