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为何能够诱杀曹魏名将张郃?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3 02:33:21 5次浏览

关于问题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为何能够诱杀曹魏名将张郃?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不沉的经远】的最佳回答:

说起来张郃真的很倒霉,在正史里,明明是他劝阻司马懿不要追击,但是司马懿却命他追击,最后中计而死。结果《三国演义》里却说是张郃坚持追击,结果被诸葛亮射杀。

在 231 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因为曹真前一年伐蜀失败,此时身体不好,正在洛阳养病,所以曹叡命司马懿长安防御蜀军。

不过这次司马懿表现不佳,他先是命费曜、戴陵率四千精兵留守上邽,自己率大军去救祁山。张郃劝他留部队驻守雍州和郿县,但是遭到司马懿拒绝。结果诸葛亮率蜀军突击上邽,击败郭淮、费曜等军,抢走了上邽附近的麦子。

随即诸葛亮又故意撤退,将司马懿的大军吸引到祁山附近。张郃认为这样光跟着蜀军没有其他动作军中会不服,提出分兵攻击蜀军后路,但是司马懿不听,率军跟着蜀军一路到了卤城,和蜀军对峙。部下众将果然不满,贾栩、魏平等人多次请求出战。司马懿没办法,率军和蜀军决战,结果大败而归。

而在诸葛亮因为粮尽退兵时,司马懿又命张郃去追击蜀军,张郃以“归军勿追”为由劝阻。结果这次司马懿还是不听张郃的意见,强令张郃前去追击。张郃不得不奉命而去,结果在追到木门时遇到蜀军伏兵,膝盖中箭而死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所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能诱杀张郃,一是靠诸葛亮料敌如神,知道魏军来追,事先设了伏兵,二是张郃被猪队友坑死了,更悲剧的是这个猪队友还是上司,张郃连一点办法都没有。

更倒霉的是,在《三国演义》里这个战败身死的责任还被推到了张郃自己头上,真是比窦娥还冤。

【2】、来自网友【豹眼看历史】的最佳回答: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斩杀曹魏名将张郃,是此战最重大战果。对于这一点,史家是毫无争议的。

但斩杀张郃的过程却存在很大的争议,不仅《三国演义》有不同的说法,就是正史记载也是截然相反的。

看来诸葛亮斩杀张郃这事,存在很大猫腻,这恐怕也是题主提出“诸葛亮为何能够诱杀曹魏名将张郃”这个问题的真实意图吧。

《三国演义》是咋说诸葛亮斩杀张郃这个桥段的

第一百零一回 “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中说道:

张郃见蜀兵退去,恐有计策,不敢来追,乃引兵往见司马懿曰:“今蜀兵退去,不知何意?”懿曰:“孔明诡计极多,不可轻动。不如坚守,待他粮尽,自然退去。”大将魏平出曰:“蜀兵拔祁山之营而退,正可乘势追之,都督按兵不动,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坚执不从。

张郃看到蜀兵已经撤退,恐怕诸葛亮有计谋,不敢追赶,就来请示司马懿,询问如何是好?

司马懿说:“诸葛亮诡计多端,咱还是不要去追了,等他粮尽,自然就走了。”

曹魏大将魏平却说:“蜀军撤退,正好乘势追赶,按兵不动,畏蜀如虎,徒让天下人笑话。”

按照罗贯中的意思就是,司马懿、张郃都惧怕诸葛亮,不敢去追。

尽管魏平不怕,但最后还得听司马懿的,按兵不动。

却说孔明知祁山兵已回,遂令杨仪、马忠入帐,授以密计,令先引一万弓弩手,去剑阁木门道,两下埋伏;若魏兵追到,听吾炮响,急滚下木石,先截其去路,两头一齐射之。二人引兵去了。又唤魏延、关兴引兵断后,城上四面遍插旌旗,城内乱堆柴草,虚放烟火。大兵尽望木门道而去。

但诸葛亮是真的要撤退了,先派杨仪、马忠引一万弓弩手去剑阁木门道埋伏,然后徐徐撤军。

魏营巡哨军来报司马懿曰:“蜀兵大队已退,但不知城中还有多少兵。”懿自往视之,见城上插旗,城中烟起,笑曰:“此乃空城也。”令人探之,果是空城,懿大喜曰:“孔明已退,谁敢追之?”先锋张郃曰:“吾愿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关之时,命吾为先锋;今日正是立功之际,却不用吾,何也?”懿曰:“蜀兵退去,险阻处必有埋伏,须十分仔细,方可追之。”郃曰:“吾已知得,不必挂虑。”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郃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懿曰:“公既坚执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却教魏平引二万马步兵后行,以防埋伏。吾却引三千兵随后策应。”

等到魏军巡哨得知诸葛亮真的撤退了,司马懿大喜,说:“谁敢追赶。”

先锋张郃说愿去,但司马懿不同意,说:“你办事毛糙,不可以去。”

张郃不高兴了,说:“我是先锋,你不让我去,是啥意思哦?”

司马懿说:“既然你愿意去,那一定要注意诸葛亮的埋伏。”

结果,毛毛糙糙的张郃就在木门关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被射死了。

从这个过程来看,是张郃主动要作为先锋追赶诸葛亮,结果被诸葛亮的埋伏射死在木门关。

司马懿事前不同意张郃去追,这就说明不是司马懿有意陷害张郃的。

但罗贯中这个描写,实在是经不起推敲,暂且不说,那正史中又是咋记载这个过程的呢?

正史中对诸葛亮斩杀张郃是如何记载的?

《三国志·张郃传》的记载: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陈寿的记载非常简单,诸葛亮撤退了,张郃追击到了木门,与蜀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就死了。

这里既没有说是张郃主动要求去追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命张郃去追,更没有提到诸葛亮事先设下埋伏。

记述事件简练是陈寿一向的习惯,粗看起来,这个桥段没有任何问题。

但结合演义所说,再看一下《张郃传》,就发现在这个桥段之前,陈寿还有一段话:

张郃传: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郃虽武将而爱乐儒士,尝荐同乡卑湛经明行修,诏曰:”昔祭遵为将,奏置五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朕嘉将军之意,今擢湛为博士。”

说得是,张郃这个人善于识别战场的变化,精于排兵布阵,熟悉地形战势,没有他预料不到的情况,就连诸葛亮都很忌惮他。

张郃虽然是一员武将,却喜欢与儒士交往,曾经举荐卑湛,魏明帝曹叡非常欣赏张郃的做法,专门下诏,准许提拔卑湛为博士。

豹眼认为,陈寿这是一个潜台词,有意无意在说张郃深通谋略,不会轻易就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言外之意,张郃之死有猫腻。

也就是说,张郃中计被射杀,是有原因的。

裴松之以《魏略》的记载为之作注: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魏略》对这件事,就没有那么隐讳了。

诸葛亮撤退了,司马懿命张郃追击。张郃说:“军法上说,归军勿追。”

但司马懿不同意,张郃不得已,只能去追击。

但蜀军在高处设下埋伏,乱箭齐发,射中了张郃的大腿骨。

这里没说张郃死了,但可以断定,张郃就是因此而死。

《魏略》说得很清楚,诸葛亮懂兵法,在高处设埋伏,张郃懂兵法,认为诸葛亮主动撤军,不是败退,不可以追击。但就是司马懿不懂兵法,看不懂这些事。

为何陈寿记载地如此简略,而《魏略》却直言不讳呢?

豹眼认为,陈寿著《三国志》时,正是西晋司马氏执政时期,他不可能直言司马懿不听张郃的建议而命张郃追击,致使张郃命丧木门。

《魏略》是魏郎中鱼豢私撰,类似于个人日记性质,他不会避讳司马氏的感受,因而直言其事。

裴松之引用了鱼豢的《魏略》,但没有任何评论,豹眼认为,裴松之是认可鱼豢记载的。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魏纪》记载:

懿等尋亮後至于鹵城。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柰天下笑何!」懿病之。

司马懿追赶诸葛亮到达卤城,张郃建议说:“诸葛亮远来想速战速决,但我们不利急战。我们可以坚守不战,派遣一支奇兵,抄诸葛亮的后路。但不可以只是被动地跟在诸葛亮屁股后面,而不敢决战,否则会失去军心民望的。”

但司马懿不从,继续跟在诸葛亮后面,等到靠近时,又不出战。

贾诩、魏平多次请战不成,就说:“您畏蜀如虎,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哦。”

司马懿对此非常不满意。

对这个桥段,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说:

〔懿實畏亮,又以長郃嘗再拒亮,名著關右,不欲從其計,及進而不敢戰,情見勢屈,為諸將所笑。〕

胡三省在这里说得更直接,说司马懿其实是畏惧诸葛亮,而张郃多次与诸葛亮交战,名著关右。

司马懿不想听从张郃派遣奇兵背后突袭诸葛亮的计谋,追击诸葛亮但又不敢跟他交战。

对于司马懿这样被动、无计可施的情况,诸将都耻笑他。

諸將咸請戰,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按中道向亮。

诸将纷纷请战,到了五月,司马懿才决定分道进军,命张郃攻击南围何平督领的无当飞军,自己从中路进攻诸葛亮。

诸葛亮派遣魏延、高翔、吴班出战,魏军大败,被斩首三千,司马懿又退回老营。张郃一路,由于何平(王平)坚守不战,也没有取得啥战绩。

六月,亮以糧盡退軍,司馬懿遣張郃追之。郃進至木門,與亮戰,蜀人乘高市伏,弓弩亂發,飛矢中郃右彣而卒。

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派遣张郃追击。张郃追到木门,被蜀军埋伏射中右膝而死。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相对于《三国志》更详细一些,但也没有交代在是否追击诸葛亮的问题上,司马懿与张郃有啥分歧。

胡三省却明确说司马懿惧怕诸葛亮、嫉妒张郃的才能,因而不采纳张郃的计策。

胡三省(1230 年 5 月 15 日~1302 年 2 月 21 日),字身之,又字景参,号梅涧,浙江宁海人,宋元之际史学家。

胡三省是宋元之际的史学家,以严谨治学著称,对《资治通鉴》深有研究,求真求实的风格备受后世称颂。

由此可知,胡三省对于司马懿的评价,绝不是随随便便所说的。

豹眼评语

陈寿对于这个桥段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是出于身不由己的处境。

鱼豢直言不讳,自然有回护曹魏、贬低司马氏的意味,但他是私撰,不受司马氏的影响。作为史家,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很正常,但也不是想咋说就咋说,否则就失去了史书基本的原则。

裴松之引用了鱼豢的资料,就说明他认可鱼豢的观点。

司马光明确了司马懿与张郃不同的战略主张,但没有再进一步言明在追击诸葛亮时的情况。也就是对于张郃不主张追击、但司马懿却命追击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态度。

胡三省虽然没有明说在张郃不主张追击的情况下,司马懿命张郃追击,但却直言司马懿嫉妒张郃的才能和名望。这就不言而喻,让读者认为,张郃之死是司马懿有意无意要陷害张郃。

对于这个桥段,豹眼认为,司马懿与张郃存在不同的战略思想是肯定的,张郃不主张追击但司马懿命其追击是可能的。但说司马懿有意要陷害张郃,似乎不好确定。

司马懿为主帅、张郃为先锋,司马懿下令张郃追击,没有任何问题。

至于诸葛亮有埋伏,作为先锋,张郃不能有足够的防备,被飞矢射中,这怨不得司马懿。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必须清楚,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桥段。

张郃作为大将一直在这一地区作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因为张郃击败马谡而导致诸葛亮失败。

随后的连续两次北伐,都是大司马曹真为主帅、张郃协助。张郃多次与诸葛亮交手,比较了解诸葛亮。

建兴八年(230 年),曹魏想转守为攻,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此时,大将军司马懿才沿着汉水来到西北前线。

但由于连续三十天大雨,魏军无功而退,司马懿与诸葛亮并没有直接交手。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重,司马懿代替曹真成为主帅。由于司马懿还不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因而非常谨慎。

张郃对诸葛亮比较熟悉,提出的策略也很正确,但司马懿还是采取了保守的态度。

主帅与主将的分歧,是造成曹魏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被动的根本原因,并导致了张郃被射杀。

豹眼认为,一定要追究张郃被杀的原因,主要还是曹叡用人的错误。

主帅不了解对手,又不熟悉地理情况,这仗很难打。出现张郃被杀这种重大损失,在所难免。

对于罗贯中的说法,就更有意思了。

本来罗贯中是以蜀汉为正统,贬斥曹魏、司马氏的。但在这个问题上,罗贯中却在回护司马懿。说张郃要求追击,但司马懿不同意,似乎料定诸葛亮有埋伏。看到张郃执意要追时,司马懿还叮嘱张郃要提防诸葛亮的埋伏。

豹眼认为,这是罗贯中为了提升诸葛亮的形象而有意为之。把号称“五子良将”的张郃,塑造成远不如司马懿,而司马懿又差诸葛亮很多。那么,诸葛亮岂不就是神了吗?

这仅仅是艺术作品的效果需要,并不能说明什么。

总之,张郃被蜀军埋伏射杀,说明了曹魏主帅、主将都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排除阴谋论不说,起码司马懿作为主帅冒然下令追击,的确犯下了决策不谨慎的错误,而作为先锋大将的张郃,在追击时没有想到诸葛亮有埋伏,也是轻敌冒进的错误。

张郃被诸葛亮设计斩杀,是因为司马懿与张郃同时犯下了错误。战场不是儿戏,犯下了错误,就该付出代价。

注:图片及部分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