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朝很爱封太子少保,太子少保是干什么的?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2 03:32:05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清朝很爱封太子少保,太子少保是干什么的?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行者】的最佳回答:

太子少保,为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太师、太傅、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少师、少傅、少保分别是他们的副职。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合称“太子三少”或“东宫三少”。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

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明、清为正二品。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熹朝上宾,以殿工加(袁可立)太子少保,恳辞不受,时论韪之。”

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加给重臣近臣,比如乾隆四十七年,和珅就被加为太子太保。

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衔;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衔;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衔;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在古时皇族中,因太子常居东宫,“东宫”便成了太子的别称,此为“宫”。

而“太子少保”是负责教导太子的官员,便得“宫保”的简称。此官制在汉代始置,对于它的由来,要追溯到周代,在周代官制中,设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又设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为“三公”之副。当中的“少”即副也,他们仅次于“公”高于“卿”的特殊官职。以上的“三公”和“三孤”又统称为“师保”。

“师”“傅”“保”三者均含有辅佐和教导的双重意义。如太公姜尚(子牙)就品列为“师”,周武王尊他为“师尚父”。其后,汉代沿袭了周代的官制,于“三公”系列外又增设了“太子六傅”之职,专事对太子的教导,他们分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合称“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称“东宫三少”。

到了隋、唐之后,“太子六傅”已是名存职异,只作为赠官加衔的名号,约等于当前的“军衔”,并非实职。如宋代的岳飞、明代的于谦、袁可立等因军功标炳,亦曾加封过“太子少保”的荣衔。到了清代,又自雍正朝起,实行秘密的建储法,不公开立太子,但官衔仍沿古代制度,给某些有功的大臣加上虚衔,以示恩宠,如丁宝桢、袁世凯、岑春煊、文丰等先后加“太子少保”之衔。 示例: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熹朝上宾,以殿工加(袁可立)太子少保,恳辞不受,时论韪之。”

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比如刘墉),刘墉在嘉庆朝时做过两年老师,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

【2】、来自网友【澹奕】的最佳回答:

古代皇帝有三师,也就是太师、太傅与太保,而作为储君的太子,也有相应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这三人被称作是“东宫三师”。

而在东宫三师之外,还设有三位辅职,也就是太子少师、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傅。

上古时代,不管是师、保、傅都有教育辅导的意思,也因此才诞生了三公与三孤,从汉朝的时候开始,设置太子六傅,也就是东宫三师与东宫三少。

不过这些职位都是比较特殊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用来教导太子辅导太子,平时也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而太子地位就算是再高,皇帝还在的时候,太子也没啥事好作。

太子六傅的地位非常高,可又没什么实际的事情要做,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花架子。

隋唐之后,太子六傅已经基本成为了一种名誉头衔,一般都是给那些功勋卓越的功臣、宗族贵胄让他们担任,而实际上,这些人根本没多少真的给太子上课或者辅佐太子。

因为这些都成为了荣誉虚衔,自然也不需要那么多,到了清朝的时候,太师太傅与太保通常都是加给殿阁大学士,而少师、少傅与少保,加给那些尚书。

清朝在康熙时代之后,不再公开设立太子,因此太子六傅的地位也完全变成虚衔。

清代的太子太傅基本上是没有的,通常作为虚衔的是太子太师与太子太保还有太子少保,而相对来说,加了太子太保与太子少保头衔的,也不算是极其位高权重。

康熙朝入祀贤良祠的共有三十五人,其中被加太子太保与太子少保头衔的共有十二人,雍正时期共有十三人入贤良祠,有十二人享有这样的虚衔。

而乾隆朝又少了很多,入贤良祠的四十三人中,只有十个人有太子太保或太子少保头衔。

不管怎么样,清朝的时候太子太保与太子少保什么的,已经彻底变成了虚衔,而明清时期功臣们又不能随便封爵封王之类,所以大规模授予太子六傅头衔,也就变得常见起来。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