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比例有多低?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1 03:47:38 7次浏览

关于问题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什么水平,比例有多低?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老樵 6】的最佳回答:

问题所谓的“恢复高考”,准确说应该指的是 1977、1978 两次全国性高考。至于“什么水平”,不妨这么来看:

1,参加考试资格,因为“暂停高考”已经十一、二年,期间正儿八经高中毕业就是 1966、1967 这两届高中毕业生。毕业时就二十岁左右了,加上十一、二年,恢复高考时一般都三十二三岁,绝大多数都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了。一直坚持努力耕读不辍、工读不辍的比例极少,坚韧不拔者,多直奔“考研”,其杰出者毕业后多留校任教,今天很多高校名师、科技名家大抵 6 出于此辈。也有少数参加高考的,但所占应试人数比例极小,所以当年参加考试资格定为“同等学力”。

2,因此,参加那两届高考的,大多数是既有一定文化基础,具有奋发精力坚持自学不辍的 1968 届高中生以及 1968、1967、1966 届初中生,再加上“文革”后期毕业一部分高中生。

3,这些参加高考者,之所以能在百分之几的录取率中胜出,一定是十几年里经历各种各样的折腾及磨练,仍旧坚韧不拔者。或者自个坚强而努力进取,或者家学渊源,或者“高人”指点,或者走投无路 ,总之其必有过人之处。

4,因此,他们的“水平”,除了体现在“独木桥”竞争胜出上,更多的是,进入不管什么状况的大学(因为当时“百废待兴”,各学校的大多处于差异不大的起跑线),都如鱼得水,如饥似渴,继续发扬自学不辍的精神,再得饱经风霜,枯木逢春般的老师精彩指导讲授,平时从不缺课,讲座争靠前,自习到晚点,被窝私接灯,经常被“查电”。如此这般,自觉、自律、奋进,“水平”自然就基本符合所有课程的高要求了,进入社会后,也自然与那些后来“自考”什么硕士、博士的不可同日而语了。

5 ,至于他们什么水平,请看当年胜出今天仍然在国内外科技界,教育界,领导层领头的七十岁上下的那些老人就知道了。

【2】、来自网友【寒韩寒】的最佳回答:

01:1977 年恢复高考,这一年高考报考的考生比较复杂。

1965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 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在这十年期间,全国停止高考,大学招生试行推荐制。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7 年,全国正式恢复高考。在这一年,报考考生比较复杂,有老三届的,还有六九年到七六年中间的毕业生。十年的高中毕业生,聚拢在一起,数量虽庞大,但是,考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1966 年的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比较高,六七年的还行。以后的高中生大多都是半工半读,没有学习多少知识。国家猛然恢复高考制度,只要是高中毕业生都想去碰碰运气,报考人数特别多。国家计划招生人数少,这就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当时,只有特别优秀的才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而绝大多数考生只是充充数而已。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就是考上大学的那部分学生,水平也不很高。第一年高考的考题特别简单。

1978 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水平就有所提高。

这一年报考的依然有老三届的学生,依然有 68 年到 77 年的学生,国家允许复读生参加报考,这就考生经过自学或者高考辅导班的学习,水平提高很大。

另外,当时的高中是两年制,76 年以后,各地的学校都走上了正轨,教学质量提高很大,77 年的应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也提高了。

1978 年的高考题比 1977 年难度提高很大,这一届录取的大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很多。

1979 年,1980 年学生报考情况基本上和 1977 年一样,所不同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高中毕业生,几乎没有人报考了。

在这中间,主要是 1976 年,1977 年 1978 年高考复读生比较多。在这期间,县城的高中开始对农村学生招生,城市学校有重点高中,县城学校也成为重点高中,教学比较规范,学生学习劲头比较大,考生报考人数比较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观更加壮观。高校录取的大学生就非常优秀了。

1980 年以后,国家开始推行 633 制,高中时学段也从两年制变成三年制,以后高考竞争就激烈起来。

高中学校走向正规,学制变长,肯定高考考生的文化 r 程度提高很大,高考的竞争十分激烈。

我是 1983 年上高三的,现在回忆起来,那时我们班应届生不会超过 1/3,也就是说,超过 2/3 的都是复读生。复读两三年的很多,复读五六年的也不奇怪。我们应届生,个头很小, 排在最前面。站在讲台上一看,有白皮小生,还有满脸胡茬子的老大哥,很有意思。

那时,不管是什么大学,能考上就能光宗耀祖,就是考上师专,也够家人炫耀的了。毕竟那是一个包分配的年代,考上了就成了公家人,拿国家的工资,吃国家的商品粮。那是的大学生,确实比现在的大学生有获得感,荣誉感。

刚开始高考那几年,那是拼着命学习,晚上老师催几次让回宿舍睡觉,学校准时十点停电。学校停电以后,老师检查完了,不大一会儿,宿舍里的煤油灯又亮起来。煤油灯冒的油烟把脸熏得黑黢黢的,鼻孔里也是黑的。大学的诱惑力以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不得不让当时的学生这样勤奋。能考上大学的学生,成绩也一年比一年优秀。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