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小妙招免费各类生活中的小问题知识以及音乐简谱等,是你了解世界未知知识的好地方。

抗战中部队被打散了,士兵怎么办?

十万个为什么 空空 2024-4-12 23:03:16 4次浏览

关于问题抗战中部队被打散了,士兵怎么办?一共有 2 位热心网友为你解答:

【1】、来自网友【度度狼 gg】的最佳回答:

1941 年 9 月 24 日下午,日寇第 11 军司令部通讯队破获了薛岳的一道紧急命令:“第 74 军应星夜赶赴,沿捞刀河南岸占领阵地,协助夏楚中部固守长沙城,我军将在捞刀河以北与敌决战”!根据日本人的战史记录,得到消息后“整个军司令部顿时为之震动”,在江南战场最令日本人忌惮的王耀武 74 军终于出现了,当然,这也是日本人挖空心思最想吃掉的一支王牌部队。

(李玉堂第 10 军已经被击败)

作战命令被破译,由此注定第 74 军要经历抗战八年最凶险的一次战役:春华山战役。接到命令时,王耀武正以余程万 57 师为前卫、廖龄奇第 58 师跟进、军部为本队、李天霞第 51 师为后卫的行军顺序,从原驻地江西方向赶赴第二次长沙会战的湘北战场,他对即将面临的两个灾难浑然不知,第一是日本人知道第 74 军从哪来要去哪,第二是附近先期抵达的第 10 军、第 26 军和第 37 军均已被日军击溃。

第 11 军司令官阿南惟畿中将认为,哪怕放弃攻入长沙的机会,也一定要吃掉这支抗日军队的标杆式部队,遂令手下精锐第 6 师团解除攻击平江的原作战任务,完成集结后急速南下拦截第 74 军,其他各师团、支队必须全力进击,不能让任何一支中国军队援助 74 军。然而由于余程万 57 师推进速度较快,还没等第 6 师团赶到,“虎贲师”与正在向长沙方向追击前进的日军第 3 师团在春华山猝然相遇,9 月 27 日拂晓,战斗突然打响。

第 3 师团的先头部队是花谷旅团,旅团长花谷正少将(没错,九一八事变元凶团队的那个少佐)刚开始以为遇到的是一股败兵,所以只派了一个大队前去扫荡,结果分分钟就被打残了,这才知道遇到了劲敌。而余程万也没有料到日军来的这么快,并且还是老牌精锐师团,于是命令全师在春华山一线展开,利用有利地形实施阻击作战,一个主力师和鬼子一个精锐步兵旅团扭打在一起。

日军第 3 师团长丰岛房太郎眼见花谷旅团受挫,乃指挥后续部队迂回攻击,占领了春华山侧后方的永安县城,企图前后夹击第 57 师,不料作为第 74 军第二梯队的第 58 师拍马杀到,师长廖龄奇趁丰岛在永安立足未稳,立即实施了凶猛的反击。战况极为惨烈,一小时之内,第 58 师牺牲三名连长,而日军第 18 联队也有两名中队长见了阎王,双方士兵伤亡无算。

(隔壁老王和老李)

第 74 军的两个师居然跟鬼子一个甲级师团(这时候有甲级师团称谓了)进行了对攻,说明战斗力真不是盖的,可惜由于电报被破译已经失了先机,阿南惟畿将手头能够调动的装甲部队、炮兵部队全部加强给第 3 师团,中日双方一时间在春华山厮杀的昏天暗地,形势逐渐对余程万、廖龄奇不利,一天一夜激战下来,第 57 师伤亡超过 40%,而第 58 师更是伤亡超过 50%!

更要命的是,就在此时,日军神田正种第 6 师团兼程赶到,战场形势逆转。老鬼子神田还拨出两个联队,寻歼第 74 军尚未投入作战的第 51 师,第 74 军无论多么骁勇善战,也抗不住日军两个甲级师团的联合进攻,至 9 月 27 日的深夜,发现情况不妙的王耀武下达了全军突围的命令,同时规定集结地为浏阳。

也就是说,第 74 军各师官兵能够突出日军包围者,撤退的目标只有一个:浏阳县城,这是部队战败、突围之前必须规定的条令。因此无论是整建制撤出的部队,还是被打散的败兵,全部都要按规定到浏阳“归建”,然后军部、各师部再统一收容和整理部队,如果确实不能再战,战区将会另行安排整补地点。

除了伤亡被俘的官兵,其他任何人如果未按命令到浏阳归建,而是四散乱窜或者是开小差回原籍,那就是“逃兵”了。一旦被宪兵逮到,绝对凶多吉少,因为对逃兵的处理方式只有一个:枪毙。李天霞第 51 师在向前运动中,也突然遭到日军大规模夜袭,部队被截成数段,师、团、营失去联系,陷入各自苦战,第 74 军的三个师在春华山周围均告失利。

就在这天夜里,王耀武的军部也在黄花镇遭到日军骑兵偷袭,中国军队夜战能力偏弱,又是猝不及防,因此军直属部队和特务营很快就被打散,王耀武本人在卫士排的保护下一路逃生,然而鬼子骑兵追击迅速,卫士排伤亡殆尽,排长为掩护军长最终也死在鬼子马刀之下,王耀武仅以身免。这是老王抗战期间最险的一次,凶险程度甚至超过南京保卫战的最后时分。

李天霞第 51 师退的最快损失最小,在浏阳西北收容部队时,遇见了脱险归来的军长王耀武,老王立即命令李天霞部置防线,就地掩护第 74 军进行“全军收容”,也就是各师、各团派出收容队,接应和接纳不断撤下来的败兵、伤兵。作为王耀武的老部队,51 师还是训练有素的,立即展开阻击线,同时以炮兵营猛烈轰击追来的日军,神田正种不明虚实,未敢实施深入追击,第 74 军境况稍安。

(第 6 师团长神田正种)

最惨的是第 58 师,因为该师陷入包围最深,成建制跟在副师长张灵甫身边撤到收容地的,只剩下几百人,可见第 58 师的伤亡和溃散有多么严重,令王耀武奇怪的是,师长廖龄奇却不见了。原来,廖龄奇率 58 师残部撤过浏阳河以后,心里搓火,本来跟日本人对攻打得热火朝天,第 58 师也并未拉松,怎么就一下子被日军合围了呢?

眼见部队损失如此之大,他一腔怒火全撒在薛岳和王耀武身上,认为完全是战区和军部指挥不力所致。黄埔四期的廖龄奇因为曾经留英,本来就不太服气王耀武,一时气急,居然不打招呼就把部队扔给张灵甫,带着若干亲随拦了辆火车径自去株洲了。

也就是说,廖龄奇和那几十个兵不是被打散的,而是主动离队没有按命令前往浏阳集中,后来廖龄奇又鬼使神差撇下这群兵,自己从株洲转赴老家祁阳“探亲”去了,这也难怪,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响前廖师长刚刚结婚,想念新婚妻子也算正常,可是你先得按命令归建啊!战场不是儿戏,军法更是无情,不归建也不请示,擅自脱离战场回老家,这不是找死吗?

第二次长沙会战,盖因第 10 军、第 74 军两大主力先后被日军击破,薛岳遏止敌人在捞刀河以北的作战计划破产,因此是个败局,另一路日军第 4 师团、第 13 师团早渊支队一度冲进了长沙城,所幸第六战区“围魏救赵”打响了反攻宜昌的战役,日寇第 11 军才不得不掉头撤退去救援宜昌的内山第 13 师团主力。虽然薛岳虚张声势下达了追击令,其实各部已无战力,战果甚微。

第 74 军在春华山之役中伤亡逾万,好在基层官兵素养较高,被打散的小部队和零散士兵分头撤到了浏阳,没有哪支部队敢截留 74 军零散士兵的,胸标有番号,老王有名气,因此经过收容和整顿后全军骨架还在。战后老蒋亲赴衡山主持会议追责,老王抢先进行了自我检讨,不过第 74 军以一己之力对抗日军两个老牌师团有目共睹,故而虽败犹荣,再加上老蒋的偏爱,也就不了了之了。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也是极要面子的将领,终究要推出一二个替罪羊减轻责任的,因此廖龄奇的不告而别被定性为“临阵脱逃”,一直不太喜欢廖龄奇目无长官的王耀武,则在关键时候选择了沉默,廖龄奇因此被执行枪决,成为抗战期间最大的冤案之一。不过第 74 军在春华山也重创了日军第 3 师团,并且在敌人两个师团的夹击下仍然能基本全身而退,还是令日军非常惊愕的。

第 10 军军长李玉堂被“撤职留任”,泰山军伤亡虽然惨重但尚能维持建制,两个多月后就能再次力战长沙。所以王牌就是王牌,春华山之役如果换成第九战区的其他军,非得全军覆灭了不可。

【2】、来自网友【风去了无痕 D 论史谈兵】的最佳回答:

被打散的士兵,少数会成了逃兵,干脆跑回了家;而极大多数人,战后一般都会尽量去找原部队。实在找不着了,就近便加入了其他部队的,或有的成了土匪,也很正常。

那么,战斗激烈,连部队也被打散了,为什么还只有少数人才会成逃兵,大多数人却会去重新找部队呢?

所为无他,因为“当兵吃粮”,就是为了吃饭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从“中央军”到军阀派系部队,说实在的,普通士兵真没什么大觉悟,当兵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吃一口饱饭。

  • “兵不知为何而战”,这也是抗战爆发之初,侵华日军能横扫千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来说粮,千万不要忽略了在乱世之中能吃一顿饱饭的重要性!

身逢乱世命如草。自古以来,乱世招兵,靠得就是钱粮。

当今有人小资情调泛滥,把民国时期的旧中国想成了天堂,动辄玩什么“民国风月”。实质,对普通人来讲,军阀混战、土匪乱兵横行,法令管不着乡村的民国岁月,真不是什么天堂!

老电影里面有句经典台词,这样说道:“有钱有粮,你还怕没兵?”

那时代军队的普通士兵来源,无非就是以两条途径。

抓壮丁。

中国本来很崇尚军人,秦汉隋唐时,军士地位尊贵。自宋朝之后,军士地位如贼,军功沦为贱役,风气一直延续到了民国。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句话,曾经在中国广大的城市与农村,已流传了好几百年了。70 后之前的,想必听上辈老人讲过的不少。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一般是没人高兴去当兵的。

所以,旧时代的国军们,征兵的手段之一,就是每县摊派兵额,然后挨户抓壮丁。

尤其是未遭灾荒,尚能吃一口饭的地区,想要征兵,就得靠抓。

抓壮丁具体是怎么回事,也无须多解释了。所谓抓,当然是乡保长们,按户抓人,一根绳子捆了去。小时候,村上好几个当年的老人,都是这样被捆去当兵的。

竖旗招兵。

如果遇上荒年,普遍吃不饱时候,那当然就不用抓壮丁了。

招兵旗一竖,粮袋一放,报名当兵吃粮的人前赴后继,一排一长串。

所以,被打散的士兵,为了吃饭会找部队。而被打散的部队,只要有粮,也不愁招不到兵。

而不论是“被抓壮丁当兵”还是“为吃粮而当兵”,一旦被打散了,如果选择偷偷跑回家,都是很危险的下策。

为何这样说,原因如下。

一:

入了军队,上了前线,已离家几百里、甚至几千里,要想趁着部队被打散了逃回家,乱世之中,很可能会亡于半路,不一定到得了家。

再则,就算千辛万苦逃回到了远离前线的家,又因为远离前线,尚未受战火波及,一切秩序皆在。这样,逃兵身份很快暴露,又得被抓,或挨一顿打,又被抓了壮丁。或者,战时的逃兵,也是可以被当场处决的。

二:

如果战场离家不远,那么部队一旦被打散了,就意味着战败,家乡也沦陷了。如此,士兵更不能回家了。

因为敌军每占领一地,都会清剿搜捕。凡当过兵、扛过枪的,特征都明显区别于普通人,被搜出来,性命难保,还连累了家人。

鬼子的残暴,是众所周知的。

再则,如果战火烧在了家乡,战斗也惨烈到部队都已经打散了。那么,也很有可能,再也没有家了,想回也无处可回了。

所以,大部分在战争中溃散的士兵,都会三伍成群结队的去追赶寻找部队。而不是四散了,然后各自回家。

活活饿死,与吃饱了战死,都会选后者!

旧军队压迫严重,充满剥削,士兵没有荣誉感,更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而唯一能维系住普通士兵军心不散的,就是粮食与吃饭。这一点,不管承认不承认,近千年来到民国为止,一直如此。

【图来自网络】

喜欢 (0)