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传说秦始皇陵中有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这里的人鱼膏究竟是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1 17:36:00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传说秦始皇陵中有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这里的人鱼膏究竟是什么?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猎奇动物社】的最佳回答: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秦始皇陵的宏伟精妙,还发现了一种未知的燃烧原材料-人鱼膏,据说秦始皇陵中用人鱼膏做的长明灯,可以千年不灭。

千年不灭的灯确实很难让人相信,不过在古籍中,关于秦始皇陵里的长明灯有诸多的记载,可见并非空穴来风,那么,人鱼膏究竟是怎么做的呢?它为何可以千年不灭呢?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找一下答案。

从记载中找一下人鱼膏的答案

秦始皇陵中的长明灯,在古籍中多有记载,比如在《世纪集解》中是这样描述的:“人鱼似站,四脚”,从这个描述看,人鱼是一种四足的海洋生物,之后在《异物志》中也有相似的记载: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即鲨鱼),锯材木人。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

从这里的描述看,从第一个描述看,许多人认为是大鲵,但是如果结合第二个描述中的“出东海”的话就不合理了,因为大鲵是一种仅分布在淡水中的哺乳动物。

而在《三秦记》中对人鱼的描述与上面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始皇冢……燃鲸鱼膏为灯。”这里直接指出了人鱼膏就是鲸鱼膏。巧合的是,在《异物志》中“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这个描述确实与鲸类的特征吻合,因为一种哺乳动物,鲸依然是靠肺呼吸的,但是在漫长的演化中,它们将呼吸孔演化到了背部靠近头的地方。

不过,同样是出自《异物志》“长尺余”这个描述未免也太小了,因为在古代的一尺在 16-32 厘米(不同朝代有一定的差异)之间。

由此可见,由于没有后人真正看过秦始皇陵中的长明灯,所以后世的记载也有很大的差异,而关于人鱼膏的产出动物,描述也相差较大,这使得人鱼膏更加的神秘和扑朔迷离。因此,我们不妨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下,在现存的海洋生物中,谁最可能是人鱼膏的产出者?

人鱼究竟是谁?

从古籍的记载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确该物种的几个特点:这是一种海洋生物,比较难得到,有四足或者没有足,头顶上有呼吸孔。

根据这几个特点,我认为所谓的人鱼极有可能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三种动物的混合,它们就是海洋鳍足类动物、鲸类以及海牛。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要从鲸脂说起。

大多数人认为鲸脂就是鲸类的脂肪,但其实鲸脂是泛指鲸类、鳍足类以及海牛等海洋哺乳动物的脂肪。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在海洋中生存保暖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不然恒温甚至是寒带的海水对体温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这些海洋哺乳动物都演化出了一层厚厚的脂肪,以鲸为例,即便是体型很小的海豚,它们的脂肪也有 5 厘米厚,像弓头鲸这样的大型鲸类脂肪厚度甚至能达到 30 厘米以上。

海牛目下的儒艮以及海豹等鳍足类动物也是如此,它们的皮下脂肪厚度也是非常厚的,以前的人虽然捕捞工具比较落后,但是抓移动缓慢的儒艮以及体型小一些的海豹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这些动物在海中相对比较灵活,所以捕捞量比较小的。

至于大型的鲸类,虽然以前的人很难捕捞,但是鲸类会因为种种原因搁浅,或者死亡,或者导航系统出现问题,搁浅在沙滩上之后,对于一些比较新鲜的尸体,人们就可以进行分割取出体内的鲸脂了,而这也恰恰符合了“肉不能食”的描述,毕竟搁浅的鲸肉已经开始变质了,而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变质的鲸肉与猪、牛、羊肉变质时一样都会发出恶臭。

虽然鲸脂在以前获取量较低,但是对于一国之君的秦始皇来说获得还是没问题的,毕竟积少成多,当人们发现鲸脂油可以作为照明用时,秦始皇必然会命人囤积,以备皇陵建设之需。

除了鲸脂外,人们还能从大型鲸类的头部获取鲸脑油,混合上鲸脑油、鲸脂以后炼出来的油量就比较大了,再加上鲸脂的燃烧速度本就比较慢,如果有足够的量的话,用一根灯芯插入其中,就可以长时间的燃烧了。

鲸脂做的蜡烛

同时,密封的皇陵也是鲸脂蜡烛能燃烧上千年的关键所在,虽然皇陵是密封的,但是里面必然是有空气的,毕竟偌大的皇陵不可能抽真空,所以蜡烛是能够在里面燃烧的,不过由于密闭的皇陵中氧气比较稀薄,燃烧较慢,也大大的增加了蜡烛可以燃烧的时间,于是,可以燃烧千年的长明灯出现了。

总结

秦始皇陵中的长明灯千年不灭依然是个谜,我们只能从一些古籍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从古籍的记载再结合现存的海洋生物看,人鱼膏极有可能不是一种动物的脂肪,而是鲸、鳍足类以及海牛目三类动物的脂肪,甚至包括鲸脑油,共同炼制而成的。

由于这样的天然油燃烧速度本身就慢,加上皇陵中氧气稀薄,所以它们才能达到千年不灭的效果。当然,一切的真相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到时候我们再来印证。

【2】、来自网友【今古讲堂】的最佳回答:

就是用人鱼制作的膏,脂肪含量高,以之制作燃料,燃烧时间长。但“人鱼”是什么?存在争议。有以下说法。

一,一种人身鱼尾的神奇海洋动物。

以《太平广记》所载最为神奇:

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出《洽闻记》)

东海有一种人鱼,按照现代观点,这是一种标准的美人鱼。

这种美人鱼能长到五、六尺长。长得非常像人。有鼻子有眼,还长有手,有美女的头。无非就是没有脚,有鱼的尾巴。皮肤像白玉一样洁白,上面有非常美丽的细细的绒毛。居住在海边的单身男人,把美人鱼捕捞上来,养在池子里,在需要的时候,利用这些美人鱼解决他们自己的生理方面的需求。而这些美人鱼也可以像正常的女子一样与人交合,并且还不伤人。

这种美人鱼,很好地解决了海边的男光棍的问题。但作为她们而言,被捕捞上来,处于一种完全失去人鱼自由的、成为奴役的状态。

根据这个记载,这是一种非常类似于人类的海洋生物。

又据《太平御览》卷引《博物志》:

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海里面有一种鲛人,非常善于纺织,且滴泪能成为珍珠。唐李商隐的名作《锦瑟》中,有“沧海月明珠有泪”之说,就是从此而来。

而《述异记》则有相似的记载:

“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鲛人又名“泉客”,他们在水下纺织的蛟绡纱,入水不湿,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搜神记》记载的鲛人,与上述记载略有不同:

“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有一种住在水里的有点像鱼的人,不仅善于纺织,而且能哭,泪珠成为珍珠。

这说明:鲛人是一种海洋高等智慧生物。他们可以通过劳动,制作成精美的防水纺织品。

如果这种说法有一丝的可信度的话,可能他们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只不过经过进化,一部分人类进入到陆地上,另一部分人类,仍然留在水中,就是所谓的“鲛人”。

也有可能他们就是海岛上的原始未开化的人类,在不断的传说中被神化了。

又据《异物志》载:

“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人。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

描述的是一种人形的鱼。秦始皇冢中的人鱼膏,原材料就来自于这种海洋生物。

据传说,这种海洋动物的油燃点极低,只用一滴则能够连续燃烧好几天。所以,秦始皇陵中,就用这种生物的脂肪,做成燃料,制作了长明灯。

而《山海经·海内南经》中,提到过一个“氐人国”: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这几种说法,传奇色彩都很强烈,但并无科学依据的支撑。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在秦始皇那个年代,海里面当真有一种长得有点像人的海洋生物,也有可能现在已经灭绝了。

二,娃娃鱼。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陵墓中,制作蜡烛的原材料是人鱼的油膏,可以长久照明。

又据《山海经》:

龙侯之山,决水出焉。其中多人鱼,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从这个描述看,这种人鱼有 4 只脚,声音像婴儿。吃了这种生物可以治病。

类似的还有《史记集解》中载:

“人鱼似鲇,四脚”。

这二个描写都非常像是娃娃鱼。

所以有人认为:人鱼膏是以娃娃鱼的脂肪为材料而制作。

这种说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不过照我看来,这个可信度不高。因为娃娃鱼的脂肪本身就不多,和其他水生动物的脂肪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用娃娃鱼的脂肪做长明灯,必将要捕杀大量的娃娃鱼,在秦朝那种条件下,能不能捕杀到这么多的娃娃鱼,很令人怀疑。而且完全没有必要。

三,鲸鱼。

秦始皇三十七年时,秦始皇东巡途中,射杀了海中的一只巨鱼,有记载说射杀的是一条“蛟”。

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大事情。有人推测,当时秦始皇射杀的是一条鲸鱼。

如果这个可能性存在的话,秦始皇的随从们很有可能像对待其他猎物一样,解剖了这只鲸鱼,从而提取了它身上的皮肉、油脂等,也许顺便就用这个怪物的脑油制成了长明灯。

据估计,以鲸鱼脑油制成的蜡烛,每小时可燃烧 7.78 克。则一立方米的鲸鱼脑油可燃烧五千天,确保地宫中“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捕杀的那条巨大的鱼,根据史书的记载,我们并不能必然推测出是哪一种鱼类。由于古人认知海洋生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据我推测,既然是一条大鱼,很有可能是海豚、鲨鱼之内,也不排除是比较小的鲸鱼。但绝不可能是抹香精那样的庞然大物。身长达到 18 米,体重能达到 50 吨。以秦始皇的捕猎水平,我估计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