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红楼梦》中宝钗的金锁是癞头和尚给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16:37:47 3次浏览

关于问题《红楼梦》中宝钗的金锁是癞头和尚给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就叫乘风】的最佳回答:

大清压境,剃发令下,天下男儿留发不留头。一时哀鸿遍野,天下俊杰,识时务者纷纷剃头迎合。于是乎,大街上皆是金钱鼠尾,那颗颗头颅有如秃头和尚长癞痢。这群编外和尚,视为满清政权的拥戴者,戴金意为:拥戴后金,降金。

普通的人,为了活命,降清也没什么可说的,生命诚可贵啊。

可宝钗是谁啊?她的祖宗可是紫微舍人,紫微星可是天上星宿,是代表皇帝的星辰,你一个皇室公主率先降敌,不是丢祖宗的脸吗?做出这种事,就别怪哥哥姐姐的不待见她了。

在《红楼梦》里,明面上对宝钗的描述都是褒扬的,但每件事都不符合正确的审美要求,正常的行为规范,藏着深深的恶意。就是因为作者与宝钗立场不同!

而林黛玉不听癞头和尚的,她代表的是另一个身份:俘虏,俘虏其实也是降朱,是人质。

都是在别人眼皮底下讨生活,两者究竟有多大的区别,真的是见仁见智了!

【2】、来自网友【绿野萍踪 01】的最佳回答:

癞头和尚似乎很大方,不仅给了薛宝钗金锁,还给她配了冷香丸,林黛玉的养荣丸也是这个和尚的独家配方。此外,癞头和尚把“通灵宝玉”送给了贾宝玉,还要收养甄士隐的女儿香菱。

那么,《红楼梦》中的癞头和尚究竟是什么来历,为什么要给薛宝钗送一把金锁呢?

癞头和尚就是甄宝玉

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是《仙缘》,庚辰本夹批道:“伏甄宝玉送玉”。我一直认为,这一笔肯定是后文伏笔,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写法。但是,现在却不这样认为了,书中很多批注“伏笔”,其实早就写过了。比如,“《仙缘》:伏甄宝玉送玉”其实已经伏在了第一回书中。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这个回目与文本故事比,显得实在太小了,根本管不住下面的文字。在甄士隐出场时,作者花大力气写了一大段一僧一道的事,这段文字非常重要,为何没有写进回目之中呢?

却说“石兄”在青埂峰下听了一僧一道大谈红尘中荣华富贵,便动了凡心,化作一块“通灵宝玉”,求僧道“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这块通灵宝玉,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含在口中之玉,难道这不就是“送玉”吗?

“通灵宝玉”诞生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一僧一道也是神仙人物,岂不就是《仙缘》?

而且,当时是和尚袖了那块女娲补天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经历几世几劫之后,一僧一道再度演绎《仙缘》,在甄士隐的陪同下,把“玉”送到了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也是《红楼梦》中的仙境,贾宝玉佩戴这“通灵宝玉”来到这里,为全书“谋划”了总纲。同样,这也是《仙缘》。

因此,元妃点戏,其中的《仙缘》早已交代,而那个把“玉”送到凡尘之中,又把“玉”交给太虚幻境的和尚就是癞头和尚,他就是“甄宝玉送玉”的甄宝玉。

那么,这个癞头和尚究竟又是何方神圣,送了玉,还要送给薛宝钗一块金锁呢?癞头和尚送金送玉,是因为他亲手“缔结”了金玉良姻。

癞头和尚从何而来

从无稽崖青埂峰,到癞头和尚再度出现,这其中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这块写满“石兄”风尘故事的通灵宝玉,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因而,这是一段跨越式的故事,距离《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当然也是经历了无数岁月无数劫。

这个癞头和尚原本就是一个“仙”,由他引出“石头记”,也是“仙缘”。而这个“仙缘”,却是一枕黄粱,也就是“红楼梦”。红楼就是朱楼,赤霞,便是朱霞,绛珠,更是红红之“朱”,这个“朱”是带玉之朱。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明实录》中的记载,这段记载说的是朱元璋小时候的经历:(太祖)常遘疾,抱之佛寺,寺无僧,复抱归,见室东檐下一僧面壁坐,顾仁祖曰:来。乃以手抚摩上顶。旦日,疾遂愈。

“癞头”其实是“摩顶”,因为,“癞”是麻风病的意思,“麻”下之手,就是“以手抚上顶”的“摩”,也就是东檐下的僧人用手摸了朱重八的头。朱元璋小时经常患病,是不是麻风病那就不得而知了。但因为这件事,他的父亲便产生了把老四“舍”给寺院的想法。朱元璋十七岁时,病体依旧反复,加上饥饿,便真的去皇觉寺出家了。

书中的香菱、妙玉、黛玉、宝钗,或遇癞头和尚而“火起”,或因病出家,终身吃药。霍起,并非祸起,而是“火起”,是朱元璋出世时的“红光满天”,邻居以为他家“走水”了。

而且,朱元璋的画像被清代或者民间恶搞,脸上有麻子,这也符合“癞头和尚”的造型。

这就奇怪了,《红楼梦》是朱楼梦,贾家的人都怀揣一颗紫禁城红楼之谜,为何也如此恶搞自家的圣祖呢?

朱洪武亲手缔结金玉良姻

《红楼梦》说的是朱家人藩王的家史,这家藩王不是亲王,而是桂林靖江王。这一脉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后代。朱兴隆的儿子叫朱文正,书中的贾政就是“文正”。朱兴隆没有等到朱元璋打天下就去世了,朱文正就跟着叔叔打江山。这也是荣国府贾赦住在黑油漆大门中,而他的长子却跟着叔叔做事而叫做“琏二爷”的缘故。

伟大的作者一笔多写,一击多鸣,以这样错综的人物关系,隐藏了洪武家族的家史。这段家史中,就隐藏着金玉良姻。

洪武三年时,朱元璋分封诸王,以皇子为各地藩王。此前,朱文正因为不满封赏,欲投奔张士诚而“坏了事”,遭到软禁处罚。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吓得瑟瑟发抖,四爷爷以手摸他的脖子,说:“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

朱洪武虽然严酷无情,但对于亲人还是十分有恩义的,他没有食言,分封自己儿子时,也同时将朱守谦封为靖江王,藩地在桂林。虽然靖江王不是皇子藩王,但规制却与皇子藩王一样,只是俸禄减半,朱洪武没有把大哥的子孙当外人。

明朝建立于戊申年(1368 年),申肖猴,属金,朱洪武又以“金木水火土”为朱家皇室辈分,他就是《水浒传》、《西游记》中的“金公”。脂砚斋在第二十六回书中有这样一句夹批:“《水浒》文法。用的恰当,是芸哥眼中也。”《红楼梦》的作者读透了《水浒传》,书中也以“金”象征著名王朝的皇室。

朱元璋字国瑞,“璋”就是“玉”,“癞头和尚”送玉指的就是封赏了桂林靖江王,这就是“金玉良姻”。薛宝钗得癞头和尚的金锁,那是要与贾宝玉“结合”的,他们原本都是“金玉”家族的人。

而林黛玉是绛珠仙草,是一种开紫色花的香草(兰),却还不是“木”。木石前盟,则更是点明了桂林靖江王城,这是一座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亲王级别的以石头筑成的小石头城。因为“金石良姻”,所以才有了“木石前盟”,木,指的是桂林,石既是金陵大石头城,也是桂林小石头城。

“自从两地生枯木”、“玉带林中挂”,说的都是“桂林”。所以,香菱、黛玉都遇到了癞头和尚。

薛宝钗比贾宝玉、林黛玉来头更大,癞头和尚亲手以各色“十二”给他调制了“冷香丸”。“冷香丸”也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因为朱元璋母亲梦中吃了一粒神仙给她的白色药丸而生下了他。白色就是冷色,这就证明薛宝钗是“真宝玉”那里来的。“十二”,指的是北京十二陵(当时没有思陵),薛宝钗代表了朱明皇室正统。

林黛玉也得癞头和尚配置了养荣丸,那就是“养”荣国府的意思,荣国府其实就是桂林靖江王府。林黛玉在荣禧堂看到的一切,都是明代藩王的规制,其中就隐藏着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荣穆王”。

既然贾家得了“金玉”这样的恩遇,《红楼梦》的作者为何要把圣祖写成“癞头和尚”呢?

金玉良姻破灭,木石前盟终结

林黛玉、薛宝钗原本是“宝玉合一”,尽管大家说的是宝黛合一、钗黛合一,其实就是“宝玉合一”,这两个人的名字中就有“宝玉”。而且,无论怎么“合一”,都是一个意思,说的都是金玉良姻,而不是什么“木石前盟”。

然而,贾宝玉却根本不念先祖的恩义,“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认为自家做靖江王是应当应分的。《红楼梦》的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想法呢?这件事,还得从《朱氏世德碑》说起。

这块颂述朱元璋家事的碑,碑文为朱洪武亲撰,其中,朱洪武称大哥朱兴隆为“孟兄”。也就是说,原本是一母同胞却被搞成了“庶出”。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十分看重“嫡传”。

朱元璋总共兄弟四人,称帝之后追谥其父为仁祖。自己做了皇帝,那是袭了仁祖的龙衣。假如大哥是嫡长子,那就说不过去了。这恐怕是书中的贾宝玉不认“金玉良姻”的主要原因,贾宝玉,原本就是假的,是癞头和尚(真宝玉)给他送了一块玉,这才有了金玉良姻。

原因之二,便是“荣穆王”之子靖江王朱亨嘉在崇祯自缢后(秦可卿之死),涉嫌谋反,试图取代朱家正脉皇统,为自己的先人证明,他们家不是“庶出”。犹如书中的贾探春那样,明明不是正室所生,偏偏就不承认。而第一代靖江王千真万确与朱洪武同父同母,为何就做了二房庶出呢?

朱亨嘉为其先祖正名的呢?其做法十分逆天,把他在桂林靖江王城自称监国的那一年,确定为洪武 278 年。如此,就是仁祖——洪武——平帝。朱亨嘉死后,被部下追谥为“平帝”,就是协理宁国府王熙凤身边的平儿。

南明皇室正统隆武帝派兵攻陷了桂林王城,活捉了朱亨嘉,并把他秘密吊死,又宣称其暴病而亡。这就是书中诸多金钗两种死法的真实写照。

义忠亲王老千岁再度“坏了事”,金玉良姻破灭。随之,靖江王从历史舞台上黯然谢幕,木石前盟也彻底瓦解。如此,靖江王城中的人能不怨恨吗?

这就是《红楼梦》中癞头和尚给薛宝钗送金锁的背后故事,这段故事就是“《仙缘》:伏甄宝玉送玉”。贾宝玉把自己幻想城甄宝玉,当真是做了一场“红楼梦”。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