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朱元璋为何跳过儿子们,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18 20:27:57 3次浏览

关于问题朱元璋为何跳过儿子们,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奕天读历史】的最佳回答:

明朝初期,因为发生了靖难之役,让很多人开始关注一个问题,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应不应该继承皇位。而这个问题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靖难之役的性质。

要解决这个问题,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关键就是把握一个原则:在大的宗法、律例框架之下,通常都会留有变通的余地,并不会完全刻板的执行。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了。

按照《大明律·吏律·官员袭荫》条目的规定:“凡文武官员应袭荫职事,并令嫡长子孙袭荫;如嫡长子孙有故,嫡次子孙袭荫;若无嫡次子孙,方许庶长子孙袭荫。”

这条规定的意思就是,嫡长子拥有爵位的最高继承权,其次是嫡长子的嫡长子,就是嫡长孙。如果嫡长子孙去世,或者其他原因无法袭爵,就是嫡次子孙。如果没有了嫡子孙,才能排到庶长子孙,以及顺位的其他庶子孙袭爵。

按照这一规定,明朝一建立,朱元璋就册立了嫡长子朱标为太子。那么,朱标去世之后,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朱标长子朱雄英早夭,朱允炆母吕氏在常氏去世后为继妃,因此,朱元璋将朱允炆视为了嫡长孙),就顺序成为了合理合法的继承人。

这个规定也并非明朝所创,至少在唐朝已经有了。《唐律疏议·户律·立嫡违法》的疏议中也有明确的解释:“嫡妻之长子为嫡子……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详细的规定了继承权的排位顺序。

所以,从律法上看,朱元璋选择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是没有问题的。按照律法,朱棣也的确是没有继承权的。

不过,按照《明史》和《明会要》的记载:“明初定例,嫡子袭替,长幼次及之。绝者,嫡子庶子孙次及之;又绝者,以弟继。”

这个怎么理解呢?实际上是可以实行的另外一种继承方式,就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首先是嫡子按照长幼继承。如果嫡子全无,则庶子按照顺序继承。然后,才是孙子辈的。如果全都没有了,朱元璋立国之后,一脉皆空,怎么办?那就是找朱元璋的兄弟顺位。如此反复循环。

如果按照这个方式,那朱标去世后,应该是次子朱樉,三子朱㭎依次被立为皇太子,然后就到朱棣了。这样子的话,可能就不会有靖难之役的发生了。

只是可惜,朱元璋对于次子、三子非常失望。

次子秦王朱樉,原本被朱元璋给予厚望,获授宗人令之职,但其在藩国多有过失,不被朱元璋看好。朱樉有两个老婆,一个是正妃元朝王保保的妹妹王氏,另外一个是侧妃邓俞次女邓氏。但是,邓氏不贤惠,教唆朱樉虐待王氏,并将王氏赶出王宫到别处居住,还克扣饮食。邓氏还不满足,喜欢在宫内虐待宫人,贪恋财宝,只顾享乐。朱元璋得知后,赐死了邓氏,并将朱樉禁锢在京城。后来,还是太子朱标劝说,才被放回了藩国。

三子晋王朱㭎,多智而残暴,同样不被朱元璋喜欢。朱㭎曾经鞭挞厨师,受到朱元璋训诫,说随意处罚厨师,小心被下毒。朱㭎倒是听了,不惹厨师了,可是玩起了更加残暴的游戏。朱㭎曾经数次奔马裂人,残忍至极。朱元璋听闻,差点废了朱㭎的王位,还是幸得朱标劝说,朱㭎才算躲过一劫。

朱元璋原本在朱标去世后,还是犹豫过立谁为储君的。只是朱樉、朱㭎虽然皆在,却都不讨朱元璋喜欢,直接立朱棣为储君,又不合宗法。而大臣刘三吾见状进谏:“皇孙世嫡承统,礼也。”正是刘三吾的这句话,直接导致朱元璋舍弃了第二种立储的办法,而是按照《大明律》所定立了皇太孙朱允炆。

【2】、来自网友【创史人】的最佳回答:

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大明江山,并殚精竭力将其打理得井井有条,本想着把这大好河山交给嫡长子朱标,谁知道,那小子没有福分消受这美好人生,先他而去。痛苦中的朱元璋最终选择了让皇孙朱允炆接了自己的班。

至于朱元璋的这个选择,历史上和诸多看客也都有些疑问:他为什么就选择了当时才 21 岁的隔代人,而没有把皇位传给和自己一样有着丰富战争经验和能力、年富力强的朱棣呢?让我们来认真剖析一下。

朱允炆真的不是第一顺位人

朱元璋开辟大明江山对于皇位传承,他继续遵循“嫡长子”即位的基本原则,同时确定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帝无子嗣,兄终弟及”的渐次补充规定。顺着这条线,我们来梳理一下谁才是“法定”继承人?

首先朱元璋的第一顺位人应该是儿辈而非孙辈,朱元璋直接跳过儿辈直达孙辈这本就不符合规矩。因为朱标是牺牲在太子位上,一天皇帝爷没当,朱允炆压根就不在选择之列;如果朱标是死在皇帝岗位上,朱允炆继位那是天经地义,毫无争议。

那么谁才最有资格继承呢?先看看马皇后在朱元璋死后还有没有嫡子,历史上关于此事的记载有点乱,众说纷纭,我们先来看看。

《明史》记载,马皇后前后生五子: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明末清初史学家潘柽章在《国史考异》中说:太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第五个儿子周定王,是孝慈高皇后所生的;而明朝汪宗元在《南京太常寺志》中说:“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朱棣), 孙贵妃生周定王(朱橚)。”

上述无非两个结论,其一就是马皇后不能生育,一个儿子也没有,那么按照这个结论,就得遵循“无嫡立长”,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都不在世,朱棣就是庶长子了;其二,马皇后有嫡,五个或两个,不过巧合的是,朱棣都是首选。

综上所述,朱元璋走时,无论嫡庶,朱棣在家族尊序上均为诸王之首,他应该是继位第一人选,这也是为什么他登基后将建文帝直接抹去,延续朱元璋洪武年号的原因了。

朱允炆继位是朱元璋的暮年决策

朱棣明明就是摆在面前的接班人,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录用”,不按套路出牌,转而把大馅饼给了孙子呢?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悲痛万分,已经监国理政的太子就这样没了,自己的算盘一下子乱子。他觉得对朱标有愧疚,同时又十分喜欢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恻隐之心加上朱允炆已经成年且颇有仁君之气,所以朱允炆也就成了候选人之一。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棣打小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军事能力无可挑剔,但他也知道这小子狠毒甚至有些残暴,他想有一个太子朱标一样的仁义君王来治理天下。因为朱元璋明白,打江山的活他已经干完了,接着就是要把国家治理好,继位者得有学问、得有仁治天下的能力,而不是一个继续打打杀杀、弄得民不聊生的暴君。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朱元璋的权威至高无上,他的心思和朱允炆的能力大家都能明白,所以也跟着投朱允炆的票。比如,朱元璋曾询问刘三吾:

“皇长孙幼,立燕王为储,如何?”刘三吾说:“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就这样朱元璋的决策在一言九鼎之上又追加了民意,所以朱允炆接班就成了铁板钉钉的事情了。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