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0 19:40:58 5次浏览

关于问题孙权后期为什么对待陆逊那么残忍?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围炉煮酒话春秋】的最佳回答:

在长达四十多年时间里,孙权和陆逊的关系都很好,就如同刘备和诸葛亮那样亲密,但在陆逊六十二岁这一年,两人关系突然恶化,孙权开始对他颇为猜忌,导致他愤忿而卒,这是为何?

陆逊,出自于吴郡陆氏,江东四大姓之一,他的家族十分庞大,不过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一直跟随祖父庐江太守陆康生活。

孙策攻打庐江的时候,陆康率军抵抗了长达两年时间,期间家族一百多人都死在战乱当中,因此陆家跟孙家其实是有世仇的。

后来,庐江被孙策攻克,陆康便将家人送到老家吴郡,不久后他就去世了,那时候陆逊只有十几岁。

陆逊从小就聪颖,回到吴郡之后,他读书十分刻苦,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来孙占领江东,对江东大族进行拉拢,大约这个时候,陆家投靠了孙策。

建安五年(200 年),孙策被许贡三门客刺杀而亡,孙权继任为江东之主,开始在全境内招贤纳士,时年二十一岁的陆逊应召,成为孙权的幕僚,但一些文职工作,也在地方上当过县令一类的小官。

建安二十一年,陆逊参与了一次平乱,斩杀了一千多敌人,孙权对他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将哥哥孙策的女儿嫁给他,并将他召到身边任职,凡是有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

自那之后,陆逊的才能就逐渐展现出来,他参与了很多重大行动,每次都能提出很好的意见,也逐渐成为孙权最信任的人之一。

建安二十四年,在吕蒙的策划下,东吴开始谋划夺取荆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陆逊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时吕蒙假装称病返回建业,而陆逊则被任命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镇守陆口。

后来,陆逊抓住关羽狂妄自大这一特点,用极其谦卑的口味写信给关羽,导致关羽十分轻视他,于是将荆州防守东吴的军队都调往前线,这就给了吕蒙白衣渡江以机会了。

而在追击关羽的过程中,陆逊的表现也十分出色,他不以斩杀敌人为目的,而是政治和心理攻势,对关羽所部进行招降,最终收复了数万关羽部众,从这一点来看,他的功劳就不比吕蒙小。

夺取荆州之后,孙权论功行赏,任命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镇抚荆州。

后来,吕蒙生病死掉了,陆逊作为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又受到孙权信任,因此在军中地位也很高。

黄初二年(221 年),刘备因关羽之死而迁怒东吴,率领大军进行讨伐,孙权大胆将抵御任务交给陆逊,而陆逊不负众望,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最终在夷陵之战中采取火攻的策略,将刘备给打得大败而归,蜀汉因此元气大伤,不久后刘备还去世了。

夷陵之战让东吴转危为安,也让东吴巩固了三足鼎立的地位,不过战后东吴恢复了与蜀汉的联盟关系,陆逊作为孙权的全权使者,负责与诸葛亮的联络,孙权甚至将自己的印玺交给他,方便他在信件上盖章,可见两人关系多么密切。

黄武七年(228 年),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统领六师和禁卫军,他也是东吴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大都督,上任后不久就通过鄱阳太守周鲂诈降曹魏,而击败曹休率领的十万大军,导致曹休气愤而亡。

黄龙元年(229 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三国就此形成,陆逊作为功勋将领,孙权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置上大将军,由他来担任,同时让他兼任右都护,位在大将军、左都护诸葛瑾之上,地位高于三公。

至此,陆逊成为军中第一人,为了以示恩宠,孙权还让他在武昌镇守,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给太子孙登等皇子当老师,孙权本人则回到建业居住。

在随后十余年时间里,陆逊的表现都十分优异,一方面维护与蜀汉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抵御曹魏,可谓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因此孙权越发信任他,还在赤乌七年(244 年)丞相顾雍去世后,让他继任为丞相,他一人总揽军政事务,自此走上人生巅峰。

但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就在陆逊成为丞相的第二年,就在孙权的逼迫下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两人为何会反目呢?

要说这件事,就不得不说说南鲁党争了。

起初,孙权将大儿子孙登立为太子,孙登在陆逊的教导下,成为一位贤能之人,孙权非常喜欢他,但可惜他在 242 年去世了。

孙登去世之后,太子之位空虚,当时孙权活着的儿子中,以三儿子孙和最为年长,再加上孙登去世前曾留下遗言,让父亲孙权立同样贤能的孙和为太子,孙权便在第二年将孙和立为太子。

当时孙和只有十九岁,才能却很突出,处理政务很成熟,也很有智慧,在大臣之中有很高的声望,陆逊也很欣赏他。

但是,孙权当时最喜欢的儿子却不是孙和,而是孙权庶妃所生的四儿子孙霸,孙和被封为太子的时候,孙霸也被封为鲁王。

由于孙权很喜欢孙霸,因此给他的待遇很高,跟孙和是一模一样的,这就让孙霸逐渐产生了夺嫡之心,想要取代孙和成为太子。

孙霸的野心逐渐暴露之后,朝中大臣逐渐分为两派,分别投靠到两人麾下,可谓旗鼓相当。

原本,孙和和孙霸的关系还可以,但后来有大臣上书孙权说,太子和藩王怎么能在待遇上相同呢,孙权便将孙霸另行安置,这就让孙霸开始憎恨孙和了,也加快了夺嫡步伐。

当时,在孙霸的党羽中,有个叫做全寄的大臣,是卫将军全琮的次子,而全琮则娶了孙权的女儿孙鲁班为妻(全寄是全琮前妻生的,不是孙鲁班所生),孙鲁班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也是支持孙霸的。

这个孙鲁班可了不得,她很有心机,而且十分狠毒,她的母亲是大美女步练师,也是一个十分有手段的女人,步练师原本并不很受宠,但靠经常给孙权献美女上位,长期作为实际上的皇后主持后宫。

孙和被立为太子之后,大臣们建议孙权立孙和之母王夫人为皇后,孙权虽然没有答应,但也十分宠爱王夫人,再加上王夫人的儿子孙和是太子,因此王夫人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步练师。

由于王夫人和孙和的存在,步练师一直无法成为皇后,这就让她与女儿孙鲁班感到很不满,对王夫人和孙和十分憎恨,想要除之而后快。

因此,当孙霸被封为鲁王之后,孙鲁班就跟继子全寄一起支持他参与夺嫡之争,再加上全家又是江东大族,因此他的势力不可小觑。

孙和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孙权就生病了,他让孙和代替自己去太庙祭祀,当时孙和的太子妃张氏的叔叔就住在太庙附近,邀就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但这件事被孙鲁班派去跟踪的人看见了,孙鲁班就趁机对孙权说,太子不在太庙祭祀,反而跟人密谋,而且王夫人面露喜色,似乎也有所图谋。

这件事引起了孙权的警觉,再加上步练师和孙鲁班的煽风点火,孙权便开始不喜欢孙和和王夫人了,而孙和的党羽为了保护他,开始了对孙霸疯狂反扑,一场政治斗争就此拉开序幕。

在这个过程中,全寄表现得十分活跃,多次设计谋害孙和,还将孙和的党羽,也就是陆逊的外甥顾谭给陷害致其流放了,引起了朝廷极大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丞相的陆逊就不得不站出来说句话了,他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参与夺嫡之争,只是出于稳定朝堂的考虑,他便写了封信给全琮,要他学习汉武帝时期金日磾的做法,杀掉儿子全寄,以免全寄有辱门风。

全琮看完信后,感到非常愤怒,所谓虎毒不食子,他怎么可能杀掉儿子呢,由此开始嫉恨陆逊,并认为陆逊是太子党成员,是为了保护外甥才劝他杀子的。

为了扳倒陆逊,全琮开始设计陷害陆逊,他诬告说陆逊的另一个外甥,也就是顾谭的弟弟奋威将军顾承,曾与中书令陈恂密谋,通过谎报战绩来谋求高位,孙权听信谗言,将顾谭和顾承兄弟给流放了。

因为这一缘故,原本没有政治倾向的陆逊,因为两个外甥遭到全琮陷害之事,开始倾向于拥立孙和了,但他并不打算参与党争,而是准备静观其变。

陆逊这个做法,其实是正确的,因为他位高权重,参与党争一旦遭遇失败,那后果将是很严重的。

但是,陆逊的族侄御史陆胤却深度参与了党争,他作为孙和的坚定支持者,也是出力最多的人之一,而陆逊后来之所以会卷入争夺,跟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赤乌七年(244 年),孙权听说孙和和孙霸不合,便下令禁止他们与大臣来往,让他们各自在家读书,但孙霸根本不听,依然在暗中与大臣来往,还致使孙鲁班不断进孙和的谗言。

终于,在孙霸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孙权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但他并未打定主意,孙霸对此有所觉察,于是派遣心腹杨竺入宫见孙权,给自己说好话。

孙权接见了杨竺,但孙和的一个亲信无意间得知了消息,便躲藏在孙权的床底下,偷听到了二人的对话,孙权明确表示想要立孙霸为太子。

不久后,消息就传给了孙和,孙和感到十分害怕,有将此事告诉陆胤,以及自己的老师太子太傅吾粲,让他们想办法联系陆逊,因为当时只有陆逊能帮他。

于是,陆胤就去武昌见了陆逊,劝陆逊出面维护孙和,吾粲也写了好几封信给陆逊,陆逊见政治斗争如此惨烈,便准备出手了,他写信给孙权,陈述嫡庶不可废的道理,还请求从武昌返回建业。

这事就让孙权很纳闷了,自己只跟杨竺一人说过废立太子之事,陆逊是怎么知道的?

想来想去,孙权认定是杨竺泄露消息的,于是将他逮捕,但他矢口否认,孙权便问他是谁干的,他说自己只知道最近陆胤去过武昌。

为了印证杨竺所言,孙权便写信给陆逊询问是谁将消息泄露给他的,他不愿意撒谎,也认为保护太子不是错事,便说是族侄陆胤告诉他的。

于是,孙权将陆胤逮捕,逼问陆胤从哪里得知消息的,陆胤为了隐瞒孙和亲信偷听这件事,便一口咬定是杨竺告诉他的。

于是,孙权下令对杨竺进行严刑拷打,杨竺最终屈打成招,但他为了拉个垫背,就诉说了陆逊的二十大罪状,条条都是大逆不道之罪。

之后,孙权下令将杨竺处死,陆胤则被关押,原本这事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孙权对杨竺所述的陆逊的二十条罪状耿耿于怀,于是派人去询问陆胤,陆胤为了不让这事跟孙和扯上关系,就默认了这些罪状。

孙权十分愤怒,又派人去责备陆续,说他不该打听宫中机密,言外之意是说他不该参与夺嫡之争,安守本分才是为臣之道。

陆逊与孙权的关系向来很好,这是孙权第一次对他提出质疑,他对此感到十分忧惧,不久就生病了,而且很快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

按道理来说,陆逊是出于一片公心才上书劝说孙权不要改立太子的,孙权也知道消息泄露之事跟他没关系,那为何还要责备他,难道仅仅是因为那二十条罪状吗?

其实,所谓的二十条罪状,很容易看出来是假的,因为陆逊一生为人谨慎,对孙权忠心耿耿,一直只是做好本职工作,不参与政治斗争,家中也没什么余财,孙权心里不可能不清楚,不然他也不会让陆逊位极人臣十几年。

从私人关系上说,孙权跟陆逊也堪称君臣典范,两人亲密无间,从不设防,两个家族的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就是命运共同体了。

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答案还在于,孙权成为皇帝之后,尤其到他晚年,开始变得猜忌心极强,而且残暴不仁了,以至于变得十分昏聩,分不清是非。

比如说,孙权很容易听信亲近之人的谗言,女儿孙鲁班说孙和的坏话,他觉得孙和可能要谋反,所以为了自身考虑,就选择相信;

再比如说,孙权开始凭自己的好恶办事,他更喜欢孙霸,又有很多大臣支持孙霸,他便打算改立孙霸为太子。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地位的提升,孙权已经不是当初曹操大加夸赞的那个孙仲谋了,而是跟历史上很多皇帝一样,逐渐变成了一个昏君。

因此,当孙权想要改立孙霸为太子的时候,陆逊站出来说话,就让他感到不满了,再加上杨竺供述的二十大罪状,给孙权提了个醒,那就是陆逊位高权重,功高震主,威胁实在太大,这就让他感到十分忌惮了。

尤其是,那时候孙权身体不太好,他想要早点确定继承人之事,因此陆逊的干涉就让他很生气了,为了能够早点将孙霸扶上太子之位,他不得不打压陆逊,只不过他没想到陆逊会死掉。

只不过,陆逊去世之后,孙权虽然废掉了孙和,为此还杀掉了很多大臣,但后来有人提醒他袁绍两个儿子夺嫡的故事,他便决定不立这两个儿子,将孙和关押起来,还杀掉了想要谋害孙和的孙霸,并改立另一儿子孙亮为太子。

太元元年(251 年),孙权病重,突然意识到自己对陆逊的指控都是无中生有的,于是对陆逊的儿子陆抗说,我过去听信谗言,导致和你父亲关系不睦,这事是我错了,我已经把证据都焚毁了,以后不再提这事了。

几个月之后的 252 年,孙权就以七十高龄去世了,可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对待陆续是不公平的。

【2】、来自网友【超级七品小芝麻官】的最佳回答:

事实上,孙权后期之所以如此残忍地对待陆逊,完全是因为陆逊该死,不信你看陆逊干了些啥!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估计把我们放在孙权的位置上,我们也会这么干!

数十年的友好关系

孙权家族和陆逊家族原本是有仇的,在孙策攻略江东时期,陆逊的爷爷,庐江太守陆康,不愿意投靠孙策,最终因城破而死,自此陆家就算是和孙家结仇了。不过后来孙策虽然遭到了刺杀,但孙权稳定了江东,算是坐稳了位置,陆家要想发展壮大,只能投靠孙家,所以陆逊站了出来,主动的投靠了孙权,并受到了孙权的赏识!

陆逊本身非常有才能,又是陆家的代表人物,而孙权也不想和这些江东大族彻底撕破脸,所以他非常欢迎陆逊的加入,并把陆逊派去攻打山越。在这一段时间,陆逊表现出了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所以孙权对他越来越看重,为了显示自己对陆逊的信任,孙权直接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陆逊,意思就是告诉陆逊,自此以后,孙、陆两家的仇怨一笔勾销了,大家都是一家人了!

《三国志》: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釭跱,财狼瞭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见自己无法北伐成功,无法从曹操那边讨不到好处,且关羽的军队实在太厉害了,又在长江上游,对东吴威胁甚大,所以他准备对关羽动手,从荆州捞好处!此次计划中的关键人物,便有陆逊,在陆逊的故意示弱下,关羽最终中计,相信了孙权对自己并没有恶意,放心大胆的从荆州调兵去往樊城前线,最终遭到了吕蒙的偷袭!

黄初二年(221 年),刘备决议伐吴,前期势如破竹,吴军完全抵挡不住。后来陆逊采用了坚守不出的策略,命令所以手下撤出山地,不准擅自出战,成功地将蜀军拖垮,并利用大火反败为胜,彻底改变了三国格局!

黄武七年(228 年),陆逊于石亭之战中大败曹魏名将曹休,斩擒魏军一万余人,俘获牛马骡驴车乘万辆,直接把曹休给气死了。自此,陆逊的名声响彻天下,成为了天下最为顶级的名将!

无论是在对蜀作战,还是在对魏作战中,陆逊的表现都非常优秀,成功挽救了东吴的前途,所以孙权对陆逊越来越器重,直接在大将军的职位上增设了一个上大将军,用以表扬陆逊。而且为了表示对陆逊的信任,孙权直接让陆逊去辅佐太子孙登,并将一半的军队都交给了陆逊。按照这种剧情来看,其实陆逊这辈子的结局应该会非常好,但变故就出在太子孙登身上,因为他过早地离世了!

被残忍对待

太子孙登是孙权最喜欢的儿子,孙权对他的喜欢,有点像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喜欢!当时东吴有两个中心,一个以孙权为主,一个以孙登为主,而且孙权还让陆逊去辅佐孙登,给予孙登很多兵马,根本不怕孙登谋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可见孙权对孙登是多么的信任,他就是在把孙登当作自己的最佳继承人培养,只要自己去世,孙登立马可以上位!可遗憾的是,孙登和朱标的命运类似,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孙权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把孙登当作继承人培养的,没想过培养其他人,所以孙登的死给了他巨大的打击,他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该让谁来继任太子之位,最终只能选择孙登临死前推荐的孙和!不过事实上,孙权对孙和也并不是非常满意,所以他就放纵鲁王孙霸去和孙和竞争,想要看看到底谁更有才能?

说白了,当时的孙权,对于新太子并没有完全的信任,所以他才会纵容鲁王孙霸,而且有鲁王去和太子竞争,太子也没办法威胁到孙权的地位,孙权只需要在中间做好平衡,便可以高枕无忧。然而孙和在竞争的过程中,却使用了非常规手段,那就是派人去偷听孙权的谈话!

《吴录》:太子自惧黜废,而鲁王觊觎益甚。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於是权乃许立焉。有给使伏于床下,具闻之,以告太子。

孙和的手下听到孙权准备另立太子,于是他让手下将这个消息告知了陆逊,并请陆逊帮他向孙权说情。而这件事情,本来是孙权和杨竺秘密交谈的事,还没有公开,按道理说是不可能有其他人知道的,除非杨竺泄密,因为整件事情就只有杨竺和孙权两个人知道!然而当孙权把杨竺抓起来后,却发现,杨竺确实不知道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最终孙权将目光锁定在了天子孙和这边!怀疑太子孙和在自己身边安插有沿线!于是孙权怒了,直接抓了一大批人,而且还一反常态的责备陆逊!

孙权和陆逊相交几十年,关系非常好,且孙权不仅让陆逊做大将军,而且让陆逊做了丞相,可谓是恩宠有加,孙权一直认为陆逊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但是这一次,陆逊的做法令他非常伤心,于是他数次写信去斥责陆逊!而陆逊堂堂正正一辈子,认为自己劝阻孙权更换太子,乃是为国家着想,一直也不肯低头认错,最终选择了自尽,不陪孙权玩儿了!

《三国志》: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很多人奇怪,陆逊劝阻孙权更换太子,也是为国尽忠啊,不明白孙权为何一直揪着不放,为何一定要逼死陆逊。也有不少人看到了更深的一层,认为陆逊参与太子废立之事,触犯了禁忌,所以会被孙权逼死!事实上,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没有说到本质,孙权之所以会如此残忍地对待陆逊,完全是因为他的安全受到了威胁!若不杀陆逊,孙权很可能得不到善终!

逼死陆逊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不理解陆逊劝阻孙权更换太子的这个行为,认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事件,甚至还值得表扬。然而事实上,若我们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问题,整个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恐怖!恐怖到我们不得不采取雷霆手段,杜绝一切风险,否则我们自己能不能善终,都需要打一个问号!

首先,孙权只和杨竺一个人交谈过更换太子之事,而且他们交谈的地方是在孙权的宫内,防卫应该非常严密,杨竺也不傻,大局未定之际,不会大喇叭乱说。而且从后续的调查来看,杨竺确实没有在外面乱说话,那陆逊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只能说明太子孙和在孙权身边有眼线!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试问一下,太子既然在孙权身边有眼线,能探听到消息,那若是太子想要图谋不轨,命眼线诛杀孙权怎么办?孙权如何抵挡?别说什么父子情深,太子不会干这种事情,权力面前,没几个人能经受得住诱惑!李世民多么孝顺,最终不还是把李渊给拉下来了吗?

私密谈话被泄露出去,令孙权非常担忧,担忧自己的人生安全。而接下来的陆逊劝谏,更加让孙权恐惧,因为陆逊不仅是陆家代言人,有东吴世家大族的背景,而且他还是百战名将,在军中威望极高!陆逊公然站台太子孙和,岂不就是联手逼宫?万一没有处理好,陆逊直接揭竿而起,帮助太子孙和夺位,孙权怎么办?赵武灵王的例子可没过去多久啊!

所以说,若把我们放在孙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将会发现,陆逊劝阻更换太子这件事情,对孙权的威胁非常大!孙权不仅有可能遭到身边人的攻击,而且有可能被陆逊和孙和联合赶下皇帝的宝座,别说陆逊忠诚、太子孝顺,他们不会这么做,至高的权力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说白了,孙权是感受到了威胁,担心自己不得善终,所以才会对陆逊这么残忍,最终将陆逊逼死!而且在干掉陆逊以后,孙权又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一同罢免,重新扶持了一个太子。也正是这套连贯的操作,证明了孙权的真实想法,他担心太子威胁到他,他想要善终,想要将权力把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只要威胁到他的人,都必须死!陆逊为太子孙和站台,他也威胁到了孙权,所以他必须死!

结语

孙权前期对陆逊信任有加,为何晚年却对他如此残忍?换你也会这么干!陆逊劝阻孙权不要更换太子,令孙权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一方面孙权察觉到自己身边有奸细,另一方面孙权担心陆逊这种名将起兵帮助太子夺权,所以他必须以雷霆之势化解危机,而要化解危机,陆逊必死!事实上,陆逊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不要去掺和这些事,孙权已经对他非常信任了,只要他保持下去,不要让孙权感受到威胁,他完全可以善终!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吴录》)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