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蒙古帝国的崛起的根本原因是铁木真的个人军事才能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0 14:56:30 4次浏览

关于问题蒙古帝国的崛起的根本原因是铁木真的个人军事才能吗?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Mer86】的最佳回答:

根本原因在于成吉思汗的政治才能。

成吉思汗的军事才华,没的说,很优秀。

就拿西征花剌子模来说。蒙古军 15 万,花剌子模军 40 万。兵力上,花剌子模军队握有绝对优势。

并且,蒙古军是千里远征,人困马乏,客场作战。花剌子模军是本土作战。形势上,花剌子模也握有优势。

按照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的计划:

将一半兵力部署于锡尔河沿岸各城,以另一半主力部署于都城撒马尔罕附近。待蒙古军攻打锡尔河沿岸各城顿挫,士气低落时,自己顺势反击。

如果蒙古军指挥不利,轻则无功而返。重则可能会全军覆没。

但就是在这种客场作战的被动情况下,成吉思汗却反而把花剌子模主力给团灭了。

这种战争奇迹是怎么做到的呢?

具体来说。

在战略上,既然花剌子模军坚守不出,那就利用蒙古军擅长运动的特点,快速机动,抢占战略要地,将花剌子模军队分割开。化被动为主动,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上。

在战术上,先集中力量围攻一座城池,如果攻击顺利,就直接屠城。

如果攻击不顺,就将攻城武器和物资故意留在城外,然后撤退,引诱守军出来抢物资。

待守军按耐不住,出城之后,蒙古军以小股骑兵杀回,引诱城内更多的守军出来迎战。

这时候小股蒙古骑兵再撤退,一边退,一边用“射程外战术”,慢慢消耗掉守军的兵力。

如此反复几次后,待守军兵力耗尽,蒙古军再攻城。

这座城,最后也会变成屠城对象。

在几番屠城后,花剌子模老百姓的心理必然会产生恐惧感。军队的心理也必然会失衡。

怕是不能再守了?要主动出击!在野战中击败蒙古军!

于是,花刺子模军队开始反击。

这时候,蒙古军再次示弱,采取诱敌深入或围点打援战术,将花剌子模军引入到空旷地带决战。先以弓弩大量射杀,再以骑兵包抄之。待切断其退路后,聚歼并屠杀。

如此反复数次,见花剌子模军队把守的一座座城池变为死城,中亚当地大量的游牧部落纷纷倒戈,背叛摩诃末,加入蒙古军序列。

比如,征服阿富汗期间,成吉思汗就通过画大饼的方式(抢到的财宝五五分),招募到大量当地部落武装为自己效力。

经过三年战斗,花剌子模军兵力锐减,而蒙古军的兵力却不见有明显减少。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见情况不妙,丢下臣子跑路,最后死在了流亡路上。王子扎兰丁试图召集旧部反击,但也被击败,被迫流亡至伊朗山区。

见国王父子都跑了,其它地方的花剌子模守军纷纷投降。

自此,成吉思汗仅用 15 万精锐,就完成了对一个拥有 40 万军队,1200 万人口体量的国家的屠杀和征服。

从征服花剌子模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成吉思汗确实很会打仗。

战略上,他从不放过对手的任何劣势,如人心不齐。用心理战迫使对手从内部瓦解。用快速机动的运动战,抢占战略要地,待将敌军分割后,掌握主动,逐个击破。

战术上,他绝不与对手进行贴身肉搏,而是利用地形迷惑对手,让对手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很安全时,将其引入到空旷地带,以蒙古人擅长的骑射作战,全部歼灭之。

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的同时,成吉思汗还总能用画大饼的方式,最大限度组织仆从军协助蒙古军作战。

以此,避免蒙古精锐受损失。

所以,当别人因为战争,越打越弱时。成吉思汗却因为战争,让蒙古越打越强大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成吉思汗擅长的战略、战术,并不是他个人的首创。

蒙古军擅长远程作战,其它游牧民族也一样擅长这种作战方式。

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拥有大量马匹的游牧民族在战争中,本来就有很大的优势。

游牧民族的机动性和后勤补给上优势实在太大了。只要游牧民族自己内部不出问题,大杀四方是必然的。

就比如蒙古之前的匈奴、突厥,也一样是横跨东亚、中亚的游牧帝国。

所以蒙古当年能横扫欧亚,成吉思汗个人的军事才华只是一方面原因。

最关键的原因是成吉思汗的政治才能,保证了蒙古部落始终有组织度。

即便他死后三十年,蒙古汗国也依然保证了内部的组织度不退化,依然拥有强悍战力。

没有组织度,或是组织度不能延续,会是什么结果?最典型的例子是鲜卑第一汗国。

东汉时期的鲜卑部落在檀石槐率领下,南掠东汉,北驱丁零,东击扶余,西攻乌孙,完全占据匈奴故土,将匈奴完全撵出草原,其势力巅峰时期,地盘南北跨度七千余里,东西跨度达一万四千余里。对东汉造成巨大威胁。

不难想象,如果鲜卑继续扩张,而中原又陷入汉末诸侯混战。怕是鲜卑人要提前一百多年进入中原了。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檀石槐死了。

檀石槐死后,由于他的儿子和连无能,未能持续组织度,搞得鲜卑四分五裂。

一个新兴游牧帝国,刚崛起就土崩瓦解。直到 150 年后,随着匈奴入侵中原,鲜卑才趁势二度崛起。

但鲜卑人二度崛起时,已经分为数部。他们自己还内斗呢。

如慕容氏与宇文氏、段氏在辽东的战争。

如拓跋氏与慕容氏在中原的战争。

经过一番内战后,拓跋氏成为最后赢家。

虽然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也曾雄极一时,可要与后来的蒙古帝国相比,北魏还是差了几个段位。

所以说,成吉思汗不单只是会打仗,他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也是极优秀的。

具体来说,三点。

一方面,他吸取了匈奴、突厥、女真的成功经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 95 个千户打破了原有的旧部落体系,增强了蒙古人的组织度,提高了动员效率和凝聚力。

需要注意的是,蒙古的千户授封制,不是简单的打散了原来的部落,进行重新组合。因为很多千户并不是过去的旧贵族。而是成吉思汗根据军功,重新册封的。因此,千户出身各不相同,有贵族,也有平民,甚至还有奴隶。

可以这么说,千户制度就是秦国军功爵制度的翻版。成吉思汗的改革力度不亚于当年的商鞅变法。

另一方面,改革组织架构的同时,成吉思汗还利用宗教将孛儿只斤家族神圣化。待建立起黄金家族的神圣性后,他又将宗教领袖处死,使得蒙古部落再无人可与黄金家族争夺神圣性。

再一方面,解决了家族神圣性问题后,成吉思汗还与千户们进行深度的利益绑定,以避免贵族与黄金家族离心离德。

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怯薛军”的建立。

成吉思汗组建怯薛军,规定蒙古贵族必须让自己的子孙到怯薛军中服役。他此举,并不是指望这些官二代、富二代能在战场上多杀敌,而是以此为契机,把贵族子弟全部笼络到一起。

在战争中,怯薛军主要负责大汗的安全。他们的护卫职能大于作战职能。由于他们是大汗最亲近的人,所以在官爵晋升上,这些贵族子弟往往是如同坐飞机一般。

如此一来,怯薛军中的二代们,自然就会维护大汗权威,他们的老爸如有不轨,他们会坚决反对。在回家继承千户,和成为汗国的权臣之间,明白人知道怎么选。

利益给的足,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与众多蒙古实力派自然就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解决了利益绑定问题,成吉思汗死前,还确立了分封制。

也就是他死后,四个儿子都能分到家产。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蒙古过早陷入内战。

总体而言。成吉思汗的成功,根源在于其政治上的成功。而非单纯在于军事方面。

因为无论是“骑射战术”,还是“伪退战术”。

这都不是成吉思汗的个人首创。

比如当年匈奴人和突厥人的骑射本领,就不在蒙古人之下。

还如成吉思汗的曾祖父合不勒汗在位时,他也是采用这两套打法,曾一度打得金国名将完颜宗弼(金兀术)束手无措。

但为什么合不勒汗去世后,蒙古却没能延续战术,顺势起飞呢?

说到底,能否避免内斗,能否从内部建立起组织度,并使这种组织度持续下去,才是一个游牧民族崛起的关键。

战略战术很重要,但保证部落不分裂,避免自己人打自己人,更重要。

实际上中原王朝在对付游牧民族时,往往也是先从其内部下手,搞乱其内部凝聚力,然后用军事手段,一面打击,一面拉拢。

比如唐太宗就是这么瓦解东突厥的。

当然,成吉思汗的在政治上也有失败之处。

他的分封制就是后来蒙古衰落的主因。

经过成吉思汗的分封后,窝阔台虽然成了新任大汗,但他比起成吉思汗,实际只是部落联盟体的共主。而诸王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军队,窝阔台对诸王的私产是没有支配权的。对于诸王的军队,窝阔台也只有战时征调权,并没有领属权。

这就有点类似周朝的体制。

当年周朝就是在这种体制下,利用诸侯驱逐了盘踞在中原的蛮夷,为后来华夏文明在中原立稳脚跟,奠定了基础。

可是在这种分封制下,分裂是必然。一旦当君主的权威受到挑战,诸侯不理会君主,王朝自然分裂。

后来随着不断地分裂,蒙古在各地的统治纷纷瓦解,或被更强的势力吞并。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就此烟消云散。

【2】、来自网友【减水书生】的最佳回答:

一个人迎娶白富美,就是因为他长得帅吗?

稍微有些阅历,就会发现这个解释既苍白又无力,甚至还跟真实生活背道而驰。

而苍白无力的原因,就是脱离了情境。

人是复杂的、事是复杂的,偶然因素解释不了复杂的人、单一变量解释不了复杂的事。甚至,我们都可以说:脱离情境的偶然且单一的变量,什么也解释不了。

解释任何问题,都必须关注情境。

因此,根本原因,多是伪命题。特别是那种偶然且单一变量的根本原因,往往称不上什么解释,而只是思考的惰性。想得太多会累,索性不想了,找个所谓的根本原因。

军事才能,就是这种偶然且单一的变量。

它太偶然,偶然到一点火星就能把他掐死。任凭军事才能再出众,成吉思汗也无法率领散兵游勇击败百战精兵。所谓狮子和绵羊的故事,听听就好,千万别认真。因为认真你就输了。

它也太单一,单一到撑不起一个故事。

成吉思汗军事才能出众,所以统一了草原、所以建立了蒙古帝国。这种根本原因的叙事,都无法撑起一个新手村修行、不归路探险、胜利还故乡的成长型故事。与其总结根本原因,还不如去听个故事。故事都比根本原因更复杂、更有解释力。

那么,名将、战神,或者军事才能,到底有没有用?

有用,而且真得有用。但是,它只是偶然且单一的变量。因为偶然,所以国家崛起就不能指望名将出世。因为单一,所以军事才能无法解释复杂历史事件。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总是名将引领风骚、军事才能最为耀眼?

原因是因果关系搞错了。

不是因为名将出世所以军队才能打,而是因为军队能打所以名将才出世。同理,也不是因为军事才能熠熠生辉所以国家崛起,而是因为国家崛起所以军事才能熠熠生辉。

但事后总结的时候,我们却只是看到了军事才能熠熠生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时候,我们却把功劳全都归给一将,而忘记了枯死万骨。

成吉思汗和蒙古崛起,就是因为我们搞错了因果关系:以一种倒因为果的名将偏误解释了蒙古崛起的复杂历史事件。

因此,我们没必要关心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到底有多出众,而仅需让思考稍微复杂一点儿,透过成吉思汗看一下当时情境。

第一个情境:蒙古草原的气候变迁

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就是一起不讲理的历史事件。

1227 年成吉思汗去世的时候,蒙古诸部共有 129 个千户。按照每千户抽调一千士兵的标准计算,蒙古军队总共 12.9 万人。如果加上伤病等偶发因素,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应该在 10 万到 12.9 万人之间。就这么点儿人,怎么可能横扫欧亚大陆?

于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是气候因素。

13 世纪的蒙古草原,遭遇了平均气温降低、气候环境恶化的情况。这严重影响到了蒙古人的生存问题。所以,为了生存,蒙古人开始疯狂对外扩张。虽然人数不多,但十几万饿疯了的蒙古人,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

但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逻辑跳跃:因为饿疯了所以搞扩张,这没问题;但怎么就横扫欧亚大陆、建立蒙古帝国了?如果是这样,那草原崛起的必要前提就应该是先把自己饿个半死。

再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的不合理之处:饿疯了的大概率结果,是饿死了,根本没力气出去搞扩张。草原族群大批量饿死,直至腾出更多生存空间。这种事并不是没有发生过。汉武帝之后,匈奴人也遭遇了气候异常的问题。但匈奴人并没能杀遍欧亚大陆,而是饿没了草原帝国梦。出去搞扩张,首先是自己兵强马壮。兵饿死了、马饿瘦了,还怎么搞扩张?

所以,气候异常到“饿疯了”再到搞扩张,甚至再到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解释就是在偷换概念。把蒙古人为何横扫欧亚、为何崛起的问题,换成了蒙古人为什么对外扩张,接着又换成了蒙古人为何对外战争,直至为何对外抢劫。于是答案就出来了,因为饿疯了所以只能出去抢吃的。

实际情境,果然如此吗?

其实,恰恰相反,蒙古人不是兵死马瘦,而是兵强马壮。

《多雨、干旱、蒙古帝国和现代蒙古》这篇论文提出了与主流历史学家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不是恶劣气候迫使蒙古人对外扩张,而是气候湿润促成了蒙古帝国崛起。

13 世纪的草原气候情况,没有详细的历史记录。因为蒙古人太落后。甚至,连相关的经济数据,比如牛羊的数量,也没有佐证记载。但是,草原上的树木却能说话。通过测量树木年轮的稀疏情况,就能推算草原不同时期的降水情况。

通过对草原古树的横截面取样分析,科学家还原了蒙古高原的气候历史:

在 1180 年到 1190 年间,漠北草原的确经历了一场大旱。但是,蒙古人在这时候还没有崛起,也没有对外扩张。甚至,都可以认为他们还在女真人的奴役之下。

在 1211 年到 1225 年间,草原的气候不仅不是遍地干旱、气候异常,而是气温升高、降雨丰富。这是蒙古高原难得的一段气候优越期。而就是在这时候,蒙古人开始对外扩张了。

草原气候罕见优越,物质条件极大改善,放牧为生的牧民自然有了更多闲暇。到这个时候,蒙古崛起就是必然趋势。

要多少游牧骑兵有多少游牧骑兵,要多少优良战马有多少优良战马。你就是派一个傻瓜当大汗,他也知道要去干什么了。游牧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强王者,优良战马是冷兵器时代的稀缺资源。两相配合,东亚草原瞬间“封神”:以前只能勉强糊口得猥琐发育,现在却是满级满装备。

蒙古人不是饿疯了才扩张,而是吃饱了才疯狂。接下来的第一次西征,更能佐证这一发现。

1217 年到 1225 年,成吉思汗领导了第一次西征。西征灭西辽、灭花剌子模,一直干过高加索山、渡过伏尔加河。大唐西征最远处,也就建了一个波斯都护府。初创时期的蒙古人已经超越了鼎盛时期的大唐。

西征期间,蒙古人并没放过东边的大金。木华黎在东方拼命扩张,不仅攻城略地,而且还在山西、山东以及陕西建立了政权。蒙古大军冲出草原,立即就能在中原建立政权统治。这也超过了女真大金。

但是,这一切都非常不合理。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时间。为什么匈奴人不行?柔然人不行?突厥人不行?因为时间不允许。

1217 年到 1225 年,仅蒙古西征就持续了 9 年时间。在这 9 年里,成吉思汗带走了 10 到 12 万游牧骑兵。游牧骑兵的确很能打,但不能连年累月地打。精壮劳力都出去打仗了,草原上的老弱妇孺怎么办?一场大旱、一场暴雪,甚至敌人的一场扫荡,都不知道要搞死多少牛羊、多少人口?

所以,匈奴人才会季节性出击,攒足了劲、挨到秋天,单于才能集结各部骑兵、出去干一仗。其他草原雄主都不能做到的事情,成吉思汗竟然做到了。

这只能说明:在这段时间里,草原的气候是亘古未有得好,好到常年开出十几万大军都无所谓。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别说西征九年,就是西征一年,蒙古草原也扛不住。非但蒙古草原扛不住,就是盛世大唐的华夏中原也扛不住。

第二个情境:蒙古草原的制度升级‍

物质条件允许,所以成吉思汗才能从蒙古草原拉出 10 到 12 万游牧骑兵,而一拉出来就是九年时间。

但这只是物质条件允许。除物质条件之外,我们还要看制度条件。

西汉的晁错在《言兵事疏》中,全面比较了汉匈军事优长,概括为“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其中“中国之长技五”,主要有轻车突骑、劲弩长戟、什伍俱前、材官驺发、下马地斗等五个方面。这些你都不用记,只需记住一点,那就是汉朝军队的纪律性和协作性。

实际上,纪律和协作是一回事。

没有纪律就没有协作。步兵硬刚、骑兵迂回,这是协作。但没有纪律呢?骑兵迂回了,但步兵跑掉了,这还怎么协作?没有协作也不需纪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有利就冲、无利就跑,这还需要什么协作?

旗鼓相当的情况下,中原军队硬刚草原军队,几乎没输过。即便北宋 VS 契丹,大宋禁军也不怂。这一点,你看北宋中前期的历次对辽、对夏作战就会更清楚。但是,中原军队的最大劣势,是机动性。因为战马这一稀缺资源控制在草原手中。

如果补足机动性短板呢?也就是说中原也有骑兵,会是什么结果?那就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中原立即出现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名将。

霍去病两次河西之战,打得匈奴人六畜不繁息、妇女无颜色。而卫霍漠北总决战,则打得匈奴人“漠南无王庭”。

为什么卫青和霍去病能够如此彪悍?一个关键因素是骑兵升级。汉军骑兵从弓箭袭扰升级为正面冲撞。步兵的长武器和骑兵的机动性,结合到了一起。汉军骑兵对匈奴骑兵就是一种碾压级的存在。

但是,匈奴骑兵为什么不能升级?

因为纪律性不够,无法组织集团冲锋。匈奴的部落兵只能各自为战地弓箭袭扰,利则进聚、不利则鸟兽散。从李陵浚稽山之战中就能看出:李陵总共五千步兵,硬是能够缠斗十几万匈奴骑兵。如果匈奴骑兵也能集团冲锋,那李陵的五千步兵根本扛不住一个回合。

关键是军队的纪律性怎么才能产生?

来自于制度情境。

草原只有形成中原性的王朝政权,才能打造有纪律的草原军队,而草原的部落兵才能升级为可汗的近卫兵。

在唐以后,草原大踏步升级。

第一个升级的,是契丹。契丹的游牧骑兵,已经初具纪律性。因为契丹大辽必须想办法统治幽云十六州,于是逐步中原化和王朝化。翰鲁朵军制,实际就是唐朝的节度使加府兵制。这伙人已经不再是部落兵。

第二个升级的,是女真。女真的猛安谋克制,纪律性更胜一筹。就是凭借这伙人,女真大金才能连灭辽、宋两大强国。女真入主中原后,在不到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建立了标准中原政权。这种速度是难以想象的,中间只有短暂的磨合期。

中原在学习草原,草原也在学习中原。而草原从中原学到的东西,就是制度。草原大汗到底该怎么管理草原诸部落,大汗与诸部落酋长之间到底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逐渐有了答案。

在成吉思汗时期,这个答案就是千户制。

成吉思汗打碎了草原上的各个氏族部落,然后对草原世界实施重新编组,以一个又一个千户单位的军政治理单元,取代了大小不一的草原氏族部落。这实际就是大颗粒地编户齐民。有了千户制,成吉思汗才能把蒙古人的战斗力压榨到极限。

自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后,蒙古草原几乎没再出现过部落割据的情况。中原王朝的惯用伎俩,如支持某个部落进攻其他部落,也难以再在草原奏效。

成吉思汗创制了千户制,而千户制也成就了成吉思汗。

打仗是要死人的。蒙古人也怕死。十几万游牧骑兵跟着成吉思汗搞西征,而且一搞就是九年。这是多么强悍的组织力量?而组织力量的源泉就是千户制。设想一下,匈奴单于能做到吗?匈奴单于只能把草原骑兵拉出去打一个季度,最多一个季度,时间长了,下面的部落王肯定造反。这都不用汉朝出面挑唆。

第三个情境:中原无大国‍

这一点,已经反复提及过了。相比秦汉隋唐,两宋时期的东亚世界一直没有大国。

宋、辽,基本上已经平等了,名义上兄弟相称、实际上势均力敌。另一个不死小强,党项西夏,虽然最弱,却一直在给北宋放血。整个北宋时期,陕西一直是战区。宋夏百年战争一直打到北宋灭亡。

所以,北宋时代的东亚世界,实际就是一个大号的三国,即宋、辽、西夏的明争暗斗。这是两宋的前三国时期。女真崛起之后,则变成了金、南宋和西夏,还是一个三国。这是两宋的后三国时期。

而两宋的后三国时期,完全不如前三国时期的局面,更稳定。

前三国时期,北宋死命搞统一,即灭了西夏、收复定难五州;契丹拼命搞草原,压制女真、震慑蒙古;而北宋和大辽之间,竟和睦共处了。也就是说,东亚世界的两个大老虎,他不打仗、不内耗,而是各玩各的。同时,北宋对契丹的意识形态输出相当成功,甚至有望在战争之外搞出一种新的统一模式。所以,北宋加契丹,就基本相当于一个秦汉帝国。

但,两宋的后三国时期,就彻底乱了。南宋当然自认是中原正统,打不过女真大金也不服。女真因为汉化程度太深,于是也争起了中原正统,非逼着南宋承认自己是宗主国。所以,南宋与女真的关系就没法好,文也争、武也斗。女真动不动就搞个南征,南宋也动不动就搞个北伐。

这种局面,谁最得利?草原最得利。

北魏灭亡之后,南北朝实际上也形成了一个三国时期,即北周、北齐和南朝。这时候,北周和北齐是怎么解决草原问题的?不是他们解决草原,而是草原解决他们。北周和北齐集体向突厥可汗送礼、认干爹,和亲、当女婿。

在当时,突厥可汗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所以,北周和北齐只要送礼磕头就行。有北周和北齐两个干儿子或亲女婿给自己送礼,突厥可汗自得其乐。

但是,成吉思汗不是突厥可汗。

这家伙有横扫欧亚的冲天壮志,就不要说入主中原了。而蒙古人的组织动员能力,更是甩出突厥人好几条街。恰在此时,蒙古草原迎来了一波气候黄金期。那么,之后会是什么结果?

有野心就够了。蒙古草原只要出现一个有野心的家伙,草原崛起将便势不可当。那么,军事才能呢?军事才能只是偶然且单一的变量。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汉武帝决战匈奴,他举国选将了吗?卫青是自己小舅子,那卫青就是大汉大将军;霍去病是自己的小外甥,那霍去病就是大汉骠骑将军。后来,李广利这个小舅子也不错,那李广利就是大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即便损兵折将,那也能封侯。汉武帝一代雄主,但他是怎么选将军的?怎么任性、怎么选。

那么,汉武帝的这些小舅子和小外甥,他们打仗打得怎么样?汉军威武则大将军威武、骠骑将军威武、贰师将军也威武。

同理,成吉思汗也是如此。蒙古崛起而蒙古骑兵威武,那么大汗威武、成吉思汗也威武。在这个过程中,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重要吗?

也重要。他不领导西征,蒙古人怎么吊打欧亚大陆?他不誓师攻金,蒙古人怎么吊打女真?他不侵略西夏,蒙古人又怎么灭国西夏?但是,把具体的情境考虑进去,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还重要吗?我们只能说成吉思汗的野心比成吉思汗的军事才能更重要。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