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如何评价辜鸿铭?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3 21:50:15 4次浏览

关于问题如何评价辜鸿铭?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旗山话史】的最佳回答:

辜鸿铭: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男神

他一生荣拥 13 个博士学位

他一生精通 9 门语言

他的名言:我的辫子生在脑后,你的辨子长在心头

他的母亲是西洋人,他的父亲是华侨,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用辜鸿铭自己的话说是四洋,即“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但他一生留着长长的辫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近乎偏执的推崇和坚守,甚至因此经常与洋人较劲,却能够得到洋人的认同和尊重。

近代欧洲,有一个名言流传颇广:到中国可以不去看故宫,但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辜鸿铭已经成为洋人心目中的男神。

有一次,在英国伦敦电车上,几个年轻人看到留着长辫子的辜鸿铭,见他样子可笑,便出言侮辱。当时辜鸿铭手里正拿着一份《泰晤士报》,于是把报纸掉头来看,那几个英国人嘲笑说:“看,那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

辜听了之后,用纯正娴熟的英语将整段文章朗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 26 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这几个英国人惊愕的看着辜鸿铭,随后悻悻离开。

1884 年遵从父亲“回到东方来,做个中国人”的遗命,回到了中国。经人引荐,辜鸿铭担任了晚清名臣张之洞的幕僚。

当时,张之洞正在武汉用西洋新法编练军队,请德国军官做军事教练。但德国教官拒绝穿戴中国军服、军帽,拒行跪拜礼,众人都束手无策。辜鸿铭依靠着出色的口才,说服德国人不但穿上了中国军队服装,而且还同意行中国跪拜礼。

八国联军侵华,辜鸿铭还曾经用拉丁文在欧洲发表了一篇爱国文章,使欧洲人对他相当崇拜。

五四前后,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许多洋人经常慕名前来北京寓所拜访。

一次英国作家毛姆来访,看到房屋里只有盏昏暗的小油灯,就抱怨说太暗了。辜鸿铭说:“我们中国人心里亮堂,灯也亮堂,不像你们西洋人只注重外表。

虽然洋人教授见到他都十分恭敬,但辜鸿铭也不客气。看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看到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看到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不好。把这些世界一流的洋教授一个个骂得心服口服。

当时因救亡的迫切,使主流社会崇尚西方蔚成风尚,甚至有人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极端观点。这些使得,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全盘西化中被丢弃。对此,辜鸿铭深感痛心。他明确指出,不可邯郸学步,没学来先进物质文明,还迷失自我。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伟大最璀璨夺目的。可惜,学界主流无法理解他的博大精深、人生自有其沉浮!欢迎大家关注

,共同探寻历史的轨迹。????????????????

【2】、来自网友【历史知事】的最佳回答:

辜鸿铭就是一个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脱口秀演员,他说的话不能当真,因为他所有的观点直指那个时代最可怕的方向——复古。

如果辜鸿铭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被喷成筛子,可是在那个时代,虽然谤满天下,却也誉满天下,实在是一大奇景。

辜鸿铭这个人,严格来说算是外国人。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马来西亚的橡胶园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英国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辜鸿铭从小聪明伶俐,受到了橡胶园主人布朗夫妇的喜爱。布朗夫妇没有子女,就认他为义子。也正是因为布朗夫妇的帮助,辜鸿铭 10 岁就离开马来西亚,到了欧洲学习,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后来,辜鸿铭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受到了著名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辜鸿铭曾说自己在德国读博士,一共得到了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可是辜鸿铭在德国总共才呆了不到 3 年。按照德国的学制,除非作弊,辜鸿铭绝无可能得到那么多的博士学位。况且辜鸿铭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驳斥别人的质疑。

与当时伍廷芳、唐绍仪等人的少年得志不同,辜鸿铭“得到十三个博士学位”后的 20 多年,始终默默无闻,一直到 1909 年才发表了代表作《中国的牛津运动》。

从 1880 年到 1909 年,辜鸿铭干什么了?答案其实很简单,他回炉重造了!

1880 年辜鸿铭回国时,偶遇了语言学家、教育家马建忠,与他畅谈三日,改变了志向,从此以后开始专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马建忠,著作有《马氏文通》,长期在李鸿章幕府任职,是李鸿章外交和洋务的高级顾问。同时,也正是马建忠最早绘制了“太极旗”,后来成为韩国国旗。

辜鸿铭和马建忠相遇是,辜鸿铭 24 岁,马建忠 36 岁,辜鸿铭自称有 13 个博士学位,马建忠则是刚刚得到巴黎政治学院的博士学位。不要以为马建忠大器晚成,早在 26 岁时就是李鸿章幕僚,和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同为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

辜鸿铭回炉重造的地方,是中国最有学问气息的地方——张之洞幕府。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担任翻译。这样的工作实际上随便一个有国外北京的华侨都能做到,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远不如其他本来就有维新思想或者洋务干才的人。

张之洞成立自强学堂时,辜鸿铭担任了一名普通的教师,可见他在张之洞幕府并不出名。

辜鸿铭的很多观点,被知识界和文化界传为笑谈。这不是对他的赞誉,反而是对他的嘲笑。

辜鸿铭说,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应该就像茶壶和茶杯。所以,一夫多妻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辜鸿铭一生都留着自己的小辫子,在他眼里,满清的小辫子是文化的象征,不能割掉。

辜鸿铭还到处吹捧中国女人的小脚,还公开发表了品小脚的文章,令人作呕。

辜鸿铭 1924 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演讲时,曾说“日本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仔细一分析,就容易把中国带向绝路。

辜鸿铭的说法,实际上也让很多人接受了,流传到现在就是两句“要找唐文化,要去日本;要找明文化,要去朝鲜。”元朝统治中原,让唐宋文化丢失大半,但日本因台风打败忽必烈船队,得以保持旧文化;清朝统治中原,让明朝文化损失大半,但朝鲜却保持了明朝文化。

说到这,辜鸿铭的思想内核就十分明显了,日本那么发达,正是因为学了中国 1000 年前的唐文化,所以中国想要富国强兵,直接去学唐文化就行了!

还是复古思想!

辜鸿铭没有看到的是,日本明清时期虽然是闭关锁国的幕府时代,可是兰学一直在发展。兰学就是来自于荷兰的学问。正是有兰学的发展,才让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阻力小得多。

日本虽然保持了一些唐朝文化,可是唐朝文化并没有对日本的近代化强国路有任何的积极作用。恰恰相反,日本一直都在提的口号是“全盘西化”和“脱欧入亚”。日本连自己的本土文化都可以抛弃,又如何会珍惜 1000 年前的唐朝文化!

别人都说辜鸿铭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可是他在哪边都是了解个半吊子,距离一代宗师的位置还差得远很远很远!

如果辜鸿铭对别人说自己是受到马建忠影响成了这样,马建忠还不得被他气死!马建忠给郭嵩焘当翻译时,一直宣传维新思想,在李鸿章幕府也是积极推进洋务运动。马建忠在庚子年准备与八国联军和谈时操劳过度而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辜鸿铭,这个清朝腐朽文化下的怪胎,以一种脱口秀、小丑表演的形式成为当时的奇观,实在是近代中国文化界的耻辱!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