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天坛为什么盖的有点歪?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3 08:47:19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天坛为什么盖的有点歪?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味哎儿】的最佳回答:

(三层汉白玉台阶,就是三层云朵的体现没有,托着皇宫的三大殿。)

中国人的皇宫,按照的是天宫形式建造的。也就是按照玉皇大帝住的宫殿建造的。

所以人间的皇帝是玉皇大帝的儿子。也就是老天爷的儿子,代替玉皇大帝来管理人间的。这就是皇帝又称为天子的原因。

皇宫建在哪儿是有讲究的。

周朝的时候,认定为天和地的中心,是在现在的河南省嵩山,所以周朝的时候把观天测地的地方,建在了嵩山。

当时人祖,居住在河南省的淮阳。也就是在嵩山的东边。因此比人祖地位小的人,只能居住在嵩山的西边。

因为,东为尊,西为卑。

所以周朝的时候,把皇宫建在,河南省的洛阳,和陕西省的西安。西安是周朝的夏天办公的地方,洛阳是周朝冬天办公的地方。这就是夏宫和冬宫。

宋朝的时候打破了这个境界,把皇宫建在了天幕开的地方。

(极光的天幕状态)

天幕,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北极圈的极光。极光发光鼎盛的时期就如同一个布幔一样在天空飘荡。这个像布幔一样的极光,就被古中国人说成是天幕。

幕,就是戏剧舞台上演戏时拉开的幕布。

(戏剧舞台的大幕,打开的形式。宫殿的房盖,就是戏剧舞台大幕打开的剪影。)

所以中国古代的皇宫房顶的建筑式样是,戏剧舞台拉开幕布再勾起来放着的那种状态。这就是房屋的房檐,是翘角形的原因。

(宫殿侧面的图像,从这个幕布打开的形式一致。所以宫殿的翘角由此而来。)

中国皇宫和寺庙的房檐儿翘角,就是戏剧舞台幕布拉开,再勾住放置状态的形式。但是具体的看的时候,犹如从天上降下来,使屋檐上翘的。

仍然是属于玉皇大帝住的宫殿从天而降,被老天爷的儿子,居住了的意思。

所以中国的帝王的都城,是按照天上的天宫建造的,也就是打造人间天堂。

(三层汉白玉的台阶,就是三层的白云云朵,托着宫殿的三大殿)

所以皇宫中的三大殿,有三个汉白玉砌成的台子,托着的宫殿。

这三个汉白玉砌成的台子,每一层都有一圈儿的石柱子。石柱上刻成了卷云形。这就是云彩托着宫殿。

这种白色的云朵在秋天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呈现的是一团一团的在天上飘动着。

皇宫宫殿的丹陛石,旁边刻有云朵,中间刻有云龙,下边刻的是江水的尖形形状,还刻一些鱼虾在上面。这个尖形的江水,实际上就是山的形状,加上江水构成,江山的寓意。

(丹壁石,最下方的水尖,就是江山的意思。)

对于整个丹璧石,下面是江山,上面是云和龙,然后通到了皇宫。所以又称皇帝为龙。

这就是龙统江山的意思。

当嵩山不再是天地之中以后,要在帝都的旁边,建立天坛,地坛。用于替代观天测地之地。

中国的地形地貌,是天塌于西北地,陷于东南。也就是西北高,东南低。

东边又是尊贵的地方,所以就把天坛设在了东南方向。地坛就设在了西北方向。后来又改造了对称的西南方向。

所以明朝的时候已经固定,地坛在西南方,天坛在东南方。中间是通往皇宫的直道,有人说这个直道是北京市的中轴线。实际上就是皇帝走的神道。只不过后来把神道说成是通往墓陵的道路了。

北京城属于帝都,或者说成是京城。里面再建一个小城,这就是皇宫城。皇宫城又称为紫金城。天上的紫薇宫就是玉皇大帝居住的宫殿。

紫金城.紫薇宫,是老子住的地方,一个是儿子住的地方。

帝王的都城,除了天坛,地坛以外,还有神农坛,日坛,月坛。清朝的时候都归到了天坛,地坛里。并且在北边建立有紫荆山。清朝的时候改成了石景山。

而皇宫的中轴线的最后边建有玄武大帝庙。

玄武大帝庙前边是鼓楼,皇宫前面的前门前,建有钟楼。这就是晨钟暮鼓的配置。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紫金城里面三大殿,向四面八方分布设计的。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2】、来自网友【情感之都】的最佳回答:

天坛公园广为熟知,这座明清两代神圣的祭天场所,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天坛的主要建筑轴线,竟然不是位于这一区域的正中心,而是偏居东侧一线。另外,天坛的代表性建筑祈年殿,并不是祭天的场所,实际上是祈求风调雨顺的建筑。真正的核心是圜丘坛。

讲究对称的古代设计师们,怎么会把祭祀昊天上帝的神坛的轴线设计歪了呢?这事儿还得从永乐皇帝迁都说起。

永乐十八年(1420 年)随着紫禁城的初步建成,明成祖正式定都北京。同时他也开始了对北京坛庙的修筑。按照当时的规划,在新都北京城的正门丽正门(今正阳门)外,东侧修筑天地坛,西侧修筑山川坛。这两座神坛都是仿照南京的制度修建起来的。天地坛奉祀天地日月星辰诸神,而山川坛正殿太岁殿内供有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钟山和诸陵寝山神。(这在此前刊登的先农坛一文中有过介绍)。

嘉靖年间,开始对天地坛进行改造。嘉靖皇帝将天地从“合祀”改为分别祭祀,于是他下令在大祀殿的南侧,沿着原天地坛南北轴线的延长线上兴建了新的祭天场所:圜丘坛,而祭地的场所则被移到了北郊安定门外,在这里兴建了一座新的神坛——方泽坛(即今地坛公园),日月的祭祀则分别移往新建的位于东郊的朝日坛和位于西郊的夕月坛。

与此同时,天地坛的主殿大祀殿也进行拆改。明初的大祀殿,是一座和皇宫奉天殿一样形制的方形建筑,且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因为此时原大祀殿不再履行原有祭祀天地的功能,便被拆除。大祀殿拆除之后,此处改建成为一座圆形三层屋顶的建筑:大享殿(即如今的祈年殿)。

为了让这座新改建的神坛更加恢宏壮观,嘉靖皇帝开始了坛墙的扩建工程。最初打算是在天坛原有的坛墙之外,再修筑一圈外坛墙,使天坛变成内外两道坛墙。不过,东边外墙在修筑时,并没有再向东扩宽,只是在靠里侧重新修建了一段坛墙,这样,东边原有的内坛墙变成了外坛墙,新修的坛墙反而变成了内坛墙,保持内外墙的布局。而西侧的外坛墙则是在西侧原来坛墙之外,重新修筑的一段坛墙,并且当时为了贴近北京城的中轴线,西侧外坛墙向西扩展的范围非常广,这就造成了西边宽阔而东边比较狭窄的格局,使得天坛主体建筑轴线靠近东侧而远离西侧。

如今,人们提到天坛公园,就会想到它的地标性建筑:祈年殿。但若真正论起祈年殿的功用来,人们可能多少对它有些“误会”。

祈年殿的前身是上文提到过的大祀殿,为明王朝合祀天地之所。嘉靖年间被改造为大享殿。这座三层屋顶的大享殿营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作为国家的明堂修建的,明堂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祭天或举办大型典礼。不过这座大享殿最终并没有发挥其原有作用,倒是成为了春季举行祈谷礼的场所,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帝的兄弟和亲王弘昼提出大享殿的功用应是于秋季丰收之时举行答谢上苍的“大报礼”之所,即所谓的“季秋享明堂”之意。而当时大享殿虽然是名义上的明堂,但最终在这里举行的却是春季的“祈谷礼”,这实在是有些不符合礼制。

于是,乾隆帝决定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并将大享殿原有的蓝黄绿三色屋顶统一更换为蓝色。加上这之前所施行的东西配殿改造工程(即拆去每一侧两层配殿的外层,仅留下东西各一座配殿),使得整个祈年殿院落显得整齐、肃穆。而这座恢宏的建筑,也成为每年临近春耕之时祈求丰年之所。

因此说起天坛,应该是对祈谷坛和圜丘坛的总称,其中真正承担祭天任务的是圜丘坛,而祈年殿则是祈谷坛的主殿。

清朝末年,这座重要的皇家祭祀场所遭受极大破坏。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后,为了方便往来,把铁路从马家堡一直延长到了天坛的祈谷坛门(即今天坛公园西门),并将坛门中央和北侧的门洞封堵,改建成了一个简易的火车站站房。火车竟然开到了皇帝祭天的神坛脚下,这当然这也引起了清政府的极大不满,经过多次交涉。火车站重新选址在正阳门东侧,理由很简单:下了火车穿过城门右转就是使馆区,非常便利。这条铁路在修建时,没有选择直接将铁路从天坛向北延伸至前门,而是从马家堡延伸出来,沿着外城城墙向东从今天玉蜓桥东北角位置进城,经东南角楼最终到达正阳门东侧。

与这项工程同时展开的还有一条支线的建设,即将这条铁路向东延伸至通州,后来,以正阳门东侧的火车站为起点,又先后修建了京奉铁路(北京至沈阳)和北京城环城铁路。

随着清朝的灭亡,天坛失去其原有功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袁世凯预谋称帝,他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不过随着袁本人去世,祭天礼不复实行。值得一提的是,天坛祈年殿曾一度作为民国起草宪法的场所。1913 年,民国第一届国会宣告成立,正是在祈年殿,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1918 年,天坛正式开放为公园。在当年的游览规则中,能够看到诸如“勿攀折采取园内树木花卉”、“勿践踏秧苗”、“勿坐在木栅栏上休息”、“勿向园内圈养的鹿抛掷瓦石”等规定,这说明当时的公园管理还是非常严格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