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二战时期,日本为什么一定要偷袭珍珠港,没有更好选择吗?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4 05:59:49 3次浏览

关于问题
二战时期,日本为什么一定要偷袭珍珠港,没有更好选择吗?
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有时聊人文历史】的最佳回答:

谢邀,没有什么选择可言。

二战过程之中,武器与战术飞速发展。战列舰被航母淘汰,核武器投入实战,恰恰都和日本战场有关。珍珠港偷袭也成为最后一次大规模偷袭战。

资源

打仗就是打资源。地球资源的就那么多,你上来了别人就得下去。积极防御的国家一般都是掌握资源链条的国家。军队技术水平越高对资源的需求越大。到了 1941 年,参战各地区资源消耗的快没了。就需要动用和平地区的资源了。这就是战争的可怕之处,战争是黑洞,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时间

旧日本在此之前比较乐观,认为可以短期拿下中国。所有的人设都是基于此。结果没出现这种情况。

从历史上看,不点名,任何王朝想要军事征服中国全境,没有四五十年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有三个梯度,第一个梯度是沿海的半岛与平原,第二个梯度是黄土高坡与南方山地,第三个梯度是青藏与帕米尔。每一个梯度都有几千公里纵深。从军事角度讲,沿海与平原是利于日本较为先进的军队行动的梯度。但一旦进入沟壑地区与山区,作战难度将大大提高,长期驻守也很困难。具体可以参考苏联阿富汗战争。至于第三梯度,那是高海拔地区,即便是机械武器,若没有特殊工艺也很难在那里正常运转。

在二战时代,武器的技术程度决定了当时没有太多武器和军队可以穿透几千公里纵深。重型轰炸机可以,但日本在重轰方面恰恰是弱项。日本当时的陆海军战斗机,无论是对苏还是对美都无绝对优势。而这两个国家的空军先后援华。

旧日本发动侵略,参照物是清朝甲午战争的速败。

清朝之所以短期投降,是因为清朝不敢发动总动员,不敢放权给汉人,清朝的晚期政策的确是很特殊的情况,处于一种转型期,从少数民族王朝向现代国家过渡,但没成功,以后再聊。

以日本本土的资源,加上现代战争的巨量消耗,日本的资源储备很快消耗掉了。所以他需要新的资源。在此之前,旧日本可以从美国获取资源。可是美国对旧日本卡脖子了,石油与钢铁禁运。所以,一个重大问题摆在旧日本军阀集团面前–打不下去了。

战略悖论

日本是列岛,维新后学的西方海军。可是他们执行的却是日本历史上的传统战略,即向大陆扩张。也就是说,旧瓶新酒,用新武器走老套路。但是又多了变量,那就是美俄。

因此,日本不仅需要维持一支庞大的舰队保卫本土,还要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执行其大陆侵略政策。

万历援朝时期,日本侵朝战略破产,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海军不行,导致海外作战部队失去支持。甲午和日俄战争时期,旧日本取胜的关键因素也是海军打赢了,可以支持陆军作战。

话实说,旧日本的海军的确强,支持陆军在朝鲜半岛作战是没问题的,扩大到西伯利亚和黄渤海地区应该也差不多。但在 1941 年,日本陆军已经深入内陆,超出了日本海军支持的范围。海军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摆设。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需要维持一支世界水平的海军保卫列岛,但对现行侵略战争没什么用。

于是就有了陆海军的矛盾,海军需要凸显存在感,不然就会被边缘化。日本国内也明白海军重要,所以只能养着,一天 400 吨燃油,大量的维护升级成本,吞金巨兽摆在海港里,大部分时间成为摆设。这时候日本海军的实力已经达到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八成,世界第二,在港口里趴着,看起来得不偿失。

反观德国,海军没怎么大弄,就是因为一战前德皇要搞啥子世界舰队,想弄几十艘战列舰玩儿。结果直接把德国拖入军备竞赛。之后德国明白了,专心发展潜艇,只搞偷袭不打阵仗。因为德国明白,发展重型海军对德国没啥子用处。

等于说,日本是个岛国,干的却是德国干的事,陆地扩张。1941 年以前的日本,陆军在和中国打仗,海军在和美国搞军备竞赛。日本打不下中国,还得防着美国。日本其实不止一次想让中国和日本谈判,可是不能你说打就打,你说谈就谈。猜对了开始却猜不到结局。

机会主义

旧日本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在欧美列强动手,无瑕东顾的时候放手干,也可以说是钻空子。可是二战时,世界已经出现一体化的趋势,没有空子可钻了。从武器上讲,航空母舰和重型轰炸机的出现,使中程跨区域作战成为可能。也就是说,世界已经在变小。

上文说了,旧日本有航母无重轰。截止二战结束,日本也没有直接进攻美国本土的武器。杜立特空袭的目的就是要让日本知道,美国可以进攻日本本土。

距离与数据

回到偷袭上。世界已经在变小但还没有全球化,所以在那个技术时代的战争中,距离很重要。

偷袭是旧日本的惯常战术了。在现代军事侦查技术出现之前,甲午,日俄都是偷袭开战。九一八也是如此。当然现在不可能了,卫星,一堆短导中导远导在那儿戳着,全球火力投送,现在的战争是不分前线后方的。

在二战时,武器还没有发展到全球投送的程度。还是杜立特空袭,陆军轰炸机飞日本,最终无法返航,只能在衢州降落。

日本当时考虑的,是所谓的绝对国防圈。啥子思维呢?就是保证一定的距离,使美国的任何武器无法越过这个距离,大规模进攻日本本土。日本认为,这样就可以保障陆军在东亚和东南亚作战,这就是偷袭珍珠港的目的。而当时的日本,占领着大量太平洋岛屿,唯一有威胁的就是珍珠港。

这里面还有一个估算问题,日本估算,美国珍珠港一旦被打击,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恢复需要时间。而当时苏德战争已经开打,德国正攻城拔寨,还没有显出败相。所以,日本认为美国不太可能在两条线上开打。日本可以利用美国的恢复期与德国的进攻周期,建立战略压制,建立自己的资源链,迅速压垮中国,并将美国带回谈判桌。

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旧日本深陷战争泥潭,作茧自缚的恶果之上。结果只能靠扩大战争规模来保持侵略所得。

实际上,美国的恢复速度和造舰速度远超日本的估算。日本用开战前的双方数据策划战争,忽视了美国的动员能力。而日本已经打了好几年,本身已经无法再进行动员了。结果出现了从中国战场抽调所谓精锐师团去驻守太平洋岛屿的情况,海军不行陆军上,实际上没啥用。因为航母本身是一个作战平台,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海岛成为战略支点,于是就有了美国的蛙跳战术,抛开日本驻守的海岛,迂回前进攻击日本本土。当然了,所谓的蛙跳战术,需要大规模的海军动员能力做支撑。

话实说,1941 年,旧日本海军其实已经摸到了海战的精髓,那就是航母将成为舰队核心。但是恰恰航母作战是日本消耗不起的,他们没有资源,打不了这么大的阵仗。所以只能采用一锤子打法。

其实珍珠港偷袭本身就是个奇迹,走了那么远的路,没有被发现,一旦发现就是完。之后的中途岛海战,日本舰队就遭到了美国海军的破译与跟踪,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试结语

无论如何旧日本无法取胜,因为没资源,还想侵略。就好像没钱的人谈大生意,想用小手段赚大钱,等到真需要投钱的时候必然出问题。偷袭就是小手段,就算日本不偷袭珍珠港,以日本的侵略战略,也必然引爆同盟国的反制。

图片来自网络

【2】、来自网友【yinyin1983】的最佳回答:

日本偷袭珍珠港对美开战之前,当时日本以近卫文麿为首相的内阁,一看到无法阻止战争的发生,干脆来个总辞职。近卫内阁总辞职后,除了东条英机谁也不愿意出来组阁,甚至连外相这个职务,一时也不容易找到人。为什么?傻子都知道,跟美国开战,纯属找死,既然是找死行为,那么谁愿意承担责任。可太平洋战争还是发生了,因为什么,因为当时的日本要是不和英美等国开战,它已经没什么事可干了。对于军国主义来讲,不打仗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有人说,日本解决事情的唯一办法就是发动战争,至于怎么结束战争,它从来不会去想。什么人不去想?少壮派,代表人物是一些佐级的参谋们。这些参谋最擅长的就是“下克上”。昭和参谋“下克上”的事件最出名的几个:九一八事变,两次诺门坎事件,七七事变,入驻法属印度支那。这些事件,每一个都是日本的催命符,每一个都是参谋们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任意妄为的结果。入驻法属印度支那(越南),是对美开战的催命符。前面的两次诺门坎事件,尤其是第二次日本失败后,关东军受不了屈辱,正打算再次调集重兵大规模开战的时候,要不是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本被德国在后面狠狠地捅了一刀,估计日苏战争早就发生了。那么日本政府为什么阻止不了这些参谋,这个一会会说到的。

日本的参谋被称为精英中的精英。以陆军为例,二战时期,日本的参谋全部毕业于陆军大学校。从陆军大学校建校到 1945 年的 60 年间只有 3000 左右的毕业生,平均每年不到 60 个人,早年只有十几个,所以几乎每一名参谋都会成为将军。毕竟,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成绩在前 20%的人才有报考陆军大学校的资格。二战日本被绞死的甲级战犯中,绝大部分都是参谋出身。“上等兵”东条英机是参谋出身,他爹东条英教也是参谋出身,而且东条英教是陆军大学校第一期的第一名。

陆军大学校前几名的毕业生,都会得到天皇御赐的军刀。而且日军参谋还有一个标志性的身份的象征,即参谋绶带。虽然日本海军培养参谋比日本陆军要晚一些,但是都是一个德行。

日本的参谋为什么能够左右战争?是因为日本的参谋不受他所在单位领导的领导。联队的参谋归师团的参谋管,师团的参谋归军参谋管,军参谋归方面军参谋管,方面军参谋归大本营的参谋管。作为关东军少佐作战参谋的辻政信,他可以直接向诺门坎战役主力的第 23 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下命令。辻政信甚至会指着联队长的鼻子破口大骂,你去自杀吧!

另外,二战时包括二战之前(日清战争、日俄战争)日本军队有一个极其变态的三个“二元化”,政治和军事二元化,军政和军令二元化,海军和陆军二元化。也就是说,政府管不了军队,军队归天皇统帅,政府只负责征兵和给军人发工资,至于军队在干什么?怎么作战和用兵?政府管不了。还有海军和陆军出了名的不和,双方用 70%的精力内杠,用 30%的精力对付敌人,甚至陆军想要自己建航母,海军想要自己造坦克。陆军的参谋本部,海军的军令部,光看这两个名字,就能够说明日本的陆军和海军有多么的不和,都是参谋组成的部门,一个叫参谋本部,一个叫军令部,谁也不服谁,名字都不可以一样。

天皇通过什么指挥日本军队,陆军通过参谋本部,海军通过军令部,参谋本部和军令部是由什么人组成的?就是那些所谓日本最精英的一群“参谋”,这些参谋们和其他的国家完全不一样,权利很大,也就是这些参谋可以指挥师团长,联队长,大队长等等。而这些参谋最擅长的就是“下克上”。

当然,日本的军国主义取得国家政权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杀人杀来的。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下级军官杀首相都杀习惯了。比如滨口雄幸、犬养毅,到最后发展成“二二六事件”。这次事件虽然没有杀了内阁总理大臣冈田启介,但是冈田启介的秘书兼妹夫松尾传藏因为长相相似被误杀,还有内大臣斋藤实(中了 47 枪)、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被打成马蜂窝)、财政(大藏)大臣高桥是清(左右乱捅而死)。唯一活下来的侍从长铃木贯太郎,挨了三枪(日本手枪杀伤力可叹)后,被他的老婆鹰子夫人拦下保住一命。鹰子夫人为什么能拦下发了疯的少壮派军人,不是因为她是著名的教育家,而是因为她是昭和天皇的奶妈子。

虽然“二二六事件”在日本天皇的愤怒下被镇压了下去,但给人的感觉是,谁敢得罪这些疯子,一不留神命没了。所以政府对于军人的疯狂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九一八事变”是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下克上”的杰作。被誉为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的小泽征尔,他后面那两个字“征”就是板垣征四郎的“征”,“尔”就是石原莞尔的“尔”。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如此的出名,导致了参谋们更加疯狂。

“两次诺门坎事件”是辻政信“下克上”的杰作。这个辻政信是二战日本最著名的一个灾星、搅屎棍,到哪哪倒霉。狂妄、冷酷、精力旺盛、好大喜功、志大才疏,连假传天皇命令的事都敢干。配合他的是板垣征四郎。时任陆军大臣的板垣征次郎有一句名言:只是一个师团的话,就不要那么烦了,让关东军去吧。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曾被很多人引用来证明日本人对于战争的态度。

一个个参谋因为“下克上”功成名就,没有功成名就的肯定会沿着这条捷径继续走下去。以至于到了“七七事变”的时候,连以“下克上”的鼻祖闻名的石原莞尔都阻止不了他的后辈们了。这些“下克上”的人才,石原莞尔算上一个冷静的,“七七事变”和对美开战,他是激进的反对派。战后他没有被列入战犯,就是因为他反对对美开战。

挑起入驻法属支那“下克上”的参谋是佐藤贤了。这个让议员(他曾经的老师)闭嘴的家伙,是和辻政信一样的恐怖参谋。他的“下克上”进驻越南,使日本陷入了对美开战的深渊。

在此之前,罗斯福为了稳住日本人,曾出卖过中国的利益。罗斯福跟日本人提出了:只要你不继续扩大战争,只要你在亚洲老实地保持现状,美国可以承认日本在中国的所有即得利益,包括承认日本扶持溥仪的那个伪“满洲国”和汪精卫的那个伪“国民政府”。那时除了不正常的国家,好像只有苏联承认过伪满洲国。

对于美国人奉献的橄榄枝,日本高层非常地欣喜。只是在德国、日本外相松冈洋佑和一群参谋的鼓捣下,不得已被迫流产。而直接造成入驻法属支那事件的人是佐藤贤了。他在得到法国维希政府的同意下,不知怎么想的还要强行入驻,不光强占了越南,还和法军产生了小规模冲突,这是公开违反国际公约的。法国人受德国人的气,是能够忍住的,可是受了一群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小鬼子的气,高傲的法兰西民族是不能够忍受的。

入驻法属支那过程中,辻政信又跳了出来,当近卫文磨打算出访美国继续谈判之际,辻政信公开叫嚣,如果首相敢去,我会炸死他。

法属支那为什么是美国人的底线,因为占领了这里,向西可以切断最后一条援助中国的通道印缅公路,向南可以占领亚洲最大的油田荷属印度尼西亚,一个是亚洲最大的市场,一个是亚洲最大的战略资源地,美国人不可能让给日本人。

于是,入驻法属支那,导致美国全面中止对日本石油出口并冻结日本在美资产。

这样,一段著名的对话便产生了。

陆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和海军军令总长永野修身去见了日本天皇。天皇:一旦日美开战,陆军需要多长时间?杉山元:三个月。天皇:在中国事变开始的时候,你是陆军大臣吧,当时你说三个月,现在四年了。杉山元:中国地方太大,所以没有办法。天皇:如果说中国地方大,那么太平洋不是更大吗?杉山元无语。永野修身说,现在的情况是动手术还是不动手术的问题,不动手术肯定死,动手术的话,可能还有救,这时还是希望外交努力的。

总之,发动太平洋战争是日本的军政和军令两个系统都同意的,天皇也是同意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有趣的事,就是陆军和海军不反对开战的因素中,有一个是:双方都怕双方称呼对方为胆小鬼。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