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参与三藩之乱的王辅臣既然选择投降康熙,为何他最终还会自尽?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02 10:29:32 4次浏览

关于问题参与三藩之乱的王辅臣既然选择投降康熙,为何他最终还会自尽?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芊芊煮书】的最佳回答:

惊闻吴三桂叛乱、王辅臣倒戈,康熙处死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却释放了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

王吉贞连做梦也想不到,皇上不但不杀他,还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朕召你来是让你告诉你父亲:他罪在大意,杀莫洛是有人背着他干的。他若真反了,朕岂不杀你?当年你父亲来京见朕,曾赐他一支蟠龙豹尾枪,你叫他取出来好好看看,把事情挽回来,便是一大功劳,朕赏赐尚且不及,怎么肯杀他?

康熙九年的春天,陕西总督王辅臣回京述职,康熙在储秀宫亲自接见了他。

康熙一见面,就啧啧称赞:“好一表人才!久闻将军虎背熊腰,果然名不虚传!”

王辅臣看康熙如此随和,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和皇上一问一答地聊了起来。

当康熙问到他的出身时,他却为难了,连连叩头眼含泪水颤声道:“臣祖辈微贱,乃是库兵出身。”

库兵出身的人,是叫人瞧不起的 。因为银库重地,怕库兵盗窃,库兵出入时都要一丝不挂。即使如此,还有人把银块塞到肛门里带出……

王辅臣把这当成奇耻大辱,从来不和人谈论自己的出身。康熙听他声音哽咽,也是有些意外。

康熙长叹一声道:“朕不知你出身寒贱如此。不过,自古大丈夫大英雄比你出身寒贱的多的是!”

然后,他喊一声太监张万强:

立传朕旨内务府,王辅臣举家脱籍抬旗,改隶汉军正红旗!

张万强“喳”了一声转身退出储秀宫,王辅臣不住地叩头,他已经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康熙见状意味深长地说:

你好自为之,平凉重地,没有你这样有作为的战将,朕不放心。西面、南面麻烦事多,朝廷要倚重你马鹞子呢!

王辅臣听懂了这几句话,他早年随洪承畴南征,后又归平西王吴三桂节制。吴三桂对王辅臣特别器重,比对自己的子侄辈还要好几分。

王辅臣调到平凉之后,吴三桂每年都要接济他几万两银子,他和吴三桂的关系,康熙当然知晓。

想到这里,王辅臣又叩首道:

皇上委臣以重任,寄臣以腹心,待臣大恩如天高海深,臣若背恩负义,不但无颜于人世,亦不齿于祖宗!请主上宽心。一旦西方、南方有事,臣虽肝脑涂地,也不辜负圣恩!

康熙也激动了,他拿起一对四尺多长的银制蟠龙豹尾枪,想了想,又将一枝放回,加重了语气说道:

这对枪是先帝留给朕护身的,你是先帝留下的臣奴,赐别的东西都不足为贵。这里把枪分一枝给你,你带到平凉,见枪如见朕;朕留一枝在身边,见枪如见卿……

说着康熙哭了,王辅臣也面色苍白,抽泣不止:“

圣恩深重!奴才虽肝脑涂地,不能稍报万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皇上!

这便是王辅臣第一次和康熙见面时的情景:皇上把他抬进了汉军正红旗,还把顺治留下的蟠龙豹尾枪赐予他一支,这种恩宠能有几人得到呢?

康熙十二年底,吴三桂杀掉了前来传旨的两位钦差和云南巡抚朱国治,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发动了叛乱。

听到消息,康熙怕王辅臣有变,也担心他节制不了其部下,便派大臣莫洛赶到平凉负责西部军务。

王辅臣听到吴三桂反了,心中很忐忑,他问莫洛:“皇上派你来,是怕我也反吗?”

莫洛说:“皇上不怕你反,但你的部下大多是前明留下的,有的曾是李自成、张献忠的人,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反。”

莫洛说得不错,几乎就在他到达平凉的同时,吴三桂的谋士汪士荣,也潜伏到此策反了王辅臣几个掌握兵权的下属。

晚上,王辅臣和将士们正在举行宴会,突然守城门的头领龚荣遇匆匆赶来,说有几万骑兵进城。

王辅臣大喊:“是谁的兵?”见没人答应,他拔出一支令箭说:“荣遇,你持令箭出去,让兵士通通回营!”

他的部下张建勋却拦住了:“没有用了!这是我发动的兵变!军门,我的三万铁骑已全部入城,只怕那个鸟钦差已人头落地。”

王辅臣大吃一惊,然后双腿一软,坐了回去:“为什么兵变?是谁让你干的?”

“我!”随着声音汪士荣破门而入,“我奉平西王之命,来此地多日,为了将军免留百世骂名,请兴兵同伐康熙!”

这时,张建勋的三万大军已喊叫着涌进辕门,王辅臣欲哭无泪,再看几个部下,有的在大吃大喝,有的在兴奋地摩拳擦掌。

知道一切完了,他拿起康熙送他的那支枪,向着自己的喉头狠刺了下去……被汪士荣一把抓住了手臂。

汪士荣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没有王辅臣,汉中军队就群龙无首,所以他要尽力把王辅臣拉过来,和吴三桂一起造反。

王辅臣一看局面无法控制,死也死不成,就捂着脸哭了:“你们都反吧,我向朝廷领罪去!”

汪士荣冷笑:“怕你吃罪不起啊!提督大人,你看看这是什么?”说着把士兵端着的大盘子上的盖头掀开了。

王辅臣一看,立马吓瘫了:盘子上是一颗血淋淋的头颅!而那颗头颅正是刚与自己聊过天的钦差莫大人的!

汪士荣见王辅臣完全被击倒,就趁热打铁,说朝廷派莫洛前来就是要抢夺兵权的,还说康熙赐枪,不过是一钱不花,买你一颗忠心。

王辅臣心乱如麻,竟然感觉汪士荣说得有道理,他慢慢抬起头,注视着这位滔滔不绝的说客。

汪士荣发现对方动了心,又劝道:“你本是平西王的心腹战将,因康熙的一点恩惠,你便起了二心。如今各路英雄和平西王共谋大业,这是天意,不可违啊!”

王辅臣一琢磨:天意不可违,那就随了天意吧!可瞬间又发疯似地大叫起来:“你们杀了我吧,我不能辜负万岁!”

汪士荣看出王辅臣的纠结:“你是担心大少爷在北京,我料定朝廷不敢难为吉贞世兄。瞧着吧,他们不敢得罪你!”

至此,钦差大臣被杀了,部下也反了,除了跟吴三桂干,王辅臣还有其他选择吗?

汪士荣不愧是名动天下的关西大才子,他算得分毫不差,康熙听到王辅臣谋反的消息,不但未杀其儿子王吉贞,还安抚一番,把他送回父亲身边。

对于康熙的做法,索额图、熊赐履都不理解:“万岁,放了王吉贞,王辅臣就没后顾之忧了!为什么要放他?”康熙只是笑而不答。

王吉贞回去后把康熙的话带给了父亲,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王辅臣已经很难再罢手。

不久,朝廷就派图海和周培公进潼关攻打西安,先扰乱王辅臣的后方,再伺机与王辅臣决一死战。

听说图海带兵出现在甘北,王辅臣慌了。尽管最近仗打得顺手,但军中粮草已经告急,有的兵士开始烧马肉充饥。

这时王吉贞又劝王辅臣归降,王辅臣却说:“归清也不是不能想,与吴三桂相比,康熙是明主,我心里是有数的。”

王吉贞喜出望外,大着胆子说:“既然如此,阿爹早下决心,图海一到咱们就……”

王辅臣思考了好久,断然说道:“不行!这一仗非打不可。打赢了我降,打输了我死。”

其实,他心里清楚,无论打赢降打输降,结果都是一样的:他只有死路一条了!

对于和图海的这一场恶仗,王辅臣还存在侥幸心理,他让王吉贞死死守住城北的“虎墩”,他认为只要图海攻不下虎墩,冰天雪地里粮草一断,他们只能束手就擒。

“虎墩”就是一个像卧虎似的小山丘,易守难攻。可这没有难住周培公,他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把虎墩变成了一个火山,王吉贞也被活活烧死了。

下一步图海准备用大炮攻城,周培公却犹豫了。他对图海说:

如果攻城,将使数万生灵涂炭,你我罪恶深重啊!我想进城一趟,能把王辅臣劝降了,岂不更好!

于是,周培公单枪匹马进了平凉城,正巧汪士荣也前来给王辅臣打气壮胆,两人便一起被请进王辅臣的衙门。

周培公烧死了王吉贞,他自己并不知道。而王辅臣对他却恨之入骨,如果不是龚荣遇劝阻,周培公一进门就被投入了油锅。

一见王辅臣,周培公便说将军是受人胁迫才造反的,朝廷已经降旨,如果弃暗投明,定会赦免他的大罪。

而汪士荣却说:“将军若再坚持几天,平西王五万大军即可抵达。如果不到,你们割我人头。”

周培公质问汪士荣,他哪来的五万大军。汪士荣却说自己是关西名士,从来以诚待人,不知有欺人二字。

周培公灵机一动,转了话题:“你这名士,确实闻名遐迩。你与嫂私 T,气死父亲,谁人不知你汪士荣?”

听到这里,在场的都哈哈大笑。汪士荣被周培公说到了痛处,脸色由红变白,两眼失神地望向远方……

周培公竟把汪士荣骂死了!王辅臣见汪士荣一命呜呼,立马就降了。康熙下令把他押往京城,图海知道王辅臣必遭屠戮,感觉有愧于已经归降的王辅臣。

于是,顶着抗旨的罪名,善良的图海让王辅臣来了个自我了结。后来康熙因为这件事惩罚了图海,而王辅臣总算留了个全尸。

写在最后——

纵观王辅臣的一生,他活得似乎并不光彩,有人说他是首鼠两端的墙上草,甚至把他和三姓家奴卢布相提并论。而我却认为,这些评价对王辅臣并不公平。

吴三桂对他有情有义,经常送他银两,他并没有无动于衷,他对吴三桂也是心存感激。

康熙把他抬进旗籍,赐他先帝的遗物,他更是感激涕零,发誓为康熙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当然,起初他并不知吴三桂的野心。当听说吴三桂举旗反清的时候,他很震惊,也打算配合莫洛为平叛尽力,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只是后来的形势发展,已经非他所能控制了,再加上汪士荣的三寸不烂之舌,王辅臣这个粗大的武将完全乱了阵脚。

慌不择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与叛逆的吴三桂走在了一起,成了康熙和大清王朝的敌人。

但是,他始终对康熙存有愧疚之心,即使与清军作战的时候,王辅臣也没有忘记“与吴三桂相比,康熙是明主”。

只可惜,上天没有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尽管被周培公劝降,尽管周培公许他降后不死,可他已失去了利用价值,康熙认为他必须死!

我想,作为一代名将,王辅臣如果死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或者在走投无路之时为国捐躯,总比投降后又死在自己的刀下更有意义。

所以说,王辅臣是个悲剧!

【2】、来自网友【小岛知风】的最佳回答:

王辅臣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员勇将,他在历史上外号比较多,知名的外号主要就是“活吕布”和“马鹞子”,王辅臣的一生所为也确实对的起“活吕布”的外号,数易其主,他的上司基本都是不得好死,而王辅臣却总能平安无事。如果说吕布是喊你一声“义父”你敢答应吗?那王辅臣则是喊你一声“将军”你敢答应吗?

因此王辅臣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墙头草”,所以这样的人即便再是骁勇善战,康熙能对他放心任用吗?既然受到康熙猜忌,自尽是他明智之举。

王辅臣本姓李,他原名叫作李辅臣,他的父母本是明末时期一位中级官员家的佣人,由于父母常年在官员家中工作,李辅臣自幼就被散养,因此养成了好勇斗狠的性格。

李辅臣成年之后没有手艺,也就没有生计,整日靠父母养活,还性格豪爽出手阔绰,因此后来父母去世之后,他手里再无余财。恰好他家中还有一位姐姐,他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叫刘一冲的农民,当时正逢明末农民大起义,刘一冲早就加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之中,刘一冲此时在农民起义中已经成为一个首领,于是李辅臣就前往投靠姐夫刘一冲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李辅臣身材高大威猛,性格还极为勇狠,在战场上毫无畏惧,因此他的姐夫刘一冲对他也是比较欣赏和重用。

但后来刘一冲发现这个小舅子性格不好,出手阔绰不说且还嗜赌成性,曾经一夜之间输掉了六百多两银子,这其中肯定有“扶弟魔”的姐姐拿着刘一冲的钱帮李辅臣还赌债,因此刘一冲对这个小舅子十分恼怒,他就打算杀掉这个不学无术的小舅子,结果刘一冲太孬了,在和李辅臣喝酒时想暗算他,结果没成功还被人家反杀了。

李辅臣杀了亲姐夫刘一冲,那在农民起义军里肯定是混不下去了,于是他连夜逃亡,他就跑到了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麾下投军。姜瓖麾下有一名参将叫王进朝,他在招兵时一下就看中了身材魁伟,面目白皙俊朗的李辅臣。

王进朝一生无子,他很欣赏李辅臣的能力和外貌,于是他就收了李辅臣做义子,因此李辅臣改名为王辅臣。

后来王进朝去世,王辅臣就统领了王进朝麾下的军队,总兵姜瓖对王辅臣也是比较赏识有加,因此他也默认了王辅臣继续统军。王辅臣在军队中向来好穿白袍白甲外加他善于使用长枪,这个造型看起来非常酷似民间流传的吕布形象,所以当时军队之中都给他送外号为“活吕布”。

李自成占据山陕地区之后,大同总兵姜瓖见势不妙,他决定举大同兵马投降李自成,而作为姜瓖极为倚重和信任的部将,王辅臣也随姜瓖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兵不血刃占领了的大同,虽然李自成依旧让姜瓖继续出任大同总兵,但他留下了大顺军的两名将领张天琳和柯天相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名义上是总兵,实际上他是受到张、柯二人管制。

李自成虽然很顺利地攻克了北京,并把崇祯帝逼到景山自缢,但是他在北京仅 40 余天很快就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赶出了北京,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军击败后一路西逃,而清军也依旧对李自成穷追不舍,很快李自成所占据的山陕地区原来的明朝降将都望风投降了清朝。

姜瓖也不例外,在清军进入山西后,姜瓖就和王辅臣商议现在李自成败局已定,应该投降清朝才能保全自身,王辅臣也赞同姜瓖投降清朝,但大同还有大顺军的张天琳和柯天相,王辅臣当即向姜瓖拍胸保证,不出三天自己就能将张、柯二人首级献给总兵。

王辅臣果然没有食言,他以姜瓖名义邀请张天琳和柯天相喝花酒,并言明有绝美的大同婆姨伺候,张、柯二人不知姜瓖和王辅臣早已决定投降清朝,于是毫无防备的就欣然前往赴宴,结果就是哪里有绝美的大同婆姨等候他们,真正等候的是想送他们上西天的杀神王辅臣。

王辅臣替姜瓖斩杀了大顺军的张天琳和柯天相,姜瓖命王辅臣携张、柯二人首级去清军大营正式向清朝归顺投降。当时的清朝是顺治时期,实际却由顺治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摄政,多尔衮接受了姜瓖投降,依旧让姜瓖为大同总兵镇守大同。

其实多尔衮对姜瓖这种反复投降之人并不信任,而且也瞧不起他,所以多尔衮随后命自己的同母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留守大同,因此姜瓖再度成为名义上的大同总兵,阿济格又骑在了他的头上。

阿济格是清初的开国功勋之一,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他虽然骁勇善战,但政治智商极其低下,不懂得搞政治拉拢,在大同实行残暴统治,为人还非常好色,是典型的残暴好色之徒。

阿济格以大同百姓不肯剃发为名,对当地百姓进行残酷打击,同时他十分好色,他的手下经常还肆意掳走民女供其侮辱。姜瓖的远房侄子娶媳妇儿,新娘正在花轿上,偶然间被阿济格相中,阿济格直接将新娘子强抢而去。

后来姜瓖的远房侄子央求他去帮忙要回媳妇儿,姜瓖自认为阿济格应该会给自己几分薄面,于是就到阿济格的府上要人,结果阿济格非但不给,还一顿棍棒把姜瓖打了出去。除了阿济格对姜瓖的轻视,多尔衮也很不信任姜瓖,经常把姜瓖叫到北京去警告训斥一番。

在这种情况下姜瓖于是萌生出反清复明的心理,顺治五年(1648 年),多尔衮能征善战的同母弟弟豫亲王多铎病逝,多尔衮为此悲痛染病,姜瓖于是想趁此时机起兵反清,他最先问大将王辅臣愿不愿意与自己反清,王辅臣当时还是比较讲义气,他当即表示愿意与姜瓖共同反清。

姜瓖随后和王辅臣领兵直杀进阿济格在大同的英亲王府,阿济格被姜瓖突然杀得是毫无防备,但阿济格尤为勇武,他亲自持刀抵抗姜瓖的叛军。王辅臣与阿济格正面交锋,阿济格才突然发现姜瓖手下居然有这么勇猛的将领,最终阿济格只身逃跑。

姜瓖赶走阿济格之后,自称兴汉将军,宣布效忠南明永历帝,打起反清复明的口号,姜瓖起义得到了周围很多前明降清将领的响应,瞬间山陕地区十多个地区宣布响应姜瓖起义,一时之间姜瓖声势颇为浩大,这件事史称“姜瓖大同反正”。

远在北京染病的多尔衮闻讯大惊,他亲自率八旗精锐前来支援阿济格,有了八旗精锐做后盾,阿济格又满血复活,扬言攻克大同必定屠杀全城居民以泄愤。

王辅臣也是在此让清朝八旗精锐闻风丧胆,王辅臣作为姜瓖麾下大将,屡次率兵抵御清军,王辅臣临阵时骑着黄马,一身白袍白甲一根亮银枪,在八旗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由于王辅臣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像极了麻雀,因此被当时满洲八旗军称之为“马鹞子”。

因为王辅臣的骁勇善战,所以对这些身经百战的八旗精锐造成了很大心理阴影,每当王辅臣在战阵中左冲右突时,这些八旗士兵必定会纷纷避让并高喊“马鹞子来啦”,就连一向自认为勇武绝伦的阿济格对这个曾经差点杀死自己的“马鹞子”也是十分欣赏。

多尔衮带病征讨姜瓖却遇上了勇猛绝伦的王辅臣,因此多尔衮对大同的合围两次因为王辅臣的骁勇善战被击退,所以多尔衮抽调了华北地区绝大部分可调动的部队前来参与围剿大同。

很快在清军的重兵围剿之下,大同被彻底围困成一座孤城,王辅臣深知局势之艰难,于是他为了保全自身,在姜瓖败亡前夕,王辅臣单枪匹马赴阿济格大营请降。阿济格当时听闻“马鹞子”来投降十分高兴。

后来姜瓖部将杨振威将其杀害打开大同城门放清军入城,大同才彻底被平定。阿济格认为大同军民负隅顽抗,于是为了起到震慑其他城市的作用,阿济格下令清军将大同城内除了王辅臣和杨振威及其所部投降将士家属之外全部大同军民就地屠杀,史称“大同之屠”。

据后来清朝派遣出任大同知府统计,知府就任时大同全城上下仅剩监狱中的五名重犯,后来该知府上书清廷,认为苦主已经没有了,五名重犯可以无罪释放了,由此可见大同之屠的惨烈。

王辅臣由于早早投降了阿济格,所以躲过了大同之屠,但多尔衮却并不信任王辅臣,他褫夺了王辅臣兵权,将他和部下全部编入辛者库罪籍,命王辅臣入京待罪。王辅臣虽然是以罪籍身份来到北京,但当时满洲人崇尚勇武,而王辅臣的勇武之名让八旗精锐都闻风丧胆,因此满洲贵族对王辅臣大多是比较钦佩,由此当时的北京满洲贵族无不以识得“马鹞子”王辅臣为荣。

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亲政,顺治还是十分欣赏王辅臣,只是当初碍于多尔衮而不敢启用王辅臣而已,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立刻提拔王辅臣做了一等侍卫。

而到这时候王辅臣已经先后从农民军叛变到明军,从明军叛变到农民军,从农民军叛变到清军,从清军叛变到明军,又从明军叛变到清军五次叛变,顺治对王辅臣的赏识和提拔,也让王辅臣决心此后忠心报效清朝,但想法终究赶不上局势变化。

顺治十年(1653 年),地处西南的南明政权抵御清军,出现了反清高潮,因为局势比较复杂,所以顺治派出了洪承畴统军出征西南,顺治派王辅臣贴身保护洪承畴,在征讨南明期间,王辅臣对洪承畴是鞍前马后,他的表现获得了洪承畴的认可。

之后洪承畴将王辅臣推荐给了吴三桂,再之后王辅臣就经洪承畴和吴三桂联合保举在吴三桂手下出任了总兵。吴三桂对骁勇善战的王辅臣十分喜爱,犹如对待亲兄弟一样对待他。

但吴三桂为人外宽内忌,后来王辅臣因得罪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麒,而受到吴三桂冷言冷语,因此王辅臣认为不能再在吴三桂地盘当官了,他也明白吴三桂外宽内忌,于是在康熙时期他通过大学士图海的关系,被朝廷调任为陕西提督,至此王辅臣脱离吴三桂独自统兵出镇一方。

当吴三桂知道王辅臣调任陕西提督之后,心里反而觉得损失了一员勇将,于是吴三桂又开始拉拢王辅臣,他赠送王辅臣两万两白银做路费赴陕西任职。

此后王辅臣在陕西提督任上回京述职受到了刚刚亲政不久的康熙接见,康熙当时虽然年少,但他政治素养非常成熟,他素闻王辅臣骁勇之名,于是对王辅臣大加拉拢,特意将王辅臣的身份从辛者库罪籍改属为镶黄旗汉军。

康熙在与王辅臣临别之际更是将顺治遗留下的两把豹尾枪赠送给了王辅臣一把,康熙曾对王辅臣言:“这把豹尾枪乃先帝遗物,共两把,我是先帝之子,你是先帝之臣,一把你拿走,你代替我去镇守陕西,以后看到此枪你就可以想到先帝对你的托付和我对你的期望,另一把我留在身边,每当想念你的时候见此枪就如同看到你一般。”

康熙这一番拉拢的话感动的王辅臣痛哭流涕,王辅臣当场就给康熙跪了,一边哭着一边表示愿意誓死效忠康熙,而康熙也以为自己这一番话很成功,把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拉拢的愿效死命,但是康熙绝不会想到日后就这么痛哭流涕表忠心的王辅臣居然会又反叛自己。

康熙十二年(1673 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爆发,最初吴三桂是打得反清复明口号煽动叛乱,但由于吴三桂曾经亲自勒死南明永历帝,所以他反清复明没有得到太多前明遗臣响应。

吴三桂为了壮大声势,他自认为自己与王辅臣情同兄弟,交情深厚,于是派亲信汪士荣携大量黄金去策反驻扎在陕西平凉的王辅臣。

吴三桂送来的不止金银,还有大将军印信,但康熙那感人肺腑的拉拢之言对王辅臣还是比较有效果,他并没有被吴三桂所动,他派儿子王吉贞押送汪士荣和没有拆封的吴三桂策反信以及金银印信到北京交给了康熙。

康熙也由此认为王辅臣必不会反,而且此时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已经在北京,这就相当于主动送上了人质,康熙很是高兴。

陕甘地区军务并非王辅臣一人提督节制,当初康熙命甘肃提督张勇与王辅臣共同商议节制陕西和甘肃两省军务,吴三桂是先拉拢王辅臣之后也拉拢了张勇,王辅臣在没和张勇打招呼的情况下就把吴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给康熙邀功,而张勇将吴三桂的使者和策反信送给康熙时已经晚了王辅臣数月,因此张勇十分不高兴,他认为王辅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两人由此渐生嫌隙。

后来康熙又派大学士莫洛出任陕甘总督,王辅臣和张勇都要受到莫洛节制,此前王辅臣在北京时就曾与莫洛不和,而张勇又与莫洛关系亲密,因此莫洛在出任陕甘总督之后对王辅臣制裁很厉害,王辅臣的处境十分尴尬。

由于莫洛故意在军需分配上多分给张勇而少分给王辅臣,因此王辅臣的军队军需短缺很厉害,王辅臣大怒之下派副将邵苓芝故意鼓动军变,由邵苓芝带兵冲击总督大营,混乱之中邵苓芝误杀了莫洛,在莫洛死后,王辅臣立即以陕西提督的名义兼并了莫洛的部下军队。

而王辅臣一看杀了总督兼大学士的莫洛,这可是朝廷重臣,于是王辅臣决意投靠吴三桂反清。因此王辅臣开启了人生第六次反叛,只不过这一次他是迫于形势反叛清朝投靠了吴三桂。

王辅臣起兵响应吴三桂,让吴三桂十分高兴,吴三桂立刻派人呼应王辅臣,在吴三桂军势的呼应下,王辅臣很快占据了平凉周围的陇右一带,此时正是三藩之乱巅峰之时,康熙已经无力顾及王辅臣了。

而且最初康熙得知王辅臣反了的消息时还不是太相信,他认为自己那一番感人肺腑的拉拢人心的话说得很好,况且王辅臣儿子王吉贞还在北京,他怎么敢反叛,但确认王辅臣反叛后,康熙还是决定先用怀柔之策,他直接命王吉贞回去给王辅臣带话,他已经知道是莫洛不公在先,只要王辅臣肯重新归顺,那么误杀莫洛之罪和起兵响应吴三桂之罪都可以不予追究。

王吉贞被康熙放回去之后并没有感化王辅臣,因为这时候王辅臣发现天下大势居然能被自己所左右了,现在吴三桂和康熙都想拉拢自己,这证明了自己很有价值,所以王辅臣决定拥兵自重,待价而沽,以利益最大化为准。

因此王辅臣将吴三桂的势力从陇右一带驱逐出去,同时又继续对抗清政府,摆出陇右这块地方我王辅臣说了算的样子。康熙在三藩之乱压力稍缓之时决定武力解决王辅臣,因此康熙先派了多铎的儿子董额去平定王辅臣。

但王辅臣素来骁勇,八旗士兵都知道其威名,董额还统军无方,很快就被王辅臣击溃,于是康熙又改派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前去平定王辅臣。

图海麾下幕僚周培公与王辅臣的部将龚荣遇和黄九畴是发小,龚、黄二人本不想反叛清朝,二人经常劝王辅臣不能再待价而沽了,因此二人有心想投降,所以就私下秘密与周培公接触,汇报了王辅臣其实是举棋不定,待价而沽的心态。

周培公得知这一消息后就建议图海招抚王辅臣,图海本就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他也想王辅臣能顺利归降,于是图海先用重兵将平凉城围住,使其成为孤城,然后对外宣称皇上不想屠城,希望平凉百姓主动投降,于是平凉百姓纷纷私自逃出平凉,不光百姓出逃连王辅臣手下的士兵也军心动摇,争相逃出平凉向图海投降。

因此这时候在龚荣遇和黄九畴的帮助下,周培公单枪匹马进入平凉劝王辅臣投降。王辅臣也是认清局势,知道再打下去自己恐怕连投降的资本都没有了,于是王辅臣决意跟随周培公出城向图海投降。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辅臣完成了人生中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叛变,他背叛吴三桂向康熙投降了。王辅臣投降后康熙很大度,没有追究他,仍旧任命他为陕西提督并加封太子太保衔。

但是这一次王辅臣深深感到对康熙的愧疚,尤其是每当他看到康熙赐给他那把顺治遗物豹尾枪时,他都觉得愧对康熙,再者王辅臣也是深怕将来遭到康熙清算,因此他在投降后多次寻死,但都被图海所救。

图海将这件事上报康熙,当时正值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王辅臣投降已经让康熙昭告天下,康熙善待并赐给王辅臣太子太保衔就是为了拿他树立宽仁典型,好能号召叛军叛将赶快投降,如果王辅臣死了,那康熙的计划就失败了,因此康熙严令图海看好王辅臣,如果王辅臣自尽,图海也跟着去吧。

在图海的严密监视下王辅臣也不再巡死,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 年)时,三藩之乱已经接近尾声,基本就快被平定了,因此康熙让图海监视王辅臣的力度也松懈下来,而图海也通过几次对王辅臣的观察,认为他不再有寻死之心,也对他放松了下来。

王辅臣就是借着这机会准备寻死,他在死前故意殴打年轻的小妾将其赶出家门,并将她的父亲招来,叮嘱她父亲将来给她再找一户好人家,不要受自己的连累,随后几天王辅臣连续召集自己的旧部将喝酒聚会,在最后一日酒席散后,王辅臣将所有家产拿了出来平分给了这些部下,王辅臣最后对部属说:“酒醒后大家各奔前程,自此永无相见之日。以后休要提起曾在王辅臣麾下,以免受到牵连!”

王辅臣最后时刻只有一位亲兵陪伴他,王辅臣将一只金碗送给了亲兵,让他早日回乡娶妻生子,最后王辅臣对亲兵说:“我一会熟睡之后,你以桑皮纸喷洒酒水一层一层蒙住我的口鼻,我本应拔剑自刎或服毒自尽,但奈何皇上有严旨命图海将军看护我,若我以此自尽必定会牵连图海将军,所以我这样死法你明日只说我是连夜哮喘发作暴亡就不会连累图海将军了。”

这名亲兵含泪答应了王辅臣的要求,因此王辅臣就这么被闷死自尽了,后来这名亲兵不忍如此去世,他据实向康熙禀报了王辅臣执意寻死的想法,康熙听闻王辅臣如此重义自尽之后抚视那把豹尾枪默然良久,康熙事后没有追究图海和王辅臣部属以及家属的任何责任,只是将王吉贞罢官了事。

写在最后

王辅臣是出了名的墙头草,虽然反复无常,但他最后还算是一条敢作敢当的汉子,宁可自己一死不肯连累他人,如果王辅臣不肯自尽的话,那么他后来肯定会如同三藩之乱中的平南王尚之信一样被赐死,但王辅臣担心连累家人和部属抢先一死了之。

所以王辅臣在投降康熙之后还是自尽就是想以一死换取康熙的谅解,免得其他人跟着他受牵连,这也算是十分有气魄了,王辅臣虽是反复无常之人,但他人生最后却是死的十分豪气。

参考资料:《清史稿》《广阳杂记》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