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2 18:21:23 3次浏览

关于问题古代大炮那么垃圾,为什么还能横扫战场?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诸葛村的里正】的最佳回答:

你现在躲在坦克里,当然看古代大炮非常垃圾,可对于血肉之躯,这样的武器,就是军神一般的存在,任你是西楚霸王、五虎上将还是天潢贵胄,直接命中的话,生命就此终止。

冷兵器在宋朝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巅峰,比如宋朝与辽朝之间的澶州之战,辽朝的名将,前君主帅萧挞凛,在 1500 米外勘察进攻路线的时候,就被城楼上的三弓床弩给狙杀了,直接导致辽朝南侵的失败。

这已经是有记录的冷兵器最远狙杀战绩,这是运气加运气的结果,活该萧挞凛倒霉。

但是,火炮的出现,令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往重装步兵结阵,弓兵两翼摄住阵角,侧翼骑兵待命斜插的战术,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

古代的黑火药虽然很原始,可是化学爆炸的威力,要远胜于人体的爆发力,也比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太多。

当时的火炮,口径基本上在 100mm 向上,用铜或者铸铁铸造而成,自身重量很大,目的是为了抵消后坐力,发射的时候,里面用竹筒之类的器具,倒入称好的火药,竹筒上有标记,防止装药过量,随后用黄草纸、破布等塞住压紧,再装入 3-5 斤重的石球、铁蛋、铁砂等,在后面点燃药捻子。

这类炮弹的出膛速度,可以达到 200-300 米每秒,具有非常大的动能,再牛叉的弓弩,与之相比,都要逊色很多。关键是这玩意可以随时待发,弓弩不可能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

大炮的作用摧垮对方的兵阵,大量杀伤人员,被击中的人,大多数不会当场死亡,而是死于失血过多。这种速度下的铁蛋飞过来,没有十几具人体阻挡,是很难消减威力的。

况且,大炮这东西,一般不是单独使用,也很难做到点射,他们总是排成一排或者数排,按照要求,可以齐射,也可以轮番攻击(类似于排枪原理),保持火力压制的持续性,这一点,弓箭很难做到,通常射箭十几次之后,放箭的速度就会下降。

弓箭大多属于贯穿伤,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被大炮击中,直接从躯体上扯下大面积的肌肉、皮肤等,有的干脆在躯体上直接穿过,形成巨大的空腔,瞬间就会导致大量失血。

在坦克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种武器就是最大的威胁了。城门之类的防御结构,根本就敌不过几轮轰击。

【2】、来自网友【论史】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就问的很尴尬,古代大炮垃圾,那要看和谁比?如果和现代的各型火炮相比,那确实是既不中看也不中用的炮仗,只适合在博物馆里展出。但要是在古代,这些火炮威力可是独一档的,其杀伤力在封建军队里没有任何装备比得上,用过的人都说好,简直就是攻城略地的上成利器。

就比如说明代使用的轻量级虎蹲炮,“器内吞百子”,整个一大号霰弹枪,对无甲目标杀伤力极大,被它干一下,那也是非死即残的,在戚继光眼里那可是杀倭利器,“倭贼遇少,每每三五百结为一簇拥来,再不顾四面,只冲一路,任有若干兵,列若干长,必不能御,但冲处竟能溃围,而临时得此一炮,大妙!大妙!”

至于古代的重型火炮,即红夷大炮,虽然和现在比就是上古文物,射程在 5~6 里之内,打出来的是实心弹,但威力也是不可小觑,被直接命中的人不是当场死亡,就是终身残废。即便是没有直接命中,实心弹砸入地面所引起的碎屑和炮弹飞行中所产生的“炮风”也可以对人体的肌肉组织、骨骼、内脏产生大小不一的间接伤害,威力是鸟铳、弓箭这样的武器不能比的。对人体杀伤的记载可谓是比比皆是。

就比如说在崇祯四年,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叛变明廷作乱,孔、耿二人拥有红夷大炮约 30 门左右,其部下更直接受到了来自澳门的铳师教导,其部队使用这些火炮的技术是其他路明军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的叛变对明廷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果然,孔、耿二人开始使用手上掌握的红夷大炮让明廷的守城部队吃尽了苦头。攻打莱州城的时候,“架红夷大炮,三面环攻。铁子大如升,小如拳,重七八斤不等,有重十余斤者,击角楼垛口,并守垛人,应声齑粉”。就连山东巡抚徐从治都被炮子击中头部,当即身亡,“公中飞炮于城楼,陷颅而陨”。所以说古代火炮对人体的杀伤力不是闹着玩的,被击中的人命运也没比被现代火炮好到哪里去,也就尸体完整度高一些。

下面是某欧洲士兵所穿板甲被实心弹开洞照,想必这位铠甲的主人已经和某国的大人物一样已经实现“心胸宽广”了。

红夷大炮尽管对人体杀伤力大,但是由于其发射速度太慢,常规射速每小时只有 8 发左右。当然,不怕炸膛,也可提速为每分钟 1 至 2 发,对当时快速运动的步骑兵而言,仍然无法达到有效防御并且歼敌的作用,但是在攻坚或守城方面,则效果显著。

就比如说明廷给宁锦防线上配备红夷大炮之后,让后金的八旗军在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中反复吃瘪。天聪三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征明,因为野战屡屡获胜,遂起意在长城内外的永平、迁安、遵化、滦州等地建立永久据点,结果被配备红夷火炮的明军教做人,在仓皇失措下,遂退出永平等地脱归。

《清太宗实录·卷七》:明兵复发红衣炮,击坏滦州城垛,城楼焚。纳穆泰、图尔格、汤古代等,力不能支,仓卒不及收众,遂于十二日夜,弃城奔永平。会天雨,我兵或二十人,或三十人,结队溃围出,遇明兵截战,我兵之疾病被创,及无马者,阵没者四百余人。

鉴于红夷大炮对后金的巨大冲击,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后金决定自力更生也开始铸造红夷大炮,并于天聪五年正月获得突破,利用汉族工匠制造了第一门红夷大炮,“先是我国未备火器,造炮自此始”,接着后金像下饺子一样又造了 40 门红夷炮。对于后金来说,红夷大炮的批量生产大大扭转了战场的局势。

首先,攻坚成本降低,围点打援的战术得以实现,对皇太极来说这是最大的利好。

要知道古代的城防体系,不单单指这座城本身而言,那是一种城池与城外台堡共同联防的守御模式。只要有这些相当于小型要塞的台堡存在,就无法真正对大城进行合围,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攻坚手段,拿下这些台堡耗时费力,又会产生对攻方兵员的巨大消耗,不拿下吧!还得被牵制精力,相当头疼。如下图,这密密麻麻的让人看了就发悚。

而红夷炮的出现就有效解决了攻打这些台堡的问题,尽管攻打大城有些难度,但是攻打这些台堡还是很轻松的。大家想想看,要是后金没有红夷炮就得用人命填,后金究竟有多少壮丁可以这样消耗的?

天聪五年八月初六的大凌河之战,后金一方先以“掘壕筑墙”的方式围困大凌河城,然后以红夷大炮等火器摧毁明军台堡。八月十六日,后金携带 1 门红夷炮、以及 20 门将军炮攻击城外敌台,“围台发炮,焚台周围房舍百余间”,十七日攻克,明军“近三十人中炮身死”。十月九日,以红夷炮和将军炮攻打城外最大台堡鱼子章台,连轰三日逼降台堡内明军,“该台既克,周围各台明人闻之,近者归降,远者弃台遁逃”,不仅扫除了围困大凌河城的障碍,还额外获得了一个月粮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攻打台堡的记录,红夷大炮俨然已经成为了蚕食明廷宁锦防线的利器。

在清军集中用炮之后,不仅能攻克台堡,就是大城也能被攻克,如太原、潼关、扬州等。

其次、红夷火炮的大量运用,也会对敌军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就比如皇太极于崇德初年第二次攻打朝鲜的时候,将朝鲜君臣包围于南汉山城,清军以红夷大炮轰击城内,导致了朝鲜君臣心理防线崩溃,“丸之落于城中者相继,人皆畏惧”,被迫屈服于清朝。“大炮所中,城堞尽坏,事势已到十分地头,而文士辈高论,请令文士守御望月台”。

所以,以清为例,红夷大炮的功能作用实在是太大了,搞得清朝皇帝要时不时“遣官祭红衣炮之神”,大炮在古代也是军中重要的存在,怎么能说是垃圾呢!

引用文献:《满文老档》、《纪效新书》十四卷本、《清太宗实录》、《燃藜室记述》、《平叛记》、《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山中闻见录》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