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清朝人口为何从7千万迅速增到4亿?这种爆炸式增长是什么原因?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3-28 10:05:25 8次浏览

关于问题清朝人口为何从 7 千万迅速增到 4 亿?这种爆炸式增长是什么原因?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围炉煮酒话春秋】的最佳回答:

明末清初,中国经历了大混战之后,人口锐减;从康熙帝开始,人口开始快速增长,巅峰时期达四亿人之多,是这么做到的?

其实,这主要得益于康雍乾时期采取了一些非常积极的措施,让百姓减轻了负担,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01,明末清初人口锐减的原因。

崇祯年间,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发起了推翻清朝的运动,明朝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战当中。

农民起义的初衷是好的,但过程却充满了血腥,起义军一方面严厉打击清军,实施无差别杀戮;另一方面,无辜百姓也被殃及,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减少。

就拿四川来说吧,这里是明末大混战的主战场之一,张献忠进入四川之后,实施了历史上著名的屠蜀运动,七百多万人口只剩下五十万左右,死亡的六百多万人要么被血腥屠杀,要么死于瘟疫和饥饿,只有少数人逃到了外省。

除了农民战争之外,清军入关之后与南明小朝廷的战争,汉人抵御剃发令,以及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损失。

到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清朝的人口只剩下七千万左右,不过康熙帝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人口开始逐渐恢复。

02,康熙帝做了什么事来增加人口?

康熙年间,康熙帝任命张德担任四川巡抚,张德来到四川之后,发现曾经的天府之国,现如今却断壁残桓、人烟稀少。

张德为此感到十分担忧,于是给朝廷上了个奏折,提出了从人口大省向四川移民的策略,康熙帝看到奏折后,同意了张德的请求,于康熙三十三年下达了《招民填川诏》,提出从湖广地区向四川移民的策略。

事实上,康熙帝早就知道,四川只是全国人口锐减的一个缩影,为了快速恢复人口,增加劳动力,从而增强国力,康熙帝从即位之初,就开始采取了一些措施,具体说来有以下几项:

第一,停止圈地,开垦荒地。

清朝初期,满清贵族圈地严重,大量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贵族的私有土地,这就造成百姓手里的土地严重减少,非常不利于人口发展。

就拿鳌拜来说吧,他就是个圈地狂魔,为此还与其他大臣产生了激烈矛盾,进而引发了杀戮。

康熙帝智擒鳌拜之后,顺势下达了停止圈地的命令,同时将大量土地还给百姓,并积极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耕种土地面积,并许诺新开垦的土地,十年内免赋税。

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给还民间。

基于这一政策,民间开始了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百姓有了更多田地,就能生产出更多粮食了,而有了粮食,人口就自然开始增加了。

第二,轻徭薄赋,赦免钱粮。

明朝末年,为了应对无休止的战争,朝廷颁布了各种苛捐杂税,给百姓造成了严重的负担,但清朝建立之后,尤其在康熙帝在平三藩、收台湾之后,国家就没有大的战事了,因此康熙帝实施了轻徭薄赋策略,也就是减少赋税和徭役,减轻百姓负担。

尽管如此,康熙帝依然觉得百姓过得不太好,为此他前后赦免钱粮三十二次,主要集中在云贵川以及其他相对贫穷的省份。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甚至在全国范围内赦免钱粮,“凡遇蠲免之年,免业主七分佃,户三分”。

据不完全统计,在康熙帝在位的六十一年间,清朝各级官府总计赦免钱粮达五百余次,总计赦免了一亿五千万两白银,这是相当大一笔数字,要知道康熙时期一年的总财政收入,最高也只有三千多万两白银而已。

由于康熙采取了许多与民生息的策略,百姓的负担减轻了,人口自然就开始增长了。

第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清朝之前的历朝历代,都将人丁税作为最重要的税收之一,所谓人丁税,其实就是人头税,是按人口数量收税的一种税目,也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人丁税有一个很合理的地方,即不管土地多少,百姓都要按人头缴税,这就造成地主土地多,缴纳的税收却跟普通百姓一样多;而百姓的土地少,有时候缴纳完人丁税之后,剩下的粮食还不足满足日常需求。

由于人丁税的存在,百姓不敢生太多孩子,毕竟土地是有限的,如果生的孩子过多,就要缴纳更多的人丁税,这样粮食就更不够吃了。

由于人丁税的负面影响,历史上长期存在“溺婴”现象,百姓只保留一定数量的孩子,再生下孩子就养不活了,与其拖累家庭,不如放到水里淹死。

尤其在清朝初期,溺婴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解决人丁税的负面影响,康熙帝下令百姓多生的人口不再征收赋税了,这是雍正时期摊丁入亩的雏形,而什么是摊丁入亩,我后面会说到。

这一政策是在康熙晚期实施的,因此作用还不够明显,但给了雍正帝很好的启发,因此康熙帝也是有很大功劳的。

第四,鼓励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种植。

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冒险从菲律宾引进甘薯,甘薯产量高,抗旱性强,非常容易种植,很快就在浙江、山东、台湾等地流传开来。

康熙时期,康熙帝见甘薯、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都很高产,且营养价值高,可以解决水稻等粮食生产不足的问题,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随着这些高产农作物的普及,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饥饿问题,而且百姓口粮的选择更丰富了,这样百姓的生育愿望就更强了,人口自然就增长了。

第五,治理水患、疏通漕运。

康熙帝即位之初,曾将“三藩、河务、漕运”作为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其中河务、漕运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

清朝初期,黄河泛滥成灾,经常决堤造成严重损失,为此他花费了十数年时间,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黄河水患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且,康熙帝在治水的同时,采取一些办法进行引流,从而形成了很多漕运通道,比如永定河和安定河,等等。

治理水患和疏通漕运,对粮食生产和粮食运输,以及贸易的进行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也是造成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是康熙帝采取的一些增加人口的措施,不过康熙帝在位期间国事繁杂,很多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因此人口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并不是特别明显,而雍正帝继位之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继续为人口增长打基础。

03,雍正帝做了什么事来增加人口?

康熙帝虽然发布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丁税的不合理性,因为地主和农民缴税还是一样多,这样很不公平,也不利于国家税收增长。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雍正帝决定彻底取消人丁税,实施摊丁入亩政策,即将税收与土地的多少挂钩,而不是人口的数量。

那么,什么是摊丁入亩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地主有十亩地,就必须缴纳十亩地的税;一个农民只有一亩地,就只需要缴纳一亩地的税。

不再根据家庭人口多少来决定缴纳的赋税,而是根据一个家庭田地的多少,这是摊丁入亩的精髓所在。

摊丁入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不仅如此,雍正帝还规定三十亩以下土地拥有者,缴纳更低的赋税;六十亩以上土地拥有者,则缴纳的赋税更多,这是为了将赋税从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转移。

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穷苦农民的负担极大减少,这部分受益人群达到总人口的八成左右,而大地主阶级的负担则开始加重,缴纳的赋税远大于穷人。

可以说,摊丁入亩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税收改革之一,农民自此之后负担大大减轻了,生育的意愿就更加强烈了,这也是清朝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了,国家有了好的政策,据必须维护下去,这个时候吏治问题很重要了,保证农民不被官员盘剥,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人口才会增长。

事实上,自康熙晚期开始,清朝官场腐败问题就日益严重了,他们肆意盘剥百姓,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层出不穷。

雍正帝继位之后,深感吏治问题不解决,民生问题就无从谈起,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再比如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等等。

这其中,必须重点讲一下的是养廉银制度,即我们现在所谓的高薪养廉,给官员更高的待遇,让他们不再滋生腐败。

养廉银是从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中来的,最开始火耗都被官员们私吞了,雍正帝采取火耗归公策略,将火耗一分为三,一部分用于填补亏空,一部分用于官员的生活补助,一部分用于地方政府公用。

清朝时期,官员的工资很低,但养廉银却很多,是工资的十倍到一百倍,比如总督一年的养廉银高达一万到两万两,一个县令一年也有几百两。

养廉银制度的诞生,既有助于税收,又有助于廉政,对国家和百姓来说都是件大好事。

当然了,为了防止官员太贪,一方面拿着养廉银,另一方面又盘剥百姓,雍正帝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措施,即对腐败官员实施严厉惩罚。

雍正帝用最残酷的刑罚当众杀掉腐败官员,对其他官员形成震慑,同时规定腐败官员的家产要被抄没,家人也会被流放,不存在腐败官员死掉了,钱还可以留给子孙的情况。

总之,在雍正帝的努力下,官场确实清白了许多,甚至有人说雍正朝五官不清。

由于官场风气很好,这就给百姓们创造了一个好的生存环境,百姓生育的意愿自然就强烈了,人口自然就增加了。

一个数据可以说明雍正帝的成果,他去世的时候,国库中存银高达七千万两,而且天下百姓生活安康,大有盛世太平的景象。

乾隆帝继位之后,继承了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各项政策,人口终于迎来了大爆发,但乾隆帝本人也不是啥贡献没有。

04,乾隆帝做了什么事来增加人口?

乾隆帝继位的时候,国库充盈,国力强盛,战争也少了很多,这正是人口发展的大好时期。

乾隆帝需要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多,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嘛,康熙和雍正时期的政策开始逐渐发挥作用,人口迎来了大爆发。

乾隆六年的时候,清朝人口超过了一亿四千万;乾隆五十八年的时候,清朝人口达到了三亿;到了道光末期,清朝人口又上升到了四亿。

乾隆帝一方面继续推行康熙帝、乾隆帝时期的各项国策,另一方面继续开垦荒地,雍正时期全国可耕地面积有 683 万余顷,乾隆三十一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已经变成 741 万余顷了。

尤其是,乾隆帝加大对新疆、甘肃等偏远地区的扶持力度,在当地开垦荒地,实施钱粮赦免政策,并采取金融措施鼓励当地商业发展,为当地人口增长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除此之外,乾隆帝对外发动战争巩固清朝对新疆等地的统治,对内兴修水利,鼓励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继续大力推广高产、抗寒、抗旱农作物, 为百姓创造了好的生存环境,从而引发了人口的增长。

05,清朝人口谈不谈得上大爆发?

明朝初期,人口大约六千万左右,到万历时期达到鼎盛,大约一亿五千万人;清朝初期(康熙时期),人口大约七千万左右,到道光时期达到鼎盛,大约四亿人。

从人口增长比例来说,明朝人口增加了 2.5 倍,清朝人口增加了 5.7 倍,是明朝的两倍以上,完全称得上是大爆发。

当然了,由于统计方式不同,再加上隐匿人口,所以有人认为,清朝初期(康熙时期)人口实际上不止七千万,大约有一亿两千万人。

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来计算,那清朝的人口增长率应该是 3.3 倍,只比明朝高一点点,谈不上爆发式增长。

事实上,持这个观点的人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口从六千万增长到一亿五千万,与人口从一亿二千万增长到四亿,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能够承载的人口,其实是有上限的,尤其古代生产资源有限,生产力普遍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就更加困难了。

清朝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采取了很多措施,增加了国家可承载人口的上限,也就是说生产所得可以养活更多人了。

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康雍乾三位皇帝所做很多事情,是明朝之前所有朝代都几乎无法完成的,比如说摊丁入亩,永久取消人丁税,这种触动贵族利益的改革,失败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就拿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来说,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那清朝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呢?还在于清朝是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中央集权程度(也就是皇权)是历朝历代之最,这才有能力发起颠覆性改革。

因此,我们对比人口增长,不能只看增长率,而是要考虑国家可承载人口的上限,清朝突破了这个上限,达到了封建王朝历史人口的最大值,这就称得上爆发式增长,我们不能因为清朝不是汉人作为统治者,而对其感到不屑,做得好就值得肯定。

试想,如果不是因为清朝人口爆发式增长,清末民初我们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拿什么来取得胜利呢,难道仅仅靠国土宽广带来的战略纵深吗?

一代代先辈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而倒下,仅在抗日战争中就死伤军民三千五百余万,这个损失没有让我们的民族倒下,我们不但战胜了所有来犯之敌,而且快速恢复过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人口的体量足够大。

以此,清朝人口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称得上是爆发式增长,只不过清朝中后期也遇到了人口发展的瓶颈,这当然是另一个话题了。

【2】、来自网友【史晓生】的最佳回答:

能让清朝人口有“爆炸式增长”,主要得归功于乾隆这个“十全老人”。

人口数量问题,历来是任何一个国家极为重视的问题之一,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毕竟人口的多少,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生产力的高与低。

而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一次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时期,据说人口数量从七千多万,一跃增长至四个多亿。

这个时期就是清朝,正是在清朝时,我国的人口数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清朝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说起来,这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至于乾隆皇帝是如何做到的,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分析。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一个国家人口想要增长,离不开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社会环境稳定,没有战乱、战争等减少人口的情况,二是百姓能吃上饭,并且能吃得饱,不至于被饿死,三是赋税合理,不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况。

理论上讲,只有具备了这三点,那么一个国家或者是朝代的人口基本上就能得到增长。

而根据这三项基本原则,再来看看清朝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大体看下来,也差不多符合上述的三点要素。

比如,顺治作为第一位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其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奠定了清朝能够稳定局势,并顺利统治华夏的基础。

而由于顺治的打基础,继任的康熙皇帝,才能通过南征北战,创造出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而在社会环境稳定之后,康熙在其在位第五十一年的时候,又颁布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政策,那就是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

此诏令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一改往日”按丁征收“税银的惯例,变为新增人口不再征收税银,这样一来,大大刺激了人口的增加。

与此同时,当时的清朝又大力推广了玉米、马铃薯这种易种植、产量高的农作物,大大减少了百姓被饿死的几率,也有助于人口的新增。

而到了雍正在位时,在康熙皇帝的基础上,雍正又颁布了一道意义重大的诏令。

这道诏令就是著名的”摊丁入亩“,其意义之大,影响之深,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跨时代“的税制改革方案。

在此之前,历代朝廷收取赋税的方式,是以人口数量为基准,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有多少人,那就征收几个人的税。

初一看,这种方式好像没什么问题,但问题是,民间贫富不均,如果一个地主家的人数与一户贫民家的人数相同,那么就意味着,地主家和贫家所缴纳的税额是一样的。

并且,在税制改革之前,还有不少官员士绅,利用手里的特权,故意少报、漏报家中人口,以至于到了后来,有钱的人大部分都不用交税,而贫苦人家却不得不替补上官员不交的那一部分。

久而久之,百姓们赋税的负担越来越重,也就不敢多生孩子,毕竟多生一个就要多交一份税。

而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则大大改善了这一局面,他把赋税从按照人丁收取,改为按照拥有田地多少收取,田地多得多收,田地少的自然就少收。

这样一来,那些坐拥大片田地,并借特权逃避赋税的官员士绅,就没有了不交税的借口,由此,清朝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而人口也就逐渐有所增长。

虽说清朝有不少令人诟病之处,但雍正皇帝这一招,确实也深受后人所称道。

除了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之外,雍正皇帝还有几项有利于当时统治的政策,比如”火耗归公“,再比如”高薪养廉“等,总之随着他的一系列政策的推行,大清的国立蒸蒸日上。

而国力一强,百姓们的日子相对就好过一点,因此人口增加,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但不管是康熙还是雍正,他们所制定的战略也好,还是推行的政策也罢,都只是为清朝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清朝的人口”爆炸式增长“,论起功劳来,还真的不在于他们。

真正”居首功“的,则是康熙的孙子,雍正的儿子,也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在说乾隆皇帝为何居首功之前,先来看一组明朝人口的数据。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 1393 年),明太祖朱元璋进行了他登基以来第一次人口统计(注意是人口统计,不是人口普查),得出的结果,是当时有户数一千零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

之后,朱棣登基,在他登基之处,天下户数达到了一个顶峰,有 1141 万余户,增长近一百万户。

但在朱棣之后,明朝的户数和人口数开始逐年递减,到了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四年,户数降为 911 万余户。

按理说,明朝在经过朱元璋和朱棣两代人的治理后,人口理应有所增长,怎么反而开始逐年减少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明史》已经非常清楚地告诉了我们。

”或投倚于豪门,或冒匠窜两京,或引贾四方,或举家舟居,莫可踪迹也。“—《明史》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明朝中后期的很多百姓,已经不在原有的固定居住地生活,而是离开家乡,要么寄身豪门,要么就是四处做生意,总之,其踪迹飘忽不定。

而这飘忽不定,就给当时的明朝统计人数,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明朝统计人口,并非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按人数计算,而是按照户数来统计,如果一户人家不在当地生活,转而流转他乡的话,原所在地的里长等人,就会把这一户勾除。

但这边勾除不错,那边却没有加上,两者一相加后,这一户人家就”凭空消失“了。

并且,从洪武后期开始,明朝对于户口的登记对象,不再是以全部人口为基准,而是以需要承担赋税的人口为基准,换句话说,所有登记在册的户数,其实只是全国的”纳税人口“。

再加上当时有不少地方官员以及更基层的里长等人,在统计时隐瞒作弊,导致漏报、瞒报数量越来越多,因此,这才造成了明朝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明朝实际上的人口数量,远不止明朝官方统计出来的那些数字,这也就是为何在万历年间,张居正非要实行”一条鞭法“的原因之一。

实在是因为民间的人数,已经成了一笔糊涂账,大量人口不缴纳税赋,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而万历年间的人口,也是因为”一条鞭法“的实施,出现了可观的增长,在万历六年所进行的人口统计,其结果是户数为 1062 万余户。

之所以要说这些,就是因为这些数字,与清朝人口”暴增“有很大关系。

清朝入关之后,也对人口进行了数次统计,比如在康熙年间,就先后进行了四次,雍正年间,也进行了两次。

不过,在统计方式上,清朝改变了明朝以户数为准,使用以”丁计人口“为主的方法。

什么是”丁计人口“呢?简单说就是按照一个家庭里,有多少个成年男性(16 岁-60 岁),那就算做几丁。

按照这个方式,康熙年间所得出的人丁数量为 2331 万余人。

用这个方式统计出来的人口,虽说并不准确,但较之明朝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并且,经过康熙和雍正两代人的努力,在明末清初时因战乱减少的人口,确实也在逐步增加。

但增加归增加,此时还基本上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而在乾隆登基后,人口开始出现异常的增长。

公元 1741 年,乾隆皇帝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普查出来的结果,是当时全国共有人口 14341 万人,也就是 1 亿四千万之多。

而到了 1795 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在位末期,再次进行的人口普查中,得出的人口数量则为 30746 万余人,也就是 3 个多亿。

这个数字,比康熙年间所统计的 2331 万余人,足足增长了 13.19 倍。

要知道,康熙统计人口的时间,为公元 1710 年,而乾隆统计人口的时间,则为 1795 年,两者相距也不过是八十五年而已。

八十五年虽说不短,但人口再怎么增长,也不会增长得如此之快,居然从 2 千多万,一下子变成了 3 个多亿吧。

那么,人口异常的增长,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问题就在于当时乾隆皇帝使用的统计方式。

乾隆皇帝是怎么统计的呢?准确地说,他采用的是以”民数“为单位。

所谓”民数“,说白了就是按人头查,家里不管是男女老少,都算作一个,这与我们现代的人口普查十分相似。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不再使用”丁计人口“来统计,而是采用普查的方式来统计。

而他得出的结果,自然也是以”民数“计算出来的,但问题在于,他对比的数字,可是按照”丁计人口“得出来的结果。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前文已经做过介绍,总之就是,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当然,乾隆皇帝按照民数也不算太大的问题,如果统计的准确,倒也不失为进步,但关键是,当时统计的所谓民数,完全是一笔糊涂账。

比如,当时由于执行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因此,统计人数不牵涉到纳税等事务,与朝政也无多大用处,所以,官员们在统计时,往往对此极为不上心,大多应付了事。

甚至,部分官员为了逃避朝廷指派的统计任务,干脆派手下的小吏前去统计,而小吏则为了偷奸耍滑,要么随便一报,要么糊弄了事,因此,得出的结果,真实程度极低。

这样一来,层层上报给乾隆皇帝的数字,水分有多大可想而知,对此,乾隆皇帝却置若罔闻,依然把这个数字当做真的一般。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乾隆要通过人口的增长,来论证自己开创了一个”盛世“。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乾隆为了能在自己”十全老人“这个称号上添光增彩,因此就无视统计方式的不同,甚至有可能还默认了这种方式,而在他的引导之下,下层官员为了让”万岁爷“开心,所以就层层瞒报,无限夸大数字,来衬托乾隆口中所谓的”盛世“。

至于说乾隆之后,人口的持续增长,统计方式也是如此,其结果自然也是没个准数。

比如,曾经在光绪年间,当时统计的四川人口数量,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基本一致,这种结果,稍微想一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事。

并且,脱离人口基数,单看人口的绝对数量也是没有意义的,真要比,那就看增长比例。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明初时,人口数量约为 6 千万,两百多年后的明末时,则大约在 1.5 亿(此处存疑,有说 1.2 亿,有说 1.9 亿,因此取中间数 1.5 亿),两者相比,增加了 2.5 倍。

而从明末到清末时,人口增长为四万万,也就是四亿,这两百多年增长了约为 2.67 倍。

同样是两百多年,一个是 2.5 倍,一个是 2.67 倍,这数值基本上相差不多,完全在合理的范畴之内,因此就谈不上清朝“人口爆炸式增长”。

所以,清朝人口”爆炸式增长“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统计方式的不同,造成的结果也没有可比性,同时中间的水分也极大,归根结底,这都是乾隆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得出的结果。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