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精神分裂症初发的最低年龄是几岁?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3 22:53:18 4次浏览

关于问题精神分裂症初发的最低年龄是几岁?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汐炜医生】的最佳回答:

你好,精神分裂症患者最低的发病年龄是几岁?有没有可能一出生就有?最低年龄是几岁没有确切数字,我遇到最早的孩子是 9 岁发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至于有没有可能一出生就有,我想说,就算有,我们也没办法发现,当然也没办法下诊断,所以出生就有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

精神分裂症,常起病于青壮年,年龄在 20 岁-35 岁之间,属于发病的高发期,但不局限于青壮年,少数个体在童年时期或者老年时期同样可能发病。但不幸的是,往往发病年龄越早,提示预后越不乐观;相反对于老年期精神分裂症,相比与儿童及青年人,预后相对较好。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可以是突然的,也可能是隐匿和循序渐进的,其中以慢性发展居多,尤其很多患者,初期表现为性格的孤僻、少语和不合群,其实是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却故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而往往阴性症状往往损害患者的认知症状,导致预后不良。

我曾专修过儿童精神科,在进修期间,曾见到很多孩子被诊断了精神分裂症,这对于一直从事于成人疾病治疗的我来说,显然是开了眼界。其中有很多孩子都在 10 岁刚出头,我见到的最小的患者为 9 岁,明显的幻觉和伴有情感的不协调。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症来说,其特征和症状可能没有明显区别,只不过,儿童的表达能力有限,这就导致了很多症状需要长期的观察和良好的问诊技巧才能发现病症。所以这就引出了下面这个问题:

有没有可能,孩子一出生就有精神分裂症?

对于精神科来说,诊断某种疾病更多的是需要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症状持续的时间,以及某些伴随症状。所以,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说,除了哭,他什么都表达不了,何从诊断?

当然,精神疾病的高遗传性,导致孩子可能遗传了患病父母的基因,但这种情况,只能说,孩子携带了患病基因。根据基因学的学说,即使携带了患病基因,也要分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是否一定发病也不一定。

鉴于精神分裂症的致残特点,虽然根据遗传率解释,并不是每一个个体都可能发病,但仍建议广大患者朋友,在选择生育前慎重考虑,这绝不是一场赌博,而是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的生活质量问题。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继续关注,我将持续更新相关医学科普

【2】、来自网友【精神知多少】的最佳回答:

你好,现在全国的精神科逐渐向亚专科的趋势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精神障碍,比如儿童青少年也可以出现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等,那么有没有儿童期就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情况呢?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是指起病于 18 岁以前的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发病率低,但是症状相对严重,预后比成年期精神分裂症差,在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精神分裂症占有很大比例。一般将儿童精神分裂症分为起病于 13~18 岁之间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和起病于 13 岁之前的早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有文献报道精神分裂症最小发病年龄为 3 岁,一般认为 6 岁前的儿童,因为其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善,必须要谨慎诊断,而在我的临床工作中见到的最小患儿为 8 岁。年龄偏小的患儿可能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欠缺,无法准确描述症状,这也给确定诊断带来难度。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

至今尚无早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表,其原因可能为患病率较低,在确定诊断上存在一定难度;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 12 岁之后逐渐增加,至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达到最高峰。

性别比例

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性别比例与年龄相关,早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性别差异逐渐缩小,成人精神分裂症研究资料显示男性较女性提前 5 年起兵,5~14 岁发病者,男女之比为 2:1,15~19 岁男女之比者 1.4:1。

有什么特殊的发病机制吗

遗传学因素:

这其实和成人的精神分裂症相同,在家系研究中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家族中同样疾病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双亲中一方患病,其子女发病危险率 9%~16%,双亲均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发病的危险率增加至 40~68%。在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中:双卵双生的同病率为 17.1%,单卵双生的同病率高达 70.6%。目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学家在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现已至少发现 17 个染色体区域上的遗传标记与精神分裂症的传递有关。几个染色体区域已经逐渐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找到还疾病遗传因子的位置,其中 6q22~24,1q21~22,13q32~34 是获得证据最多证据支持的区域。

神经发育因素:

神经发育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是由于大脑在发育成熟前出现病理改变,导致大脑出现异常神经回路,而引起精神症状。比如:围生期并发症(包括脑室周围出血、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母孕期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等)。神经发育的异常:有些儿童精神分裂症在发病前就出现神经发育学的改变,包括语言、运动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神经发育缺陷早早发性精神分裂症中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体格检查中,病儿在步态、动作、姿势,平衡功能和协调运动、肌张力、多种刺激整合作用等方面出现功能失调。

神经解剖学因素:

主要表现为脑结构和脑影像学的异常。早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到青少年期后有明显的大脑灰质减少,这些患者到成年早期时,脑结构改变与成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非常相似,并且早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健康细胞也同时有灰质减少。

神经生理学因素: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理学因素主要为,事件相关电位和神精生理测试显示,儿童精神分裂症前额叶皮质功能失调,视觉跟踪功能损害等特征与成人精神分裂症相似,外周自述神经功能异常,如皮肤电传导、心率或对刺激的反应等。

神经生化因素:

多巴胺假说:多巴胺在脑内的活性过度导致疾病的发生,尤其在伏隔核、终纹侧膈和嗅结节。该假说基于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中枢兴奋药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苯丙胺可以产生类精神分裂症症状,苯丙胺可以增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且减少其吸收,二是抗精神病药物的药理作用均在阻断多巴胺受体和拮抗多巴胺敏感性腺苷酸环化酶的功能有关。

神经心理因素:

与成人精神分裂症不同,儿童精神分裂症从病前期到疾病发作期间智商明显退化,起病后智商持续下降 24~48 个月,这种情况可能表示儿童精神分裂症有持续的脑功能病理性损害过程,而成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固定的损害。

社会心理因素:

没有证据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可以引起精神分裂症,但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与生物和遗传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疾病的发作时间、严重度和病程。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一定的了解,精神分裂症发病越早治疗难度越大,预后越差,而且因为患儿普遍年龄偏小,在选择抗精神病药物上需要十分谨慎,美国学龄前儿童精神药理学工作组在 2007 年发布的治疗指南中提出了一些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诊疗规范:

1.当其他治疗方法可能有效时,避免使用精神药物;

2.一般而言,在开始精神药物治疗之前,应该给予适当疗程的心理治疗;即使开始精神药物治疗之后,心理治疗也应该继续进行;

3.当精神障碍诊断明确后,并且已给患者造成明显的功能损害,那么就应该考虑使用精神药物治疗;

4.在开始精神药物治疗之前,应该制定一个系统的治疗方案,以便监测临床症状和功能损害的变化;

5.转诊父母或治疗父母的病理心理问题可以促进对孩子的治疗,也能改善家庭关系;

6.取得父母对药物疗效、安全性的知情同意;

7.若仅仅为了治疗其他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不推荐使用新的精神药物。

所以很多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因为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不建议儿童使用,目前批准可以用于儿童精神分裂症治疗的精神药物中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年龄在 6 个月~12 岁)、氟哌啶醇(3~12 岁)、硫利达嗪(2~12 岁);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利培酮被批准用于治疗 13~17 岁的精神分裂症,氯氮平建议 15 岁以上患儿服用,而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等药物建议患儿在 18 岁以上服用,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一些参考,感谢关注。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