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为什么很多人临摹功底深厚,但是很难出帖,导致不能形成个人书风?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1 06:44:12 2次浏览

关于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临摹功底深厚,但是很难出帖,导致不能形成个人书风?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翰墨今香】的最佳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的现实,自古至今很多书家都曾被此困惑,学着学着就出不来了,当然如果说你就是喜欢这样,那另说。几乎每个学书法的人都希望能自成一派,而不是步别人后尘。这也是很多前贤教育我们说的“师古而不泥古”。

启功《临玄秘塔》

首先我们先说说为什么要临帖?如果怕临帖出不来,那为什么学书法还必须临帖呢?临帖就是拿古人的碑帖为我们学习书法的榜样,然后我们对照着范本摹仿、练习,这是学习书法的不二之路。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身的学习规律,有不同其它的艺术表现效果和方法。书法也是这样,与一般的写字不同,它是要求有一定的法则和技巧在里面的。而这种特殊的法则和技巧不是每个会写字的人都懂的,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

赵孟頫《临圣教序》

我们学习的对象就是古人的法帖,临摹古人法帖就要学习这个法帖在用笔、结字和章法方面的法则、规律,然后再学会古人表达艺术效果的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我们第一忘掉以前不合书法要求的方法和习惯;第二从头学习书法艺术要求的法则和技巧。说白了就是要培养一种好的书写习惯,就像学钢琴一样,练得熟了就能弹奏了。任何艺术的学习,刚开始都是摹仿,在摹仿中细心观察、领悟其中的奥妙(法则和技巧)。

临帖就是掌握古人的法度,熟悉前贤的一书写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不失掉我国书法的传统性、民族性,才能具有创新的坚实基础。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独树一帜的大书法家,没有不重视临帖的。

启功先生临《米芾苕溪帖》

临摹初期我们总是要求要尽量和原帖一样,当时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会了范本中的技巧和法则之后,就要学会运用它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很多人临帖很容易陷入牛角尖,非要临的和原帖完全一模一样,这就走入了误区。临摹的目的不是为了作复印件,不是为了作假,是为了熟练手下的功夫,学习古人的优点,这才是目的,这要把握一个分寸的问题。

临帖时,启功先生的那句话“透过刀锋看笔锋”非常有道理,因为我们初期学习书法的范本,很多都是碑帖,你用软软的毛笔非要去表现那种“刀斩斧齐”的效果,就很容易走入误区。另外你像颜楷的“捺脚”是很有特色的,另出了一个小道,这是跟唐代的制笔工艺有关的。唐笔主锋较硬,旁边的副豪渐外渐短,因此容易形成颜楷的这种“燕尾”效果。而临帖的时候,很多人刻意就去模仿这种效果,最后往往陷进去就出不来了。

临摹的过程一定要动用心观察,多用脑子思考,这样才不会深陷进去,最后造成不能“出帖”。另外就是多临摹一些名家的法帖,不要抱着一家从小学到老。只有遍临诸家,最后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2】、来自网友【抱庸詩書】的最佳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颇具普遍性,也是当前书法研学的突出问题和客观现状。

学习书法芸芸之众,几乎每个书法学习者都从临帖入手,最终临出来的、有风格有建树的却寥若晨星。抱庸作个浅析,抛砖引玉,请书友批评指正。


〔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临帖是方法,是途径,而非目的。临摹写像只是书法修行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现在很多培训班的老师,追求量化效果,把临摹写像作为根本目的,这样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差啊。究其根本是相当低级的教习思路,只是教孩子在画字而非写字。成人习书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眼中只有帖,心中实无法,一旦脱帖,就立刻云山雾罩找不着北。

〔二〕临学方法有重大缺陷。

临摹当然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方法,但绝非惟一方法,临摹并不能包治百病,对书法的理性认识与实践体悟必须齐头并进。现在有多少书法学习者在一味的死临帖、临死帖,只求形似不求神会。久而久之,被固化的不仅是指腕,还有脑袋。看如今书法圈里的初学者,欧楷近乎一家独大,实则千人一面,整天就围绕着字帖打转转,围绕着的横竖撇捺勾的形状、位置、肥瘦打转转,格局太小,立位太低。

〔三〕个性元素被匡束太死。

这其实就是书法泥食古人、无条件膜拜古法造成的“恶果”。都在强调法度规矩,不敢写了,除了碑帖中固有的笔法结构,一点新的元素都不敢添加。怕人家说没有根据是外行,更怕人家嘲讽为非专业的“江湖体”,如此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又何言脱帖而独立创作呢?书法人被古法禁锢太死,已然没有了自由之思,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抱庸妄谈。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